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技术

搜索文档
溯联股份20250827
2025-08-27 23:19
公司及行业 * 苏能股份 一家专注于热管理解决方案的上市公司 业务涵盖新能源电池 液冷服务器 空气悬架 储能及邮箱系统 [1][2][8][23] * 行业涉及汽车制造 数据中心服务器 储能系统及邮箱制造 [2][6][8][2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6.68亿元 同比增长26.3% 创历史新高 [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776万元 同比下降4% [4] * 扣非净利润为6049万元 同比下降11% [2][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8923万元 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2][4] * 毛利率从2024年的22.86%下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21.73% 第二季度进一步降至21.63% 但整体趋稳 [3][24] * 总资产26.58亿元 同比增长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9.25亿元 同比有所下降 [4] 业务进展与战略布局 **新能源电池业务** * 新能源产品占比显著提高 是主要收入来源 电池端直接和间接收入去年全年约2.8亿元 同比增长90%以上 [4] * 2025年上半年电池业务收入占总营收四分之一以上 [4][5] * 成立电池事业部以强化产品线和项目落地 [4][5] * 生产的快速接头 水路长效寿命接头已应用于超过500万辆电动车 [27] **液冷技术与服务器市场** * 战略定位于推理服务器液冷市场 该市场主要由英伟达GPU主导 预计明年市场规模将达3000多亿美元 其中液冷系统占比约2.5%至3% [5] * 已有现成产品UQD 并积极推进相关业务 [5] * 专注于全塑料方案 与英伟达体系 台系厂商(迅凯 台达)及国内厂商(新华三 华擎 超聚变)进行认证和交样 产品矩阵丰富 包括多种管路材料 [9] * 计划推出液冷板 UHD接头 管路及manifold等产品 专注于从CPU到算力单元的全套解决方案 [17] * 在中国台湾组建约20人团队 预计年底扩充至35人 并成立香港全资子公司和惠州分公司支持市场推广 [12] **空气悬架产品** * 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单车价值量高于燃油车悬架 [7] * 通过低价替代外资品牌实现突破 已有腾势 长安等客户量产 [7] * 与拓普集团建立战略合作 共同开发悬挂系统整包及高压连接件 [7] **邮箱业务** * 与全球头部邮箱厂商雅虎股份 香考泰克斯建立合作 业务增长迅速 成为公司前五大客户之一 [6] * 与大众 奔驰 宝马及日系厂商也有合作 是未来两年的重要增长点 [6] **储能业务** * 2025年承接全尼龙管路项目 但订单量低于预期 预计收入几千万元 [25] * 与宁德时代有多个项目订单 但对方自身落地项目不多 [25] * 与中国中车的新合作取得突破 签订油水管路及自动管路订单 预计带来明显增量 [25] * 采用先进的CPU集成技术 通过板式换热器实现冷媒与水的温度交换与控制 [22] 技术研发与认证 * 汽车热管理与液冷技术有70%以上的相似度 储能热管理与算力中心更为接近 [21] * 已获得两个欧洲认证 即将获得U2和C1认证 [13] * 在OCP申报中对UQD及管路产品进行优化 预计今年内重新提交并获得资质 [13] * 全球行业正朝着复合材料方向发展 公司积极跟进这一趋势 [18][19] 毛利率与成本控制 * 毛利率下滑但趋稳 得益于降本增效措施(VAVE方案) 行业反内卷环境及减少客户压价 [3][24] * 进行国产化材料认证替代 自制零部件提高自制率及工厂设备提档升级 [24] * 二季度某些品类成本因新材料切换旧材料而明显下降 [24] * 下半年毛利有望反转 但需留意客户再次大幅压价的风险 [3][24] 产品线与未来方向 * 成立中大型注塑件独立工厂 生产电池大型组件覆盖件及轻量化方案 [26] * 在复合材料液冷板方面取得进展 2025年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 [26] * 成立电子事业部统一管理电池及相关业务 [26][27] * 未来有向总成方向发展的潜力 有望提升产品单价 [27] * 计划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涵盖其他品牌的GPU或MPU技术方案 并开发高性能液冷PC产品 [10][11] 人才储备 * 人才储备涉及热管理 电池化学 工程技术等领域 团队成员来自台系液冷组件厂商 国内CSP及服务器厂商 [14] * 公司负责人具备电池行业背景 有能力将热管理技术拓展到半导体等其他领域 [14][15] * 持续投入资源进行人才引进与培养 [15] 行业问题与挑战 * 行业面临漏水 不稳定 流量高 压力 流阻及阻燃性能等挑战 [16] * 产品线不够丰富 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市场推广可能较为缓慢 [16]
祥鑫科技上半年营收稳步增长 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和液冷产业
证券日报网· 2025-08-27 20:1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5.72亿元,同比增长13.25%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2亿元 [1] - 营收增长主要因定点项目进入量产阶段带动销售规模扩大 [1] 业务板块增长 - 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金属制品三大板块全面增长 [1]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务营收2.02亿元,同比增长490.75% [1] 新兴业务布局 - 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与液冷等新兴业务 [1] - 人形机器人领域联合广东省科学院及三度智能科技研发工业场景零部件 [1] - 液冷技术于2024年底发布冷媒直冷新技术,应用于新能源车、储能、算力服务器等多领域 [3] 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 - 完成两代灵巧手开发:第一代LH-H01系列实现产线应用落地,第二代LH-L02系列抓取力度更大、体积更小、成本更低且适用狭小空间 [2] - 第二代灵巧手已验证覆盖第一代全部应用场景,年产能达30000只 [2] - 灵巧手价值量占人形机器人超30%,2025年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2] 技术应用与市场潜力 - 冷媒直冷技术可应用于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储能电池、算力服务器及低空飞行器冷却 [3] - 公司正向下游客户提供多样化液冷解决方案 [3]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将带动灵巧手市场增长,公司掌握核心技术有望受益 [2]
“十年新高”高不高?港股为何跑输?
2025-08-25 17:13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包括全球资本市场、AI算力与液冷技术、数据中心、美国房地产市场 提及的公司包括英伟达、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英维克、思泉新材、飞荣达、Virtif、台达[1][31][34] **核心观点与论据** * 美联储转鸽 暗示可能调整货币政策 市场预期9月降息概率升至90% 有望为全球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 利好包括中国资产在内的风险资产[1][2][3] * AI算力需求激增推动液冷技术发展 液冷方案凭借散热效率优势在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中加速替代风冷 拥有核心技术及与数据中心合作紧密的企业将受益[1][4][30] * 全球头部云厂商持续加大资本开支 预计2025年北美四家主要云厂商总资本开支同比增长47% 达到3,661亿美元 2026年有望进一步增长[31] * 液冷市场快速增长 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约30亿美元 2026年将达到86亿美元 单个机柜液冷系统价值量将接近10万美元[37] * 美国住房市场面临可负担性危机 呈现高房价、低成交状态 二手房年化成交量不足400万套(正常水平应超500万套) 降息是必要条件但不足以解决问题 特朗普政府可能采取流动性扩张政策组合 推动"两房"私有化[40][43][44] * A股市场表现强劲 自去年9月24日以来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超40% 万得全A接近60% 驱动因素包括政策边际变化、资金面驱动(存款搬家、货币秩序重构)及赚钱效应形成的正循环[21][22] * 2025年A股基本面稳健 预计全年盈利增速实现3.5%正增长(非金融板块约8%) 结束了过去四年下降趋势出现拐点[24] * A股估值处于合理水平 沪深300动态估值约12.6倍 PE TTM约14倍 处于历史分位数60%左右 股息率2.6%高于10年国债收益率(不到2%)[25][26] * 港股表现落后于全球市场及A股 原因包括A/H溢价过低(低于125%时吸引力下降)、基本面疲软(超60%恒指成分公司业绩下滑)、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及流动性差异(Hibor短时间内翻了近10倍)[8][11][12] * 对港股未来走势维持恒指24,000点基本预期 乐观情形下看25,000-26,000点 突破需依赖互联网和电商板块表现[15][16] * 美联储降息对港股有一定影响但非主要逻辑 在2019年和2024年降息周期中市场表现分别为震荡和下跌[13] * 美股点位上调至6,200-6,400点(乐观情形看6,700点) 驱动因素包括科技行业增速超预期、政府财政支持及降息促进传统需求恢复[7][9] **其他重要内容** * 数据中心建设面临提升算力密度与控制成本的双重挑战 冷却系统占基础硬件设施成本的15% 电费占运营成本的57%[32] * 液冷产业链处于早期推广阶段 冷板式液冷为主流技术方案 中国公司如英维克、思泉新材、飞荣达等逐渐切入海外供应链[34] * AI芯片功耗大幅提升 英伟达GB300 super chip最大TDP达1,400瓦(2017年V100仅为300瓦) DGX B200服务器系统功耗达14.3千瓦[35] * 中国新能效国标PUE上限为1.5 推动高效液冷方案成为主流[36] * 美国房地产市场库存短缺接近400万套 住房空置率为1956年以来最低 户均住房保有套数处于历史低位[47] * 中美楼市呈镜像关系 成交量均处历史低位 但中国利率下行空间较大 可通过利率中枢下行支撑资产利差扩大来修复市场[50]
液冷材料反应到什么阶段了
2025-08-24 22:47
**行业与公司** * 液冷技术行业 涉及冷板液冷和浸没式液冷两种主流技术路径 各大企业正积极研发[1] * 华为 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极高控制力 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并具备创新能力的国产供应商 推动国产替代[1] * 英伟达 其GB200系统曾因散热问题导致延迟交货[21] * 巨化股份 国内制冷剂巨头 产能达几万吨 可能替代霍尼韦尔等国外公司[14][28] * 华丰铝业 国内铝材供应商 已进入华为供应链[9][15][32] * 英维克 国内液冷系统集成商 与国际公司维谛竞争激烈[13] * 中航光电 军工连接器制造商 成功转型为字节跳动快速接头的主要供应商[16] * 浙江诺亚 通过专利技术和战略合作提升了市场地位[24] **核心观点与论据** **液冷技术成本构成与价值量排序** * 单向冷板成本构成中 冷板本身占比最高约35%(全铜方案) 其次是鳍管约21% 冷却液占比约10% 铜铝混合方案可降低约30%成本[1][2] * 单向冷板主要部件按价值量排序为 冷板(门板)约42% 鳍管约21% CDU约11% 快速接头约11% 传感器及其他配件约15%[2][3] * 浸没式液冷系统中 绝缘油等介质可能占到总成本的30%-40%[5][6] **材料选择与需求影响** * 单向冷板主要采用铜铝混合方案 例如GB200服务器中全铜方案需200-300公斤铜 而混合方案通过底座用铜、散热片用铝来优化[4] * 双向冷板因需进行相变 更多采用全铝或以铝为主的结构 以降低成本和重量 铝材用量将从几百公斤增加到几吨(NVL144、288、576规模)[1][4][15] * 液冷技术发展显著增加对铝材和铜材的需求[1][15] **冷却液环节的变化与潜力** * 单向冷却系统使用水和乙二醇 成本低于10元/公斤 双向系统采用传统制冷剂或氟化液 价格为70-100元/公斤[10] * 冷却液环节是当前液冷市场最具投资潜力的环节 新型高效介质如氟化液和制冷剂因AI迭代带来巨大需求增长[1][17] * 浸没式方案需大量氟化液 每个项目可能耗资数亿人民币 氟化液比双向冷板介质贵约四五倍 硅油则贵约1.5倍[20] * 一台双向冷板服务器约需4升(约5公斤)制冷剂 一个有一万个机柜的数据中心总需求量约五百吨[39] **技术发展趋势与竞争格局** * 双向冷板填补了单项浸没与风冷之间的市场空白(单机柜功率范围从80千瓦扩展到120千瓦) 引发竞争[11] * 散热问题是AI芯片发展的三大瓶颈之一(仅次于算力和带宽)[21] * 新的研究方向包括液态金属和纳米材料等新型界面材料[22] 华为在芯片封装时注入导热材料以实现散热优化[23] * 预计新的双向冷板将在2026年量产[35] * 国内供应链在液冷技术领域具有优势 例如在系统集成方面 国内公司英维克与国际公司维谛竞争激烈[13] **其他重要内容** **供应链与国产化** * 铝材供应链涉及华丰铝业供给科创新源或飞荣达 加工后交给英维克或高澜等公司整合 最终交付给华为、浪潮信息等终端用户[9] * 华为会深入上游管理原材料厂商 传统铝材行业毛利率约9%-10% 进入液冷领域后可提升至15%-20%[32][33][34] * 制冷剂行业因与高端IT设备关联 毛利率也有所提高[34] **市场空间与验证** * 液冷市场空间预测中的分母指除去IT设备本身成本后的比例 例如一个GB200服务器售价约7万美元 这些硬件成本不计入液冷系统成本[25] * 2026年NV液冷市场预计达到700~1000亿人民币规模[24][26] * AI冷却液的验证周期相对较短 约三个月到半年(半导体控温验证周期约一年)[37] **产品迭代与替代** * 到2026年底至2027年 GD300系列可能会从铜材切换为铝材 Rubin系列则可能从水基冷却液变为氟基或含氟物质[19] * 氟化工产品价格具有弹性 单向浸没氟化液较贵(每公斤几百元) 但有低配版本价格接近硅油(约10万到15万元/吨)对3M和杜邦等高端产品有冲击[27] * 制冷剂行业非常成熟 即使双向冷板放量 也不会对制冷剂价格产生显著波动[28]
液冷投资机会如何把握?
2025-08-18 09:00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液冷技术、数据中心散热、AI服务器硬件[1][3][4][6][16] - **公司**:英伟达、谷歌、Meta、亚马逊、曙光数创、英维克、飞荣达、川环科技、奇宏科技、双宏科技[6][8][10][12][19]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液冷技术需求与市场前景** - 液冷在AI服务器中需求显著,英伟达GB300液冷覆盖率超80%,下一代Caber架构将实现100%液冷[1][6] - 2025年GPU液冷市场以冷板式为主,单机柜价值量从60万元升至70万元,全年市场规模或达800亿元[7] - 2026年ISIC芯片出货潮将推动液冷需求,谷歌TPU预计出货150-200万颗,Meta计划100-150万颗[8][9] 2 **数据中心液冷替代风冷的趋势** - 机柜功耗超30千瓦时风冷失效,液冷效率更高且满足能耗管控要求[16] - 液冷渗透率目标2027年达80%以上,对应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17] - 华为超节点方案(总功耗559千瓦)催化液冷需求[17] 3 **技术发展方向** - 冷板式为主流,浸没式(单向/相变)因高安全性需求增长[13][14] - 未来扩展至光模块、内存等设备散热,一次侧水冷机组能耗优化是关键[18] 4 **投资机会** - **二次侧解决方案商**:英维克、高澜股份[19] - **GB300增量相关**:双环科技、中石科技[4][19] - **水冷热组供应商**:冰龙环境、新雷股份[19] --- 重要但易忽略的细节 1 **海外液冷企业表现** - 奇宏科技月度营收同比增速达93%,切入英伟达GB系列供应链[10][11] - 双宏科技在ISIC平台提升产品附加值[11] 2 **国内企业竞争优势** - 曙光数创唯一实现静默相变液冷商业化[12] - 英维克获英特尔认证,与Meta合作[12] - 飞荣达3D VC散热器功耗达1400瓦[12] 3 **化工材料应用** - 氟化物类材料(全氟烃等)因低介电常数、高安全性成未来方向[15] - 润和材料推进有机硅研发,新陆邦布局氟化领域[15] 4 **技术分类与介质** - 冷板式介质:水、甲醇、丙酮[13] - 浸没式介质:有机硅类(PAO)、氟化物类(全氟聚醚)[14][15] --- 数据与单位换算 - 单机柜液冷价值量:60万→70万元人民币[7] - 2025年Q4液冷出货量:破1万台,2026年单季达2.5万台[7] - 谷歌TPU 2025年出货量:150-200万颗[9] - Meta AI服务器功耗:180千瓦以上[9]
澄天伟业接受国泰海通等机构调研 上半年业务整体保持增长趋势
全景网· 2025-08-13 13:51
公司业务概览 - 公司是国际领先的智能卡、专用芯片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卡、专用芯片、半导体封装材料、AIOT产品和数字与能源热管理产品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1] - 公司制定"延伸产业链、拓展新领域"发展战略,致力打造业务闭环,提升核心竞争力,探索产品在通信技术、AI技术、数字与能源热管理等新应用场景 [1] - 公司主要涵盖智能卡业务、半导体智造业务(智能卡专用芯片业务与半导体封装材料业务)、数字与能源热管理业务,以及智慧安全综合业务四大方面 [1] 2025年一季度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36.78% [3][4] - 增长原因包括持续加大智能卡产品销售力度,多维度拓展国内外市场,以及半导体封装材料订单量增加 [4] - 半导体封装材料已实现自主设计与量产落地,产品可覆盖MOSFET、IGBT、SiC及功率模块的封装需求 [4] 2025年二季度及上半年业绩展望 - 公司上半年业务整体保持增长趋势 [3][5] - 半导体封装材料业务延续增长,毛利率相对较高的智能卡一站式服务订单同比增长 [3][5] 员工持股计划业绩目标 - 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业绩考核指标为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16% [3][6] - 业绩考核目标基于公司历史财务表现及业务发展规划综合设定 [6] - 公司将通过深化国内运营商合作拓展超级SIM卡应用场景、加大半导体封装材料市场拓展力度、推进液冷与封装材料产品量产来实现目标 [3][6] 智能卡业务 - 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智能卡领域的企业,率先构建了从芯片应用研发到终端应用开发的端到端全流程体系,实现行业内智能卡一站式交付能力的率先突破 [2][12] - 公司积极向超级SIM卡领域延伸,依托功能集成、数据安全、增值服务等优势寻求突破传统智能卡业务瓶颈,超级SIM卡有望提升单卡附加值和市场空间 [2][11] - 产品外销占比超过60%,在印度新德里和印尼雅加达设有本地化研发生产基地,与国际头部企业如THALES、IDEMIA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12] - 公司获得了Visa、MasterCard、AMEX、GSMASAS-UP、IAFT16949、ISCCCEAL5+、SOGISCCEAL5+集成电路等多项国内外行业资质认证 [13] 半导体封装材料业务 - 客户群显著增多,主要客户为国内知名的功率半导体封装企业,正逐步向海外大型封装集团拓展 [3][7] - 全球半导体封装材料市场由国际巨头主导,中国企业加速追赶,在第三代半导体、车规级功率模块、先进封装等领域国产化替代进程持续提速 [8] - 技术壁垒较高,主要体现在材料性能、表面处理质量、模具与工艺精度、批量交付稳定性及成本控制能力等方面 [8] - 产品主要应用于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的封装环节,覆盖MOSFET、IGBT、SiC等IGBT功率模块的封装材料供应,并积极向头部功率模块及工装企业推广铜针式散热底板产品 [10] 液冷技术业务 - 液冷业务聚焦于AI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液冷系统中的核心热交换部件,包括液冷板主体、分水器、快接组件及辅助密封件等 [14] - 产品主要应用于AI服务器、高性能计算等对散热性能要求极高的场景,并正向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拓展 [14] - 采用自研的高性能制造工艺,在结构一体化、导热效率与耐压性能方面具备明显优势,生产效率更高、制造成本更低 [14] - 相关产品已完成多轮技术验证,通过部分客户样品测试认证,正加速首批样品交付并推进量产准备,当前产能可满足样品及初期订单需求 [3][15] - 液冷模块单体价值不断攀升,系统级液冷解决方案预计将成为未来服务器整机制造商竞争的关键因素 [15] 智慧安全业务 - 安全防护栏项目主要应用于高铁站台场景,通过智能化物理隔离方案提升旅客安全防护水平 [18] - 商业模式采用按站台长度计价方式,并根据防护等级需求提供差异化浮动方案 [18] - 产品经过多轮技术迭代,在安全性与防夹伤性能上实现显著提升 [18] 业务协同性 - 公司四大业务表现出较好协同性,以材料与结构设计能力为纽带,实现从智能卡向半导体封装材料、液冷技术的跨领域延展,形成"工艺-材料-系统"的技术闭环 [2][19] - 业务发展始于智能卡芯片封装的核心工艺能力,逐步向半导体封装材料领域延伸,并衍生出液冷系统解决方案,智慧安全业务独立聚焦交通场景创新 [19] 未来发展策略 - 公司坚持稳健经营策略,密切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优质标的,对行业内并购机会保持持续关注,将在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的前提下谨慎决策 [20]
飞斯酷公司到博汇股份交流研讨
证券时报网· 2025-08-13 10:06
公司合作动态 - 博汇股份与台湾Fast Cool公司开展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交流研讨 双方围绕安全稳定高效率高性价比方案进行深入交流[1] - 双方计划在联合研发技术合作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共创共建 整合资源并发挥各自优势[1] - 合作目标为共同推动浸没式液冷技术在算力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1]
广东一年猛增9家千亿企业,PCB、液冷赛道领跑
环球网· 2025-08-10 10:22
广东千亿市值企业扩张 - 广东共有26家企业市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近一年新增9家 [1] - PCB、液冷技术等AI基建赛道成为千亿市值"孵化器" [1] 市值排名与地域分布 - 招商银行、中国平安、比亚迪稳居广东市值前三,分别为11266.59亿元、9852.17亿元和9647.24亿元 [3] - 深圳以18家千亿企业领跑,广州、佛山各占2家,东莞、惠州、云浮、珠海各有1家 [3] 行业分布与表现 - 电子行业(6家)、非银金融行业(5家)表现突出 [3] - PCB板块尤为亮眼,近一年集中诞生4家千亿市值企业 [3] - 胜宏科技市值从330.58亿元飙升至1650.75亿元,涨幅高达398.38% [3] - 生益科技、光启技术涨幅均超100% [3] - 东鹏饮料市值增长61.54%至1482亿元 [3] - 光启技术市值突破868亿元 [3] 企业增长驱动因素 - PCB行业因算力、高速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需求激增,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3] - 光启技术基于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蓬勃发展及其超材料技术的独特优势,并向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等新兴市场拓展 [3] - 东鹏饮料的能量消费场景从运动健身扩展至工作、学习等日常领域,叠加低价策略契合消费降级趋势 [3] 潜在千亿市值竞争者 - PCB领域的生益电子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预增461.8%~503.43%,当前市值437.39亿元 [4] - 液冷技术龙头英维克全球市占率达30%,绑定英伟达、华为等巨头,当前市值397.45亿元 [4] - 数据中心液冷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48%,英维克千亿市值可期 [4] 行业趋势与展望 - AI基建赛道仍将是千亿市值企业的摇篮 [4] - PCB、液冷等细分赛道的持续高景气,正为更多千亿企业提供沃土 [4]
广东新增9家千亿市值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22:56
广东千亿市值企业概况 - 截至2025年8月1日,广东共有26家企业总市值超千亿元,近一年新增9家[1][3] - 市值前三企业为招商银行(11266.59亿元)、中国平安(9852.17亿元)、比亚迪(9647.24亿元)[3] - 地域分布高度集中于深圳(18家),广州和佛山各2家,东莞/惠州/云浮/珠海各1家[3] - 行业分布以电子(6家)和非银金融(5家)为主,银行/家电/食品饮料各2家[3] PCB行业表现突出 - PCB领域近一年集中诞生4家千亿市值企业:胜宏科技/鹏鼎控股/生益科技/深南电路[1][5] - 胜宏科技市值从330.58亿元增长至1650.75亿元,涨幅398.38%[5] - 生益科技市值从475.46亿元上涨至996亿元,涨幅114.4%[5] - 增长逻辑源于AI革命推动算力/通信/新能源车等领域对高端PCB需求激增[6][7] 其他新兴千亿企业分析 - 光启技术市值从386.32亿元涨至868.30亿元,涨幅125.70%,受益航空航天装备及超材料技术应用[5][7] - 东鹏饮料市值从934.78亿元增至1482.30亿元,涨幅61.54%,因能量饮料消费场景扩展及低价策略[5][7] 潜在千亿市值候选企业 - 生益电子当前市值437.39亿元,2025H1营收预计同比增84.98%-96.73%,净利润增461.80%-503.43%[9][10] - 英维克市值397.45亿元,2024年营收增30.04%至45.89亿元,净利润增31.59%至4.53亿元[11][12] - 全球PCB产值预计2025年达786亿美元,增速6.8%;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2025年规模33.9亿美元,增速42.6%[9][11] 行业增长驱动因素 - AI基建推动PCB需求:Prismark预计2025年全球PCB产值增速6.8%[9] - 液冷技术替代空间:液冷系统较风冷节电30%-50%,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2025-2029年CAGR达48%[11] - 英维克已绑定英伟达/华为等巨头,占据全球30%液冷订单[11]
广东新增9家千亿市值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22:39
广东千亿市值企业现状 - 截至2025年8月1日广东共有26家企业总市值超千亿元其中招商银行11266.59亿元中国平安9852.17亿元比亚迪9647.24亿元位列前三 [1][3] - 千亿市值企业高度集中于深圳达18家广州与佛山各2家东莞惠州云浮珠海各1家 [3] - 行业分布以电子行业6家非银金融5家领先银行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各2家汽车生物医药等9个行业各1家 [3] 近一年市值变动与新增企业 - 近一年广东新增9家千亿市值企业包括胜宏科技东鹏饮料生益科技深南电路光启技术首次突破千亿广发证券国信证券分众传媒鹏鼎控股重回千亿 [1][4][5] - 胜宏科技市值从330.58亿元增长至1650.75亿元涨幅398.38%生益科技从475.46亿元至996亿元涨幅114.4%光启技术从386.32亿元至868.30亿元涨幅125.70%东鹏饮料从934.78亿元至1482.30亿元涨幅61.54% [5] - 新增企业分为两类:胜宏科技等由产业增长逻辑驱动广发证券等受行业周期波动影响 [5] PCB行业崛起与驱动因素 - PCB行业近一年集中诞生4家千亿市值企业包括胜宏科技鹏鼎控股生益科技深南电路 [1][6] - 增长核心逻辑为AI科技革命推动算力高速网络通信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下游需求激增供给端产能受限行业进入快速周期 [6] - 全球PCB产值2025年预计增长至786亿美元产值增速6.8%出货量增速7.0% [8] 其他企业增长逻辑 - 光启技术增长基于航空航天尖端装备产业蓬勃发展和结构功能一体化超材料技术形成的独特解决方案并向低空经济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市场拓展 [6] - 东鹏饮料增长驱动因素为能量消费场景扩展至工作学习户外等高频率日常领域低价策略契合消费降级趋势助推市场份额提升 [6] 潜在千亿市值竞争者 - AI驱动下PCB领域生益电子和液冷技术龙头英维克被视为下一个千亿市值有力竞争者 [1][8] - 生益电子总市值437.39亿元2025年上半年预计营业收入36.5亿元至38.82亿元同比增84.98%到96.73%扣非归母净利润5.09亿元到5.46亿元同比增461.80%到503.43% [9] - 英维克总市值397.45亿元2024年营收45.89亿元同比增30.04%归母净利润4.53亿元同比增31.59%连续14年收入与利润双增长 [10] 液冷技术市场前景 - 液冷系统相比传统风冷可节省30%—50%电力受益于千亿级新建市场和万亿级数据中心节能改造 [9] - 2025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33.9亿美元同比增42.6%2025年至2029年复合增长率约48%2028年市场规模预计162亿美元 [9] - 英维克为液冷领域少数具全链条产品企业绑定英伟达英特尔华为等巨头拿下全球30%液冷订单创1.2GW项目零漏液纪录服务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等大型数据中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