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降级
icon
搜索文档
不卷“一口价”后,植发生意该怎么做?|最前线
36氪· 2025-06-01 11:09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植发行业曾被称为"医美黄金赛道",但当前面临价格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和术后纠纷等问题,行业进入反思阶段 [1] - 国内植发机构数量已达3000家,包括连锁品牌、公立医院和单店 [1] - 行业价格战严重,部分机构推出"几千元包干"的低价策略,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2] - "一口价"模式简化收费流程但模糊医疗服务价值边界,使行业过度营销导向 [2] 公司战略调整 - 大麦植发将收费模式从"一口价"改回按毛囊单位定价,提升消费透明度 [2] - 主张"先诊后治"的精准医疗模式,根据专业诊断确定毛囊种植数量 [2] - 植发业务占总收入65%-70%,北上广深杭五大城市贡献50%-60%收入 [4][5] - 全球门店40家(美国1家),国内计划不超过50家,反对盲目扩张 [5] - 客单价呈回升趋势,坚持不参与价格战,尊重医疗服务价值 [5] 业务多元化发展 - 毛发养护类非治疗性服务受消费降级影响,客流和收入下降 [2] - "小麦"品牌定位治疗型养发,区别于纯消费型服务,属于半刚需 [3] - 开放加盟但控制速度,今年目标开50家店,深圳试点已盈利 [3] - 拓展非手术类美学项目,如发际线移植、植眉、胡须鬓角等 [6] - 建立针对脱发问题的"慢病管控体系" [6] 市场反馈与趋势 - 消费降级背景下,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刚需项目 [2] - 回归医疗本质的策略实施一年后,市场接受度反而提升 [6] - 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但并非百分百追求低价 [6] - 植发技术最初从海外引进,最早采用按单位收费模式 [5]
汽车最新终端景气度追踪与三季度展望
2025-05-29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汽车行业 - **公司**:比亚迪、广汽乘用车、吉利、奇瑞、理想汽车、赛力斯、荣耀、领跑、小鹏、小米、乐道、领克、华为、深蓝、腾势、长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市场现状与趋势** - 4月订单下降,受国家补贴政策和头部新能源车企多次降价影响,消费者持币观望;5月市场走弱,提前进入淡季,消费决策脆弱,降级现象明显 [1][4] - 市场微增长,新能源增速受燃油车退缩速度影响,需合理调整年度目标 [1] - 消费降级趋势下,高性价比产品和技术升级车型更受欢迎 [1] 2. **价格战情况** - 近期乘用车市场价格战深化,但终端成交价未按新政策执行,实际成交量无明显提升 [1][2] - 单车平均降幅不低于5,000元才能刺激消费 [1][7] - 比亚迪春节前后降价清库调整定价权,引发头部车企跟进,影响整车制造业 [1][9] 3. **不同客户群体购车需求** - 工薪阶层年收入20万以内群体受影响大;换购客户(车龄8 - 10年)谨慎观望;首购客户需求坚挺,决策周期短;增购客户影响不大 [1][7] - 首购客户受就业或购房需求下降影响不大,如海豚、海鸥等车型首购比例高 [8] 4. **重点车型情况** - 荣耀03 Max优化座椅和智驾系统,定价有竞争力,预计短期内销量增40% - 50%,稳态维持在1 - 1.5万台/月 [1][12] - 领跑C10改款车型增配降价,是诚意十足的经济型车 [1][11] - 领跑B01若价格下探到8万元左右,有望在年轻人群体获良好反响 [13] 5. **企业策略与挑战** - 理想汽车调整年度销量目标,启动“百城繁星计划”拓展下沉市场,I8定价可能偏激进 [3] - 为完成上半年批发任务,6月头部车企可能通过终端补贴或降价促销 [3][24] 6. **新车发布与销量展望** - 未来将发布多款新车,如比亚迪海狮06、小鹏G7等,预计三季度销量显著提升 [17][19] - 吉利银河系列将推出A7、M9等车型,M9定价可能在26 - 30万元之间 [18] 7. **库存与市场竞争** - 比亚迪渠道库存压力大,但汽车行业不至于出现恒大地产式库存问题 [3][26] - 赛力斯M8与M9并行不悖,M9高配选配比例达60%以上,面向高净值用户,M8与理想L8、L9及领克900竞争 [3][27][2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荣耀03 Max亮点**:城区行驶续航里程达500公里,对终端燃油车有替代作用,减少充电焦虑;与小鹏P7+、G6软件标定一致,操控体验提升显著 [12][14] 2. **理想I8销量预期**:若起售价格定为339,000元,预计销量不低于5,000辆且可能更好 [23] 3. **30 - 40万价格区间市场扩容原因**:既有更高预算客户消费降级,也有20 - 30万价格区间内老用户置换升级需求 [31] 4. **理想I6展望**:若I8在7月突破1,000台以上销量,I6有望在四季度成为重要增量目标产品,定价25 - 28万较合理 [34][36] 5. **领跑B05潜力**:作为大六座车,若充分利用空间优势,有潜力成为爆款 [37]
今明两年,若房价继续下跌,45%的家庭,不得不面临“4大困境”
搜狐财经· 2025-05-29 17:45
房地产市场发展周期 - 1998年房改后房地产市场进入蓬勃发展期 带动大量家庭财富增值 [1] - 城镇家庭中45%持有2套及以上房产 通过房产实现身价上涨 [1] - 近年受内外因素影响 行业进入下行周期 房价持续下跌 [1] 家庭财富结构风险 - 普通家庭70%以上财富集中于房产 房产被视为财富象征 [3] - 高杠杆购房行为普遍 基于房价持续上涨预期 [3] - 房价下跌导致多套房家庭面临资产缩水 财富结构失衡 [3][12] 房贷压力与断供风险 - 购房者普遍采用首付+贷款模式 依赖收入增长预期 [5] - 疫情后收入下降及失业导致还贷能力减弱 断供风险上升 [5] - 部分家庭被迫降价抛售房产 多套房持有者压力尤甚 [5][7] 市场供需与变现能力 - 房价下跌引发抛售潮 超10万套挂牌量城市达十余个 [7] - 需降价10-15%才能加速成交 变现周期显著延长 [7] - 装修中断房源低价抛售现象增加 进一步压制市场价格 [7] 消费与产业链影响 - 房产贬值引发财富缩水效应 家庭消费意愿下降20-30% [9] - 房地产关联50+上下游行业 行业低迷传导至就业市场 [9] - 消费降级现象普遍 高端消费转向平价替代 [10] 金融系统关联性 - 房企开发高度依赖贷款 销售受阻将传导至金融体系 [12] - 持续下跌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需稳定价格区间 [12]
食品饮料行业行业深度报告:拥抱新消费的浪潮
太平洋证券· 2025-05-29 08: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贸易战背景下出口贡献减弱,提振内需成为中长期主线,促消费政策持续落地,中国居民消费占比有望上升 [5][12][15] - 中国当下经济现状与9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有一定相似,可借鉴日本消费变迁趋势,如消费追求健康化和性价比、精神消费崛起等 [24][33] - 消费呈现分层和需求分化,供给创新引领细分领域繁荣,应关注山姆链投资机会以及健康化趋势下的无糖茶饮料、辣味零食等机会 [8][59][68] - 消费理念回归理性,质价比成为消费主流诉求,零食量贩快速崛起,东鹏饮料、蜜雪冰城等符合质价比趋势的产品和渠道涌现 [8][78][81] - 看好品牌出海的机会,背后是强大供应链的支撑和国力&文化的输出,东南亚市场有较大潜力 [8][99] 各目录总结 提振内需成为主线 - 出口贡献减弱,中国过去依靠出口和房地产拉动经济,居民房产占比高、消费比例低,贸易战使出口贡献减弱,扩内需是必然进程 [12] - 促消费政策持续落地,包括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刺激新生儿数量等,2025Q1经济弱复苏,社零总额同比增长4.6% [15] - 消费市场中长期趋势包括供给创新挖掘细分需求、性价比消费、品牌出海、悦己型消费崛起 [21] 他山之石鉴往来 - 中国当下经济与9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有相似性,人均GDP水平接近、老龄化比例相近、均经历房地产低迷期 [24] - 日本经历四个发展阶段,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处于第三消费社会往第四消费社会转型阶段,消费更理性 [26][29] - 日本消费变迁呈现消费降级、渠道变革、健康化、精神消费、消费本土化等特点 [33][35] - 符合健康化趋势的赛道如酒饮低度化、调味品零添加、软饮料无糖化等快速成长 [36] - 90年代后日本高端消费降速换挡,平价与大众类消费崛起,高性价比品牌如优衣库等业绩增长 [42] - 百元店、折扣店等主打性价比的平价零售崛起,如大创、Seria等发展良好 [46] - 家庭小型化和单身比例增加,精神消费如动漫、主题公园等快速增长 [47] -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国货消费崛起,本土品牌在多行业份额提升 [50] 供给创新引领需求 - 消费分层和需求分化时代,真正需求是未被满足的细分需求,产品要从有到好,山姆、胖东来凭借选品成功 [59] - 山姆成功得益于新奇特战略和采购遵从产品经理原则,通过深度用户调研选品,产品有全球优选、独创、本地化等特点 [60][61] - 山姆通过自营和定制为主、差异化创新并重打造产品,如打造独家供应、开发自有品牌、改良标品等,有众多爆款 [64] - 关注山姆链投资机会,山姆选品成行业风向标,与山姆合作的企业有拓品类和流量外溢红利,如满记甜品、有友食品等 [68] - 关注健康化趋势,无糖茶饮料爆发,对标日本有3 - 5倍增长空间;辣味零食健康化,魔芋、鹌鹑蛋等品类增速亮眼 [70][73] 消费回归性价比 - 消费理念回归理性,为品牌高溢价买单意愿下降,奢侈品消费下滑,产品回归品质本身,质价比成主流诉求 [81] - 零食量贩快速崛起,以高效运营和缩减渠道加价环节让利消费者,万辰、零食很忙等疫后门店扩张显著 [84] - 零食量贩渠道是效率革命,重塑休闲食品价值链,兼具低价和便利优势,能提供更多SKU和更好购物体验 [87] - 社会内卷和灵活就业人群增加带动能量饮料消费,东鹏饮料定位红牛半价平替,低线市场性价比高,收入增长快 [92] - 茶饮行业平价产品增速领跑、下沉市场扩张加速,蜜雪冰城是现制饮品平价王者,收入增长快 [93] 品牌出海大有可为 - 看好品牌出海机会,背后有强大供应链支撑和国力&文化输出,东南亚市场消费需求未充分满足,需要中国优质产品输入 [8][99]
市场情绪回落,坚守“新质内需成长
2025-05-28 23:1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金融、消费、AI、服务业、工业 公司:泡泡玛特、湾区黄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市场情绪 - 观点:近期市场情绪走弱,未来或继续震荡,热度明显回落 - 论据:北证 50 指数大跌,投资者情绪指数降至正常区域,融资买入占比接近去年 10 月以来新低,隐含风险溢价持续走低 [1][2] 存量资金抱团 - 观点:存量资金抱团银行板块和微盘股,银行板块性价比下降,微盘股估值和交易占比处高位,长期风险加剧 - 论据:银行板块短期涨幅大、市盈率处近三年最高、六七月分红季表现不佳;微盘股受市场缺乏主线、量化策略推动及重组新规刺激,但长期风险积聚 [1][5][8] 外资对中国资产看法 - 观点:外资对中国资产兴趣增加,看好金融、消费和 AI 领域,人民币资产将受益 - 论据:美国国债市场面临挑战,中国经济相对坚挺,政策支持巩固经济 [1][10][11] 消费市场 - 观点:消费动能不足,呈现消费降级趋势,服务业消费增长高于物质消费,新消费模式成共识 - 论据:北京社零增速连续下降,2023 年服务业营收增速持续高于工业企业 [1][12][14] 未来政策影响 - 观点:政策刺激对市场影响重大,关注 7 月底政治局会议,若政策有效,老牌消费龙头或上涨推动消费行情 - 论据:政策支持可刺激经济复苏,带动消费市场发展 [1][15] 中期关注方向 - 观点:中期关注新质内需成长方向,包括新消费和 AI 领域 - 论据:新消费具备地缘政治隔离性、内需驱动性和成长弹性,AI 仍是主线但近期催化因素不明显 [3][16][1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北京社零增速 3 月份同比下降 9.9%,4 月份同比下降 5.2%,显示持续下滑态势且无基数原因影响 [12] - 2023 年及之前小微盘大涨行情受雪球产品、多空收益互换、DMA 策略等量化产品推动,目前凤凰结构和 CNS 等结构化产品推动小微盘行情 [8]
如何看待汽车价格战再起?
2025-05-27 23:2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汽车行业、零部件行业 - **公司**:比亚迪、小米、小鹏、吉利、理想、零跑、江淮、新坐标、龙腾股份、航能股份、祥鑫科技、拓普、新泉、地平线、伯特利、耐斯特、福耀玻璃、豪美新材、继峰股份、欧司朗光电、星宇股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汽车市场消费趋势**:2025 年汽车市场消费降级趋势明显,5 - 8 万元以下车型增长近 70%,8 万元以上车型普遍下滑,8 - 25 万元区间下滑 4 个百分点,高端市场下滑 6 个百分点,消费者更倾向混动车型或六七万元代步轿车,如比亚迪海鸥;一季度合资品牌市占率回升约 1 个百分点,得益于一口价促销政策[1][4][5] - **价格战情况及影响**:2025 年 4 月汽车行业价格战加剧,5 月比亚迪约 7 款车型打折,智驾全系车型有 1 - 1.5 万元折扣;价格战由暗转明,背后是消费降级和竞争加剧;整车投资回归新车周期阿尔法收益和产业周期份额提升,通过量价对冲实现规模效应和盈利稳定,如 2024 年 2 月比亚迪全系荣耀版单车售价降但销量回升,单车盈利受损不严重;价格战可能带来整车股价买入机会,有竞争力品牌以价换量,后续新车型投放推动订单增长,股价可能反弹[1][3][8] - **新车投放对销量影响**:新车投放节奏和密度提高,一款新车销量稳定约三个月后衰退,因各价格区间车型丰富竞争加剧;2025 年 10 - 15 万元区间新车对老车型订单有挤压;新车投放是维持销量重要手段,如吉利星耀 8 上市订单增加,新款 161 和 181 投放将支撑销量[1][7] - **智能驾驶升级影响**:VELAN 技术和 Model 仿真技术等智能驾驶升级显著提升整车行业中长期竞争力,推动新一轮买入逻辑,成为重要竞争要素[1][9] - **部分公司表现及前景** - **比亚迪**:4 月超越特斯拉成欧洲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电动车品牌,外资大量买入股票,反映全球对中国电动车资产重组预期,未来可能替代丰田和大众,市值有望达两三万亿;二季度单车盈利与一季度相当,约 1.5 万元,70%由经销商承担,订单增长 20% - 30%时 6 月销量 45 - 50 万,二季度 130 - 140 万,同比增 30% - 40%,出口约 8 万台,每辆利润 9000 元左右;2025 年单车利润 7000 - 9000 元,出口增加单车盈利或稳定在 9000 元,欧洲市场一季度销量近 5 万,全年目标 20 - 30 万[1][10][17][18] - **小米**:预计 2025 年 6 月铺货,9 月销量接近 3 万,四季度超 3.5 万,2025 年销量 45 万,2026 年 100 万;2025 年汽车利润约 50 亿,2026 年 250 - 300 亿,对应市值八九千亿;IoT 空间值得期待;预计占据中高端市场 800 万辆销量的 20% - 25%[1][13][14] - **小鹏**:即将推出 Mona Max,是全系全域可智驾车型,性能成熟;2025 年 6 月后 G7 搭载图灵芯片及防御系统 model,提升智驾性能,定价 21 万;2025 年车型丰富,从纯电转向增程扩展市场容量,2025 年预计销量 40 - 45 万,2026 年 80 - 100 万[15][16] - **吉利**:处于新车周期,订单上升,星耀 8 交付量有望达 2 万,巩固龙头地位;下半年极氪和领克私有化及新车型订单上行;2025 年预计利润 140 亿,有修复空间[19][20] - **零跑**:市值约 700 亿,车型确定性高,后续看海外市场弹性[21] - **理想**:新车型推出后订单稳定,2025 年整体状态低位,但市场关注度高,价格战中有竞争优势[21] - **江淮**:华为系江淮 S800 通过邀请制体验吸引潜在客户,区域占报百台以上,有望稳定销售 1500 - 2000 辆,提升品牌调性和市场影响力,带动后续 MPV 及 SUV 发展;华为系若拿 20%份额,对应 15 万左右销量,支撑三四千亿市值[22] - **零部件行业预期**:2025 年二季度零部件行业业绩预计超预期,一季度年降谈判使二季度规模弹性好,单车盈利改善明显,重点推荐芯片、底盘电子、玻璃、座椅、车灯赛道,涉及地平线、伯特利等公司[2][23] - **整车制造领域关注公司**:新坐标、龙腾股份、航能股份、祥鑫科技、拓普、新泉等公司值得关注[24] - **新泉公司发展预期** - **全球化层面**:未来两年高速增长,2024 年海外收入约 10 亿,2025 年 30 - 40 亿,2026 年 70 - 80 亿,海外业务利润率有望超 10%[25] - **座椅业务**:打造新座椅业务战略,Cybertruck 座椅落地,年底可能大规模生产特斯拉座椅,收购奇瑞业务有望获 30% - 40%市场份额,两年内座椅业务规模达 50 亿[26] - **整体业绩和市值**:当前周期预计收入 300 亿、利润 25 亿,支撑市值四五百亿;二季度回升明显,业绩可能超预期,全年盈利 13.5 - 14 亿,目前估值十五六倍[2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即便价格战致股价回调,仍对汽车行业前景乐观,零部件领域二季度有业绩支撑,下半年有投资机会;去年高基数下总量平稳可保证板块前景稳定;车架再升级和全球化推动汽车行业螺旋式发展,建议关注汽车投资机会并与长江汽车团队交流[28]
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到布鲁可鸣鸣很忙,来聊聊本轮“新消费”行情
搜狐财经· 2025-05-27 08:56
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从传统品牌主导到新消费品牌崛起的范式重构,下沉市场和年轻消费者成为核心驱动力 [2][3][5] - 新消费品牌的成功源于对消费者情绪价值的精准把握和高效供应链管理,而非传统品牌依赖的渠道溢价和信息不对称 [6][7][9] - 消费趋势呈现三大结构性变化:Z世代及下沉市场掌握定价权、悦己消费占比提升、性价比导向倒逼价值链重构 [15][16][17][21][22] 新消费品牌特征 - 创始人普遍年轻(32-48岁),品牌成立时间短(2010-2020年),如鸣鸣很忙(2017年)、泡泡玛特(2010年)[3] - 下沉市场布局显著:鸣鸣很忙58%门店位于县城及乡镇,加盟商平均创收超500万元 [3] - 商业模式创新:量贩零食经营上千个SKU,蜜雪冰城通过工业化模式实现快速扩张 [7][9][10] 消费趋势变化 1. **话语权转移** - Z世代(1995-2009年)占人口17%/收入16%,00后在小众圈层消费占比超70% [16] - 2024年乡村社零增速4.3%高于城镇3.4%,非一二线城市占消费体量60% [17][21] 2. **悦己消费崛起** - 悦己消费占比从2019年23%飙升至2024年57% [21] - 消费决策链条变为"社交种草→比价→自己开心",取代传统品牌认知路径 [21] 3. **性价比革命** - 零食量贩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价格比指导零售价低20%以上 [22] - 全球趋势验证:日本唐吉坷德、美国Costco在通缩环境下持续增长 [23][25] 传统品牌困境 - 格力等传统品牌依赖渠道铺货和品牌溢价模式失效,小米通过低姿态和用户互动逆袭 [7] - 国际品牌遭遇平替:耐克中国份额下滑超3%,BBA豪华车溢价受新势力挑战 [9] - 白酒行业面临代际消费断层,年轻人社交习惯改变导致需求结构性下滑 [11][12] 行业范式重构 - 从"品牌教育消费者"转变为"消费者指导生产",拼多多模式优于传统电商 [14] - 消费本质从功能性转向自我表达媒介,情绪价值成为核心购买驱动力 [15][16] - 供给过剩背景下,信息透明化迫使品牌祛魅,质价比成为竞争关键 [22][24]
调研速递|张裕A接受多家机构调研 剖析行业困境与发展策略
新浪财经· 2025-05-26 17:18
业绩归因 - 去年业绩不佳存在三大外因:消费形势"断崖式"不友好导致葡萄酒消费保守 消费场景"断崖式"萎缩较五年前大幅下降 渠道推动力"断崖式"减弱因白酒价格倒挂传导压力至葡萄酒领域 [1] - 三大内因包括:产品创新不足未满足消费者口感需求 渠道创新不足应对变化能力有限 营销作为有限导致销售费用投入不足且效率不高 [1] 市场形势 - 10家葡萄酒上市公司去年合计营收45亿元净利润1.8亿元较2022年亏损收窄但部分头部企业十年累计亏损严重 [1] - 已公布一季报的5家公司葡萄酒业务销售额体量低 按一季度占全年3成保守估计全年营收将下降19% [1] - 行业下滑严重导致772家葡萄酒企业倒闭超万家企业处于异常状态 线上四大平台与线下争夺战致成交单价下降 [1] 今年展望 - 预算目标为营收不低于34亿元较去年32.77亿元增长 预计毛利率维持在61%单瓶交割价格约46元 [2] - 局部市场突破措施:对龙谕酒庄酒、解百纳中档酒和白兰地选定特定城市开展"歼灭战" [2] - 营销提升计划:与定位和数字化公司合作聚焦酒庄酒品牌建设 推进数字化转型明确"拉新、复购、裂变"三个关键动作 [2] - 品类创新方向:发力面向年轻人的小萄、长尾猫等产品 推动葡萄酒消费普及运动 利用收购产能发展起泡酒等新品类 [2] 未来预期 - 行业短期不乐观但长期随着消费者对优雅健康生活追求仍有机会 关键在于唤醒消费提升营销能力补齐短板 [3] - 管理层强调关联交易合规 对百亿目标坚持 商标问题持续优化 [3]
年轻人没钱? Gucci要把上海比斯特奥莱店关掉!
搜狐财经· 2025-05-26 15:03
门店调整 - Gucci将在6月2日关闭上海比斯特购物村的奥莱门店 [2] - 2024年7月至今已关闭中国6家门店,包括福州、大连、太原、沈阳等地门店 [9] - 目前上海仍有7家正价门店和1家奥莱店正常营业 [8] - 母公司开云集团2025年一季度净关闭25家门店,其中Gucci占10家 [11] - 公司历史上曾以"日均开店0.3家"速度扩张,中国门店最多超80家,现以"俩月1店"节奏收缩 [9] 财务表现 - 开云集团2025年一季度销售额大跌14%至38.83亿欧元 [11] - Gucci一季度营收15.7亿欧元,可比销售额下跌25% [11] - 2024年Gucci营收同比暴跌23%至76.5亿欧元,亚太市场下滑32% [11] - 二手市场Gucci包袋回收价仅1-3折,少数款式4-5折 [16] 市场策略 - 2020-2022年加大奥莱渠道依赖,中国开设8家奥莱店 [17][18] - 新品数月内以3-5折流入折扣渠道,被称"自我毁灭式"清库存 [18] - 过度折扣影响正价客户心理预期,导致正价门店受反噬 [18][19] - 关闭全球940平方米以上大型门店 [14] 消费者趋势 - 年轻消费者认为产品"姨味重",缺乏吸引力 [4][13] - 经济下行导致冲动消费和炫耀式消费减少 [13] - 95后、00后更倾向体验消费而非奢侈品消费 [21] - 社交媒体年轻博主很少展示奢侈品穿搭 [21] - 上一次现象级爆款是2019年的1955系列,距今已7年 [23] 行业动态 - 多个奢侈品牌同步收缩:BV关闭4家中国门店,Prada关4家,LV关2家,Dior、Chanel各关1家 [19][21] - 关闭门店多为运营10年以上的老店 [21] - 奥莱渠道曾是疫情后重要销售渠道,Gucci、Prada、Burberry等品牌在奥莱表现突出 [18]
朝聚眼科20250523
2025-05-25 23:3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为眼科行业,公司为朝聚眼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经营业绩** - 2024 年收入同比增长 2.6%,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降 9.1%,主要受消费降级和新医院爬坡期影响[2][4] - 2025 年一季度整体情况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1 - 2 月屈光手术需求增长带动消费眼科增长,3 月增长回落,且 2024 年一季度基数较高[3] - 预计 2025 年收入端实现个位数或双位数增长,利润端需结合二三季度数据进一步评估[5][25] - **业务板块表现** - **基础眼科**:2024 年收入同比增加 7%,受益于并购北京医院、巴盟医院及新建张家口医院;白内障手术量增加,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增长 43%,业务收入增加 1600 万元,但国产晶体降价 1500 元/台对收入有压力;通过提高非白内障手术及自费晶体使用比例基本消化国产晶体影响,毛利率环比稳定[2][4][7][9] - **消费眼科**:受屈光手术降价影响,激光手术毛利率同比下降 6.5%;全飞秒激光技术在八家医院推广,全飞 4.0 技术占比超 50%,价格下调约 2000 元影响收入;2025 年一二月因征兵需求增长,三月回落,未来关注暑期消费情况;预计屈光项目增速低于前几年,下半年增速也将受影响[2][6][8][9] - **区域表现** - **内蒙古**:通过提高高端晶体使用率消化集采影响,成熟老院增长率 10% - 15%,自 2024 年 7 月实施 DRG 和 DIP 政策后客单价下滑,对利润有负面影响,公司采取提高用户自费比例等措施应对[2][14][19][20] - **河北**:受 DIP 政策影响,唐山医院 2024 年略亏,区域内老院下滑[13][14][22] - **浙江**:GS 项目对区域内医院运营和财务有冲击,除社区医院外专科医院处于爬坡期,区域内老院下滑,六家医院营收超 1 亿元,占总营收约 7%[12][13][14][23] - **市场与政策影响** - 眼科并购市场估值中枢下移,IPO 放缓和对行业增长预期降低是主因,买卖双方对估值预期有差异致交易进度缓慢[5][18] - 集采政策和 DIP 政策对不同区域有不同影响,公司通过提升医院等级、拓展新业务、提高高端晶体使用率等应对[2][20] - **医院情况** - 新并购的巴盟北医院、北京医院及张家口医院 2024 年对整体收入贡献约 5400 万元,唐山区域并购项目收入贡献约 5%[12] - 新建的杭州、北京、舟山、张家口等医院处于爬坡阶段,尚未盈利[13] - **其他** - 公司维持高派息率目标(80%以上),回购根据市场情况进行[5][27] - ICL 占整体屈光业务约 7%,占比处于个位数水平[5][28]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4 年公司在相关区域销售费用增加,新并购医院需额外销售费用投入[24] - 四月份通常不是旺季,一至四月整体表现平稳,与全季度分析基本一致[26] - 屈光不正业务占总收入 75%以上,内蒙古与浙江两个区域合计占比约 8%[16] - 针对白内障 60 后老年群体,通过话术培训和营销策略推动其选择高端手术和晶体,2025 年一季度高端晶体占出库量 37%,收入占总收入 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