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供给

搜索文档
特别策划丨董超:从六个方面持续发力 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搜狐财经· 2025-07-02 17:59
打造消费大国的核心观点 - 当前提振消费成为经济工作首要任务,政策着力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 [1] - 居民消费呈现良好态势:商品消费更新换代加快,服务消费(餐饮/文化/旅游/体育/康养)快速发展,入境消费/国货潮品/数字消费等新亮点涌现 [4][16] - 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达46.1%,较发达国家60%仍有差距,显示服务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5] 消费增长驱动因素 - **收入提升**:恩格尔系数降低推动消费结构从"非耐用品-耐用品-服务消费"升级,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提高 [5] - **技术变革**:互联网/移动支付/物联网等技术推动线上交易(购物/医疗/教育等)及智慧物流发展,降低交易成本 [18] - **产业供给创新**:农业生鲜电商/订单农业、制造业电商品牌化、服务业线上平台化等新业态满足差异化需求 [6][19] - **国际化联动**:免签政策带动入境游高速增长,企业全球化布局(海外基地/并购品牌)丰富国内供给 [7][20] 激发消费潜力的政策方向 - **增强消费能力**:提高劳动报酬占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低收入群体增收和社会保障 [9][21] - **优化消费环境**:打击假冒伪劣、完善信用体系、打造外国游客友好型消费场景 [10][21] - **减少消费限制**:放宽汽车/住房限购、优化购车指标、支持二手车交易、完善带薪休假制度 [11][21] - **创新供给与场景**: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推动AI/V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12][13][22] - **健全流通体系**:升级城市商圈/步行街、补齐农村物流短板、打通"最后一公里"配送 [14][23] 消费供给效能提升路径 - **需求牵引**:聚焦汽车/绿色/健康医疗/养老/文体等高品质需求,淘汰低效产能 [26] - **数智化改造**:利用大数据/AI/物联网实现精准需求洞察、柔性生产和智能交互场景 [24][27] - **韧性供应链**:建设冷链/智慧物流、发展多式联运、增强全链条可视化与风险预警 [28] - **制度优化**:降低行政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制度供给 [28]
金融促消费路线明晰:政策重心转向服务消费和供给端
新浪财经· 2025-06-26 10:40
政策导向 -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举措,涵盖增强消费能力、培育消费需求、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等六方面 [1] - 政策着力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从刺激需求扩大到培育供给,"服务消费"被提及13次,"商品消费"仅提及2次 [1] - 政策首次将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列为金融支持的三大重点领域 [1] 商品消费现状 - 2024年3月国务院推出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国债支持额度从2023年的1500亿元扩大至2024年的3000亿元 [1] - 商品零售总额5月同比增长6.5%,增速较去年12月提升2.6个百分点 [1]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边际效应将逐步走弱,商品消费增长空间相对有限 [2] 服务消费潜力 - 5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2%,较去年12月下滑0.3个百分点 [1] - 中国服务消费占GDP比重较发展阶段预期低约4个百分点,2023年美国占比66%,日本、法国、英国近60%,德国50% [2] - 政策重心转向服务消费,但无需刻意追求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水平,强调普惠性 [2] 供给端培育 - 政策首次提出"促进优化供给与扩大需求相结合",重视消费供给端建设 [2] - 预计政策将加大对消费企业融资支持(如上市、债券融资)和服务消费基础设施投入(文旅、医疗、充电设施等) [3] - 步行街改造、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商贸流通领域被明确列为重点 [3] 居民收入与消费信心 - 居民消费不振主因是宏观经济压力及收入预期谨慎,需改善就业和财政负担(生育、医疗、教育等) [4] - 政策提出支持就业增收,放宽创业担保贷款条件,创新家庭财富管理产品 [4] - 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4]
债市日报:6月25日
新华财经· 2025-06-25 16:46
新华财经北京6月25日电(王菁)债市周三(6月25日)延续弱势,国债期货主力多数收跌,银行间现券 收益率早间涨跌互现、午后普遍上行1BP左右,超长端依然是调整较明显的期限品种;公开市场6月 MLF净投放达到1180亿元,跨季之前资金利率保持上行。 机构认为,本周面临万亿存单集中发行,同时政府债净缴款攀升至高位,跨季银行负债端能否维持平 稳,仍依赖于央行投放。在买断式逆回购之外,央行通过MLF延续超额续作来投放中长期资金,进一 步稳定市场预期、助力平稳跨季,并缓解银行体系中长期资金压力,助力信贷投放。 【行情跟踪】 国债期货收盘多数下跌,30年期主力合约跌0.22%报120.670,10年期主力合约跌0.04%报108.995,5年 期主力合约持平于106.190,2年期主力合约涨0.01%报102.512。 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午后普遍上行,30年期国债"25超长特别国债02"收益率上行1.25BP至1.862%, 10年期国开债"25国开10"收益率上行1BP至1.7235%,10年期国债"25附息国债11"收益率上行0.5BP至 1.65%。 中证转债指数收盘上涨0.80%报441.46点,创2015年 ...
社零与消费贷走势分化 服务消费供给应扩大
证券时报· 2025-06-18 02:02
宏观经济数据表现 -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达到2024年初以来最高水平,增速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远超市场预期 [1] - 消费增速强劲主要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和"618"预热活动的拉动效应 [1] - 5月居民部门短期贷款延续减少态势,消费贷款余额环比仅微增不到10亿元,同比减少近390亿元 [1] 消费与贷款分化现象 - 社零增速向上修复与消费贷余额呈现分化走势,家电、通讯器材等受"国补"政策支持的品类零售额领跑其他品类 [1] - 5月家电、汽车和通讯器材类合计拉动社零增长超2个百分点 [1] - 2024年1月金融机构消费贷余额接近10.4万亿元高点后震荡下行,显示金融杠杆对消费的提振作用减弱 [2] 消费观念与政策影响 - 补贴政策释放潜在消费需求的同时,消费者观念转向现象级潮玩、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悦己消费 [2] - "以旧换新"政策对耐用消费品的短期拉动效果明显,但随时间推移效应将逐步减弱 [2] - 服务消费具有频次高、就业带动性强等特点,未来应支持扩大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减少消费限制 [2]
免签扩容带来服务贸易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6-17 06:04
产业强协作,挖掘时代感特色产品。"第一天打卡黄鹤楼,感受历史文化底蕴;第二天体验无人驾驶, 感受中国科技发展",在武汉,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旅游产品获得外国游客青睐。我国在工业制造和科 技创新领域的进步发展推动沉浸式体验成为打卡新场景,体验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活 动蕴含广阔蓝海。各地可通过产业协同,推动文旅业与工业、农业等更多产业结合,打造丰富的差异化 旅游产品,形成更多对标国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新名片。 随着支付与政务等入境"基础题"逐步破解,免签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城市服务竞赛已进入特色产品与场 景创新的"加分项"阶段。这一阶段,提供更好的体验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动力。在持续完善基础设施 接住入境客流后,如何用丰富的消费场景和高品质体验"黏住"大客流,进而将人员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和发展红利,成为城市比拼的又一场更深层次大考。 多要素集成,深度融合拓展边界。与传统大而化之的游山玩水相比,如今的旅游呈现边界越来越模糊、 需求越来越具体、互动越来越活跃的特点。这意味着要跳出文旅看文旅,激活全域要素资源,开发更多 互动性场景和项目。例如,上海作为我国开放的枢纽门户,其"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打法将城 ...
专家:未来应支持扩大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合理把握金融与消费的关系
快讯· 2025-06-13 17:07
消费金融与消费需求 - 金融体系对消费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2024年末全部消费贷款余额达58 7万亿元 是2010年末的7 8倍 [1] - 消费金融类产品不断创新 居民消费融资便利度明显提升 [1] 金融与消费的关系 - 金融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影响消费 [1] - 需求端已得到较大支持 供给端部分普惠领域的优质服务消费仍显不足 [1] 政策支持方向 - 未来金融政策应重点支持扩大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 [1] - 合理把握金融与消费的关系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向 [1]
深圳出台“39条” 多措并举提振消费
深圳商报· 2025-06-08 00:48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核心观点 - 深圳市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从提升消费能力、加大消费供给、加强政策保障三大方面提出39条具体措施 [1] - 方案旨在通过多维度政策组合拳全面激发消费潜力,覆盖居民增收、生育教育医疗保障、智能产品推广、文旅体娱融合等全链条消费场景 [1][2][3][4][5][6][7]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 实施居民增收行动:对来深就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分别给予最高3万、5万、10万元补贴 [2] - 强化消费保障:推动非深户籍儿童参保、新改扩建50所中小学新增10万学位、提高高中国家助学金至2300元/年、新增75项医疗检验互认项目 [3] - 放宽消费限制:优化小汽车摇号规则保障"久摇不中"人群需求,放宽企业新能源车指标申请条件 [3] 加大优质多元消费供给 智能科技与国潮消费 - 推广人工智能终端:在商圈/交通枢纽布局体验店,公园景区设智能产品租赁点,新建保障房按标准实施全屋智能 [4] - 培育国货品牌:推动服装/珠宝/家具企业开发限量款,网购平台设"深圳潮品"专区,机场免税店设国货专柜 [4] 文旅体娱融合发展 - 打造户外运动消费:举办特色骑行活动,发展水上运动装备,建设大鹏坝光等"一站式户外生活"平台 [4] - 激活旅游消费:建设低空飞行示范点,打造邮轮旅游品牌,2025年前新增40家离境退税商店 [6][7] - 发展电竞与文创:引进国际电竞赛事,建设电竞文化体验中心,打造南头古城等二次元主题街区 [7] 新兴服务与跨境消费 - 发展"主厨经济":引进米其林主厨快闪店,支持美食品牌设立总部/首店 [5] - 拓展跨境医疗:发展口腔/影像检查服务,推动深港宠物跨境便利化 [6] - 完善配套设施:2025年在600个场所部署1800套AI翻译产品便利外国游客 [7] 重点数据指标 - 教育:2025年新设10个前沿交叉学科,2023年新增10万中小学学位 [3] - 医疗:2025年医疗检验互认项目超400项 [3] - 宠物经济:2025年建成90个宠物友好商场/公园 [6] - 体育设施:2025年新改扩建100个体育场地 [6]
如何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日报· 2025-04-09 06:18
文章核心观点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快速变化,消费供给结构呈现新特点,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制约消费潜力释放,需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矛盾,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1][3] 消费供给新特征 - 供给形态多元化,包括产品种类增加、供给主体等多维创新,呈现新兴服务主体等深度参与融合特征,出现新融合形态 [2] - 价值创造深化,从单一功能性满足向多重功能延伸,如“宠物经济”和陪诊护理服务 [2] - 适配动态化,通过技术赋能构建灵活供给体系,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如利用大数据和柔性制造系统 [2] 消费供给结构性矛盾 - 商品消费领域中高端供给相对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等需求 [3] - 服务消费存在供给短板,高端化等方面制约消费升级,品质管控和标准管理难度高,部分领域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同质化现象,区域间供需不平衡 [3] 破解矛盾的措施 - 推动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明确标准,以消费者为中心推动升级,解决供需错配问题 [4] - 加快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规范基准,对接标准,建立监测平台,推动远程服务与智慧终端融合 [4] - 扩大服务消费市场准入,清理不合理准入限制,探索试点制度,放宽部分领域市场准入 [4] - 优化城乡服务资源配置,加强县域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服务标准,支持场景建设 [5]
经济热点|消费政策的全面性升级与创新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17 08:27
文章核心观点 - 3月16日《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标志我国消费政策全面升级与创新 预计2025年社零增速有望实现4.8%左右增长 较去年提升1.3个百分点 成为应对外部风险重要压舱石 [1][3] 事件 - 3月16日 新华社受权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部署8方面30项重点任务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2] 《方案》背景及意义 - 2024年二季度以来我国消费面临下行压力 社零增速3.5%低于预期 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44.5%较往年显著下降 《方案》兼顾多维度全面发力 标志我国消费政策全面升级与创新 [3] 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 - 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 包括加大就业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 多地最低工资标准已“普调” [4] - 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通过稳市机制建设、中长线资金入市、央国企市值管理等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4] - 解决拖欠账款问题 强调中小微企业账款“应付快付、应付尽付” [5] 全方位增强消费能力保障 - 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 呼和浩特已打响“第一枪” 预计全国育儿补贴方案后续落地 [6] - 强化教育支撑 落实提升学生资助补助标准、延续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等政策 [6] - 提高医疗保障能力 推动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 释放其消费潜力 [6] 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 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 支持地方收储存量商品房 房价止跌回稳将活跃社会消费活动 增加房产交易量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 推动房价温和反弹 [7] - 简化购物中心日常运营管制 有利于社会消费提振和租金回升 [7] 促进消费供给侧优化 - 服务消费方面 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等 改善服务供给激发居民潜在消费需求 补贴政策有望扩展到服务消费领域 [8] - 商品消费方面 强化消费品牌引领等 重视IP衍生类消费和科技创新类产品等新业态 [8] 优化消费环境 - 保障居民“闲暇时间” 保障休息休假权益 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 [9] -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规范网络销售等不合理经营行为 引导网购“反内卷” 有助于CPI改善 [9] - 优化汽车限购政策 推动汽车消费向使用管理转变 保障“久摇不中”无车家庭购车需求 [10] 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 - 财政政策方面 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和服务业经营主体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促消费与惠民生、补短板结合 [11] - 货币金融政策方面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 优化偿还方式 开展续贷工作 [11] - 强化投资对消费的支撑作用 扩大消费相关领域有效投资 支持相关项目发行REITs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