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税

搜索文档
“抛售潮”来临,比高房价令人头疼,炒房客会慢慢退出楼市速看
搜狐财经· 2025-08-22 04:45
以下是对原文的润色和重构,旨在提升文章质量、增强可读性,并提供更深入的细节描述。 中国楼市的转型之痛:一场悄然蔓延的抛售潮 曾经炙手可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如今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繁华地段,到二三线城市的大街小巷,曾经一房难求 的景象已逐渐被待售房源的增加所取代。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5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同比激增28.7%,创下 近五年来的新高。这股悄无声息的抛售浪潮,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姿态,重塑着中国楼市的格局。 抛售潮背后的深层逻辑 2024年底,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强调"房住不炒"的定位,为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定下了 基调。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这并非简单的周期性波动,而是房地产市场结构性调整的深刻体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3%,其中,一 线城市降幅为8.1%,二线城市为11.7%,三四线城市则高达15.6%。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抛售潮并非传统意义上从下沉市场向一二线城市蔓延,而是呈现出 一种 ...
楼市风向突变!现在不卖房更待何时?
搜狐财经· 2025-07-24 06:09
城镇化与房地产政策转向 - 城镇化从快速增长转向稳定发展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标志房地产狂飙突进时代终结 [1] - 房价普涨时代被官方正式画上句号 资产不再自动升值 维持原价已属幸运 [3] - 房地产行业逻辑从"涨价去库存"转向存量市场精细化运营 [2] 存量市场新规则 - 房产保值要素转变为地段 房龄 装修品质 情绪价值等综合竞争力 参考日本极致空间利用模式 [3] - "存量增效"成为政策核心关键词 重点指向空置商业办公楼 老旧厂房等待盘活资产 [4][5] - 条例鼓励改造非住宅类建筑入市 设置严格居住标准 为城投公司 地方平台提供转型出路 [6] 国家队入场租房市场 - 城投公司 地方平台 银行等国家队将大规模进入租房市场 标准化改造 统一运营管理形成碾压优势 [8] - 政策环境逆转:房价上涨预期消失 粗放型二房东模式淘汰 国家队携资源政策入场形成螺旋式升级 [8] - 个人房东生存空间将被剧烈挤压 多房持有者"卖不掉就出租"策略面临严峻挑战 [12] 租金与税务新机制 - 条例要求定期公布租金水平 可能为房地产税开征铺路 租金备案与个税租房抵扣形成征税闭环 [9] - 多套房持有者税务成本上升 抛售冗余资产保留核心自住房产成为理性选择 [10] 购房者行为变化 - 持币待购者应观望租房市场成熟进程 暂缓入市买房 [11] - 房地产造富逻辑崩塌 房产投资需转向专业化 精细化运营方向 [12][13]
今后房子会“更贵还是更便宜”?开发商亲口说出答案
搜狐财经· 2025-07-22 10:59
房地产市场现状 - 2025年第一季度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增长2.1%,增速显著低于2024年同期 [3] - 一线城市新房均价连续四个月保持稳定,二手房价格出现小幅回调 [3] - 全国房价普涨时代已终结,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房价或将温和增长(年均涨幅3%-5%),三四线城市面临下行压力 [3] - 2024年全国300个主要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较2023年下降12.4% [3] 人口与需求变化 - 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862万,死亡人口1103万,自然增长率为-0.17% [3] - 住房总需求将在2027年左右达峰,到2035年年均需求量较2024年减少约25% [3] - 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66.8%,城镇化红利逐渐消退 [6] - 我国人均住房面积达42平方米,住房普及率超过96% [9] 金融与政策环境 - 5年期以上LPR降至历史新低的3.85% [4] - 2024年全国房贷总额同比增长5.2%,创近十年新低 [4] - 政府调控思路从"严控价格"转向"稳定市场",更注重保障刚需和改善型需求 [7] - 房地产税立法进程推进,有望在"十五五"期间推出 [7] 区域分化与价格趋势 - 上海新建商品住宅均价68542元/平方米,周边三四线城市均价约12000元/平方米 [6] - 45%潜在购房者认为当前房价"偏高但可接受",32%认为"明显高于合理水平" [6] - 2024年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2.8%,二线城市上涨2.2%,三四线城市仅上涨0.6% [6] -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05元,名义增长5.2%,实际增长3.5% [6] 行业转型与未来发展 - 2024年全国绿色建筑新增面积8.3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超75% [7] - 房地产市场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开发商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 [9] - 行业进入白银时代,区域分化是主旋律,一二线核心城市房价有望温和上涨 [7] - "房住不炒"定位深入人心,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 [6][7]
部委定调!关于房地产,2025年下半年重要信号开始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7-18 07:45
宏观经济数据 - 2025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22.83万亿元,同比增长4.74万亿元 [2] - 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居民存款暴增10.7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 6月末M2余额达到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市场资金充裕但投资意愿谨慎 [2] 利率变化 - 二套房利率从4.65%下降至3.3%,部分城市低至3%,创历史新低 [3] - 首套房利率稳定在3.1%左右,政策鼓励改善型需求 [3] - 以100万贷款、30年期为例,二套房利率下降0.5个百分点,月供减少约300元,每年节省5000-6000元 [3] 政策调整 - 北京放松政策,公积金"既提又贷"降低购房门槛,加大土地供应并优先布局轨道交通沿线 [4] - 广州取消商贷满三年转公积金限制,部分购房者利率从3.2%降至2.8%,月供减少1000元 [4] - 重庆全面放开中心城区二手房交易限制,链家数据显示大户型和学区房咨询量增长20% [4] 房企重组 - 金科地产26.28亿元重整投资款到位,龙光控股21笔债券重组方案通过,房企债务重组进程加速 [5] - 截至5月,银行批出6.7万亿元贷款,可覆盖1600多万套房屋建设,降低烂尾楼风险 [5] 房地产税动态 - 财政部宣布房地产税试点暂缓,预计2027年前不会开征 [6] - 重庆调整房产税政策,放宽外地"三无人员"购房限制 [6] 购房策略 - 刚需购房者应选择核心城区、配套成熟、交通便利的房产,月供不超过家庭收入40% [6] - 多套房持有者应及时处理低效房产,集中资金于一二线城市优质地段 [6] - 投资抄底者应重点关注人口持续流入的一二线城市,选择交通便利、教育资源丰富的优质小户型 [8]
部委定调,楼市利好井喷,2025年下半年所有房主,要做好准备
搜狐财经· 2025-07-06 12:00
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组合拳与行业影响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9%,70个大中城市中超过75%城市房价环比下跌,土地出让金同比减少30% [1] - 房地产产业链庞大,上下游依赖度高,涉及钢铁、水泥、建材、家电、装修等行业,同时是地方财政重要来源 [3] - 市场低迷主因包括前期泡沫消化、高房价抑制需求、经济增长放缓、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及部分房企资金链紧张 [3] 金融政策支持 - 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1万亿元流动性,政策利率降低0.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5] - 5月20日1年期和5年以上LPR分别下调10个基点至3.0%和3.5%,"白名单"专项借款扩容至8.5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降至3.09% [5] 需求端政策松绑 - 西安等地商贷首付比例统一降至15%,200万元房屋首付仅需30万元 [6] - 武汉对"卖旧买新"家庭给予1%增值税补助,无锡对多子女家庭发放最高5万元购房消费券 [8] - 超50城推出购房补贴(现金直补、契税返还等),叠加契税税率下调、个税免征门槛提升等"四个减免"政策 [8] 供给端政策优化 - 广东、四川等省发行专项债券收回闲置土地2900万平方米,控制供应节奏并稳定地价 [8] - "不动产REITs"试点加速,覆盖保障房、商业地产领域,持有型物业年化收益率提升至5% [8] 住房品质升级方向 - 住建部明确"好房子"标准,重点支持节能率65%以上绿色建筑、智能家居覆盖率80%、无障碍设施100%标配项目 [8] - 《住宅项目规范》2025年5月1日施行,从空间设计、静谧性、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维度全面升级住宅品质 [8] 房主应对策略与市场趋势 房贷与资产配置 - 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降至2.8%,二套降至3.5%,刷新历史最低纪录,建议高利率贷款房主转贷或重谈条款 [9] - 一线城市核心区土地供应减少推升房产价值,远郊房面临需求不足风险,需差异化调整持有策略 [11] 政策机遇利用 - 棚改2.0推进下核心区旧改房主需关注拆迁规划,"卖旧换新"退税政策最高可退个税100% [11] - 房地产税预期下需合理配置资产,参照"好房子"标准提升房屋品质以增强竞争力 [11][13]
灵魂拷问:我为啥非得现在买房?租房不香吗?
搜狐财经· 2025-07-02 22:51
新房与二手房对比 - 新房户型设计更优,122平户型可设计三个卫生间,大横厅设计可灵活改造为书房[3][4] - 第四代住宅品质显著提升,120多平新房客厅加餐厅面积达50平米,阳台空间宽敞[1][5] - 新房公摊面积更低,143平新房套内面积实得143平,而同地段二手房143平实际套内仅114平[5][6] - 新房单价更具竞争力,143平新房套内单价约2 1万/平,二手房套内单价达2 45万/平[7] - 新房小区环境、楼间距、电梯及物业服务均优于二手房[7][8] 租售比与购房成本分析 - 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仅1 5%,300万房产年租金约4 5万(月租3750)[9] - 国际都市如东京、纽约租金回报率可达6%以上,净回报率超4%[10] - 购房成本高昂,300万房产首付45万,贷款255万,年还款约15万(月供1 2万),而同等房产年租金仅5万[11][12] - 租金回报率需接近或覆盖房贷利息(约4%)才可能触底[13] 经济与收入预期影响 - 高收入群体对职业稳定性担忧加剧,AI技术迭代可能取代部分岗位[15] - 普通行业打工人面临裁员压力,购房意愿降低,优先考虑生存与现金流[15] - 收入不确定性导致加杠杆购房行为减少,市场需求疲软[15] 货币政策与外部环境 - 美联储高利率(5 25%-5 5%)制约国内降息空间,6月LPR未调整[16][17] - 中美利差导致资本外流压力,限制国内宽松政策实施[18] - 美联储降息预期推迟至2025年,外部宽松预期落空[18][19] - 高利率环境持续压制楼市复苏[20] 市场趋势与投资策略 - 新房品质提升与价格优势挤压二手房市场[5][21] - 购房需求转向租房,现金流管理优先于资产增值[12][15] - 房价上涨需等待美联储转向、经济复苏等信号明确[22][23] - 当前市场建议观望,等待趋势明朗后再行动[24][25]
以后50%的中国人,买房可能会“买得起,住不起”,3项成本难以负担
搜狐财经· 2025-06-11 05:42
深圳保障房新政影响 - 新政将保障房分为三类:公租房针对低收入群体 保障性租赁房针对刚工作年轻人 配售型保障房针对普通需求人群 其中配售型保障房购买后不可转为商品房 与以往安居房满五年可补差价交易的政策形成根本差异 [1] - 郑州案例显示配售房价格按新房均价60%定价(1 2-1 7万/㎡的60%即6000元/㎡) 比同地段老破小(2000元/㎡)高出一倍 形成价格倒挂 [7][9] - 2022年全国保障房存量仅占住房总量5% 但需求缺口达1407万套 未来供应增加可能进一步挤压刚需市场 [7] 老破小房产市场困境 - 郑州三环内地铁口老破小价格跌至2000元/㎡ 60㎡房源挂牌价从80万降至35万仍无成交 老龄化率达18 7%及年轻人新房偏好导致需求萎缩 [9] - 老房养房成本高企:0 5元/㎡物业费基础上 每年需额外支出上万元维修费(管线老化 电梯维修等) 进一步降低买家意愿 [9] - 行业建议远离房龄超20年且无学区/配套优势的老小区 郑州现象可能在其他城市复制 [18] 大城市房产持有成本分析 - 物业费持续上涨:一二线城市普通住宅2025年预计达2 5-3元/㎡ 较2000年涨250%-300% 上海案例显示2010年1 8元涨至2024年2 8元 年均涨幅5% [11][12] - 房屋养老金制度试点:北京80㎡老房年缴1200元 30年累计3 6万(不含个人账户) 用于危房改造和外立面维修 [14] - 潜在房产税压力:深圳500万房产按1 2%税率年缴6万 可能逐步替代土地财政并支撑公共服务 国外案例显示1美元购房后年缴8000美元税费 [16] 租赁市场分化现象 - 深圳2024年保租房平均租金36 18元/㎡ 较周边商品房60元/㎡低40% 价差持续挤压二手房市场 [16] - 行业预判房价普涨时代结束 仅少数优质资产能跑赢通胀 建议按房价1%计提年持有成本(含物业费 养老金 潜在税) [19][21]
以后买房可能会“买得起,住不起”,3项成本难以负担
搜狐财经· 2025-06-05 07:33
保障房政策影响 - 保障房话题热度上升源于2021年下半年开始布局 近期楼市降温加剧市场敏感度 [1] - 深圳2024年新增4.85万套配租型保障房 租金仅为市场价一半 显著分流购房需求 [4] - 全国保障房存量仅占住房总量5% 但存在1407万套需求缺口 供需矛盾突出 [3] - 保障房与老破小目标客群高度重叠 供应增加将明显挤压刚需市场 [4] 城市房价分化现象 - 郑州三环内地铁口老破小价格跌至2000-3000元/㎡ 与6000元配售房价格形成倒挂 [3] - 郑州金水区60㎡老房子价格从2020年80万降至2023年35万 降幅达56% [4] - 郑州新房均价1.2-1.7万/㎡ 配售房按60%定价仍比老破小高一倍 [4] - 深圳保租房平均租金36.18元/㎡ 周边商品房租金超60元 价差持续挤压二手房市场 [9] 房产持有成本分析 - 一二线城市普通住宅物业费2025年达2.5-3元/㎡ 较2000年增长250%-300% [5] - 上海普通住宅物业费从2010年1.8元涨至2024年2.8元 年均增长5% [6] - 北京老小区80㎡房屋年缴养老金1200元 30年累计3.6万不含个人账户 [8] - 深圳500万二套房年缴房地产税4万元 相当于普通白领半年工资 [9] 行业趋势与建议 - 楼市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房价普涨时代结束 仅少数优质资产能跑赢通胀 [9] - 房龄超20年且无学区加持的老破小资产风险加剧 郑州案例具警示意义 [9] - 保障房申请需注意产权和交易限制 但可大幅降低居住成本 [10] - 建议按房价1%计提年养房基金 覆盖物业费/养老金/潜在税费 [10]
被迫上调利率,银行利润快被卷到裤衩里了?
搜狐财经· 2025-05-26 03:18
广州房贷利率调整 - 广州多家银行将首套房贷利率从LPR减60BP调整为减50BP 实际利率从3%上调至3 1% [3] - 调整目的是对冲预期LPR下降 若5月20日LPR从3 6%降至3 5% 新利率将维持3%不变 [3][4] - 此前广州个别银行推出2 89%超低利率 与公积金利率2 85%倒挂 导致银行利润承压 [4] 银行策略分析 - 银行通过提高加点幅度确保3%利率底线 贷款300万30年期 利率上调0 1%将增加2 5万总利息 [4] - 房贷利率调整反映银行风险利润平衡机制 并非单纯让利行为 [4] 楼市交易特征 - 当前楼市呈现"螺旋下跌"现象 降价促销推高成交量 但加速房价下跌 [4] - 出现"向下置换"策略案例 出售400万改善房转购10套40万老破小 年租金净收益10万 同时原改善房贬值12 5%而老破小增值12 5%-25% [4] 老破小市场动态 - 北京上海老破小价格悄然上涨 租售比达4% 显著高于存款利率 [5] - 核心地段老破小因"原拆原建"政策及租金优势受市场青睐 [9] 房地产税预期 - 短期开征可能性低 2021年试点因2022年楼市暴跌搁置 2023年人大立法规划未提及 [5][6] - 潜在试点或设高免征额 多套老破小持有者可能成为重点征税对象 [7][8] - 租售比4%的老破小抗税能力优于2%的豪宅 [8] 购房策略建议 - 广州调整后利率3%仍低于京沪0 05% 刚需应综合评估总价与月供压力 [9] - 改善房降价10%仍滞销 建议持有者及时处置 [9] - 多套房持有者可跨城分散或选择高租售比物业 [9] 行业本质趋势 - 住房属性向居住本质回归 投资功能持续弱化 [10] - 个人收入增长10%对资产影响远超房价1%波动 [11]
如何理解开年财政个税高增长?(民生宏观陶川团队)
川阅全球宏观· 2025-03-25 14:54
财政数据核心观点 - 1-2月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速由正转负至-1.6%,但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速大幅提升至26.7%,创近10个月新高 [1] - 财政支出结构明显变化:基建类支出同比增速从2024年1-2月的17.9%转为2025年同期的-6.2%,科技、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支出保持高增长 [10][13] - 税收收入呈现明显分化:证券交易印花税(+58.7%)和增值税(+1.1%)成为拉动项,而企业所得税(-10.4%)、地产相关税(-11.4%)和车辆购置税(-32.6%)构成主要拖累 [3][7] 税收收入分析 拉动因素 - 个人所得税26.7%的高增速主要受春节错位影响(2025年春节较2024年提前),年终奖个税入库时间前移 [1] - 证券交易印花税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1-2月+58.7%),反映"924"政策后股市交易活跃度提升 [3] -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同比大增16.9%,显示出口支持政策持续发力 [14] 拖累因素 - 企业所得税同比下滑10.4%,反映企业盈利仍承压 [7] - 地产相关税整体下降11.4%,其中土地增值税(-22%)、契税(-21.7%)跌幅显著,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同步下滑15.7% [7][14] - 内需不足导致消费税(+0.3%)、车辆购置税(-32.6%)等大宗消费相关税种疲弱 [7] 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支出削减领域 - 基建类支出同比增速从2024年1-2月的17.9%转为2025年同期的-6.2%,其中城乡社区事务(-6.6%)、农林水事务(-10.5%)降幅明显 [10][14] - 交通运输支出增速从2024年1-2月的4.1%放缓至2025年同期的2.4% [14] 支出增长领域 - 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10.5%(2024年同期为10%),保持双位数增速 [13][14] - 教育(+7.7%)、社会保障和就业(+5.5%)等民生支出增速较2024年同期(7.6%、3.7%)进一步提升 [13][14] - 债务付息支出同比增加19.7%,反映政府债务压力持续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