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药
搜索文档
维亚生物(01873):AI赋能药物研发,CDMO商业化产品爆发在即
盈立证券· 2025-09-03 19:34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4.0港元 潜在涨幅41.3% [1][3] 核心观点 - AI赋能药物研发 CDMO商业化产品爆发在即 公司经营稳健且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1][3] - CRO业务恢复增长 AI赋能项目收入占比达10% 新分子模式成为增长新动能 [5][7] - CDMO业务为商业化做充足准备 两个新商业化项目处于PPQ阶段 预计2026年及2027年实现商业化上市 [5][1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3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15.3% 经调整净利润1.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9.1% [1][3] - 毛利率大幅提升至40.8% 其中CRO业务毛利率45.4% CDMO业务毛利率35.9% 净利率同比大幅提升至17.9% [1][3] - 2025年预测营业收入19.12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3.12亿元人民币 净利率16.3% 2026年预测营业收入21.76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3.74亿元人民币 净利率17.2% [6][23] CRO业务 - 2025年上半年CRO收入4.2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9.6% 毛利润1.9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3.4% [7] - 累计CRO客户数量增长至1669家 同比增长13.9% 海外收入占比85.0% 同比增长4.9% 国内收入占比15.0% 同比增长46.6% [5][8] - 新分子模式占CRO收入15.0% 同比增长19.0% 新增交付8023例蛋白结构 累计交付90739例蛋白结构 新增交付89个独立药物靶标 累计研究2187个独立药物靶标 [11][12] - AI参与赋能项目收入占比近CRO总收入10.0% AIDD累计参与175个项目 采购CADD/AIDD客户数达67家 [5][14] CDMO业务 - 2025年上半年CDMO收入4.1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31.4% 毛利润1.5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14.2% [5][18] - 收入下降原因包括车间升级改造影响仿制药收入 供应链受地缘政治影响 新商业化项目将于2025年下半年开始交付 [5][18] - 累计服务客户达905家 前十大客户收入占比68.3% 前十大客户留存率100.0% [18] - 可使用的总产能为860立方米 新建400立方米产能 土建工程已结束 设备采购进行中 [19] 孵化投资业务 - 通过VBI开展EFS业务 累计投资孵化93家初创公司 其中8家完成或接近完成新一轮融资 融资总额约2.9亿美元 [20] - 累计在研管线总数近228条 186条处于临床前阶段 42条处于临床阶段 孵化项目已有18家公司实现全部或部分退出 [20] - 累计获得人民币近7650万元回款 参与设立人民币基金 投资2500万元人民币 [20][21]
维亚生物午后涨近7% 上半年毛利率显著提升 公司前瞻布局AI制药
智通财经· 2025-09-03 14:34
股价表现 - 维亚生物午后股价上涨近7% 截至发稿涨642%报282港元成交额345501万港元 [1] 中期财务业绩 - 公司收益832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1527% [1] - 股东应占溢利1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428% [1] - 集团毛利率为408%较去年同期提升63个百分点 [1] 业务运营改善 - 毛利率提升主要得益于朗华业务结构优化调整 [1] - CRO业务运营效率提升带来贡献 [1] - 新业务板块增长促进业绩改善 [1] AI制药布局进展 - 公司自5年前开始布局AI制药领域 [1] - AI相关订单占比达到新签订单的12%且呈增长趋势 [1] - 公司AIDD及CADD平台具备自研算法及平台建设能力 [1] 技术平台优势 - 拥有研发多种药物形态的丰富经验 [1] - 充分发挥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优势 [1] - 正从计算方法赋能向AI驱动药物设计的新阶段迈进 [1]
华海药业(600521):2025上半年业绩有所波动 在研项目快速推进
新浪财经· 2025-09-02 16:4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5.16亿元 同比下降11.93% [1] - 归母净利润4.09亿元 同比下降45.3% 扣非归母净利润3.63亿元 同比下降52.48% [1] - 毛利率63.32% 同比提升1.31个百分点 净利率8.97% 同比下降5.74个百分点 [1] 研发投入 - 2025上半年研发投入6.49亿元 同比增长23.07% 占营收比例14.36% [2] - 销售费用率20.93% 管理费用率15.94% 研发费用率11.58% 财务费用率2.16% 同比分别+1.29/+3.23/+3.00/+1.47个百分点 [3] 在研项目进展 - HB0034达成关键临床试验终点 2025年8月纳入CDE优先审评 预计2026年第二季度获批上市 [3] - HB0017银屑病适应症III期临床患者随访接近收尾 强直性脊柱炎适应症III期临床快速推进 有望成为同类最佳产品 [3] - HB0025子宫内膜癌适应症已递交III期临床试验申请 非小细胞肺癌II期临床数据疗效显著 预计年内启动III期临床 [3] - HB0056(TSLP/IL11)中重度哮喘适应症处于临床一期 HB0052(CD73ADC)胰腺癌适应症处于临床一期 [3] 业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64/12.50/13.14亿元 原2025-2026年预测为15.55/19.29亿元 [1] - 当前股价对应PE为34.2/31.8/30.3倍 [1]
英矽智能4年亏43亿 E轮融资1.23亿美元竞品将国内上市
中国经济网· 2025-09-02 07:17
上市进展与监管反馈 - 公司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由摩根士丹利 中金公司与广发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3] - 证监会就境外上市备案提出反馈意见 要求说明2025年4月股权转让原因及定价依据 E轮融资涉及国资背景股东的管理程序履行情况[1] - 需明确药物临床试验实施主体是否涉及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领域 并提供依据[2] - 需解释前次备案完成后未能完成境外发行上市的具体原因[3] 财务表现与现金流状况 - 2021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5.91亿美元 按汇率折算约43.14亿元人民币[4][5] - 同期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从471.3万美元增至8583.4万美元[4] - 2024年末负债净额6.64亿美元 流动负债净额6.73亿美元[4]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持续 最近三年现金及等价物从2.08亿元降至1.26亿元[5] - 2025年3月末账面现金1.58亿美元 但流动负债总额达8.6亿美元[5] 研发投入与客户集中度 - 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7818万/9734万/9190万美元 占营收比例从259%降至107.1%[5] - 超90%营收依赖前五大客户[5] 融资历程与资金补充 - 完成11轮融资 E轮融资1.23亿美元超额完成 投资方包括浦东创投 华平投资 奥博资本等机构[6][7][9][11] - 历史融资包括:C轮2.55亿美元(2021年) D轮6000万美元(2022年6月) D+轮3500万美元(2022年8月)[8][9][11] - 早期融资包含种子轮 A轮1000万美元(2017年) B轮3700万美元(2019年)[7][11] 核心产品与竞争格局 - 主要临床阶段候选药物6款 核心产品ISM001-055(Rentosertib)为TNIK抑制剂 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13] - ISM001-055已完成IIa期临床试验 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 即将进入三期临床[13] - 在IPF治疗领域面临6家国内企业竞争 包括中国生物制药子公司 众生药业 泽璟制药等[13][14] - 竞争产品涵盖吡非尼酮仿制药(已上市)和尼达尼布仿制药(预计2026年上市)[13] - 新药ISM8969(NLRP3抑制剂)完成IND-enabling研究 计划第四季度提交临床申请[15] 业务模式与技术平台 - 公司为AI驱动生物科技企业 自主开发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3] - 平台已产生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 3项授权予国际制药公司 交易总额超20亿美元[3] - 技术应用扩展至先进材料 农业 营养产品及兽医药物领域[3]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临床管线推进 AI模型开发及实验室扩展[3]
“AI制药第一股”晶泰控股回应尾盘股价“跳水”:未听说基本面有变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1 19:41
股价表现 - 9月1日晶泰控股开盘走高 盘中一度涨超8% 但尾盘由涨转跌 收盘报9.99港元/股 日跌幅3.1% [1] - 公司回应称未听说基本面有任何变化 一切正常 [1] 配股融资 - 8月29日公司签订配售协议 以每股9.28港元配售最多约2.86亿股 预计净筹得约26.30亿港元 [1] - 今年以来已进行三次配股融资:1月以每股4.28港元配售2.64亿股净筹11.25亿港元 2月以每股6.10港元配售3.42亿股净筹20.80亿港元 [1] 财务业绩 - 上半财年营业收入达5.1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03.8% [2] - 上半财年经调整净利润为1.42亿元人民币 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2]
医药生物行业9月月报:Q2环比改善、复苏有望延续,持续看好创新主线-20250901
中泰证券· 2025-09-01 18:48
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生物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5] 核心观点 - 医药生物行业Q2环比改善,复苏趋势有望延续,持续看好创新主线[1][7] - 2025年8月医药生物行业上涨2.6%,跑输沪深300指数7.73个百分点[7][10] - 中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医药上市公司收入同比下降2.6%,利润总额下降4.0%,扣非净利润下降13.2%[7] - Q2收入下降1.1%,利润总额下降2.9%,扣非利润下滑11.5%,但环比Q1改善明显[7] - 创新药仍是医药板块中产业趋势最明确且具备成长空间的子行业[7] - CRO/CDMO板块表现突出,H1收入增长14.0%,扣非净利润增长25.4%[7] - 建议关注创新药、业绩困境反转、AI医药/医疗及脑机接口等投资机会[8][9][10] 市场表现与估值 - 2025年8月医药子板块涨跌不一:医疗器械上涨6.27%、医疗服务上涨4.05%、生物制品上涨2.07%、中药上涨1.30%、化学制药上涨1.12%、医药商业下跌1.30%[7][10] - 以2025年盈利预测计算,医药板块估值27.7倍PE,相对全部A股(扣除金融板块)溢价率为26%[10] - 以TTM估值法计算,医药板块估值31.41倍PE,低于历史平均水平35.0倍PE[10] - 行业总市值76,517.64亿元,流通市值69,437.14亿元[2][5] 细分板块业绩 - 医疗服务板块2025H1收入增长3.75%,扣非净利润增长15.01%[27] - 化学制剂板块2025H1收入下降2.65%,扣非净利润下降12.98%,但Q2收入增长0.21%,扣非净利润增长11.50%[27] - 化学原料药板块2025H1收入下降6.12%,扣非净利润增长0.55%[27] - 医疗器械板块2025H1收入下降4.29%,扣非净利润下降21.09%[27] - 中药板块2025H1收入下降5.33%,扣非净利润下降9.28%[27] - 医药商业板块2025H1收入下降0.03%,扣非净利润下降16.16%[27] - 生物制品板块2025H1收入下降17.55%,扣非净利润下降37.50%[27] 重点公司推荐 - 9月重点推荐: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圣诺生物、南微医学、先声药业、康弘药业、三生制药、长春高新、华纳药厂、司太立[10][17] - 药明康德2025E EPS 4.65元,PE 22.21倍[5] - 药明生物2025E EPS 0.97港元,PE 34.11倍[5] - 南微医学2025E EPS 3.41元,PE 26.79倍[5] - 先声药业2025E EPS 0.48港元,PE 29.29倍[5] 行业热点事件 - 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产业规模壮大,到2030年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35] - 第六批高值耗材国采启动,涉及药物涂层球囊类及泌尿介入类医用耗材[36] - 2025年ESMO和WCLC大会召开,关注创新药数据发布[36] - 晶泰科技与Dovetree达成合作,总金额高达59.9亿美元[38] - 国家医保局发布"双目录"初审名单,多款创新药预计纳入[39] - 国家医保局发布《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医保支付改革[39] 财务指标分析 - 2025H1医药板块毛利率32.45%,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23] - 经营性现金流868.59亿元,同比增长12.55%[23] - 销售费用率12.80%,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24] - 资产负债率38.52%,同比下降0.38个百分点[25] - 应收账款周转率1.82,存货周转率1.77,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25]
为产学研医“架桥”,生命健康前沿项目亮相概念验证大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01 16:16
行业技术突破 - 甲醇利用细菌单细胞蛋白高效合成技术开发项目依托成本仅为葡萄糖三分之一的低成本甲醇进行单细胞蛋白生产 旨在解决中国饲料工业每年1亿吨豆粕需求中8000万吨依赖进口的问题 [1] - AI驱动mRNA药物智造平台开发出通用型mRNA癌症疫苗 临床前研究表明该疫苗在多种癌症模型中单药可完全清除肿瘤 联合PD-1抑制剂后在耐药模型展现强劲持久抑瘤效果 [1] - 多脑区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与液压驱动微创柔性神经触手探针技术代表脑机接口领域前沿突破 [2] 产学研合作生态 - 活动汇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自动化研究所等顶尖科研机构 覆盖合成生物学 AI制药 脑机接口 精准医疗及康复机器人五大热门方向 [2] - 概念验证计划通过"先验证后转化"机制自2019年启动 有效推动早期科技项目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 - 技术经理人团队为项目提供一对一咨询辅导 评审专家从技术可行性 临床应用前景 市场竞争力及团队实力多维度开展深度点评 [2] 战略发展导向 - 发展廉价微生物蛋白替代豆粕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方向 旨在降低畜牧业对进口豆粕的依赖风险 [1] - 概念验证中心持续整合院内外科研 临床 产业及金融资源 为生命健康创新技术提供全方位支持 [3] - 路演活动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与中关村街道共同主办 为产学研医资各方搭建高效对接桥梁 [2]
深读100:谁能接住《黑神话》下一波红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1 21:56
文旅行业借势热门IP发展 - 灵璧县借《黑神话:钟馗》官宣契机推动文旅产业出圈 该县为钟馗文化集聚地[1] - 借鉴《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文旅的成功经验 但面临住宿等配套基础设施提升的挑战[1] 金融市场资金流动趋势 - 1~7月财政逆周期调节加强 但实体融资需求偏弱且资金循环效率低下[2] - 存款因利率下调及资本市场回暖向理财及权益市场转移 其延续性取决于经济预期与政策效果[2] AI制药行业技术突破 - 中国AI制药迎来临界点 生成式AI改写药物研发范式 从大海捞针转变为精准设计[3] - 加速研发进程并激活难成药靶点 行业核心竞争力在于模型与数据质量[3] - 未来可能重塑创新药产业链格局[3] 外卖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历经数月补贴大战 市场格局从双雄对峙转为多方竞争[4] - 头部玩家营收保持增长但利润承压 行业竞争核心从价格补贴转向价值竞争[4] - 长期需跳出内卷回归服务本质[4]
医药生物-医药行业行业研究:从数据、算力、模型切入的3类龙头,看全球AI
搜狐财经· 2025-08-31 11:08
行业趋势与核心观点 - AI制药已从概念迈向现实,2024年Hassabis与Jumper因AlphaFold2获诺贝尔化学奖标志行业开启,多组学AI应用将实现医药领域1000倍降本增效,首个AI重磅药临近获批 [1][4] - 行业核心三要素(算力、数据、模型)瓶颈逐步突破:算力云端化且持续升级,数据通过联邦学习及跨界合作突破孤岛限制,生成式AI模型成为竞争关键 [1][4] - AI开发药物I期试验成功率80%-90%,远超传统方法的40%,全球AI药企管线加速进入临床阶段 [1][4][64] 算力进展 - 云端算力供给充裕,亚马逊、谷歌、微软、阿里等科技巨头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1][4] - 英伟达2025年推出Spectrum-XGS以太网技术,可连接分布式数据中心形成“AI超级工厂”,提升算力量级 [1][4][14] - 云计算驱动制药行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数据存储、分析及AI模型训练的高效扩展,成本降低达40% [39] 数据突破 - 联邦学习(FL)技术突破数据隐私与孤岛限制,实现跨设备及跨孤岛的知识共享 [4][43] - Apheris等企业及英国“OpenBind”联盟整合跨界数据,英国联盟计划5年生成50万个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结构数据,填补行业空白 [1][4][53] - 医疗数据量激增,英国生物数据库储存50万名患者信息,数据量是Meta LLaMA 3.1405B模型的27倍 [26][30] 模型与研发效率 - 生成式AI是关键竞争壁垒,英矽智能Pharma.AI平台(含Biology42、Chemistry42等模块)实现端到端研发,模型迭代时间从50天缩短至3天 [1][31] - 全球25家领先AI药企中,部分企业管线进入临床,英矽智能针对TNIK、ENPP1、PHD抑制剂3次复现成功且研发过程在Nature披露 [1][4][32] - AI模型可解释性受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推动,依赖黑箱模型的系统可能退出市场 [4][31] 行业参与格局 - 科技巨头加速入局:英伟达推BioNeMo平台并投资13家AI药企,谷歌拆分Isomorphic Labs且临床试验临近 [1][5][15] - 产业链企业积极布局:泓博医药推DiOrion平台,深度智耀赋能IND合规提交,英矽智能10种候选化合物获批IND [1][5] - 默沙东、辉瑞等十大制药巨头投入数百亿美元,近5年全球AIDD相关交易总额超500亿美元,85%头部药企加大AI投资 [1][5][20] 投资策略与方向 - AI新药破局在即,关注管线丰富、兑现力强的企业如英矽智能、晶泰控股 [6] - 制药与跨界企业入局者众,优选壁垒随时间增厚者如石药集团、复星医药等长期布局AI的公司 [6]
科技巨头纷纷投入 AI制药商业化落地加速(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 2025-08-31 00:47
行业动态 - 谷歌母公司Alphabet分拆的AI初创企业SandboxAQ发布大规模合成数据集 通过模拟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加速新药研发[2] - 英伟达推出BioNeMo平台并广泛投资AI制药企业 谷歌并购DeepMind后拆分Isomorphic Labs 后者临床试验已非常接近突破[2] - 全球AI药物研发AIDD相关交易总额超过500亿美元 重大交易集中发生在近5年内[3] - 默沙东、辉瑞、礼来、BMS等头部药企以数百亿美元规模布局AI制药相关公司[3] 商业模式验证 - AI制药企业通过技术授权与分成模式实现盈利可行性获验证 传统药企巨头对AI辅助研发需求迫切[3] - 行业首个重要里程碑将是人类首个AI驱动研发药物获批上市 模型与数据优势需通过重磅药物验证[3] - 行业入局者包括AI药企、传统仿创龙头及非药领域科技公司 技术壁垒随时间持续增厚[3] 技术平台发展 - 泓博医药推出DiOrion平台 深度智耀赋能新药临床申请合规提交[2] - 英矽智能实现从猜想、分子、临床到发布的全流程贯通[2] - 维亚生物AIDD及CADD平台具备自研算法能力 拥有研发多种药物形态经验[5] 晶泰控股财务表现 - 公司预期2025年中期综合收益不少于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至少387%[4] - 预期纯利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 经调整纯利不少于1.2亿元人民币 首次实现半年盈利[4] - 收益增长主要源于与DoveTree合作提供AI药物发现解决方案 首付款5100万美元已确认计入收益[4][5] 维亚生物业务进展 - 公司5年前布局AI制药 AI相关订单占比达新签订单的12%且呈增长趋势[5] - 正从计算赋能阶段迈向AI驱动药物设计的新阶段 充分发挥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优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