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淘汰赛
搜索文档
造车新势力开启“复活赛”:威马、哪吒、高合,谁能重获新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9:49
文章核心观点 - 威马、哪吒、高合三家陷入财务困境的造车新势力正通过不同路径尝试复产和重返市场,但面临品牌信任重建、资金压力和市场环境剧变等多重严峻挑战 [1][6][13] 威马汽车复活进展 - 公司宣布回归,计划在温州基地恢复EX5和E5车型的生产,已停摆两年且负债超过200亿元 [1] - 上海青浦区的设计采购中心自六月起已复工,约有五六十人在此办公,生产在温州 [2] - 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正式接管威马四家核心公司,并获得温州市政府专项工作组支持 [6] - 公司公布三阶段发展计划:2025-2026复兴阶段目标年产销1-2万辆,收入10-20亿元;2027-2028发展阶段目标年销量25-40万台;2029-2030跨越阶段目标产量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 [6][7] 哪吒汽车财务状况与重整 - 公司账面资金仅剩约1500万元,确认债权约51亿元,拖欠5000余名职工工资及补偿金约4.6亿元 [1] - 母公司合众新能源管理人发布重整意向投资人预招募公告,截至招募到期已有76名意向投资人报名 [1] - 意向投资人需在2025年9月15日前支付5000万元报名保证金 [8] - 股东代表指出51亿元债权规模反映了股权分散导致经营管理团队主导权弱的问题 [8] 高合汽车资本引入波折 - 今年5月完成工商信息变更,由黎巴嫩资本接手,但大股东EV Electra创始人表示未注入任何资金,导致谈判停滞 [2] - EV Electra曾承诺出资10亿美元参与重组,并承诺未来3年不低于10万辆或30亿美元的海外采购订单,但资金未如约注入 [9] - 谈判僵局源于债权人所签《支持函》的格式不符合投资方要求 [9] 资本押注的稀缺资源价值 - 威马汽车拥有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两家具备独立生产资质的工厂,生产资质在2023年审批收紧后成为稀缺资源 [3] - 哪吒汽车拥有国家发改委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和工信部的准入资质这“双资质”牌照 [3] - 哪吒汽车拥有三大生产基地,总年产能达30万辆,并在泰国建立CKD工厂,已于2024年投产 [4] - 2024年上半年哪吒汽车海外市场销量达17687台,同比增长154%,2023年海外销量超20000台,较2022年的3000台同比大增567% [4] - 哪吒汽车拥有接近50万的车主,市场保有量较高,现成的渠道和品牌效应具有吸引力 [5] 面临的挑战 - 品牌信任重建是首要挑战,威马复活计划未提及老用户关心的配件和服务网联问题,售后断档严重透支消费者信任 [11] - 资金压力巨大,威马负债203亿元,而新股东翔飞汽车注册资本仅1亿元,实缴0.42亿元,初期投资10亿元对于汽车制造业是杯水车薪 [11] - 翔飞汽车法定代表人关联企业包括陷入严重困境的宝能汽车,宝能系多个主体被执行总金额超500亿元 [11] - 高合的新东家EV Electra本身实力存疑,仅推出一款未量产的电动汽车,并曾涉嫌加密货币诈骗和设计盗用 [12] - 市场环境剧变,威马计划复产的老车型产品力已难以与2025年市场在售车型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窗口期正在关闭 [13] - 行业调查显示有30%-40%用户因害怕企业倒闭而不选择某些新势力品牌 [13]
造车新势力开启“复活赛”:威马、哪吒、高合 谁能重获新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9:46
核心观点 - 威马、哪吒、高合等陷入财务困境的造车新势力正尝试通过不同路径进行重整与复活 [1][2][7] - 资本押注这些企业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拥有的稀缺生产资质、现有产能、海外市场基础及品牌资产 [3][4][5][6] - 尽管存在复活机会,但这些品牌面临品牌信任重建、巨大资金压力及激烈市场竞争等多重严峻挑战 [11][12][13][15] 各公司财务状况与重整进展 - 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账面资金仅剩约1500万元,确认债权约51亿元,拖欠5000余名职工工资及补偿金约4.6亿元,正在进行破产重整,已有76名意向投资人报名参与 [1] - 威马汽车已停摆两年,负债超过200亿元,其上海青浦设计采购中心已复工,约五六十人在办公,计划在温州基地恢复生产 [2] - 高合汽车于今年5月完成工商变更由黎巴嫩资本接手,但大股东EV Electra创始人表示未注入任何资金,导致谈判停滞,此前承诺出资10亿美元 [2][10] 资本押注的稀缺资源与资产价值 - 生产资质是核心稀缺资源,威马拥有两家具备独立资质的工厂,哪吒拥有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双资质"牌照 [3] - 哪吒汽车拥有三大生产基地,总年产能达30万辆,并在泰国建立CKD工厂,已于2024年投产 [4] - 哪吒汽车在海外市场具备基础,2024年上半年海外销量达17687台,同比增长154%,2023年海外销量超20000台,较2022年3000台大增567% [4] - 威马汽车同样在泰国设有KD工厂布局海外产能 [5] - 哪吒汽车拥有接近50万车主,市场保有量较高,具备品牌效应和市场知名度 [5][6] 三家公司的不同复活路径 - 威马汽车选择"政府搭台+产业资本"模式,新股东深圳翔飞已接管核心公司,并获得温州市政府支持,公布了三阶段发展计划:2025-2026年目标年产销1-2万辆;2027-2028年目标年销量25万-40万台并启动IPO;2029-2030年目标产量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 [8] - 哪吒汽车走向公开招募投资人,对投资人行业限制少,但需在2025年9月15日前支付5000万元报名保证金,股东代表指出公司股权分散影响经营决策 [9] - 高合汽车选择引入海外资本,EV Electra承诺出资10亿美元并带来海外订单,但因支付条件(如支持函格式)分歧,6亿美元资金注入陷入僵局 [10] 复活面临的主要挑战 - 品牌信任重建是首要挑战,威马复活计划未提及老用户关心的配件和服务问题,售后断档严重透支消费者信任 [12][13] - 资金压力巨大,威马负债203亿元,新股东翔飞汽车注册资本仅1亿元,实缴0.42亿元,其关联方宝能汽车系被执行总金额超500亿元,翔飞初期10亿元投资对汽车制造业杯水车薪 [13] - 高合的新东家EV Electra本身实力存疑,仅推出一款未量产电动车,并曾涉争议 [14] - 市场环境剧变,威马计划复产的EX5和E5等老车型产品力已难以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淘汰赛,消费者担忧企业倒闭影响选择 [15]
想活过2025年的车企,应果断挥刀砍向自己冷门的包袱
36氪· 2025-07-02 18:49
明星车企销量表现 - 小鹏汽车6月销量3.46万辆,同比增长224%,环比增长3.24% [1][2] - 蔚来6月销量2.49万辆,同比增长17.5%,环比增长7.29% [1][2] - 阿维塔6月销量1.02万辆,同比增长117%,但环比下滑20.47% [1][2] - 理想汽车6月销量3.63万辆,环比下滑11.2% [2] - 零跑汽车6月销量4.8万辆,环比增长6.55% [2] 冷门车型市场现状 - 小鹏P7 5月销量仅82辆,较2022年巅峰时期月销9183辆大幅下滑 [3][5] - 蔚来EC7 5月销量94辆,ES7等多款车型月销量仅为个位数 [3][10] - 大众ID.7 VIZZION、智己L7、埃安AION LX等车型月销量不足10辆 [10] - 冷门车型占用大量研发生产资源,难以转化为实际收益 [3][11] 冷门车型成因分析 - 定位失误导致产品缺乏差异化,如蔚来ES7夹在ES6和ES8之间 [11] - 战略模糊导致产品线混乱,内部竞争激烈 [11] - 配置更新滞后或定价不合理,如小鹏P7被竞品取代 [13] - 消费者因信息差被动购买冷门车型 [21] 消费者选择冷门车型动机 - 追求个性表达,避免撞款 [14][16] - 看重热门品牌的售后保障 [14][16] - 品牌情怀驱动,如大众、沃尔沃老车主支持冷门车型 [17][19] - 换电服务等特色功能吸引消费者 [16] 车企面临的经营压力 - 新能源市场渗透率从2024年Q4的47.3%下降至2025年Q1的47.3% [21][23] - 蔚来2024年净亏损226亿元,2025年Q1亏损同比扩大30.2%至67.5亿元 [23][26] - 小鹏2024年亏损96.7亿元,2025年Q1负债增加134亿元 [26][28] - 车企需达到年产销50万辆才能实现规模效益 [29] 车企战略调整方向 - 剔除冷门车型可优化资源分配,集中发展核心车型 [29] - 需做好停产车型的售后兜底,如理想ONE的终身服务承诺 [29]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车企需果断"断舍离"以提升盈利能力 [29]
智己销量同比降20.31% 全新L6能否扭转颓势
财经网· 2025-05-23 09:21
智己L6上市与定价 - 全新智己L6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20.49万元-26.49万元,定位20万元级别主流市场 [1] - 该车型是智己汽车面向主流市场的重磅产品,但市场竞争加剧使其销量前景存疑 [1] 智己汽车销量表现 - 4月交付4366辆(官方数据),同比增长55%,但上汽集团披露的4月销量仅为3326辆 [2] - 2025年1-4月累计销量10361辆,较2024年同期的13001辆下滑20.31% [2] - 2月销量仅为1135辆,同比下滑43.25% [4] - 2025年目标为10万辆交付,但前4个月仅完成约10% [5] 上汽集团整体表现 - 2025年4月上汽集团整车合计销量376,517辆,同比增长4.59% [3] -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28,104辆,同比增长71.74% [3] - 2024年全年整车批发销量401.3万辆,同比减少20.07% [5] - 2024年营收6275.9亿元,同比减少15.73%,归母净利润16.66亿元,同比减少88% [6] 品牌定位与战略 - 智己汽车被定位为上汽集团的"一号工程"和"唯一高端品牌" [5] - 品牌目标是实现"品牌向上+技术突围"双突破 [5] - 2024年12月达成首个10万台交付,2025年目标为第二个10万台 [5] 市场竞争与挑战 - 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淘汰赛阶段,2025年对智己是关键窗口期 [7] - 智己品牌面临被淘汰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7] - 上汽与华为联合打造"尚界"品牌,首期投入60亿元,首款车将于秋季推出 [7] - 新品牌可能对智己现有产品形成竞争 [7] 产品线情况 - 当前在售车型包括全新IM L6、全新IM LS6、IM L7、IM LS7等 [5]
智己汽车1-4月销量同比降20.31% 发布全新L6能否扭转颓势?
财经网· 2025-05-14 15:02
智己L6上市与定价 - 全新智己L6于5月13日正式上市 售价区间为20.49万元-26.49万元 定位20万元级别主流市场重磅产品 [1] 智己汽车销量表现 - 4月交付量官方数据为4366辆 同比增长55% 但上汽集团产销数据显示4月销量仅为3326辆 [2] - 2025年1-4月累计销量10361辆 较2024年同期13001辆同比下降20.31% [2][4] - 2月销量仅1135辆 同比下滑43.25% [5][7] 上汽集团整体产销情况 - 集团4月整车产量386,046辆 同比增长8.84% 销量376,517辆 同比增长4.59% [4] - 1-4月累计产量1,365,430辆 同比增长15.87% 累计销量1,321,367辆 同比增长10.65% [4] - 新能源汽车4月销量128,104辆 同比增长71.74% 1-4月累计销量401,054辆 同比增长40.86% [4] 品牌战略与目标 - 智己汽车被定位为上汽集团一号工程和唯一高端品牌 承担品牌向上与技术突围核心抓手角色 [9] - 2025年交付目标为10万辆 但前4个月仅完成10361辆 与目标存在显著差距 [9] - 2024年12月达成首个10万台交付里程碑 [9] 上汽集团财务表现 - 2024年整车批发销量401.3万辆 同比减少20.07% [10] - 2024年营收6275.9亿元 同比减少15.73% 归母净利润16.66亿元 同比减少88% [10] - 扣非后净亏损54.09亿元 [10] 市场竞争与合作动态 - 华为与上汽联合打造"尚界"品牌 成为鸿蒙智行第五界 首期投入60亿元 专属团队超5000人 [11] - 尚界首款车将于今年秋季推出 采用华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和质量管理标准 [11] - 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淘汰赛阶段 智己面临被淘汰风险 [11]
赛力斯21亿分红后启动港股IPO:负债率87%、应付款685亿 Q1销量下跌超4成、研发投入仅为比亚迪10%
新浪财经· 2025-04-29 15:13
赴港上市计划 - 公司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计划募资缓解资金压力 [1] - 市值曾突破2000亿元,但当前面临销量暴跌、负债高企、技术依赖等问题 [1] - 港股上市被视为短期缓解资金压力的手段,但难以掩盖商业模式风险 [3] 销量表现 - 2024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56225辆,同比下滑42.49% [1] - 核心品牌问界系列3月销量同比下降45.19%,与行业整体增长形成对比 [1] - 问界新M7 2月交付量仅5204辆,被华为生态内兄弟品牌智界R7以8748辆反超 [1] - 问界M9销量占比高达41%,过度依赖单一车型 [1] - 问界M5单月销量不足2000辆,中端市场失守 [1] - 竞品小米SU7上市首月锁单量超10万,挤压生存空间 [1] 财务数据 - 2024年实现净利润59.46亿元 [1] - 投资活动净流出扩大至165.09亿元,筹资活动净流出41.66亿元 [1] - 资产负债率高达87.38%,远超比亚迪74.64%、理想56.07% [2] - 应付账款同比激增127%至685亿元 [2] - 2024年派发现金红利20.84亿元,占净利润35.05% [2] 技术依赖与华为合作 - 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华为,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自主率不足30% [2] - 每辆售出车辆需支付华为销售服务费,业内推测比例约8.3% [2] - 2024年斥资25亿元收购"问界"商标,支付115亿元收购华为子公司股权 [2] - 华为生态扩张导致公司从"独子"沦为"四子之一",品牌溢价能力下降 [2] - 研发投入仅70.53亿元,不足比亚迪同期636亿元的11% [3] 战略举措 - 计划通过50亿元研发中心建设、800V高压平台研发提升技术自主率 [3] - 面临从"华为代工厂"到"独立品牌"的转型挑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