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兴行业
icon
搜索文档
新进英伟达、清仓苹果!私募巨头持仓曝光
中国基金报· 2025-08-09 21:05
景林香港公司2025年二季度末美股持仓概况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景林香港公司美股持仓总市值为28.74亿美元,较一季度末的32.28亿美元减少11% [1][2] - 共持有28只证券,前十大重仓股占比88.19%,持股集中度较一季度提升 [2][3] - 新买进3只证券(英伟达、亚朵、华住集团),加仓7只证券,清仓6只证券,减持13只证券 [2][3] 主要持仓变动 - 连续三个季度加仓Meta,增持2.21万股至99.13万股,持仓市值7.32亿美元(占组合25.46%),保持第一大重仓股地位 [3][4] - 加仓满帮集团279.94万股至2879.45万股(市值3.40亿美元),加仓奇富科技60.64万股至329.54万股(市值1.43亿美元) [3][4] - 重新买进英伟达63.04万股(市值9960.32万美元) [3][4] - 减持网易8.91万股至348.60万股(市值4.69亿美元),减持拼多多141.57万股至321.98万股(市值3.37亿美元) [5] - 减持Nebius Group 42.46%至127.63万股(市值7061.78万美元) [5] 行业配置调整 - 加仓科技板块:增持谷歌母公司Alphabet 302%至18.49万股(市值3259.23万美元) [6][7] - 新进酒店行业:买入亚朵21.07万股、华住集团17.68万股 [6][7] - 清仓医药板块:卖出传奇生物、联合健康集团、辉瑞制药、再生元制药等 [6][7] - 减持半导体:台积电减持144.33万股至13.13万股(市值2973万美元) [7] - 减持新能源:禾赛科技减持70.83万股至4.03万股(市值88.44万美元),阿特斯太阳能减持78万股至33.52万股(市值370万美元) [7] 投资策略与市场观点 - 主要重仓中国资产,大部分仓位在港股 [1] - 看好新兴行业机会,重点挖掘商业模式好、自由现金流强劲的企业 [1] - 认为中国资产估值修复进入中场阶段,需提升挖掘新公司的能力 [7] - 关注政策面变化,特别是刺激消费和"反内卷"政策预期 [8] - 看好新消费、创新药出海、中国硬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机遇 [8]
新进英伟达、清仓苹果!私募巨头持仓曝光
中国基金报· 2025-08-09 20:57
景林香港公司2025年二季度美股持仓概况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美股持仓总市值为28.74亿美元,较一季度末的32.28亿美元减少11% [2][3] - 持有28只证券,前十大重仓股合计市值25.34亿美元,占持仓比例88.19%,持股集中度较一季度提升 [5][6] - 二季度操作包括:新进3只股票、加仓7只、清仓6只、减持13只 [3][5] 重点持仓变动 - **Meta**连续三个季度获增持,二季度加仓2.21万股至99.13万股,持仓市值7.32亿美元(占组合25.46%),保持第一大重仓股地位 [6][7] - **英伟达**重新建仓63.04万股,市值9960.32万美元 [6][7] - **满帮集团**获加仓279.94万股至2879.45万股,市值3.40亿美元 [6][7] -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持仓大增302%至18.49万股,市值3259.23万美元 [9] - **网易**被减持8.91万股至348.60万股(市值4.69亿美元),仍为第二大重仓 [6][7] - **拼多多**遭减持141.57万股至321.98万股,市值3.37亿美元 [6][7] 新进与清仓标的 - 新进连锁酒店股:**亚朵**(21.07万股)、**华住集团**(17.68万股) [9] - 清仓**苹果公司**及多只医药股(传奇生物、联合健康、辉瑞、再生元制药) [9] - 大幅减持**台积电**144.33万股至13.13万股(市值2973万美元) [9] - 减持**阿里巴巴**13.61万股至46.50万股(市值5273.57万美元) [9] 行业配置与投资策略 - 主要重仓中国资产,大部分仓位在港股市场 [2] - 看好新兴行业机会,重点关注商业模式优秀、自由现金流强劲的企业 [2] - 关注政策面变化,特别是刺激消费和"反内卷"政策预期 [10] - 挖掘新兴领域投资机会:悦己新消费、创新药出海、中国硬科技创新 [10]
离开大厂,创业三个月来的一些思考
虎嗅· 2025-05-14 12:46
行业趋势分析 - 互联网/游戏行业从高增长、高变化阶段进入低增速、高确定性阶段,新方向尝试成本大幅增加且竞争加剧 [2] - 行业利润率持续下降,商业模式逐渐趋同于传统行业,需接受冗余和停滞的工作方式 [3][5] - 从业者面临职业选择重构,需重新评估加入行业的原始动机(高收入/高增速/兴趣)与现状匹配度 [4][5] 大厂运营模式观察 - 大厂存在显著组织冗余现象,部分团队存在价值与业务实际需求脱节 [7][8] - 员工目标体系呈现"中间状态"特征,基层执行与终极目标之间存在信息断层 [15][16][17] - 项目推进受多方利益裹挟,存在违背市场常识的强制立项现象 [20][21] 创业核心方法论 - 资源分配成为关键能力,需动态评估不同事务的完成标准(60分/80分/100分) [12][13] - 目标管理需贯穿"终极目标-执行拆解"全链条,团队信息透明度需差异化设计 [21][22][23] - 竞争策略强调最短路径实现,摒弃大厂式复杂流程(如搭桥方案vs游泳过河) [26] 人才管理实践 - 招聘标准从"经验匹配"转向"底层素质",更关注逻辑能力与工作态度 [27][28] - 团队构建遵循"长板理论",通过管理补足短板而非追求全能型人才 [29] - 执行层需保持脏活处理能力,结果导向优先于职务边界 [31][32] 从业者能力建设 - 学习模式需从被动工作驱动转向主动行业洞察,以应对目标制定需求 [24][25] - 决策需强化常识回归能力,突破大厂形成的思维惯性 [26][28] - 工作强度导致社交频率显著降低,但健康管理被列为必要事项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