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增

搜索文档
劣币驱逐良币?阿里离职员工发万字长文控诉,马云致谢:写得很好
搜狐财经· 2025-06-12 10:24
阿里巴巴员工离职事件分析 核心观点 - 阿里巴巴前员工元安发布万字离职帖,详细列举公司内部管理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体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3][4] - 马云回应承认公司处于变革期,强调成长需要时间与过程,但未直接否认问题存在 [1][3] - 大公司病在阿里表现为价值观考核弱化、晋升机制扭曲、官僚主义滋生等问题 [8][9][11] 员工分类体系问题 - **员工类型划分**:金牛(价值观业绩达标)、野狗(业绩好但价值观差)、白兔(价值观好但业绩差),当前野狗和白兔数量激增 [6][7] - **野狗文化盛行**:因"投入少见效快"的考核导向,野狗通过不择手段获取晋升,导致团队合作成本上升和信任崩塌 [8][9] - **白兔堆积现象**:推诿拖沓员工增多,实际产出者减少,20万人员工基数加剧人浮于事 [9] 人力资源机制缺陷 - **价值观考核弱化**:新人面试官资质不足(包括试用期员工参与招聘),稀释"阿里味儿"的核心价值观 [8] - **职级通胀严重**:P级含金量下降源于外部高薪挖角(输入型通胀)和内部论资排辈(内在通胀) [11] - **绩效黑箱操作**:不透明的打分机制赋予主管过大权限,演变为"老板文化"和山头主义 [11][12] 大公司治理挑战 - **历史必然性**:华为等企业同样经历官僚主义阵痛,需通过"摔跟头"实现组织进化 [16] - **变革动态平衡**:马云强调"治大国如烹小鲜",过快或过慢调整均可能破坏组织稳定性 [4] - **自我修复能力**:阿里仍保持批判精神,管理问题属于可解决的"熵增"范畴 [15][17] 行业普遍性观察 - **大公司通病**:腾讯华为均公开承认内部贪腐或官僚主义,规模扩张必然伴随管理复杂度提升 [16] - **人才流动本质**:员工与公司本质是利益合作关系,过度强调"家文化"反导致责任边界模糊 [11] - **长期进化逻辑**:行业最终仍趋向"良币驱逐劣币",但需容忍阶段性阵痛 [17]
黄金:你不知道的10个冷知识
36氪· 2025-05-27 11:43
美元与黄金的历史关系 -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与黄金脱钩,以1971年35美元/盎司为基准,2025年4月黄金价格一度超过3450美元/盎司,美元相对黄金贬值超99% [1] - 法币体系下各国货币失去黄金锚定,通胀成为政府征收的"隐形税",这一逻辑也是比特币金融学"第一性原理"之一 [1] 黄金与股市的长期表现对比 - 以1900年为基准,黄金的真实购买力基本维持不变,而标普500的真实回报率年化约7% [2] - 1801年至2014年黄金涨到3倍,美国股票涨到100万倍,显示黄金是"价值储存"而非"增值工具" [2] - 1971-2025年黄金年化回报8.2%,标普500为7.8%,纳指为10.6%;近5年黄金年化收益率16.2%,标普500约12.3% [6] 央行黄金储备动态 - 全球央行黄金储备约3.5万吨,美国占比最高(8133吨),德国耗时7年从美联储运回300吨黄金 [7] - 发达国家黄金占外汇储备超70%(如德国、法国),中国黄金储备量居世界前列但占比仅6.5% [8] - 新兴市场国家(波兰、土耳其等)近年持续增持黄金,黄金在外储中占比逐步提升 [8] 黄金的物理与稀缺属性 - 人类历史开采黄金总量约17万~25万吨,熔成立方体边长仅22-23米,地壳可开采量极小 [9] - 黄金诞生于超新星爆炸或中子星碰撞,地壳中黄金主要来自39亿年前陨星雨 [10] - 黄金化学稳定性极强(熔点1064.43°C),延展性高(1克可拉成2000米细丝),密度19.3克/立方厘米 [11] 黄金的用途分布 - 2024年黄金用途:首饰42%、投资24%、央行储备21%、技术应用7%、其他6% [12] - 电子设备中广泛应用(如iPhone含0.034克黄金),1吨废旧手机可回收300-350克黄金(高于金矿) [13] 黄金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 人类对黄金的偏好可能源于进化(颜色触发奖励机制),其不朽性象征对抗时间的渴望 [14] - 黄金价值依赖社会共识,历史上盐、贝壳等也曾扮演类似角色,乱世中黄金被视为"保命钱" [15] 黄金与数字货币的对比 - 比特币市值约2万亿美元,黄金约20万亿美元,两者分别体现数字稀缺与物理稀缺 [19] - 代际偏好差异显著:50岁以上群体倾向黄金,25-40岁更接受比特币 [20] - 黄金代表物质主义财富观(物理载体),比特币代表信息主义(数学保证) [20]
贵州茅台一季度密集调研18省区市场,宣布完成相关销售指标
南方都市报· 2025-03-31 17:51
文章核心观点 今年一季度贵州茅台开展史上最大规模且频次最密集市场调研,市场总体表现稳中有增,公司针对市场形势定调并推进相关策略,同时认为今年白酒行业仍处困难时期 [2][3][5] 分组1:市场调研情况 - 今年一季度贵州茅台高管团队对东线、中线、北线进行市场调研,通过12场茅台酒市场营销座谈会与18个省区984家渠道商深入交流,此次调研是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频次最密、范围最广的一次 [2] 分组2:销售情况 - 今年一季度茅台酒和酱香系列酒在各省市动销增长,市场总体表现稳中有增,已圆满完成一季度各项销售指标 [2] - 京津冀三地在茅台酒的销售量上同比去年均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春节期间茅台酒动销呈现“量少频多”特点,1箱及以下购买量客户量几乎翻倍,53度1000ml飞天茅台酒销量超预期、需求量大 [4][5] 分组3:市场形势定调 - 贵州茅台仍处于“三期叠加”大背景下,茅台酒基本属性和基本需求面未变 [3] - 当前行业周期与过去五轮不同,面临行业从“熵增”转向“熵减”、传统多级经销渠道不适应市场的挑战,渠道变革势在必行,要转向“消费端为王” [3] - 当前处于新旧产能转换“阵痛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新动能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后市场前景更开阔 [3] 分组4:应对策略 - 去年底公司发布《贵州茅台酒2025年市场政策解读》,今年将调整飞天53度500ml茅台酒等产品投放量,强化普茅大单品地位,激活终端消费动能,提升消费触达率 [3] 分组5:行业状况 - 今年白酒行业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一季度环比有所回暖,但消费人群结构和总量改变,行业尚未走出调整期,进入发展新常态 [5] - 消费者购物更注重实际需求和价格合理,追求物有所值,不再盲从高溢价商品或跟风消费,提供“情绪价值”成行业共识 [5] - 公司认为今年白酒行业仍处相对困难时期,3、4、5月是需高度关注的“窗口期” [5]
山东女首富,掀起内部反贪风暴
盐财经· 2025-03-10 17:10
公司内部管理变革 - 董事长赵燕发布内部讲话,强调组织变革和反腐,要求贪腐人员在3月31日前交代问题并提交辞呈[1][3] - 讲话中"问题"出现15次,"变革"出现12次,"危机"和"淘汰"各出现5次,显示公司面临严重管理挑战[5] - 公司2024年发起内部结构变革,花费超2.7亿元资金,但组织效率仍未能满足董事长要求[11] 业绩大幅下滑 - 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下降72.27%;扣非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79.36%[3][4] -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如润百颜、夸迪)收入连续两年降幅超18%,2024年上半年同比骤降29.74%[12] - 2024年第四季度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单季亏损,预计亏损约1.87亿元-2.16亿元[13] 核心技术人员流失 - 2024年以来7位高管职位变动,其中5位是技术相关,包括原核心技术人员马守伟、王勇志等[7] - 董事、副总经理及核心技术人员郭学平博士退休,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且无需履行竞业限制义务[7][9] - 社交平台出现多条"离职华熙生物"笔记,公关人员也出现未确定下家即离职的情况[10] 行业与市场挑战 - 自2021年股价高点至今,公司市值一度蒸发超84%[12] - 2024年医药生物行业总市值缩水幅度达14.3%,行业整体面临严峻挑战[20] - 医美行业高增长神话成为过去式,老对手爱美客和昊海生科也面临股东减持和净利连降问题[18] 战略调整与未来方向 - 董事长赵燕提出"重返创业型组织",亲自走到经营一线,尤其是消费品业务一线[5] -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合成生物技术投入超1亿元,并推动供应链改造等长期布局[13] - 赵燕强调AI时代对生命科学和消费品业务的变革潜力,可能组建新核心团队或引入新鲜血液[18][25] 历史背景与业务转型 - 公司早年以房地产发家,2000年转型医美,2019年科创板上市后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元[5] - 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玻尿酸企业,原料产品全球市占率曾达39%[21] - 2021-2023年原料产品营收增速分别为28.63%、8.31%、15.22%,但医美业务未能托举整体业绩[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