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能

搜索文档
太夸张!雷军卖车15个月,小米汽车收入已超700亿
搜狐财经· 2025-07-12 10:20
小米自从造车以来,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被友商"羡慕嫉妒恨"的不要不要的。 | Rank | 4 Name | | Market Cap | Price | Country Today Price (30 days) | | --- | --- | --- | --- | --- | --- | | 2 | B | Toyota TM | $221.89 B | $170.26 | = 0.08% · Japan | | 3 | ml | Xiaomi XUACE | $ 189.92 B | $7.35 | - 1.38% China | | 4 | בהם | BYD 002594.52 | $ 138.48 B | $45.19 | VV - 0.8396 China | | 5 | 1 | Ferrari DACC | $87,43 B | $490.66 | = 1:46% II Italy | | Al 6 | | Mercedes-Benz MBG.DE | $59.82 B | $62.13 | - 0.00% Germany | | 7 | (2) | BMW BMW DE | $ 56. ...
电厂 | 小米YU7发布十日:雷军忙交付,用户想退订
搜狐财经· 2025-07-08 18:55
小米YU7上市表现 - 上市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辆[1] - 上市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辆[1] - 创中国汽车行业新车上市销量纪录[1] 交付周期与产能瓶颈 - SU7最短交付周期33周,最长41周[1] - YU7最短交付周期45周,最长62周[1] - 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辆,二期工厂7月底投产但需爬坡期[1] 用户退定争议 - 部分用户因交付周期过长要求退定金[4] - 三类退定群体:交付时间误导/SU7改配失败/配置不符[7] - SU7转YU7订单问题涉及约3.6万辆(占锁单量15%)[7] 购置税政策影响 - 2026年起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半(最高免1.5万元)[8] - 用户担忧2026年后交付导致税费成本增加[8] 竞品应对策略 - 蔚来/极氪等品牌推出5000元定金补偿政策[9] - 竞品转化率低(20位用户仅转化1位)[9] - 用户选择小米主因情绪价值与保值率认知[9] 首批交付情况 - 7月6日在58城启动首批交付[5] - 雷军亲自参与首批车主交付仪式[5]
五年后,中国只剩10%的汽车公司财务健康
36氪· 2025-07-07 14:54
行业整合与竞争格局 - 中国目前有129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但到2030年仅有10-15个能实现财务可持续运营 [1] - 幸存品牌将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76%份额,约2000万辆销量,年均销量达102万辆/品牌 [1] - 行业整合速度较慢,因地方政府考虑经济、就业等因素支持弱势品牌 [3]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全球领先,但价格战和低盈利性导致平均产能利用率降至50%(十年最低) [3] 价格战与成本效率 - 隐形价格战持续,通过保险补贴、零息贷款等方式替代直接降价 [5] - 中国车企开发周期从5年缩短至8个月,整车验证成本降低20%,整体成本减少30% [5] - 成本优势使中国车企能推出低价高品质产品,强化市场竞争力 [5] 全球化扩张与欧洲市场 - 2030年中国品牌在欧洲份额将翻倍至10%,新增80万辆产能,欧洲本土车企将关停40万辆产能 [7][8] - 欧洲车企将处置180亿美元资产,战略收缩成主流 [8] - 中国车企出海依托三大支柱:成本低35%、本土化生产、智能化配置精准匹配年轻消费者 [10] 市场增速与技术主导 - 中国本土新车销售增速放缓至3%,车企加速出海寻找增量 [10] - 中国品牌2025年将占国内市场份额67%,智能电动技术占据主导地位 [12] - 2030年全球ADAS市场规模500亿美元,中国份额将达45% [12] 产业链优势与全球格局 - 中国车企拥有全产业链优势,研发速度快,海运能力有保障,彻底改变行业规则 [12] - 美国关税政策导致中国车企出海暂缓,2026年额外成本达300亿美元,加速供应链迁出中国 [10] - 全球汽车格局向中美两极演化,欧洲资产成为并购焦点 [10]
数十万YU7准车主被友商盯上,小米汽车产能困局何时解?
36氪· 2025-07-07 09:11
3分钟大定破20万辆,18小时锁单量达24万台,能打破小米汽车上市订单纪录的可能只有它自己,继SU7之后,小米YU7再次刷新新能源汽车上市最快订 单纪录。 然而,销量狂欢背后,漫长的交付周期也成了小米的"甜蜜烦恼"。 因订单量远超预期,YU7标准版的交付周期已延长至50周以上,Max版最快也要33周。 众多下定的准车主们陷入两难的选择:要么等到明年,要么亏5000元退定。 这样的焦虑正被竞争对手精准捕捉。极氪、蔚来、智己等汽车品牌的销售们纷纷在社交媒体喊话:"退订YU7,5000元定金我们补!" 一场以"补偿定金"为武器的抢客暗战,在小米的爆单阴影下悄然开打。 01 YU7交付周期比SU7更长 7月6日,小米宣布YU7正式开启全国交付,覆盖全国58个城市。在交付仪式上,雷军亲自出席向首批YU7车主交付新车,并为车主们开车门,再次上演 了"千亿总裁为我开车门"的名场面。 不过,小米并未披露首批YU7的交付数量,这意味着只有部分小米YU7准车主能率先提车,更多的准车主只能翘首以盼。 小米YU7自发布以来,开售3分钟大定数量便突破20万辆,1小时突破28.9万辆,这个数据超越众多造车新势力全年的销量。 或许为了友商 ...
一年后才能提YU7,雷军比粉丝更着急
虎嗅APP· 2025-07-06 21:23
小米YU7产能与交付情况 - YU7大定近30万单后交付周期大幅延长 标准版58~61周 Pro版51~54周 Max版39~42周 [3] - 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当前日产量约1000辆 年化产能36.5万辆 较原设计提升140% [7] - 二期工厂6月竣工 规划年产能15万辆 预计7~8月投产 实行两班倒11小时工作制 [4][10] - 公司花费6亿拿下亦庄工业用地 或用于三期工厂建设 武汉上海建厂传闻尚未落地 [4] 竞争对手市场策略 - 蔚来/智界/极氪等车企推出5000元锁单补贴政策 直接针对YU7准车主 [14] - 智界R7限时降价2万元至22.98万元 形成价格优势对抗YU7 [16] - 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维持31.35万元起售价 未跟随Model 3涨价 [18] - 小鹏G7/理想i8/i6等竞品密集上市 差异化强调家庭/空间等卖点 [19] 产能爬坡挑战 - 一期工厂SU7月交付量已达2.9万辆 但交车周期仍超8个月 [8] - 6月总交付量2.5万辆 部分产能转向YU7生产 [9] - 二期工厂需3~6个月产能爬坡 预计年底才能满负荷运转 [10] - YU7与SU7零部件复用率仅10% 需重建供应链增加爬坡难度 [23] 市场环境与目标 - 2024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或退坡 减税额将从3万降至1.5万元 [6] - 公司年度交付目标上调至35万辆 计划三四季度实现盈利 [6] - 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能95万辆 2021年即实现50万辆交付量 [21] - Model Y与Model 3共享75%零部件 大幅降低扩产难度 [22] 用户行为与订单管理 - 首批"准现车"Max版用户1~5周可提车 但配置选择受限 [11] - 大定26秒下单用户提车周期已延至13周 闲鱼现万元订单转让灰产 [12] - 门店调研显示当前下单用户多为品牌粉丝 对长周期容忍度高 [13][23]
小米雷军:每个产品都有各自优点,没必要诋毁或用虚假信息
巨潮资讯· 2025-07-03 13:02
市场竞争与用户特征 -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指出部分车企为拦截小米YU7订单对销售人员进行专门的话术培训,包括诋毁和歪曲产品内容 [2] - 小米YU7用户平均年龄33岁,较SU7用户年长3岁,女性用户占比30%,较SU7首销期高出4.5%,苹果用户占比52.4% [2] - 上海、杭州、北京是小米YU7前三大销售城市,与特斯拉ModelY核心市场高度重合 [2] - SU7及Ultra转单比例不足总订单的15%,反驳外界关于"SU7用户转单主导YU7订单"的质疑 [2] 销售表现与交付周期 - 小米YU7车型于2025年6月26日晚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 [2] - 不同配置版本交付周期:标准版53-56周,Pro版48-51周,Max版33-36周 [2] - 最长交付周期超过一年,主要受制于产能限制 [3] 产能规划与建设进展 - 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基地规划三期工厂:一期2023年6月竣工,年产能15万辆 [3] - 二期工厂2024年7月取得土地使用权,计划2025年年中竣工,年产能15万辆,目前处于设备进厂阶段 [3] - 三期工厂2025年6月19日竞得48.51万平方米工业用地,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单班年产能30万辆,双班可达60万辆 [3] - 公司目标用15-20年时间使小米汽车跻身全球前五,正加速推进工厂建设以实现更高产能目标 [3]
雷军自曝买Model Y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11:19
小米YU7市场表现 - 小米YU7在3分钟内获得20万订单,创造中国汽车工业奇迹[3] - 准车主平均年龄33岁,女性用户占比30%,苹果用户占比52.4%[3] - 订单量集中城市为上海、杭州、北京,与Model Y主要销售区域重合[5] 竞争态势 - 多家友商启动"截胡"策略,包括报销定金、积分奖励等[3] - 友商被指使用不准确话术诋毁小米YU7[4] -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已下单YU7 Pro,零跑汽车董事长坦言压力巨大[3] 产品定位与目标 - YU7以Model Y为直接竞争对手,雷军购买Model Y焕新版进行对标学习[5] - 公司目标是在各维度接近甚至超越特斯拉[5] - 国产纯电SUV玩家集体挑战Model Y市场份额[5] 产能规划 - 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辆,已超额完成25万辆交付[6] - 二期工厂7月投产,设计产能15万辆[6] - 当前订单排产至2027年初,交付目标从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6] - 标准版交付周期58-61周,PRO版51-54周,MAX版38-41周[6] 海外计划 - 2027年启动出海计划,此前优先解决国内交付[7] 行业影响 - Model Y 1-5月中国市场交付12.78万辆,月均2.56万辆[5] - 行业对小米汽车期待超出新人标准,公司面临巨大压力[5]
雷军自曝买Model Y 希望小米汽车超越特斯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09:33
小米YU7市场表现 - 小米YU7在3分钟内获得20万订单,创造中国汽车工业奇迹 [2] - 准车主平均年龄33岁,女性用户占比30%,苹果用户占比52.4% [2] - 订单量前三城市为上海、杭州、北京,与Model Y主要销售城市重合 [2] 行业竞争态势 - 友商启动"截胡"策略,包括报销定金和积分奖励等措施 [2] -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已下单YU7 Pro,零跑汽车董事长表示压力巨大 [2] - 东风日产高管预测用户交车时间可能超过一年 [2] 产能与交付情况 - 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辆,二期工厂7月投产设计产能15万辆 [4] - 标准版交付周期58-61周,PRO版51-54周,MAX版38-41周 [4] - 年初交付目标从30万辆修正至35万辆,产能排产到2027年初 [4] 产品定位与战略 - 公司以特斯拉为标杆,目标在各个维度接近甚至超越特斯拉 [2] - 雷军购买Model Y焕新版进行对标学习 [2] - 2027年才会开始出海计划,优先解决国内交付 [4] 市场挑战 - Model Y 1-5月中国市场交付12.78万辆,月均2.56万辆 [3] - 公司面临巨大压力,市场对其要求高于行业新人标准 [3]
都市车界|系统故障锁单延迟、友商趁势“截和”,小米YU7陷交付困局
齐鲁晚报· 2025-07-02 11:26
销售与订单情况 - 小米YU7开售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台 1小时飙升至28 9万台 18小时锁单量达24万台 [3] - 部分用户因系统故障导致锁单延迟 预计交付时间延长至37-57周 相当于2026-2027年提车 [1][8][9] - 订单转让市场活跃 二手平台出现溢价3000元的转单现象 [17] 产能与供应链 - 当前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辆 二期工厂预计7月投产但今年产量有限 24万订单已透支至2027年初产能 [9] - 加速扩产步伐 6月竞得北京亦庄地块建设三期工厂 武汉 上海新工厂布局计划曝光 [10][18] - 交付时间动态调整 App显示标准版最长57周 Max版37周 销售坦言部分用户需等待一年以上 [8][9][18] 竞争态势 - 竞争对手推出针对性促销 蔚来提供5000元购车减免 极氪发放5万积分 阿维塔报销定金加赠充电桩 [11] - 友商截胡策略早有预兆 阿维塔4月推出"退订补贴"活动 比YU7发布会早一个月 [11] 技术故障与用户投诉 - 抢购期间出现系统故障 包括身份证报错 锁单按钮失效 预填信息不显示等问题 导致用户锁单延迟1 5分钟以上 [1][3][5] - 维权群组迅速突破百人 用户质疑交付时间不透明 认为公司存在诱导锁单嫌疑 [1][7] 法律与合规风险 - 律师指出系统故障可能构成合同履约瑕疵 未披露"首批交付"定义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 [14] - 定金规则被质疑为格式条款 若因故障导致用户权益受损仍拒绝退款可能违反《民法典》第496条 [14] 品牌信任危机 - 此前SU7 Ultra车主因碳纤维前舱盖问题集体维权 补偿方案被指与4 2万元选装费差距过大 [15] - YU7发布前出现异常"质量维权贴" 被网友推测为定时黑稿操作失误 [17] 行业对比与战略 - 产能困境被类比特斯拉2018年"产能地狱" 公司能否复制特斯拉的成功突围成为关键变量 [10][18] - 延期交付可能导致用户承担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政策变动风险 加剧市场焦虑 [1][18]
关于产能,中国车企的机遇与使命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1 09:16
全球汽车产能过剩现状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警告全球汽车工业存在严重产能过剩 吉利决定不再新建工厂 将通过资源重组盘活全球过剩产能 [2] - 国际市场调研机构预测2028年全球汽车产能利用率为65% 需求疲软情况下可能降至60% [2] - 全球汽车产量从2023年9400万辆降至2024年9300万辆 部分地区新能源汽车普及不及预期导致工厂关闭和裁员 [3] - 美国汽车及零部件产能利用率除今年3月达70%外 其他时间均低于国际健康线 [3] - GlobalData预测北美汽车产能利用率将从2025年开始下降 2030年降至65% 2035年降至63% [3] - 欧洲汽车工厂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65% 较疫情前下降20个百分点 [3] 中国市场产能利用特点 - 国内燃油车产能约3000万辆 新建新能源产能约2000万辆 油电转换仅消化200-300万辆燃油车产能 [4] - 中国本土品牌产能利用率从65%上升到84% 外资品牌从73%跌至56% [4] - 2021-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4.7%、72.7%、74.6%和72.2% [5][6] - 部分头部车企产能利用率超90% 特斯拉上海工厂接近100% 小米汽车接近200% [7][12] - 上汽大众产能利用率从2018年高峰降至2024年约55% 计划将年产能从250万辆调整至150-200万辆 [13] 中国车企全球化战略 - 吉利提出利用全球过剩产能展开务实合作 通过海外并购而非新建工厂实现扩张 [8][16] -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 今年2月投资雷诺巴西子公司 利用其工厂生产电动车 [9][16] - 上汽集团收购名爵品牌后充分利用海外产能 在部分区域销量位居前列 [9] - 奇瑞汽车收购西班牙巴塞罗那日产工厂 并考虑收购大众德国停产工厂 [10] - 海外并购闲置产能可降低运输成本(相比海运节省7000-10000元/辆) 利用当地供应链和人才 [10][11] 新旧动能转换实践 - 广汽集团将广汽三菱厂房租给广汽埃安 广汽菲克广州工厂转让给广汽埃安 [13] - 北京现代顺义工厂出售给理想汽车 用于生产理想MEGA [13] - 东风日产武汉云峰工厂用于生产东风岚图车型 [13] - 理想汽车改造现代工厂沿用率达60% 满产后可增加1000亿元产值和100亿元税收 [14] - 吉利推进"一个吉利"品牌整合 广汽集团实施"番禺行动"重组研发体系 [15] 行业转型建议 - 专家建议优先考虑并购闲置产能而非新建工厂 以轻资产模式实现全球化扩张 [17] - 车企应根据自身产品需求和市场前景决定扩产方式 避免盲目建设导致过剩 [18] - 产业变革需要车企走向韧性、协同、高质量发展 而非零和博弈和扩产竞争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