Workflow
制度型开放
icon
搜索文档
打造现代化先行示范引领区
经济日报· 2025-06-29 05:5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定位 -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建成全球标杆城市 [1] - 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重在构建高标准国际化经贸规则体系 促进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高地和自主创新标杆 [1] -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在构建共同富裕体制机制 为全国提供省域范例 [1] 区域发展成果 - 深圳GDP从2020年2.78万亿元增至2024年3.68万亿元 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连续3年全国第一 [2] - 深圳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全国首位 深港穗科技集群连续5年全球第二 [2] - 浦东新区推出原油期权和航运期货品种 上海数据交易所和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有序运行 [2] -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1.96降至2024年1.8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2] 深化改革方向 -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完善信用评价和产权保护等基础制度 [3] - 推动国有经济优化布局 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3] - 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3] 创新高地建设 -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高水平建设重点实验室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4] - 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发展长期资本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4] -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提升新兴产业全球竞争力 [4] 高水平开放举措 - 构建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机制 拓展中间品贸易和海外仓建设 [4] - 扩大服务业开放 发展服务出口新模式 深化数据跨境流动创新 [4] - 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加强企业合规建设 完善外资便利制度 [4]
广州服务业增加值连续两年超2.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70%
广州日报· 2025-06-26 12:33
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成效 - 广州服务业增加值连续两年超2.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70% [1] - 累计新设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近1.5万家,服务贸易突破750亿美元,连续两年两位数增长 [1] - 130项试点任务已推进实施128项,实施率达98.5%,13项举措入选全国试点案例 [1] 自动驾驶产业发展 - 开放测试道路1340条(单向里程2601公里)、高快速测试公路10条(263公里) [2] - 自动驾驶公交小巴服务近60万人次,小鹏汽车实现高阶城市场景智能驾驶量产 [2] - 小马智行获沙特1亿美元融资,文远知行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上市第一股 [2] 消费业态创新 - "广交汇"消费品牌带动餐饮消费近亿元,"同船渡"延伸"龙舟+"产业链 [3] - 离境退税商店总数突破500家,71户实现"商店内购物+退税"一站式服务 [3] - 离境退税起退点降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提至2万元 [3] 跨境电商与物流突破 - 白云机场带电货物运输时效提升55%,地面成本降低61%,日均出口量达8吨 [4] - 广州保税燃料加注量累计超300万吨,出口货值超160亿元 [5] - 2025年1-5月广州进出口5062.3亿元,同比增长17.7%,出口增速达29.2% [5]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 - "港澳药械通"引进82种药物和器械,审批时限压缩50% [7] - 穗港共建马产业经济圈,打造占地超150公顷的马匹训练中心 [7] - 南沙诺华数据首创粤港两地跨境身份核验服务 [7] 制度型开放创新 - 鹏瑞利医院规划提供超200张床位,预计年服务患者超50万人 [8] - 南沙离岸贸易收支规模累计突破100亿美元,认定8家重点企业 [8] - "离岸易"平台整合全球90%集装箱数据、超4.2万辆船舶动态 [8] 新一轮开放政策 - 支持发展数据标注产业和"来数加工"新业态 [10] - 允许外籍医生开设诊所,支持境外医疗专业人员短期执业 [10] - 探索国际保理业务,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发行绿色债券 [10]
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提升引资稳资水平、强化企业服务保障
南京日报· 2025-06-25 10:07
扩大利用外资领域 - 制定产业招商图谱吸引外资企业参与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1] - 扩大增值电信医疗康养商贸文旅等领域对外开放加强外商独资医院招引 [1] - 推进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试点争取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准入改革 [1] - 深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引导非企业科研机构引进外资开展科研活动 [1] 提升引资稳资水平 - 参与商务部"投资中国年"活动提升"金洽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活动能级促进资源集聚 [2] - 开展"走进跨国公司总部"和"跨国公司南京行"系列活动搭建对接合作平台 [2] - 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 [2] - 支持外资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发行新股协议转让要约收购等方式实施战略投资 [2] - 鼓励设立投资性公司创业投资企业QFLP项目及扩大再投资 [2] - 鼓励民营企业以跨国并购境外上市返程投资方式引进境外资本 [2] 外资研发支持 - 支持外资设立研发中心承担国家及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3] - 鼓励外资研发机构申请省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认定 [3] - 推动外资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设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孵化器 [3] 企业服务保障 - 推动重大外资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 [3] - 支持外资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参与"两重""两新"项目 [3] - 鼓励外资企业主导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 [3] - 强化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市场开拓与产品创新 [3]
外资巨头加速入华!淡马锡新GP落户上海
FOFWEEKLY· 2025-06-23 17:59
外资加速布局中国私募市场 - 全球资本呈现"东升西落"趋势,中国市场成为战略要地,外资巨头如淡马锡、Earnest Partners加速在华设立私募管理机构 [2][4] - 中国科技企业崛起与政策环境优化推动外资重新评估中国市场,外资LP态度分化但兴趣回升 [4][11] - 2025年一季度多家顶级LP恢复或启动对中国基金的新配置计划,外资入华浪潮由政策开放和技术创新双重驱动 [11][12][13] 淡马锡在华设立GP案例 - 淡马锡旗下淡明私募于2025年3月成立,注册资本2100万元人民币,完成私募股权管理人备案,由新加坡True Light Capital全资持股 [6][7] - 淡明资本首期基金True Light Fund I募资33亿美元(约24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向大中华区生命科学、科技、消费及工业服务领域 [7] - 团队采用"国际资本+本土老将"模式,掌舵人许晔拥有24年中国建设银行体系经验,淡马锡此前已投资节卡机器人、中科海钠等中国企业 [7][8] Earnest Partners及其他外资动态 - 美国资管公司Earnest Partners同期备案安耐德私募,注册资本200万美元,母公司管理规模超300亿美元,深耕中国市场20年并持有QFII资格 [10] - 开泰银行、博枫、KKR、Tikehau Capital等外资近年通过设立私募基金、办公室等方式加码中国,覆盖新基建、AI医疗、先进制造等领域 [11] 政策与技术创新驱动因素 - 中国2023-2025年连续出台《稳外资行动方案》等政策,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推进制度型开放 [12] - 本土技术创新如DeepSeek、宇树科技等企业案例重塑全球资本认知,淡马锡等机构明确表态长期看好中国经济 [11][13] 外资战略演变趋势 - 外资对中国市场从"认知重估"转向"配置加码",通过设立本地办公室、参与人民币基金募集、利用QFLP等工具深度融入 [15] - 外资GP入华形成美元与人民币闭环,如淡明私募标志着淡马锡对中国市场潜力的深入挖掘 [8][13]
八项政策措施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高水平金融开放向深向实
金融时报· 2025-06-23 09:42
金融开放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八项金融开放举措,覆盖金融基础设施、跨境投融资、结构性货币政策创新等领域,旨在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国际竞争力与风险防控能力 [1] - 政策传递中国金融治理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型的信号,围绕规则设计和制度保障展开 [1] - 八项政策几乎全部以上海为先行区域,体现其在"制度供给—规则实验—全国推广"中的核心功能 [8]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在上海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汇集分析银行间债券、货币、衍生品等各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强化信息透明度和风险监测 [2] - 交易报告库是"后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国际经验显示其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2] - 设立个人征信机构,优化征信市场布局,2024年个人征信机构已提供各类征信服务700多亿次 [3] - 目前有百行征信、朴道征信、钱塘征信三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与征信中心协同发展 [3] - 强化数据科技赋能,深挖数据要素价值,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质量 [4] 跨境金融政策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5]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业务规则 [5] - 离岸贸易金融服务试点提升跨境支付结算效率,某商业银行"离岸贸易区块链信用证"将单据核验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 [6]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启动"跨贸再融"业务试点,通过再融资支持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题 [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凸显上海"先行先试"地位 [8] - 上海试点形成的制度成果如"离岸贸易主体白名单管理""跨境资金池便利化"等已向全国辐射 [9]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批复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升级方案及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8]
专家议深圳新一轮综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新闻网· 2025-06-22 13:58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赋予深圳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旨在打造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制度先导样板城市 [1] - 深圳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技术跃升,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机制,推动技术由试验室转向市场端,为国家突破"中等技术陷阱"提供路径示范 [1] -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已实施5周年,积累了48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1] 深圳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 - 深圳需在外部压力中主动锻造制度优势,以综合改革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实现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规则制度、科技标准输出的系统性开放 [2] - 深圳需加快推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数字规则等新型要素开放,打造"中国品牌""中国服务""中国质量""中国标准",同时深化数据跨境流动、数字服务出口、绿色技术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试点 [2] - 前海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点位,需以高质量制度供给匹配市场创新,降低交易成本与不确定性,探索成功经验后向全国复制推广 [2][3] 前海人才特区建设 - 前海可探索建设"人才特区",以香港金融、法律、税务等专业人士为样本,探索执业资格互认与跨境服务标准对接 [3] - 这种"稳中有序"的开放模式可降低高端人才来华成本,为更广泛的国际人才引进积累经验 [3]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 《意见》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置于首位,体现国家对深圳"创新之城""先行示范区"定位的战略升级 [1] - 高质量发展要求新动能,同时呼唤创新驱动 [1]
焦点访谈|多项重大金融政策齐发力 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关键布局
央视网· 2025-06-21 21:40
金融开放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在上海实施八项金融开放举措,包括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个人征信机构等 [3] - 政策旨在降低资金跨境流动结算和国际贸易清算成本,提升效率并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3] - 开放与安全并重,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推动离岸金融创新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3][5] 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 - 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以防范银行体系风险在不同市场和部门间的交叉传导 [5] - 该库将汇集银行间债券、货币、衍生品、黄金、票据等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提升透明度和监管能力 [5] - 新机制将打通不同市场数据,优化金融基础设施设计 [5] 数字人民币国际化 - 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是首次尝试,旨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7] - 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和第三大SDR货币篮子权重货币 [7] - 数字人民币通过区块链与智能合约技术实现跨境支付实时清算,交易时间从3-5天缩短至秒级 [9] 个人征信体系 - 在上海设立个人征信机构,补充央行征信中心数据维度 [11] - 市场化征信机构将纳入互联网平台贷款、租车、水电费等非传统信用数据 [11] - 形成"央行征信中心+市场化机构"多元格局,利好消费金融和短期信贷需求 [11][13] 科创板改革 - 科创板将设置科创成长层,为未盈利科技企业提供上市"绿色通道" [15] - 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 [17] - 改革措施旨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科技企业融资与回报投资者的良性循环 [15][1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中央金融委员会提出5-10年内将上海建成与综合国力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 [19] - 上海具备金融机构聚集和资本市场优势,政策将推动金融强国战略落地 [19] - 制度型开放转向将为国际资本提供稳定预期,促进外资投资中国市场 [19]
【首席观察】人民币国际化步入深水区
经济观察网· 2025-06-21 07:19
全球货币体系变革与中国突围路径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在上海实施八项金融开放举措,包括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等,旨在构建制度型开放的外汇新格局 [2][5] - 通过"数字人民币+离岸金融"双轨体系参与全球货币秩序重构,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制度型功能 [3][5] - 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深水机制建设"阶段,重点提升国际定价能力和清算主导权 [4][14]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机制升级 - "八项举措"推动上海从"聚机构"转向"建机制",涵盖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设立、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研究等 [5] - 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将打通跨境支付与数字清算通道,自由贸易账户优化提升资本流动便利性 [5] - 上海角色从"集散地"转向"连接器",通过科技手段(如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个人征信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6][7]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扩容 - CIPS新增6家外资直接参与者,覆盖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提升跨境支付便利化 [8] - 大华银行接入CIPS后可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人民币清算服务,连接全球超1600家参与机构 [8] - CIPS扩容填补美元网络空白,如在非洲/中东推动石油贸易本币结算,东南亚扩展人民币替代美元贸易融资份额 [9]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支撑 - 推动上海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中心,支持人民币计价衍生品推出,增强国际风险对冲功能 [10] - "三位一体"整合路径: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提升价格发现能力)、风险管理中心(数字人民币+征信)、全球资管配置平台(离岸金融试点) [10][11] - 人民币外汇期货和离岸债政策旨在构建人民币计价商品体系,形成可计价、可储备、可清算的价值闭环 [12] 制度型开放与未来方向 - 制度型红利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护城河,"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本币定价"构成三驾马车 [14][15]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聚焦交易定价权与清算主导权,完善跨境人民币基础设施和金融产品创新 [14] - 监管政策连续性与外资平等待遇是关键,需落实《上海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 [14]
专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赵欣舸: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着力提升国际开放水平
证券时报网· 2025-06-20 22:4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 国际化程度偏低是当前最大短板 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约30% 远低于纽约的70%和伦敦的50%以上 [2] - 外资在A股市场持股比例不足5% 债券市场外资占比仅2.5% 显著低于伦敦市场的30%以上水平 [2] -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部数量差距明显 纽约10家 伦敦6家 上海0家 世界500强金融机构总部数量纽约11家 伦敦7家 上海仅3家 [2] - 金融衍生品品种单一且外资参与度低 影响"上海价格"全球定价权 金融人才政策与环境需改进以吸引海外专业人士 [2] 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根本路径 - 制度型开放程度不足是国际化水平偏低的根本原因 需提升国际开放水平并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3] 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五大建议 市场吸引力与产品创新 - 优化上市制度吸引特斯拉、阿里国际等优质海外企业 提高中概股回沪上市意愿 [4] - 丰富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 推出国际债券、期货、ETF等 目标提升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及外汇储备占比至全球前三 [4] 资本市场国际化 - 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降低海外企业上市门槛 目标将国际投资者A股持股比例提升至15%以上 [5] - 缩小上海与纽约证券市场市值差距 增强市场深度和全球影响力 [5] 金融科技发展 - 巩固数字人民币、区块链应用优势 扩大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范围 [5] - 发展智能投顾和数字资产管理新业态 提升全球财富管理服务能力 [5] 营商环境优化 - 引入国际认可的金融争端解决机制 改善行政服务与城市配套 [6] 绿色金融建设 - 扩大碳交易规模与参与者范围 提升亚太地区定价权 [6] - 发展ESG基金、绿色信托等产品 引导国际资金投向绿色领域 [6]
“自贸方案”助力开放 上海自贸试验区80条措施已基本落地
快讯· 2025-06-20 13:55
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成果 - 202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 80条试点措施已基本落地 [1] - 试点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 为制度型开放提供"自贸方案" [1] 货物贸易便利化措施 - 实施"预先报备 提前审核 车到即过 箱到即拆"通关模式 [1] - 吸引马士基设立国际中转集拼中心 中转货物靠港到出运时间缩短50% [1] 数字贸易规则创新 - 发布实施数据出境负面清单 聚焦再保险 国际航运 商贸3个行业领域 [1] - 促进数据高效便利安全跨境流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