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结算
搜索文档
印度迂回采购俄石油,人民币结算撼动美元秩序,或激化与特朗普矛盾。
搜狐财经· 2025-11-15 13:48
贸易结算方式转变 - 印度在与俄罗斯的贸易中同意使用人民币支付 这是在俄罗斯要求下做出的让步[1] - 此前双方采用本币结算 导致俄罗斯企业积累大量无法使用的印度卢比 因印度对俄出口不足且卢比受制裁无法兑换美元[1] - 俄罗斯提出使用人民币支付 因其可从中国大量进口商品 且中俄之间已采用本币结算 为三方贸易提供便利[1] 贸易关系与实施背景 - 该人民币支付贸易形式得以实现 主要内因是印度与中国关系明显改善 中印贸易得以恢复[1] 未来贸易挑战 - 未来俄印石油贸易仍存在困难 印度面临如何从中国赚取足够人民币以支付俄罗斯石油的挑战[3]
美国地位转变,华尔街观点聚焦,中国战略重心调整
搜狐财经· 2025-11-12 03:52
贸易格局转变 - 2018年至2024年对美国出口份额从14%下降至11% [3] - 企业策略从依赖单一市场转向风险分散与选择性耦合 [12] - 贸易地图扩展且分散,不再只朝向一个方向 [21] 出口结构升级 - 2023年新能源车出口量增长70%以上 [5] - 光伏企业接到非洲项目询盘,涉及并网方案与设备寿命说明 [5] - 出口产品不再仅靠价差竞争,转向技术驱动 [5] 供应链重构 - 外迁涉及供应链整体重构,包括客户搬迁、原料寻找与工艺移植 [14] - 过程中存在订单延误、质量波动与当地行政摩擦 [14] - 国企在东南亚合资设厂,合同包含税收优惠与劳工保障条款 [14] 技术与标准投入 - 澜起科技市场份额达22%,源于设备采购、人才引进等连续投入 [8] - 工程师参与制定光伏直流标准,视为对未来市场空间的下注 [10] - 半导体厂在重组后研发支出提升,赌注于掌握关键工艺 [17] 跨境金融与结算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近200个国家 [8] - 本币结算在丝路合作协议中成为常态,人民币记账增多 [15] - 企业跨境支付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趋势增强 [8] 企业运营调整 - 东莞玩具厂转向东南亚代理谈判,应对订单不确定性 [3] - 比亚迪、奇瑞等公司备件库堆积,招聘东南亚业务拓展经理且薪酬显著提高 [10] - 财务总监关注美国关税梯度最高达125%,直接影响企业利润 [12]
要为大事做准备?中国吞下全球九成新增石油,能源安全要握在手中
搜狐财经· 2025-11-06 10:14
原油进口态势 - 9月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9.4%,连续十八个月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2] - 全球每新增三桶待售原油,就有近两桶最终运抵中国码头 [2] - 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平均每天进口1110万桶原油 [4] 战略石油储备 - 进口原油中约一成直接注入战略储备罐,未进入炼厂 [4] - 战略储备罐位于沿海七大基地的地下洞库,深度可达三十米,恒温恒压,油质可保持十年基本不变 [4] - 储备容量可达全年净进口量的一半,约一年后触及国际能源署推荐的90天储备红线,目标为180天 [4] - 国家层面将库存从“商业可浮动”转为“战略锁定”,减少了全球可流通油量 [10] 政策法规驱动 - 将于明年1月1日生效的《能源法》首次将政府储备、企业义务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三级体系写入条款,措辞为“应当”,违法将面临高额罚款或停产整顿 [5] - 法律要求炼厂必须预留相当于15天加工量的油罐空间以备检查 [5] - 法律生效前,各公司选择“先占满位置”,导致油轮在锚地平均等待时间从去年的42小时延长至67小时 [5] 市场价格与采购策略 - 9月底布伦特油价一度跌破69美元,叠加人民币走强,到岸价比去年高点便宜近一成 [7] - 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设有“地板价”,原料成本下降而零售价未同比例下滑,中间利润增厚 [7] - 地方炼厂提前用完四季度进口配额,海关总署于10月中旬罕见追加下发300万吨补充配额 [7] - 贸易商观点认为“油价可以不是底,但配额会过期”,凸显采购时间窗口的重要性 [7] 贸易结算与外汇 - 中国与中东、南美部分产油国启动“原油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合同出现“CNH计价、迪拜离岸交割”条款 [8] - 中资银行开立人民币信用证,出口方可在香港离岸市场兑换美元或持有人民币用于进口中国商品 [8] - 今年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到港量占总进口量的12%,比例虽小但增速每年翻番 [8] 全球市场影响 -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已降至3.6亿桶,为1983年以来最低,去年至今释出1.8亿桶以压低油价 [10] - 欧洲部分国家将库存外包给商业仓库,可能在炼厂开工率下降时抛售 [10] - 花旗商品团队测算,若中国明年将储备目标提高30天,国际油市每日将减少40万桶流通量,布伦特均衡价格将抬升约2.5美元 [10] 能源安全与供应链 - 新增油源中,中俄、中哈、中缅三条陆上管道合计占比已达15%,分散了地理路径风险 [11] - 国内页岩油、致密油开发成本降至55美元/桶左右,油价高于此区间时老油田可立即增产,形成“储备—管道—自产”三级缓冲 [11] - 战略储备为新能源转型提供“延误险”,使风电光伏可按自身节奏发展,避免因短期油荒被迫依赖煤电 [13] 储备管理与运用 - 战略储备设计预留“轮换机制”,入库五年后须抽检,接近品质临界值时通过挂牌拍卖出售给炼厂并购入新油替换 [14] - 轮换机制既保证油品质量,又避免资源沉淀,在极端情况下可为国内油品供应提供至少90天缓冲期 [14] - 储备为国家提供谈判筹码,可在国际市场混乱时按兵不动,待价格理性后再轮库,减少外汇浪费 [14]
中国隐忍20年打赢翻身仗!中澳铁矿之争大反转,攻守出现大变化
搜狐财经· 2025-10-28 17:11
谈判博弈与结果 - 2025年9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要求以82美元/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采购,但必和必拓拒绝并将报价抬至109.5美元/吨,威胁不接受就断供 [2] - 作为反击,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正式通知全国钢厂,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包括已发货的货物 [2] - 9天后,必和必拓谈判代表赴北京签署协议,同意30%的现货交易改用人民币结算 [2] 中国钢铁行业历史困境 - 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中国每年消耗全球70%以上的海运铁矿石 [4] - 澳大利亚矿场铁矿石开采成本为19美元/吨,但长期协议售价高达109美元/吨,行情高涨时甚至超过200美元/吨,利润率达500%至1000% [4][5] - 2024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0.71%,全年利润下降超50%至429亿元人民币 [6] - 2024年,钢铁行业中有39%的企业亏损,31%的企业面临亏损风险 [6] - 2024年,澳大利亚通过铁矿石出口获利200亿美元 [7] 定价机制问题 - 铁矿石定价长期依赖“普氏指数”,该指数由华尔街资本控制,而这些资本同时是必和必拓、力拓等矿商的大股东 [7] - 定价机制存在猫腻,例如2025年6月普氏报价为104.85美元/吨,但中国港口实际成交价仅为93美元/吨,导致中国买家多支付12.7% [7] - 2022年之前,中国500多家钢厂采购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矿商利用此点进行分化策略 [7] 中国的战略布局(四张王牌) - 第一张牌:整合采购权——2022年成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宝武、鞍钢等巨头的采购权,形成占全国铁矿石进口量近40%的“超级买家” [11] - 第二张牌:分化矿商联盟——巴西淡水河谷于2017年签署人民币计价合同;力拓的最大单一股东中铝集团于2019年签署人民币结算协议;澳大利亚FMG获得中国钢铁企业入股支持,并于2024年获得142亿元人民币贷款,可用铁矿石还债 [11] - 第三张牌:开发替代资源——获得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开发权,该矿平均品位达65.5%,年规划产能1.2亿吨,与必和必拓对华供应量相当;2025年10月,力拓已开始从西芒杜向中国发运第一批矿石 [11][12] - 第四张牌:建立新交易体系——2018年开放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2024年推出北铁中心人民币铁矿石指数,并上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大宗商品清算服务,构建不依赖美元的新交易机制 [14] 行业结构性变化 - 电炉炼钢技术发展,2024年废钢回收量达2.5亿吨,未来计划提升至4亿吨,降低对铁矿石的依赖 [17] - 2025年,全球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比例达到18%,在金属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从2020年的2.1%上升至9.2% [15]
荷兰也没想到,安世恢复供货?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用人民币结算
搜狐财经· 2025-10-26 07:52
事件背景与导火索 - 10月23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通过邮件通知所有订单必须使用人民币结算,决定没有提前预警或磋商余地 [1] - 事件导火索是今年9月底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对安世半导体总部展开接管,冻结部分资产并暂停中国籍CEO职务,将公司治理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3] - 荷兰政府的行动被外界解读为“夺权”,旨在将中国投资者从管理层踢出局,以掌控这家掌握全球功率半导体关键技术的企业 [5] 中国区的应对与系统重构 - 10月初开始,安世中国的发货节奏放缓、技术支持中断,为后续系统调整做准备 [5] - 10月18日,安世中国系统发生重大权限调整,总部账号失效,采购、物流、财务、仓储等系统切换至本地审批,实现运营链条的“本地闭环” [7] - 10月23日凌晨,系统完成更新,安世中国正式宣布恢复对中国境内供货,并强制要求人民币结算,标志着中国区运营彻底脱离总部 [7] 人民币结算机制与影响 - 人民币结算将财务控制权留在中国境内,彻底切断了总部通过美元或欧元统一管理资金流的可能,外部无法干预账户 [9] - 所有订单必须通过中国境内法人下单、付款、签约,外资企业若想采购需先在中国设立子公司,打破了“一个总部统筹全球”的模式 [9] - 系统更新后所有历史订单不追溯,未付款订单一律退回重新按人民币流程提交,发票开具、税务申报、银行审核等配套流程也同步切换 [11] - 物流平台进行技术封锁,只有绑定中国境内信息的订单才能发货,欧洲税号、美元订单、总部合同均被系统认定为“无效” [13][14] 对全球汽车产业与供应链的冲击 - 安世中国的决定导致欧洲汽车业陷入混乱,大众汽车在德国的工厂已传出部分车型因芯片断供停产的消息 [16]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若不解决安世供应问题,可能引发欧洲和美国汽车行业大范围停产,欧洲汽车产业一天停产损失估算高达上亿欧元 [16] -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供货有序恢复,全球车企为继续拿货不得不重新站队,在中国市场“排队求货” [16] 产能与市场优势下的战略反制 - 全球七成的安世封装产能在中国,绝大部分位于东莞,荷兰政府冻结总部管理权和资产后,发现无法获得成品芯片,实际控制的是一个空壳 [18] - 安世中国的营收占整个集团的48%,荷兰控制了纸面公司但失去了最核心的市场与现金流 [19] - 中国商务部在10月4日发布禁令,禁止安世中国出口在中国生产的成品芯片,将中国产能从全球供应链中剥离,彻底掌握自主权 [21] 深远的行业与金融战略意义 - 此次事件是一次主权和技术的博弈,中国的应对是切断产能输出、重构结算体系、掌握市场主动权 [23] - 人民币结算绕过美元体系下的冻结、制裁等金融战风险,形成独立的金融闭环,是一次制度反制 [23] - 安世的客户遍布全球,强制人民币结算导致跨国企业“被动人民币化”,未来可能成为国际科技产业链的新常态 [25] - 从权限调整到结算切换的整个过程没有公开声明但精准果断,被视为一次战略级的反击,而非临时应对 [27]
荷兰冻结安世资产,中国祭出“人民币结算”大招:一场教科书级的博弈
搜狐财经· 2025-10-26 01:43
事件背景与核心冲突 - 荷兰经济事务部于9月30日以保障供应链安全为由,冻结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等三十个主体资产,并停职中国籍CEO张学政,法庭裁定将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外籍董事接管投票权 [3] - 美国官员在6月向荷兰政府提出要求,若想获得美国实体清单豁免,必须替换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CEO,此举被视为一场政治操控行动 [3] - 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发布公告,禁止安世中国及分包商出口在中国境内生产的成品元器件作为反制 [5] 安世半导体的商业模式与脆弱性 - 安世半导体的商业模式为设计和晶圆制造在欧洲,而全球70%的封装测试产能集中在中国的东莞工厂 [5] - 2024年上半年,安世中国区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48%,中国市场接近公司总营收的一半 [9] - 中国商务部的出口禁令直接切断了安世向全球客户交付完整产品的能力,因其无法绕过中国的封测环节 [5] 中国的战略反制措施 - 安世中国启动独立运营机制,国内员工劳动关系和薪酬发放由中国本地公司负责,与荷兰主体脱钩 [7] - 安世中国宣布中国市场所有交易必须使用人民币结算,旨在切断通过美元SWIFT系统的资金监控,实现财务独立 [7] - 使用人民币结算倒逼下游客户适应新规则,客观上推动了人民币在高科技产业链中的使用 [7] 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 安世的功率半导体广泛应用于电动车电池管理、电机驱动等核心系统,供应中断已引发欧美汽车制造商的警告,将很快影响美国汽车生产 [11] - 争端暴露了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任何环节的政治化操作都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11] - 荷兰政府已公开表示要与中国对话,因持续对抗将使其获得的“控制权”变得毫无价值 [11] 事件背后的战略启示 - 此次应对展现了通过重构游戏规则而非简单对抗的博弈智慧 [13] - 在关键技术领域,真正的安全在于对核心产能和市场的实际控制力,而非名义上的所有权 [13] - 掌握核心制造环节和本土市场,能迫使对手回到谈判桌前并按新规则行事 [16]
澳大利亚算计过头,铁矿石涨价15%,中方主动掀桌,不做冤大头了
搜狐财经· 2025-10-19 20:23
事件概述 -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于9月30日通知国内主要钢厂和贸易商,全面暂停采购任何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包括已运抵港口的现货[2] - 此举是对必和必拓提出的将2025年长协价上涨15%至每吨109.5美元要求的回应,该价格远超当时约80美元/吨的现货价[4] - 10月9日,必和必拓最终妥协,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签署协议,同意从第四季度起对华铁矿石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28] 市场格局与定价权问题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占全球海运铁矿石进口量的75%,年进口量超过10亿吨[6] - 尽管是最大买家,但供应端高度集中,西方四大矿山控制全球70%的海运铁矿石供应,导致中国钢企长期缺乏定价话语权[6][15] - 必和必拓等矿业巨头利用“普氏定价法”等不透明机制操纵价格[15] - 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开采成本仅18-24美元/湿吨的铁矿石,卖到中国价格高达100美元以上,利润率超过150%[10] 行业利润对比与外流 - 2021年铁矿石进口均价飙升至179.1美元/吨,仅铁矿石业务就给必和必拓贡献了173亿美元净利润[8] - 相比之下,2024年中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利润不足700亿元,重点钢铁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0.71%[8][11] - 澳大利亚每年出口约10亿吨铁矿石,利润达200亿美元,而中国生产约10亿吨钢铁,利润仅30多亿美元,一家澳大利亚矿商的半年利润超过中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年利润[11] 中国的战略准备与筹码 - 2022年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了国内四大钢企的采购业务,形成统一谈判力量,使国际矿企的分化策略失效[17] - 供应链多元化格局已大幅降低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依赖[19] - 非洲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储量超50亿吨,相当于澳大利亚两年出口量,预计2025年底投产,且其产出主要面向中国[19][21] - 中国钢铁产量在2024年达10.4亿吨,但城镇化速度放缓使国内需求下降,废钢回收体系完善和电炉炼钢比例上升进一步减少对原矿需求[21][22] 事件影响与市场反应 - 中方停购令导致国际铁矿石价格应声下跌3%,必和必拓股价暴跌6%,市值蒸发50亿澳元[26] - 澳大利亚GDP面临1.2%下滑风险,因其铁矿石出口占GDP的5%,其中82%依赖中国市场[26] - 全球70%的铁矿石贸易将采用人民币计算,中国首次夺得铁矿石定价权[28]
低头了!澳洲铁矿石巨头表态,澳媒热议,海外盛赞历史转折
搜狐财经· 2025-10-19 17:52
事件概述 -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于2025年9月30日通知全国钢厂,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海运铁矿石 [6] - 此举导致必和必拓股价在事件发生后下跌,股价从54.740美元跌至52.390美元,跌幅达6.81% [7] - 必和必拓在七天后改变强硬立场,同意与中国签署人民币结算协议 [3][12] 公司财务与市场地位 - 在截至2024年6月的财年,必和必拓总营收为556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达347亿美元,中国市场贡献了公司约62.4%的营收 [10] - 中国是必和必拓的最大客户,合作关系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至关重要 [10] 行业格局与供应链变化 - 中国推动铁矿石进口来源多元化,与巴西淡水河谷签署了长期协议 [18] - 西芒杜铁矿项目储量超过50亿吨,品位达67%,预计2025年底投产,初期年产量估计可达6000万吨,将改变全球铁矿石供应格局 [24] -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于2022年成立,整合了国内600多家钢企的采购需求,极大提升了中国买方的谈判地位 [18][22] 贸易结算货币转变 - 全球铁矿石贸易中约80%以美元结算,人民币结算的引入是对美元垄断地位的挑战 [31] - 巴西淡水河谷、澳洲力拓及FMG等全球主要铁矿石生产商均已同意对华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 [26][33] - 澳洲FMG集团于今年8月向中国银团申请142亿元人民币贷款用于矿区建设,未来以铁矿石偿还,主动绑定中国市场 [33] 战略影响与行业意义 - 人民币结算使中澳企业能直接规避美元汇率风险,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30] - 此次事件被视为中国首次夺得铁矿石定价权,标志着中国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话语权提升 [39] - 统一的采购谈判身份改变了过去中国钢企各自为战的局面,使中国成为“超级买家” [22]
人民币结算铁矿石激战升级,澳总理强烈反应,中国态度坚决不妥协
搜狐财经· 2025-10-19 10:12
事件概述 - 2025年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暂停了已离岸的澳大利亚铁矿石订单,引发全球市场紧张,必和必拓股价应声下跌[1] - 此次事件标志着中澳之间持续百年的铁矿石贸易关系出现重大转折[1] 中国铁矿石进口格局演变 - 中国钢厂曾长期因采购分散而缺乏定价权,在价格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3] - 2009年“力拓间谍案”导致中国钢铁行业损失超过7000亿元[3] - 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将40%的采购集中,形成“超级买方联盟”,议价能力大幅提升[5] - 2023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总量超过7亿吨,2025年计划进口量相近[5] 供应链多元化进展 - 几内亚西芒杜项目于2025年底投产,年产量达1.2亿吨[6] - 巴西、俄罗斯的铁矿石份额不断上升,巴西淡水河谷签署长期合同并支持人民币结算[6] - 全球铁矿石储量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储量为5800亿吨,巴西为3400亿吨,俄罗斯为2900亿吨,中国为2000亿吨[9]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 - 铁矿石年交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长期使用美元结算[8] - 力拓、FMG已接受人民币结算,必和必拓最初拒绝[8] - 若本币结算比例达到30%,中国每年可减少200亿美元汇兑损失[8] - 2025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突破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3%,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10] - 事件后,必和必拓于10月9日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达成协议,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30%现货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9] 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影响 - 澳大利亚每年对中国出口铁矿石价值高达1160亿澳元[3] - 铁矿石出口占澳大利亚出口总额的20%,其中80%依赖中国市场[8] - 此次暂停采购事件可能导致澳大利亚GDP增速下降1.2个百分点[8] 行业利润率对比 - 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开采一吨铁矿石成本为18至24美元,售价长期超过100美元[3] - 相比之下,2025年中国钢厂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0.71%[3]
妥协还是出局?中国要求人民币结算铁矿石,澳总理称:令人失望
搜狐财经· 2025-10-17 16:05
事件概述 - 2025年9月底,一家中国矿产公司宣布暂停通过澳大利亚美元购买铁矿石的订单 [1] - 此举标志着中国在铁矿石贸易中迈出重要一步,旨在争取更多主动权 [2] 中国战略意图 - 暂停美元订单是为了争取在价格和结算方式上的主动权 [4] - 核心目标包括“去美元化”以及更稳妥地掌握支付节奏,以规避全球贸易波动带来的风险 [6] - 通过人民币结算,中国希望在新的采购体系下更公平地参与国际铁矿石贸易 [8] - 此举是公司采购战略升级的一部分,通过资源行业集中化采购来提升议价能力和话语权 [8] - 长期目标是对全球资源市场话语权进行重新布局,此趋势可能延伸至铜、铝、稀土等其他商品 [11] 对澳大利亚的影响 - 澳大利亚对此决定表示强烈反对,认为“无法让澳大利亚人接受” [1] - 澳方担忧的深层次原因是害怕失去在铁矿石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2] - 澳大利亚的焦虑源于意识到中国已不再是“无条件接受”的买家,采购来源正变得多样化 [8] - 澳大利亚担心接受人民币结算后,将在未来谈判中逐渐失去主导权 [10] - 除了铁矿石,澳大利亚对其他国家的资源供应吸引力远不如中国市场,地位可能被边缘化 [12] 行业格局与趋势变化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但几十年来在定价和结算方式上未占据主动,基本由澳大利亚矿企主导 [4] - 中国正在改变采购结构,加强与非洲、南美、俄罗斯等地区的合作,澳大利亚不再是唯一选择 [8] - 暂停美元订单并非停止购买,而是为了以更合理、可控的方式进行交易,消除结算风险和成本问题 [12] - 此举旨在为双方创造更可持续的合作模式,重新塑造全球资源贸易规则 [12] - 全球资源市场的交易流程可能发生深刻变化,涉及货币、金融、政策等多个层面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