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范式转移
icon
搜索文档
涅槃重生:国内NFT行业的进化救赎之路
搜狐财经· 2025-07-05 13:47
行业现状与历史 - 2022-2023年为国内NFT行业爆雷高峰期,虚假宣传、高额回报承诺及伪造合作背景导致平台数量近乎腰斩,用户损失从数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行业信誉几近归零 [3] - 2024年下旬起,老牌NFT平台如iBox、唯一、HOT DOG逐步复苏,新平台如潮玩Cosmos、中网艺云、光明艺品涨势迅猛 [1] 司法与监管进展 - 2025年上海普陀区法院判定具备艺术特征、唯一性和稀缺性的NFT符合商品属性,交易合同合法有效 [5] - 南昌法院在黄某诉某科技公司案中认定平台关闭导致NFT无法使用构成根本违约,需退款赔偿,司法层面确认NFT财产价值 [5] 资本与技术转型 - 2025年全球RWA(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迅速发展,贝莱德、摩根大通等传统金融巨头将超239亿美元资产上链,贝莱德BUIDL基金在以太坊管理近30亿美元资产 [7] - 蚂蚁集团、京东等中国科技企业布局RWA,将实体资产转化为链上代币,与NFT技术融合提升合规性,如耐克NFT专利确权 [7] 商业模式创新 - 国内NFT平台转向连接艺术品物权、文博资产等真实价值载体,如奥飞娱乐的IP数字手办单日销售额超百万元,解决盗版问题并拓展IP变现渠道 [8] - 成都文交所通过区块链将影视IP图库转化为标准化数字资产,确权时间缩短至72小时,交易效率提升60% [8] 技术革新与用户体验 - 2025年AI代理兴起,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管理数字资产,无需理解区块链底层逻辑 [10] - Solana等高性能公链普及降低交易费用,AI自主钱包结合去中心化生物识别验证简化操作流程,购买NFT体验接近普通电商 [11] 全球合规与市场框架 - 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扩展代币化资产范围至实体资产,建立统一数字资产服务商牌照制度,鼓励数字艺术品、IP版权二级市场交易 [13] - 《稳定币条例》要求稳定币发行人持牌经营并实行100%准备金制度,允许NFT作为抵押品或交易标的,推动数字藏品金融化 [13] 行业未来方向 - 蚂蚁、京东等科技巨头将瓷器、书画、音乐版权等文化资产转化为链上凭证,避免虚高数字泡沫 [14] - 香港合规化与内地司法判决共同构建NFT行业框架,连接全球金融市场与中国文化基因的数字消费市场 [14]
华尔街谈LABUBU与茅台:似曾相识还是范式转移?
华尔街见闻· 2025-06-24 10:18
爆火的Labubu被戏称为"年轻人的茅台",那么这二者间究竟有何异同? 分析师指出,在消费者面临"意义缺失"和压力增大的数字化世界中,Labubu暗示着中国正从投资驱动模式向消费驱动 模式渐进转变。茅台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全球化进程仍处于早期阶段,而与全球时代精神高度契合的Labubu 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全球成功。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美银近日发布报告,将这一新潮玩IP与传统白酒巨头进行对标,试图厘清其背后是消费周期的历 史重演,还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 美银分析师Alice Ma、Chen Luo和Lucy Yu指出,两者虽同为社交货币,但Labubu的社交属性更多基于年轻群体的共 同兴趣和价值观,而茅台的社交功能则更多依托权力和等级关系。这种差异反映了"新消费"与"传统消费"的本质区 别。 美银指出,与茅台类似,泡泡玛特也面临着IP周期与投资属性带来的双重考验,若在Labubu与下一个爆款IP之间出 现较长空窗期,公司的全球增长或将放缓。 此外,投资者无法忽视的还有监管与市场拥挤这两大风险。报告提醒,当前资本集中涌入"新消费"赛道的现象,与此 前资金抱团以茅台为代表的消费蓝筹股颇为相似,这种拥挤交易的脆 ...
ICML 2025 Oral | NAS老树开新花,NUS提出智能体超网,成本狂降55%
机器之心· 2025-06-21 12:36
多智能体系统研究突破 - 提出"智能体超网"(Agentic Supernet)概念,通过动态剪裁实现任务定制化团队,性能超越现有方法最高11.82%,推理成本仅45% [4][13] - 解决传统多智能体系统两大困境:资源浪费(简单任务调用复杂系统)和任务冲突(单一架构无法适应多领域) [7] - 采用神经网络架构搜索(NAS)思想,实现按需分配算子组合,完成范式转移 [10][12] 技术架构创新 - 三层核心机制:定义概率化超网→控制器动态采样→双轨进化优化 [15][16][21][26] - 智能体算子库包含I/O、CoT、ReAct、Debate等模块,支持自定义扩展 [17][22] - 控制器采用MoE混合专家策略,通过激活分数阈值实现早停机制 [23][24][28] 性能表现 - 六大基准测试(GSM8K/MATH/HumanEval等)平均得分83.59%,超越14个基线模型0.54%-11.82% [32] - MATH训练成本仅3.38美元,较AFlow降低6.8倍,优化时间53分钟远低于行业水平 [33] - 推理token消耗减少55%,API调用成本下降58%,实现性能与成本双优化 [33][34] 应用前景 - 展示跨模型迁移能力(gpt-4o-mini→Qwen-2-72b/llama-3-70b)和跨数据集泛化性(MATH→GSM8K) [39] - 支持未知算子归纳学习,未经训练的Debate模块可被合理激活使用 [39] - 为全自动化AI系统提供动态架构生成方案,推动集体智能发展 [38]
制胜未来,先想明白5个问题
36氪· 2025-06-03 10:09
不少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伴随改革开放应运而生,伴随中国加入WTO飞速发展。凭借时代大势,中国 企业活力充沛,尽享发展红利,也就习惯了高速增长、习惯了规模为王。时至今日,随着外面环境变得 复杂多变,熟悉的一切似乎都变了——各种红利退潮,规模光环不再,许多企业面临增长困境甚至生存 危机。曾经风光无限、年收入数千亿元的头部企业,竟然轰然倒下。 面对如此变局,企业家难免焦虑不安。就像有位当时正在经历至暗时刻的企业负责人,曾在某个周日的 慨叹:"杨老师,现在这种情况,咱真没见过啊。"没见过的形势,如何从容应对?没经历过的纷乱复 杂,如何直击本质,找到破局之道,继而制胜未来?全球知名管理学者拉姆·查兰和杨懿梅(拉姆·查兰 全球合伙人、企业家顾问),针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思路和措施。 企业要打破"规模执念",宁可缩减规模,也要确保现金流转正。利润增长、现金流增长,比单纯的规模 和收入增长,更有价值。当前形势下,凡是要消耗大量现金流的规模增长,企业都要极为谨慎。内心纠 结时,请想想乔布斯。1997年,当他回归苹果时,面对现金流极为吃紧、濒临破产的生死关头,力排众 议,果断决策,把产品线从26个,直接砍到了只剩4 ...
红杉AI峰会六大关键议题解读(4):AI商业化范式转移,从“点击”迈向“结果”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5-14 15:4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I产品逻辑从“使用”向“托付”转变,价值由界面点击转向结果交付,产业从“流量思维”迈向“商业价值”是必然趋势,这一转向或加速行业洗牌,为具备垂直领域深耕能力的技术服务商开辟增长新曲线 [2][4] - ChatGPT的DAU/MAU比例在2025年Q1逼近Reddit,标志AI应用用户行为从“好奇尝试”向“日常依赖”跃迁,暗示AI应用与用户深度绑定的可能性,实现目标的核心是从“数据洞察”向“闭环执行”的跃迁 [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2025年红杉AI峰会上,AI商业化路径讨论达成“从点击逻辑向结果逻辑转变”的核心共识,过去AI产品价值用点击量、使用时长衡量,如今用户更关注能否交付有价值结果,形成“发出请求—离开—结果交付”的完整链条 [1][7] 点评 - AI产品设计逻辑根本变革,用户需求从“工具好不好用”转向“能否创造可量化业务价值”,从工具效率转向业务增益,AI厂商需具备全链路交付能力,嵌入客户业务流程,确保结果可量化、可归因 [2][8][9] - ChatGPT在高频任务中实用性提升,用户黏性显著增强,其DAU/MAU比例逼近Reddit意味着AI应用从“被动探索”转向“主动依赖”,但维持高频使用下的用户体验、避免功能同质化竞争、应对数据隐私与算力成本等瓶颈,是AI应用从“依赖”走向“深度绑定”的关键考验 [3][9]
红杉AI峰会六大关键议题解读(5):AI商业化范式转移,从“模型调用”迈向“组织结构调用”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5-14 15: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I商业化路径从“模型调用”转向“组织结构调用”,未来竞争聚焦于构建高效协作网络和智能组织结构 [1][6] - AI应用发展重点从单纯模型优化转向组织结构适配与调整,将重塑AI团队工作模式与技术路径 [2][7] - 模型调用有局限性,组织结构调用可通过系统性整合打破困境,实现业务协同与价值闭环 [3][8] - Claude Code实践揭示组织结构调用价值,为AI应用开发树立标杆,证明AI模型与组织结构深度融合可释放颠覆性生产力 [4][9] - 未来AI竞争焦点从模型性能转向组织结构与协作网络优化,将重塑产业竞争格局,推动企业迈向更高层次智能协同 [4][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2025年红杉AI峰会上,“模型调用转向组织结构调用”成AI商业化路径讨论核心共识,当前行业将算力规模与参数堆叠视为核心竞争力,真正掣肘在于组织、流程与工具链未构建适配智能运作的结构 [1][6] 点评 - AI应用发展重点转变,行业陷入“技术执念”,忽视技术落地本质逻辑,AI应用是涉及整个组织架构的系统性变革,企业需重新审视内部架构,构建协作网络 [2][7] 模型调用与组织结构调用对比 - 模型调用局限于技术层面,无法实现业务协同与价值闭环,难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组织结构调用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整合AI与企业现有要素,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3][8] Claude Code实践案例 - Anthropic的Claude Code在内部实现超70%的生产代码提交,其成功关键在于深度嵌入任务执行链,拥有清晰责任分配、即时反馈机制与自动升级路径,重塑软件开发协作模式 [4][9] 未来AI竞争趋势 - 未来AI竞争焦点从模型性能转向组织结构与协作网络优化,企业将凭借智能代理协作逻辑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运营 [4][10]
红杉AI峰会六大关键议题解读(6):AI商业化范式转移,从“工程师因果推理”迈向“随机思维”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5-14 15:3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I引发管理逻辑重构,推动企业从传统管理模式迈向智能管理模式,实现更高发展阶段跨越 [5][11] - 红杉预测未来企业将转变为任务自动流转网络,个人成为任务调度者和协调者,组织结构变为智能体协同工作团队网络 [4][10] - 红杉大胆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第一家“一人独角兽公司”,企业将从“人力雇佣”转向“智能体编排”,核心竞争力变为AI代理网络的密度与协同效率 [5][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2025年红杉AI峰会上,AI商业化路径讨论核心共识是从“工程师因果推断转向随机思维”,反映技术发展新阶段及AI企业未来产品设计理念、商业定价策略和客户价值交付方式变化 [1][6] 点评 - AI重塑管理逻辑,使企业管理从确定性执行向目标试探转变,传统管理追求结果确定性和可控性,AI引入使管理环境更动态复杂,确定性执行范式显局限性 [2][7] - AI智能体运作有内在不确定性,促使管理者转向目标试探范式,下达模糊目标,允许尝试、调整和迭代,接受非完美结果并逐步实现目标,对管理者思维和能力提出新要求 [2][8] - 目标试探范式下,管理者角色从控制者变为设计者和协调者,需重构组织管理架构和流程,具备系统思维和架构设计能力,建立新管理流程,如设计训练和反馈机制 [3][9] - AI时代管理强调任务自动流转和组织网络化协作,企业能高效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未来企业将转变为任务自动流转网络,个人和组织结构都将发生变化 [4][10]
红杉AI峰会六大关键议题解读(1):AI商业化范式转移,从“工具逻辑”迈向“成果逻辑”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5-13 21:0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I商业化正从“工具逻辑”向“成果逻辑”转变,这是AI商业化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标志,重塑了AI产品供需关系,推动企业多维度升级,创业公司把握此趋势从“卖技术”转向“卖价值”将成未来2 - 3年内分水岭 [5][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2025年红杉AI峰会上,AI商业化路径讨论的核心共识是“从工具逻辑向成果逻辑的转变”,反映技术发展新阶段,体现AI企业产品设计理念、商业定价策略和客户价值交付方式变化 [2][8] 点评 - AI产品从“好用的工具”演进为“创造结果的伙伴”,客户付费意愿从功能体验转向实际收益,过去十年SaaS模式主导企业服务市场强调工具“可用性”与“效率提升”,AI时代工具导向思维被颠覆,生成式AI核心优势是“自动完成任务、带来业务结果”,如AI营销系统可直接帮助企业生成广告文案等,客户为“新增的有效用户”或“提升的转化率”付费,这是价值决定价格的商业范式转移 [3][9][10] - 结果导向定价增强客户黏性,AI企业从“算力计价”走向“价值计价”,如OpenAI企业端GPT服务从按Token计费转向按任务或应用效果计费,客户更愿按“节省的工资”或“完成的任务数”支付,“结果导向”商业模式在AI原生应用中黏性和复购率更强 [4][11] - “成果逻辑”带来对AI产品可衡量性新要求,用户关注结果可量化、可归因、可验证,推动AI厂商具备全链路交付能力,如AI写作工具公司要追踪文案效果并反馈数据给客户 [4][12] - “成果逻辑”提升商业透明度,利于投资者判断AI企业商业可持续性,工具逻辑下增长依赖销售团队扩大订阅客户,成果逻辑下营收和利润增长依赖客户业务效果提升,具备更高长期留存率和单客价值,红杉峰会案例中AI企业转向“结果计价”模式后毛利率大幅提升,如从40%提升到超60%,还降低客户获取成本 [5][13]
默沙东直接打款,恒瑞又要支棱起来了?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27 21:01
核心观点 - 恒瑞与默沙东达成重磅交易,首付款2亿美元加17.7亿美元里程碑金额及销售分成,缓解市场对公司创新能力的质疑 [2][3] - 交易首付款2亿美元相当于公司14.5亿元净利润或63亿元产品营收(按23%净利率计算),等同于商业化团队一季度的贡献 [7] - 恒瑞通过连续大额BD交易(如GLP-1和Lpa降脂小分子)证明其技术平台和研发能力可持续创造利润,估值重构可能性提升 [11][12] - Lpa靶点因礼来muvalaplin的II期数据(LPA水平最高降85.8%)打破"不可成药"认知,恒瑞凭借礼来基因快速跟进该领域 [15][16] - 行业从肿瘤内卷转向慢病蓝海,恒瑞与石药在心血管代谢领域的突破标志国内创新药技术迁移 [19][20] 恒瑞BD交易分析 - 交易结构:默沙东支付2亿美元预付款(约14.5亿元净利润)、17.7亿美元里程碑金额及销售分成 [3][7] - 首付款意义:相当于公司商业化团队一季度的营收贡献,远超此前与德国默克1.5亿欧元交易的千万级deal [7][9] - 可持续性验证:两年内连续达成GLP-1和Lpa小分子两项大额交易,技术平台丰富且研发团队规模国内领先 [11][12] Lpa靶点技术突破 - 临床价值:LPA水平每升高50 mg/dL心肌梗死风险增2-3倍,2023年被《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列为独立风险因子 [15] - 技术难点:传统小分子无法阻断Apo(a)与LDL结合,siRNA/ASO技术兴起后礼来muvalaplin实现口服小分子突破(II期LPA降85.8%) [15] - 国内进展:石药此前以1亿美元首付+19.2亿里程碑授权阿斯利康,恒瑞凭借礼来背景快速跟进 [16] 行业范式转移 - 肿瘤领域困境:PD-1等靶点过度集中(全球75个在研项目),III期临床失败率65%,商业化回报下滑(后续竞品年销售<30亿美元) [19] - 慢病需求增长:全球14亿高血压患者+5.37亿糖尿病患者,GLP-1断药现象显示减肥药无法完全解决慢病问题 [19] - 新方向:恒瑞与石药在心血管代谢领域突破,推动行业从肿瘤内卷转向慢病蓝海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