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蔚来EC7
icon
搜索文档
想活过2025年的车企,应果断挥刀砍向自己冷门的包袱
36氪· 2025-07-02 18:49
明星车企销量表现 - 小鹏汽车6月销量3.46万辆,同比增长224%,环比增长3.24% [1][2] - 蔚来6月销量2.49万辆,同比增长17.5%,环比增长7.29% [1][2] - 阿维塔6月销量1.02万辆,同比增长117%,但环比下滑20.47% [1][2] - 理想汽车6月销量3.63万辆,环比下滑11.2% [2] - 零跑汽车6月销量4.8万辆,环比增长6.55% [2] 冷门车型市场现状 - 小鹏P7 5月销量仅82辆,较2022年巅峰时期月销9183辆大幅下滑 [3][5] - 蔚来EC7 5月销量94辆,ES7等多款车型月销量仅为个位数 [3][10] - 大众ID.7 VIZZION、智己L7、埃安AION LX等车型月销量不足10辆 [10] - 冷门车型占用大量研发生产资源,难以转化为实际收益 [3][11] 冷门车型成因分析 - 定位失误导致产品缺乏差异化,如蔚来ES7夹在ES6和ES8之间 [11] - 战略模糊导致产品线混乱,内部竞争激烈 [11] - 配置更新滞后或定价不合理,如小鹏P7被竞品取代 [13] - 消费者因信息差被动购买冷门车型 [21] 消费者选择冷门车型动机 - 追求个性表达,避免撞款 [14][16] - 看重热门品牌的售后保障 [14][16] - 品牌情怀驱动,如大众、沃尔沃老车主支持冷门车型 [17][19] - 换电服务等特色功能吸引消费者 [16] 车企面临的经营压力 - 新能源市场渗透率从2024年Q4的47.3%下降至2025年Q1的47.3% [21][23] - 蔚来2024年净亏损226亿元,2025年Q1亏损同比扩大30.2%至67.5亿元 [23][26] - 小鹏2024年亏损96.7亿元,2025年Q1负债增加134亿元 [26][28] - 车企需达到年产销50万辆才能实现规模效益 [29] 车企战略调整方向 - 剔除冷门车型可优化资源分配,集中发展核心车型 [29] - 需做好停产车型的售后兜底,如理想ONE的终身服务承诺 [29]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车企需果断"断舍离"以提升盈利能力 [29]
小米YU7七月开卖,能否复制SU7的成功
齐鲁晚报网· 2025-05-23 10:39
小米汽车战略新品YU7发布 - 小米汽车发布第二款战略车型YU7 定位中大型纯电SUV 在技术层面实现全方位升级 包括设计美学 三电系统和智能架构 [1] - YU7延续SU7设计风格并创新 车身尺寸4999×1996×1600mm 轴距3米 风阻系数低至0.245 提供宝石绿 熔岩橙等多种配色 [3] - YU7三个版本全系标配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 Max版搭载101.7kWh电池 CLTC续航760km 最大马力690PS 零百加速3.23s [3] SU7市场表现 - SU7系列累计交付量突破25.8万辆 4月单月交付2.8万辆 连续三个月蝉联20万元以上纯电车型销量冠军 [2] - SU7起售价21.59万元 与特斯拉Model 3形成直接竞争 搭载800V高压平台 2200MPa超强钢车身和Xiaomi Pilot 3.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2] - SU7通过"硬件+生态"商业模式创新 成为连接手机 家居的智能终端 生态协同效应是其区别于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 [2] YU7产品配置与定价策略 - YU7标准版全系标配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 96.3kWh电池 CLTC续航835km 比Model Y后驱版多290km 充电效率提升40% [4] - YU7标准版标配1颗激光雷达 4D毫米波雷达及700TOPS算力的英伟达Thor芯片 预计定价25万-26万元 [4] - YU7 Pro版续航770km 比Model Y长续航版多110km 双电机612马力 零百加速3.9秒 预计定价28万-30万元 [5] - YU7 Max版续航760km 马力690PS 零百加速3.23秒 标配2200MPa超强钢车身 Nappa真皮座椅 预计定价35万-38万元 [6] 产能与交付挑战 - 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将于7月投产 初期月产能1.5万台 年底目标提升至5万台 但当前SU7仍有18万台未交付订单 [9] - SU7标准版交付周期为42-45周 部分用户因供应链调整导致交付延期1-3个月 深圳等地出现车主集体维权事件 [9] - 二手平台出现大量YU7代抢服务 费用从800元到2万元不等 小米官方已明确回应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内部优先购车机制 [8] 生态协同优势 - 购买SU7的用户 小米生态设备人均持有量提升2.3台 首批SU7车主中52%为小米手机用户 37%同时购买智能家居套装 [10] - YU7通过"小米人车家生态"构建差异化壁垒 支持手机无缝互联和智能家居控制 [6] - 小米通过规模效应和生态反哺 将YU7单车硬件成本比Model Y高出8万-10万元的情况下 起售价控制在25万元级 [7]
蔚来再亏226亿后李斌誓言四季度扭亏 前4月销售目标完成率垫底、高价车型销量全线下滑
新浪证券· 2025-05-07 17:10
上市车企2024年经营表现 - 统计的13家车企中8家实现盈利5家亏损,比亚迪归母净利润402.5亿位居榜首,蔚来亏损226.6亿位列最末且2016年以来累计亏损超1200亿 [1] - 比亚迪营收7771亿(+29%)、净利润402.5亿(+34%),上汽集团营收6227亿(-15.7%)、净利润16.7亿(-88.2%),吉利汽车净利润166.3亿(+213.3%),赛力斯净利润59.5亿(+342.7%) [2] - 蔚来营收657亿(+18.2%)但亏损扩大至226.6亿(-7.1%),高价车型ES8/ET7/EC7销量分别下滑21.4%/19.9%/33.7% [5][7] 蔚来经营策略与挑战 - 销量增长依赖促销(5年免费换电/0息活动)和低价品牌乐道(前4月贡献1.92万台增量),但乐道总裁因销量低迷离职 [5][8] - 前4月累计交付65994台(+44.5%),但年度目标完成率仅15%垫底新势力,远低于小鹏(36.9%)/小米(29.7%)/零跑(25.7%) [8][9] - 第三品牌萤火虫定价11.98-12.58万,较预售价降3万但仍逊于比亚迪海豚等竞品,外观设计遭市场质疑 [10] 换电模式面临技术冲击 - 比亚迪"兆瓦闪充"实现5分钟充电407公里,年内拟建4000座超充站(单桩成本150万),下沉能力显著优于换电站(成本150-300万) [10][11] - 蔚来换电站日均需50-60单才能盈亏平衡,当前仅36单,三代站换电时间2分钟与超充体验差距缩小 [11][12] - 换电模式面临高投入、网络覆盖不足和超充技术替代的三重压力,直接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 [3][12] 未来目标可行性 - 公司提出2025Q4单季盈利和全年44万辆目标,但前4月完成率仅15%且亏损持续扩大 [4][5] - 高价车型销量下滑制约毛利率,乐道品牌管理层动荡,萤火虫市场接受度存疑 [5][8][10] - 换电模式竞争优势被超充技术削弱,资金压力加剧 [3][12]
陆家嘴财经早餐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Wind万得· 2025-04-05 06:16
热点聚焦 - 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 [3] - 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并于发布日起正式实施 [3] - 中方在世贸组织起诉美“对等关税”措施,反对美方单边霸凌做法 [3] - 市场监管总局对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反垄断立案调查 [3] - 美国股市连续第二天重创,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均大幅下跌,中概股也大幅下挫 [4] 环球市场 - 欧洲三大股指收盘全线大跌,亚太主要股指收盘全线下跌 [6] - 国际贵金属期货、国际油价、伦敦基本金属全线下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农产品期货主力合约涨跌不一 [6][7] - 美债收益率、欧债收益率全线走低,纽约尾盘美元指数上涨,非美货币全线下跌 [8][9] 宏观 - 27个省份公布2024年常住人口数据,24个省份公布出生人口数据,广东、河南、山东出生人口位居前三 [13] - 大公国际给予中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均为iAAAsc,评级展望稳定 [13] - 中国—匈牙利贸易投资对接会举行,双方企业签署合作意向 [13] - 3月下旬与中旬相比,全国流通领域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14种上涨、31种下降、5种持平 [14] - 重庆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释放消费动能,累计申报资金24.62亿元,撬动消费超170亿元 [14] - 海关总署暂停2家企业禽肉产品、1家企业高粱、3家企业禽肉骨粉输华资质 [14][15] - 商务部对进口医用CT球管发起产业竞争力调查 [15] - 商务部将11家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15][16] 国内股市 - 受消息冲击多项资产重估,A股可关注纯内需、偏防御行业和高股息板块 [18] - 2025年4月38家券商公布金股名单,累计推荐345次,涉及246只A股 [18] - 沪深北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7月7日实施,引导高频交易降频降速 [18] - 众捷汽车、天有为将成为首批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可参与网下“打新”的新股 [19] - 39股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部分公司净利润增幅居前或业绩扭亏 [19] - 刘正斌出任长江证券董事长,若股权变更完成,湖北省国资将成第一大股东 [19] - 蔚来特定车型促销,用户可获赠免费换电券并享多项优惠 [19] - 建发国际集团屡次高溢价拿地,获“地王收割机”称号 [20] 金融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披露1647起并购事件,交易规模约7779亿元,活跃度提升 [22] - 金融市场板块投资收益成银行维持利润增长“补血剂”,2024年多家银行投资收益显著增长 [22] 楼市 - 2024年部分大中型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减少,不良率几乎全线走高 [24] - 市场传言北京华联集团出售豪华购物中心运营和开发部门 [24] 产业 - 特朗普宣布对进口汽车及部分零部件加征25%关税,中汽协表示反对 [26] - 特朗普给予TikTok“不卖就禁用”法律75天宽限期 [26] - 美国终止小额包裹免税政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表示反对 [26] - 3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同比上升,公路运输市场加速恢复 [26] - 2024年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超1600亿元,场内市场数据交易规模翻番 [27] - 行业机构预测2025年底NOA渗透率达20%,未来两三年乘用车NOA渗透率将普及 [27] 海外 - 鲍威尔称关税对经济影响超预期,美联储维持2025年降息两次预期 [29] - 特朗普称鲍威尔应降息,现在是最佳时机 [29] - 韩国宪法法院通过对总统尹锡悦弹劾案,韩国将在60日内举行大选 [29] - 马克龙批评美国关税,呼吁法国企业暂停在美投资 [29] - 英国外交大臣与美国商讨经济协议,考虑所有选项 [30] - 日本首相称美国关税令人遗憾,应视为国家危机 [30] - 日本央行行长称美国关税或带来下行压力,密切关注其影响 [30] - 特朗普预计未来几周发放“金卡”签证 [30] - 西班牙首相宣布141亿欧元援助计划应对美国关税冲击 [30] - 高盛预计印度今年再降息50个基点,下调其全年GDP增速预测 [30] - 美国3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增加,失业率、就业参与率等数据公布 [31] 国际股市 - 中概股大幅下挫,多只热门中概股跌幅明显 [33] - 微软7月1日起对部分本地部署服务器产品涨价并推订阅版 [33] - Meta Platforms可能推迟Llama 4发布 [33] - 瑞银下调美国股市评级,警告市场持续波动 [33] - 英特尔和台积电达成初步协议成立合资企业 [33] - 斯特兰蒂斯因美国关税政策裁员并暂停部分工厂生产 [34] - 美国第一资本金融公司350亿美元收购交易获司法部批准 [34] - 票务平台StubHub因股市动荡推迟IPO计划 [34] 商品 - 3月世界粮食价格指数平均为127.1点 [36] - 日本农相否定下调大米关税和扩大进口配额 [36] - 高盛下调2025年12月布伦特和WTI原油预测价格 [36] - 日本执政联盟和反对派同意降低汽油价格 [36] 债券 - 中国财政部时隔9年第二次在英国伦敦发行人民币国债 [38] - 银行涉足债券做市交易,公募基金对其依赖度提高 [38]
收入利润双降,奔驰如何反攻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23 23:49
奔驰转型战略与市场表现 - 奔驰亚太区法务团队2023年10月在北京诺金酒店召开会议,讨论数字化转型对合规和工作模式的冲击,现场对比了蔚来EC7、理想L9 Max和即将上市的奔驰E-Class [3] - 奔驰E-Class上市后第二年降价超过10万元,销量同比下滑 [3] - 2023年奔驰决定研发全新架构MB.EA,承诺两年内完成 [3] - 2025年2月首款搭载MB.EA的CLA亮相财报会,标志着奔驰新时代车型阵营的开始 [9][10][12] 2024年财务表现 - 全球总收入1456亿欧元同比下降4%,息税前利润136亿欧元同比下降31%,自由现金流92亿欧元同比下降19% [6][7] - 乘用车总销量198.3万辆同比下滑3%,总收入1078亿欧元同比下降4%,息税前利润87亿欧元同比下滑39% [7] - 主力系列车型销量116.7万辆同比增长6%,插电车型销售18.3万辆同比增长13.7%,纯电车型销售18.5万辆同比下滑23% [7] - 中国市场在80万元以上细分市场市占率50%,AMG市场排名第一,销售回报率保持两位数 [7] 产品战略 - CLA是奔驰首款搭载纯电MMA平台车型,运行MB.OS操作系统和MB.EA架构,代表最新电池、座舱和智驾能力 [12] - CLA将于2025年3月在欧洲发布,夏天上市,中国和美国同步秋季上市 [21] - 奔驰采取燃油车、插混和纯电并举战略,目标三种驱动形式同步盈利 [27][28] - MB.EA架构和MB.OS操作系统将统一用于燃油车和插混车型,分摊纯电研发投入 [28] 降本措施 - 未来三年目标节约50亿欧元,北京奔驰内部有约20%降本目标 [30] - 总产能从250万辆减产到200-220万辆,德国本土减少10万辆 [30] - 匈牙利新增20万辆产能,占比从15%提升至30%,成本比德国低17% [33] - 生产成本过去两年已降10%,未来三年再降10%,2030年目标加倍 [33] - 本地化比例从60%提升至70%,重点在中国和美国市场 [33] - 电池成本目标下降30%,通过规模化生产、设计和材料实现 [33] - 2027年研发投入目标比2024年下降10%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