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企业级AI
icon
搜索文档
真盈利了,第四范式Q3扭亏,股价应声大涨,企业级AI迎来收获期?
36氪· 2025-11-13 19:36
港股三季度财报披露季再度来临,曾经做出业绩展望企业交出如其所愿的答卷吗? 2025年开始,对于众多布局AI前沿赛道的企业而言,AI已经开始显现商业兑现能力,而不是完全停留 在概念层面。 作为国内企业级AI领域的先行者,第四范式似乎更是往前走了一步。早在今年上半年,市场便基于过 去连续三年良好的亏损缩窄态势,以及今年一季度大幅收缩至-2.12%的营业利润率水平,推断公司即将 买入正盈利期。 此次披露的三季度业绩初步证实了这点。 今年前三季度,第四范式实现总收入44.02亿元,同比增长36.8%,远超去年同期增速;毛利润16.21亿 元,同比增长20.1%;其中,第三季度公司首度完成了单季度正盈利的跨越。 尽管此次尚未披露具体利润数据,但这并不妨碍市场对第四范式未来前景的认可。 作为公司核心产品线,先知AI平台前三季度收入36.92亿元,同比激增70.1%,远超同期总营收增速, 且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83.9%,成为绝对的增长支柱。从单季度表现看,Q1至Q3先知平台收入增速分 别为60.5%、79.5%、67.6%,始终保持高位。 业绩披露的此日,也就是11月13日,第四范式港股股价开盘持续高涨,一度涨超8%,大幅 ...
增长超200%,MaaS能让企业级AI“照进现实”么?丨ToB产业观察
钛媒体APP· 2025-11-07 13:50
中国AI大模型与MaaS市场概况 - 2024年中国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3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6.4% [2] - 2024年中国MaaS(模型即服务)市场规模达7.1亿元人民币,同比激增215.7% [2][6] - MaaS市场预计2024至2029年将以66.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扩容,2029年市场规模预计达90亿元人民币 [6] 企业级AI应用面临的挑战 - 英伟达预测2030年全球AI基础设施开支将达3-4万亿美元,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38%-46% [3] - 单一企业大模型训练单次成本常超百万元人民币,推理阶段算力消耗为持续刚性支出 [3] - 为100万用户提供AI个性化学习服务的教育机构,仅GPU租赁费用每年需数千万元人民币 [3] - 中小企业AI平均投入仅320万元人民币,不足大型企业的十分之一 [4] - 某能源企业千卡级算力池因缺乏统一纳管工具,算力利用率不足40% [5] - 传统模式下,新模型适配周期长达1至4周,MoE类模型因结构复杂耗时更久 [5] MaaS模式的优势与价值 - MaaS通过“技术优化+模式创新”显著降低企业AI应用综合成本,使低成本规模化成为可能 [2][6] - 采用MaaS模式的企业,AI投入回报率较传统模式提升2至3倍,金融行业达4倍以上 [7] - MaaS服务商通过大规模采购与国产算力适配降低硬件成本,硅基流动使用华为昇腾卡推理成本比英伟达低50%以上 [7] - 动态扩缩容技术可根据业务量实时调整算力资源,某电力巨头采用前算力利用率仅35%,夜间闲置算力占比达60% [3][7] - MaaS通过低代码界面与可视化仪表盘降低应用门槛,某电力巨头实现非技术人员参与Agent开发,日Token消耗达百亿级 [8] - 硅基流动MaaS平台支持异构算力统一纳管,实现dense类模型当天上线、MoE类模型1至2天适配,较行业平均周期缩短80%以上 [8] MaaS市场格局与发展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达536.7万亿Tokens,较2024年全年增长近400% [10] - 市场呈现“头部引领、多元竞争”格局,火山引擎2025年上半年以49.2%的Token调用量份额位居第一 [10] - 硅基流动MaaS平台积累超700万用户,适配DeepSeek V2后单月用户从50万激增至500万 [10] - 私有化部署主要服务央国企或大型企业,硅基流动已完成某电力巨头、某石化等头部案例落地 [11] - 百度智能云服务超600家金融客户,并与国家电网联合打造“光明电力大模型” [11] - 预计2027年中小企业MaaS渗透率将从当前30%提升至60% [11] - MaaS服务正从单一模型调用向“AI Agent+多模态”综合平台演进,未来将成为企业智能生产力核心载体 [12]
润和软件: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长12.86%,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26.88%
证券时报网· 2025-10-29 08:59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19亿元,同比增长12.86%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214.93万元,同比增长26.88% [1] 业务战略与增长动力 - 公司在夯实传统核心主业的同时,积极向开源鸿蒙、开源欧拉、企业级AI等创新业务发力以打造新一轮增长动力 [1] 金融科技业务 - 公司积极拥抱AI前沿技术,并将其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 [1]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金融科技服务范围已覆盖6大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以及超过280家中小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 [1] 智能物联业务 - 公司打造“端-边-云”国产自主泛工业智联安全数字底座 [1] - 公司基于AI全栈技术及服务能力实现应用领先 [1] 智慧能源业务 - 公司未来将逐步实现以新智设备为基础的新型配电网数智化解决方案 [1] - 公司未来将推出变电站全景智慧运检解决方案以及新型微电网、虚拟电厂及售电数智化解决方案 [1]
滴普科技(01384.HK)成功上市,首日高开近112%,引领中国企业级AI应用市场落地浪潮
北京商报· 2025-10-28 21:11
公司上市概况 - 滴普科技于10月28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1384 HK,成为港股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第一股和第五家18C特专科技公司 [4] - 全球发售2663 20万股,发行价每股26 66港元,募资总额7 10亿港元,开盘涨111 93%至56 5港元/股,总市值达184 5亿港元,盘中最高涨超123%至59 6港元/股 [4] - 公开发售获7569 83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规模巨大,成为今年港股主板IPO超购王及香港史上主板IPO超购倍数第一 [4] 公司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1 00亿元飙升至2024年2 43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55 5%,2025年上半年营收1 32亿元,同比增长118 4% [8] - 毛利率从2022年29 4%持续跃升至2024年51 9%,2025年上半年突破55 0%,经调整净亏损率收窄至39 5% [8] - FastAGI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7307万元,同比增长191 04%,占总营收比重升至55 3% [9]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构建FastData与FastAGI两大核心解决方案,依托FastData Foil数据融合平台与Deepexi企业级大模型平台两大技术底座 [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服务企业客户283家,覆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等多领域 [9] - 公司采用数据工程+模型工程+应用工程全栈技术闭环模式,与美股Palantir发展路径高度契合,后者三年股价暴涨26倍,市值超4000亿美元 [9] 行业市场前景 - 中国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到2029年突破306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4 5% [10] - 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市场收入规模预计2025年84亿元,2029年提升至527亿元,2025E-2029E CAGR为58% [12] - 2025年麦肯锡调研显示中国78%企业已在至少一个业务职能中部署AI应用,企业生成式AI使用率从2023年55%提升至2024年75% [10] 政策支持与公司地位 - 国务院意见明确2027年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十五五规划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10] - 公司入选IDC《中国AIAgent市场剖析及厂商推荐》报告,被列为企业级AIAgent应用技术代表厂商,并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1] - Deepexi企业大模型通过信通院可信AI大模型标准符合性验证4+级,且是业界首个完成深度合成算法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双重监管备案的通用企业运营决策大模型 [11] 资金用途与战略规划 - 上市募集资金40%用于研发升级,包括强化两大技术平台功能、搭建算力平台及高校联合研发,30%用于扩大国内销售网络 [11] - 15%资金布局海外业务扩张,5%预留战略投资与并购机会,10%作为营运资金 [11] - 战略规划旨在加固技术壁垒,加速全球化布局,助力公司从中国企业级AI领军者向全球行业标杆跨越 [11]
滴普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上涨超110%,精准卡位企业级AI爆发的核心入口
IPO早知道· 2025-10-28 10:09
上市概况 - 公司于2025年10月28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1384,成为港股"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第一股"及第五家以18C章节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 [3] - IPO总计发行26,632,000股H股,发行价每股26.66港元,募资规模达7.10亿港元 [3] - 香港公开发售获7,569.83倍认购,成为当年港股主板IPO"超购王",并位列香港史上主板IPO超购倍数第一 [3] - 上市首日上午10:00,股价报56.10港元,较发行价上涨超110%,市值超过183亿港元 [4] 业务与技术模式 - 公司是一家企业级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为企业提供前沿AI解决方案,助力整合数据、决策运营及生产制造等领域专业知识 [6] - 核心解决方案基于FastData Foil数据融合平台与Deepexi企业级大模型平台两大技术底座,构建了FastData企业级数据智能解决方案与FastAGI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7] - FastData解决方案具备湖仓一体、流批一体、统一治理等功能,专注于多模态数据统一治理并输出AI-ready数据 [7] - FastAGI解决方案通过通用企业运营决策大模型,将AI-ready数据转化为代理式AI应用,提供符合企业级高精度零幻觉的专业AI数字员工 [7][8] - 公司打造了"数据工程+模型工程+应用工程"的全栈技术闭环模式,与美股Palantir的发展路径高度契合 [9][10] 财务表现与商业化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服务企业客户283家,覆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 [8]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1.3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0.60亿元增加118.4% [8]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1.00亿元增至2.4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55.5% [8] - 2025年上半年,FastAGI解决方案收入达7307万元,同比增长191.04%,占总营收比重升至55.3%,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8]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55.5%,较2022年增加超过25个百分点,经调整净亏损率大幅收窄至39.5% [8] 行业定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专注于利用企业的私有数据和领域知识构建高度精准的专属模型,旨在替代运营、生产制造等核心业务环节的专业职能岗位,与致力于通用大模型的巨头形成差异化 [9] - 在涉及数据安全与行业深度的私域模型构建方面形成了较难超越的产品与服务优势,并可将业务流程通过Data+AI技术沉淀成行业解决方案,在同行业客户中快速复用 [9] - 通过长期在垂直领域积累所打造的行业实践能力,公司证明了在产业智能化转型中,可凭借对垂直行业的深度理解与精准切入打开局面 [9] 行业前景与政策环境 - 据IDC报告预测,到2029年中国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突破306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54.5% [11] - 麦肯锡2025年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有78%的企业已在至少一个业务职能中部署了AI应用,企业生成式AI的使用率从2023年的55%显著提升至2024年的75% [11] -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2027年人工智能与科技、产业、民生等6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 [11] - "十五五"规划核心精神提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11] 投资者背景 - 公司获得高瓴创投、五源、IDG资本、兴业银行、浦银国际、初心资本、BAI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的投资 [14] - 高瓴创投自2019年起多轮支持公司,是资深领航独立投资者之一 [14][15] - 五源于2019年领投公司A轮融资,并在此后连续两轮支持,同样是资深领航独立投资者 [14][16] - 初心资本是公司最早的机构投资人,从种子轮起连续四轮注资,作为早期基金累计投资超1600万美元 [17] - BAI资本自2019年A轮融资起连续多轮支持公司,光源资本作为长期资本市场合作伙伴协助公司完成5轮近20亿元私募股权融资 [17]
港股迎企业级AI独角兽!明略科技启动招股,腾讯红彬等押注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08:15
上市基本信息 - 公司启动港股招股,拟全球发售721.9万股A类股份,发行价每股141港元,预计11月3日挂牌交易,股票代码02718.HK [1] - 此次上市最多集资约10.18亿港元,香港公开发售部分占10%,国际配售部分占90%,每手买卖单位40股,入场费约5697港元 [1] - 公司已于本月17日通过主板上市聆讯,定位为“中国最大数据智能应用软件供应商”,并被称为港股“企业级专有大模型第一股” [1] 业务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业务由三大板块构成:营销智能、营运智能和行业解决方案,为超过135家世界500强公司提供服务,包括宝洁、麦当劳、可口可乐等,业务覆盖零售、汽车、3C等领域 [1][2] - 按2023年收入计,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数据智能应用软件供货商 [2] - 公司产品矩阵包括传承自创业初期的广告数据分析平台“秒针系统”以及2014年后拓展的安防、金融、制造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业务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6.44亿元,同比增长14%,经调整运营利润达到2688万元,成功扭亏为盈 [5] - 营销智能核心产品秒针系统在2025年上半年贡献收入3.2亿,同比增长10.9% [2] - 营运智能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速达16.8% [2] - 公司经营性亏损持续收窄,从2022年的11亿元减少至2023年的1.74亿元,并在2024年进一步收窄至4511万元 [5] 技术产品与研发 - 公司于9月20日正式推出专有大模型产品线DeepMiner,以“可信智能体模型+可信数据”为核心架构,构建面向企业的生产力级AI系统 [3] - DeepMiner是一个由Foundation Agent统一调度的多智能体协同工作系统,整合了自研的GUI操作模型“Mano”与指令推理模型“Cito” [3] - 公司另一基石技术HMLLM(超图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已于2024年推出,核心突破在于实现了脑电图信号、眼动追踪等非标生物模态数据的深度融合 [4] 行业趋势与市场机遇 - AI Agent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76.3亿美元激增至2030年的503.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5.8% [4] - 企业对数据隐私、模型可控的要求提升,让专有大模型成为行业刚需,为头部企业提供广阔的增长空间 [4] - 企业级AI应用正迎来从概念验证向规模化商业落地加速转化的机遇 [4] 股东结构与估值历史 - 腾讯通过三家关联公司合计持股26.96%,为最大外部股东,红杉中国、快手、淡马锡等机构合计持股超30%,创始人吴明辉个人持股12.23% [6] - 公司估值在2020年11月完成E2轮融资后达到29亿美元峰值,在2024年初的一轮融资中估值定格于15亿美元,相较高点缩水近一半 [5]
明略科技通过港股上市聆讯:经营利润转正 企业级AI带来增长新动能
证券日报网· 2025-10-20 22:04
上市进展与市场地位 - 明略科技已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即将成为港股首家企业级专有大模型与数据智能企业 [1] - 按2024年总收入计算,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数据智能应用软件供应商,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营销智能、营运智能应用软件供应商 [1]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2.69亿元、14.62亿元及13.81亿元,毛利分别为6.76亿元、7.33亿元及7.13亿元,毛利率长期稳定在50%以上 [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4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65亿元增长14%,营运利润约为614万元,经调整营运利润约为2688万元,成功扭亏为盈 [2]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提升至55.9%,较去年同期增长5.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及交付效率提升 [3] - 报表中的净流动负债及净亏损主要源于优先股等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对公司的实际现金流与持续经营能力并无实质影响 [3] 核心业务增长 - 2025年上半年营销智能业务贡献营收3.54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秒针系统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10.9% [3] - 2025年上半年营运智能业务营收2.69亿元,同比增长16.8% [3] 技术实力与知识产权 - 公司拥有深厚的技术底座,差异化优势包括丰富的数据生态系统、垂直领域深度知识以及企业级专有大模型 [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拥有2322项专利与596项专利申请,覆盖数据智能、企业知识图谱及数据隐私等核心技术领域 [4] - 公司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转化-场景验证-数据反哺”的闭环持续强化技术壁垒,并实现快速商业化落地 [5] 新产品与市场前景 - 2025年9月,公司推出全新的核心产品体系——专有大模型架构DeepMiner,定位为企业级专有大模型产品线 [5] - 中国数据智能应用软件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327亿元增长到2029年的67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5.6% [6] - 公司已成为中国香港特区政府重点引进企业,登陆港股有望助力其拓展全球市场业务 [6]
成本不该是企业AI落地关注焦点,价值才是丨ToB产业观察
搜狐财经· 2025-10-09 21:50
政策目标与产业趋势 - 国务院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 [2] - 政策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从技术突破转向全要素赋能的关键跃升,旨在加速与实体经济全链重构 [2] - 企业级AI落地被推至产业转型的核心位置 [2] 企业AI应用现状 - IDC数据显示66.5%的中国企业已在局部场景中应用AI,另有27.2%正迈向规模化部署 [3] - IBM调研显示亚太地区85%的制造企业表示已做好AI准备,但实际就绪者仅11% [3] - 企业级AI在实际应用方面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 [3] 企业面临的挑战与认知误区 - AI应用落地被视为“一把手”工程,需要企业最高管理者对AI拥有清晰认知 [3] - 许多企业对AI的理解停留在“追热点”层面,存在将AI等同于生成式AI的认知偏差 [4] - 企业在AI领域存在盲目投资现象,例如购买一堆一体机但实际效果不佳 [4] - 企业在计算AI的ROI时存在错误认知,将基础数字化建设的投资计入AI应用投资 [5] - 需要拉通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认知差,明确AI是辅助员工而非替代员工 [3] 中小企业AI应用特点 - 民营企业对成本、灵活性和落地速度有很高要求 [7] - 中小企业AI痛点明确:成本高、适配差、落地难,其中最看重ROI [7] - 生成式AI技术在ToB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缺乏成熟的可“即插即用”的产品服务 [8] - 中小企业对试错成本的考量更为敏感,AI应用需要企业在容错、时间和耐心上进行调整 [8] 企业级AI成功落地要素 - 企业级AI落地需要关注三个核心要素:模型、数据、场景 [11] - 数据是企业级AI落地的关键抓手,高质量数据的整合与应用是核心生产力 [12] - 场景选择至关重要,应聚焦于AI技术成熟度高、数据就绪程度高且能带来显著价值的场景 [13] - AI需要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员能力深度适配,而非仅仅引入工具 [8] - 企业需从“技术路线”讨论转向“经营导向”,关注AI能否带来收入增长和成本降低 [10]
投行集体唱多,戴尔股价目标接连上调,股价单日大涨9%
美股IPO· 2025-10-09 07:59
投资机构观点 - 瑞银集团将戴尔目标价从155美元上调20%至186美元并维持买入评级 [1][3] - 瑞穗证券将戴尔目标价从160美元上调至170美元并维持跑赢大盘评级 [1][3][18] - Melius Research给出200美元的目标价认为企业AI采用将推动每股收益超预期增长 [1][3][17] - Raymond James维持跑赢大盘评级和152美元目标价指出AI业务活动显著超出预期 [19][20] 股价表现与市场信心 - 戴尔股价周三收涨超9%市值达到1100亿美元 [3] - 过去六个月公司股价累计上涨110% [3] - 分析师普遍认为戴尔在企业级AI领域的领导地位将转化为可持续的收入和利润增长 [1][3] 上调的财务指引 - 公司将2026至2030财年年均复合收入增长率目标上调至7-9%远高于此前3-4%的预测 [7] - 年度非公认会计准则稀释后每股收益增长目标提升近一倍至15%或更高 [8] - 公司计划将年度自由现金流约80%用于回报股东并保持季度股息每年至少10%的增长至2030财年 [9] 资本结构与融资活动 - 公司成功完成四批发行的总计45亿美元优先票据到期日分布在2029年至2036年之间 [6][10] 业务部门增长前景 - 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集团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达11-14%其中AI服务器细分市场增速预计为20-25% [11] - 客户端解决方案集团预计将实现2-3%的平稳年增长策略侧重于高端商用PC市场份额获取 [13] - 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集团长期营业利润率预计在10-14%之间与当前季度约11.5%的预估水平一致或提升 [14] 行业趋势与市场定位 - 瑞穗分析师指出预计未来两年约85%的客户将在本地部署生成式AI戴尔的预测可能偏保守 [12] - 瑞银预计戴尔AI服务器收入能实现20%-25%的可持续增长且不会导致营业利润率大幅下降 [15] - 瑞银将戴尔的长期每股收益复合年增长率预测从7%上调至至少12% [16]
百融云创 六项上榜《IDC:中国 AI Agent 市场概览 2025》
新浪科技· 2025-09-17 16:14
核心观点 - IDC Market Glance中国AI Agent市场概览2025Q3中 百融云创同时入选行业大模型 智能体开发平台 金融 营销与销售 HR 法务六大维度 成为覆盖面最广的企业之一[1] - 公司展现从AI基础设施底座到垂直场景应用的全链路企业级AI能力体系 获得国际主流专业机构集中认可[1][3] - 企业级AI评判标准正从功能展示回归经营成效 百融云创通过平台化与服务化交付路径降低决策成本 实现可持续增长[7] 业务体系架构 - AI大模型提供基础设施底座 Agent开发平台作为链接模型与应用场景的中枢 形成"底座—中枢—应用"全链路覆盖[3] - 日均提供约1亿次模型服务 自研BR-LLM与"百融百工"企业级智能体操作系统均完成国家备案[9] - 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率超95% 累计310项软著/专利 业务覆盖金融 互联网 零售 通信 教育等行业[9] 核心竞争力 - 三大支点保证智能体落地:平台复利引擎通过统一开发记忆与编排摊薄边际成本 产品服务双轨降低接入门槛 开发协同平台支持多角色多场景协作[5] - 模型与知识体系围绕行业语料持续训练 强调从语言理解到业务执行的迁移能力[5] - 连接集成能力通过标准化接口对接CRM/ERP等系统 缩短从试点到规模化的路径[5] 应用场景覆盖 - 在金融领域实现授信风控与合规协同 在营销销售领域实现线索培育与销售协同 在HR领域覆盖招聘运营与培训赋能 在法务领域实现制度解析与流程协作[6] - 已服务8000+机构客户 落地场景包括智能客服与外呼 合同票据解析 反欺诈 理赔档案管理等[9] - 在多模态文档智能 Graph-RAG 智能体任务分解协同编排 端到端语音交互等方向持续研发[9] 发展战略 - 采取"样板-复用-放大"的增长节奏 在模型平台与典型行业领域同轴推进[8][10] - 坚持以AI驱动的组织进化 面向企业可持续的经营成效[8] - 平台化与服务化并行的交付路径 与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强调的从概念到运营 从单点到协同 从一次性项目到可持续增长三条主线高度契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