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变革

搜索文档
倒计时!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峰会将于15天后开幕
财富FORTUNE· 2025-09-10 21:09
峰会背景与主题 - 广州将于2025年9月25日至26日连续第三次举办《财富》世界500强峰会 [2][5] -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处于冷战后最剧烈重构期 地缘政治 经济结构 技术规则和金融秩序均发生明显变化 [2] - 峰会主题为"站在新周期的起点:发现、拥抱与重塑" 聚焦企业应对动荡环境的策略 [2][5] 会议核心议题 - 探讨企业如何借助新技术 创新合作模式和推进变革来增强韧性 [5] - 分享在全球市场变化中保持领先的经验 包括发现趋势 拥抱变革和重塑自我 [5] - 研究500强企业的经营策略 价值判断和行动规范作为示范样本 [2] 参会企业代表 - 来自广汽集团 中国石油化工 中国海洋石油等能源制造企业高管 [15][17][49] - 金融机构代表包括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花旗中国总裁和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 [13][70][85] - 科技企业代表来自亚马逊云科技 华为技术 通用电气等公司 [13][23][61][72] - 医药健康领域包括美敦力 强生创新制药 梯瓦医药等企业高管 [19][31][33] - 消费品行业代表有百事集团亚太区CEO和Visa全球副总裁 [66][76] 咨询与研究机构 -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及BCG中国区主席将参会 [21][43] - 经济学家代表包括莲华资产管理首席投资官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 [27][57] - 《财富》中国编辑团队多名高级成员参与议程 [45][47][51][53][68][74][81][83]
突发,联合利华高管团队面临大面积审查,继7500人裁员计划后宣布25%高管“改组”
36氪· 2025-09-04 11:37
核心观点 - 联合利华正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大规模组织重组和业务剥离 包括对前200个关键管理岗位进行审查 约四分之一高管可能被改组 同时计划三年内裁员7500人 占全球员工总数5.9% 以节省8亿美元成本 [1][2] - 公司战略聚焦核心业务 剥离冰淇淋业务(占全球销售额16%)并出售多个非核心美容品牌 同时加大对30个核心"强势品牌"的投入(贡献70%销售额) 目标实现年销售增长3%-5%和基础营业利润率超过18.9% [2][3][6] - 中国市场面临显著挑战 2024年销售额出现中个位数下滑 公司通过引入高端品牌(如NEXXUS)和投资本土新锐品牌(如Messy)试图挽回份额 但面临激烈本土竞争和总部决策僵化的双重压力 [8][11][12] 管理层重组 - 新任CEO费尔南德斯对前200个关键管理岗位逐一审查 约四分之一高管可能被改组 [1][2] - 自2023年10月以来 公司一半以上领导团队成员已更换 包括CFO、首席增长官及多个业务总裁等要职 [6] - 过去18个月已裁减约18%白领员工 以精简管理层级和强化问责 [7] 全球裁员计划 - 未来三年全球精简约7500个岗位 相当于员工总数5.9% 主要针对白领群体 [2] - 裁员旨在节省约8亿美元成本 提升运营效率和利润率 [2] 业务剥离与聚焦 - 计划2025年底前剥离冰淇淋业务(包括梦龙、可爱多等品牌) 该业务占全球销售额16% 部分国家贡献超30%营收 [2] - 2024年出售Elida Beauty业务(含多芬姨妈皂、庞氏等20多个品牌)和净水器品牌Pureit 并计划出售高端护肤品牌Kate Somerville和REN [6] - 聚焦30个核心"强势品牌"(贡献70%销售额) 2024年上半年增加7亿欧元营销投入(85%投向核心品牌) 带动这些品牌销量增长4% 目前占营业额75% [6] 财务表现与目标 - 2024财年营收608亿欧元 同比仅增长1.9% 净利润连续第二年两位数下滑 [4] - 目标2025年实现年销售增长3%-5% 基础营业利润率超过18.9% [3] - 剥离冰淇淋业务后 预计基本销售增长可达5% 利润率将提高 [3] 中国市场挑战 - 2024年中国区销售额中个位数下滑 拖累亚太市场表现(新兴市场基础销售额增长3.5%) [8] - 中国市场拖累高端美妆业务 亚太区业绩连年下滑主因中国消费疲软 [8] - 中国护发及头皮护理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3% 但竞争加剧 [12] 中国市场应对措施 - 2024年引入高端洗护品牌NEXXUS 并启用本土代言人 [11] - 联合利华创投领投新锐护发品牌Messy的500万美元融资 瞄准年轻消费群体 [11] - 2024年8月更换中国区总裁 由陈戈接替瞿巍 [9] 竞争环境 - 欧莱雅通过收购高端美发品牌和引入新品加码竞争 [12] - 本土企业如珀莱雅、贝泰妮通过收购和孵化进入洗护发赛道 [12] - 新品牌需在技术创新和营销打法上突破才能脱颖而出 [12]
何小鹏亲述创业“至暗时刻”:一年换血十余高管
凤凰网· 2025-08-26 15:00
公司战略与运营调整 - 2024年公司遭遇重大销量滑坡与组织效率问题 董事长从一线业务全面接管并完成十余名高管更替[1] - 高管调整中大部分属于主动退休 过程平稳 未引发外部剧烈震荡[1]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实现200%增长 反映2023年同期经营艰难 近90%一线部门负责人发生变动[1] - 2024年二季度公司陷入严峻亏损 月销量仅维持数千台[1] - 董事长与公司骨干进行数十次坦诚沟通 预计第四季度好转 但仍有约30%员工最终选择离开[1] 产品表现与市场突破 - 2024年8月推出面向年轻用户的纯电车型MONA M03 起售价11.98万元 定位15万级AI汽车[2] - MONA M03仅用216天实现10万台交付 创新势力纯电车型最快量产纪录[2] - 截至2025年7月22日 MONA M03累计交付突破15万台 连续10个月月销过万[2] - MONA M03稳居A级纯电轿车销量榜首 成为公司销量支柱产品[2] 品牌命名与文化认知 - 董事长谈及企业使用个人名字的争议 多年有建议称改名可使销量翻倍[2] - 品牌命名涉及文化自信与市场认知 中国消费者长期存在"洋气很重要"的偏好[2] - 节目中提及另一科技公司品牌命名案例 因优质名称注册困难而采用英文名Smartisan[2] 创业历程与早期发展 - 董事长分享财富自由实现路径 包括彩票 房产 公司期权与创业四种方式[3] - 创业初期获得丁磊80万人民币借款支持 该金额在当时可维持两年运营[3] - 借款原计划转为投资但未实施 数年后归还丁磊[3]
“80后”高玉玲接棒海信家电,交出首份半年报:业绩放缓、出海增长,引入新人、老将退场
搜狐财经· 2025-08-01 19:39
公司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93.4亿元,同比增长1.44%,归母净利20.77亿元,同比增长3.01%,增速较2022-2024年显著放缓(2022年归母净利增幅141.45%,2024年上半年34.61%)[6][7] - 境内业务营收252.49亿元(占比51.2%),同比下滑0.31%,毛利率31.02%(减少0.06个百分点);境外业务营收204.51亿元(占比41.4%),同比增长12.34%,毛利率12.33%(提升1.35个百分点)[8] - 暖通空调业务营收236.94亿元(占比48%),同比增长4.07%,毛利率27.12%(下滑1.56个百分点);冰洗业务营收153.92亿元(占比31.2%),同比增长4.76%[9] 海外业务表现 - 欧洲市场整体增长22.7%,其中空调业务收入增34.5%,洗衣机增38.9%;美洲区增26.2%,中东非区增22.8%,亚太区增14.5%[9] - 行业层面:2025年前五个月冰箱/洗衣机/空调出口量分别增长6.5%、10%、15.2%[9] - 公司提名具有海外背景的方雪玉为执行董事候选人,曾任海信欧洲公司总经理[9]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调整 - 2024年11月高玉玲接任董事长,2025年7月兼任总裁但不领取薪酬[3][4] - 引入美的系高管殷必彤担任空气事业部总裁,年薪240万元,曾主导小天鹅洗衣机并购整合[10][11] - 同期辞退30年老将胡剑涌(原董事、总裁)和朱聃(原董事)[12] - 2024年公司减员500余人,重点精简销售/技术岗位及本科以下学历员工,增加硕博招聘[12] 产业整合动向 - 2025年5月成立海信空气产业,整合家用/中央空调品牌(海信、日立、科龙等)[10] - 海信集团同步改组董事会,8名独董退出,新增3名金融/企业背景董事[11]
「背刺」今麦郎后,娃哈哈宗馥莉又得罪了1500人
36氪· 2025-05-21 19:18
公司经营动态 - 2024年娃哈哈营收达728亿元,相比2023年实现超200亿元年度增长[14] - 公司关闭部分工厂引发1500多名员工维权,涉及薪资骤降问题[9][39] - 部分纯净水产品转由今麦郎代工生产,引发消费者质疑[6][28] - 2024年推出14款新品包括椰子牛乳饮品、双柚汁等,但尚未形成爆款[61] 管理层变革 - 宗馥莉上任后更换了集团核心中高层人员,形成"嫡系"管理团队[18] - 推行绩效评级制度改革,新增D级考核导致员工年终奖缩水[21] - 推动数字化办公和无纸化改革,取代传统打印报表模式[37] - 成立计划中心实施产供销一体化改革[58] 战略转型 - 加速重构线下渠道,招标10万台智能冰柜并提供陈列费用支持[56] - 终止与今麦郎代工合作,称因"个别批次未通过抽样检测"[24] - 推动预算制度改革,取代原有"无预算"项目制财务模式[37] - 尝试多元化发展但成效有限,主要产品仍为瓶装水、AD钙奶等传统品类[59] 行业竞争态势 - AD钙奶面临来自三只松鼠、贝因美等十余家企业的模仿竞争[59] - 联销体渠道模式虽高效但需升级以适应现代市场环境[54][55] - 公司2013年达到782亿元营收峰值后持续下滑,2020年缩至439.8亿元[51] 企业文化差异 - 宗庆后时代强调"家文化",坚持自建生产线不开除老员工[8][10] - 宗馥莉推行制度化管理和末位淘汰制,减少人情因素[37][43] - 管理风格从个人决策转向团队协作模式[35] - 薪酬分配从资历导向转为绩效导向[21]
青岛双星名人集团管理权之争:公司迁址,管理层更迭
新浪财经· 2025-05-08 16:54
公司管理层变动 - 双星名人集团确认企业领导班子正在经历迭代,汪军总经理代表新一届领导班子 [1][5] - 公司于2025年4月29日搬离双星海富楼办公大楼,迁入黄岛区新建的名人海广场 [5] - 汪海在公开信中指控汪军、徐英夫妇及汪子栋等人存在抢夺公章、威逼交出管理权等行为 [4] 股权结构及控制权 - 2022年青岛星迈达工贸有限公司通过增资成为双星名人第一大股东(持股56 96%),该公司由徐英持股80%、汪军持股10% [6] - 汪海退居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降至21 88%,公司实控人为徐英(总持股45 57%) [6] - 汪海目前仍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汪军任监事,徐英任董事,汪子栋未出现在主要人员中 [6] 公司历史与战略调整 - 双星名人前身为1921年成立的国营青岛第九橡胶厂,2002年鞋服业务从青岛双星集团剥离转为民营 [5] - 公司承认存在体制陈旧、管理复杂、人才断层等问题,计划通过产品创新、供应链优化、数字化营销投入实现转型 [5][6] - 搬迁新办公楼被定义为"破旧立新的开始",新管理层将重新规划品牌未来发展方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