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源

搜索文档
大模型路线之争:中国爱开源 美国爱闭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3:14
中美大模型开源与闭源路线对比 中国大模型开源现状 - 最大开源社区Hugging Face大模型开源趋势榜单前10名全部为中国开源模型 [1] - 腾讯混元世界模型作为唯二多模态模型进入榜单前两名 技术报告获Hugging Face论文热榜第一 [1] - 腾讯近期密集开源7B 4B 1B8 0B5等小规模模型 [1] - 行业头部企业如腾讯 阿里 智谱 kimi持续占据开源榜单主导地位 [1] 美国大模型闭源现状 - Meta放弃开源AI模型转向闭源开发 被学者评价为"美国基本退出前沿开源大模型竞争" [1] - OpenAI Anthropic等公司通过GPT-4 Claude等闭源模型提供API服务 建立订阅制盈利模式 [2] - 欧洲仅存个别竞争者 开源大模型领域已形成中国主导格局 [1] 技术路线差异原因 - 中国采用开源策略加速技术迭代 通过社区协作弥补单点技术不足 [1] - 开源降低行业客户接入门槛 促进金融 政务 制造等垂直领域快速落地 [2] - 美国企业通过闭源维护技术壁垒 延缓竞争对手追赶 追求高利润商业模式 [2] 未来发展趋势 - 美国公司开始尝试有限开源(如OpenAI的o4 mini小模型) 中国企业测试闭源API 显示技术路线可能交叉 [3] - 李开复指出大模型竞赛本质是中美开源与闭源路线之争 中国开源策略有助于全球生态红利 [3] - 基础模型开源抢占标准+垂直领域闭源模型可能成为长期共存模式 [3]
前谷歌CEO:千万不要低估中国的AI竞争力
虎嗅· 2025-05-10 11:55
创始人心理与团队建设 - 创始人类型分为"远见型"和"放大器型",前者擅长技术突破,后者擅长规模化与公司治理 [3][4] - 优秀人才往往具备"验证游戏"特质,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证明价值后被大公司收购 [6][7] - 顶尖人才的核心动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成就感而非金钱或头衔 [18][20] 初创公司成功要素 - 关键成功组合:出色产品+可扩展的盈利模式,如谷歌的PageRank与AdSense系统 [16][17] - AI初创公司需构建"边做边学"能力,学习速度决定市场主导权 [17][33] - 竞争是检验领导力的核心场景,优秀创始人会主动迎接大公司挑战 [10][11] AI行业发展趋势 - AI发展受三大技术弧线驱动:算力缩放定律、强化学习规划、测试时计算 [33][34] - 中国在开源AI领域快速崛起,DeepSeek以500万美元训练出对标顶级闭源的模型 [45][46] - 未来十年硬件瓶颈在于电力与系统构建能力,芯片行业可能面临繁荣-萧条周期 [48][49] 人才管理与组织文化 - "天后型"员工是变革推动者,需重点保留;"中庸型"员工需淘汰 [21][22] - CEO的核心职能是协调创造性人才,通过短期项目测试工程团队执行力 [24][25] - 初创公司应鼓励冒险文化,成熟公司反而因资源丰富而趋于保守 [14][15] 技术战略与竞争格局 - 开源与闭源模式并存,中国通过开源策略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42][43] - 强化学习是未来最具潜力方向,奖励函数设计是关键突破点 [50][51] - 行业颠覆常由创始人推动,旧企业易被协议锁死难以转型 [30][31]
Openai重回非营利性 商业路之殇
小熊跑的快· 2025-05-06 18:37
OpenAI组织架构调整 - OpenAI宣布将保持慈善组织身份,并将营利性子公司转型为公益公司(PBC),非营利组织作为大股东控制PBC [1] - 此次调整强调公司的非营利性定位,与2023年人事动荡中关于商业化与安全性的争议有关 [1] - 前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因反对过度商业化离职,其新项目SSI估值达200亿美元,而OpenAI当前估值3000亿美元 [1] 开源与闭源之争 - 行业质疑OpenAI闭源商用模式的可持续性,原预计2026年面临挑战,但开源模型的快速追赶使压力提前 [1] - Llama4、Deepseek R1等开源模型性能已接近GPT-4初代水平,代际差距缩短至14个月以内 [1][2] - Claude 3.5/3.7凭借开放态度和API调用便利性在亚洲市场占据优势 [2] 商业化与竞争格局 - OpenAI的API定价比竞争对手(R1、豆包)高一倍多,而最新季度行业API调用量环比增长4-5倍 [3] - 云计算厂商大力推广其他基础模型,性价比优势对OpenAI形成冲击 [3] - 苹果未投资OpenAI,反映市场对基础模型商业化前景的谨慎态度 [2] 行业技术发展 - 开源模型通过社区生态加速迭代,投资者更倾向支持可延展开发的平台 [2] - 模型代际追赶速度超预期,开源阵营已接近2024年初GPT-4水平 [1][2]
安卓没有闭源,但谷歌越来越封闭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30 16:38
安卓开源与闭源争议 - 核心观点:谷歌调整安卓开发模式,AOSP项目转向内部闭门开发,但源代码仍会公开,开源程度收缩[2][9] - 安卓占据全球手机操作系统74%市场份额,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设备[2] - 行业误解为"谷歌终止开源安卓",实际为开发流程不公开但代码保持开源[2][5] AOSP开发模式变化 - AOSP分支从公开开发转为内部开发,仅在新版本发布时公开源代码[6][7] - 手机厂商仍可使用定制化AOSP版本(如三星One UI、小米澎湃OS等),但中小开发者适配难度增加[7][8] - 开发者无法实时跟踪代码变化,需等待版本发布后才能获取更新[8] 谷歌商业策略调整 - 谷歌简化开发流程,降低维护两个分支(AOSP与内部分支)的合并成本[11] - 通过GMS协议增强商业闭环,可能吸引开发者签约以获取最新进展[11] - 开源初期为抢占市场,现市占率稳固后收紧控制权以延伸垄断红利[13]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历史上塞班、Windows Phone等系统因竞争失败退出市场[13] - 华为鸿蒙、腾讯/阿里物联网操作系统等新兴力量正在构建新生态[14] - AI与万物互联时代或重塑操作系统格局,中国厂商凭借终端生态优势或迎机遇[14] 开源与闭源趋势 - 移动时代闭源主导利润分配,AI时代开源力量崛起[14] - 谷歌开源策略从"开放占领市场"转向"半封闭强化控制"[9][13] - 跨终端交互需求上升,推动操作系统技术迭代[14]
Android闭源是假,Google想封闭是真!
创业邦· 2025-03-28 18:32
Android开发策略转向内部化 - Google宣布将Android核心开发全面移入私有环境 最快下周实施 但源码仍会对外开放[5] - 调整后Android所有开发工作集中在内部 不再对外公开 但新版本发布时仍会同步开放源码[13][16] - 公司放弃AOSP与内部版本双分支开发模式 理由为简化开发流程 减少代码合并冲突[10][14] Android开源与闭源的双重属性 - Android系统由开源部分AOSP和闭源部分GMS组成 AOSP采用Apache 2.0许可证允许自由修改[8] - GMS集成Google核心服务如Play商店/地图等 仅限获得许可厂商使用 是Google Android的灵魂[9] - 小米澎湃OS/vivo OriginOS等国产系统均在AOSP基础上二次开发 实现差异化创新[8] 对开发者及生态的影响 - 普通用户和大多数开发者受影响有限 自定义ROM开发者仍可基于特定AOSP版本开发[20] - 外部开发者参与AOSP主分支贡献的难度加大 代码获取将滞后内部版本数周至数月[21] - 行业担忧生态封闭化趋势 开发者难以提前获知新功能或抗议不受欢迎的改动[21][25] 业界反应与长期隐忧 - 专家指出Google逐步将功能转移至闭源GMS 如停用AOSP版原生日历应用[26] - 操作系统领域专家预警Linux可能效仿Android走向封闭 呼吁真正自研操作系统[28] - 开发者社区认为此举是Google迈向闭源的步骤之一 可能引发许可证变更和功能锁定[26][27] 技术细节调整 - 蓝牙协议栈等组件仍保留在AOSP开发 但核心OS框架早已转入内部[11] - 部分组件源码发布节奏改变 从分散更新改为新版本统一开放[17] - Linux内核因GPLv2协议要求 仍会持续开源 不受此次调整影响[16]
Google决定终止开源Android
36氪· 2025-03-28 18:17
Google停止维护Android开源项目(AOSP) - Google决定停止维护AOSP公开分支,未来开发工作仅在内部闭源分支进行,外部可能无法访问甚至彻底关闭[1][2] - AOSP将逐步缩减内容,最终只保留GPL强传染许可证要求开源的Linux内核部分,其他采用Apache等宽松许可证的部分将闭源[4] - 决策层级在Google高层,执行时间不晚于2025年初,整个过程将持续数年直至AOSP失去意义[4] AOSP闭源的动机 - 节约开支:维护多条代码流水线和大量分支产生高昂的计算资源和工时成本[5] - 增加收入:通过协议捆绑Google服务提高广告收入,从非认证设备市场分一杯羹[5][22] - 商业切割:避免继续为无法创造收入的非认证设备"做嫁衣"[29] 对行业的影响 主流厂商 - 已签署协议的厂商(小米/vivo/OPPO/三星等)仍可获得最新代码和GMS认证,业务不受影响[6][19] - Google已联系这些厂商进行安抚,确保未来合作照常进行[19] 非认证设备厂商 - 可能被迫签署协议以获取最新代码,导致成本上升并转嫁给消费者[22] - 部分厂商可能退出市场,导致消费者选择减少[23] - 继续使用旧代码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碎片化问题[23] 开发者 - 第三方ROM开发者只能基于最后更新的AOSP版本进行维护,直至过时[24] - 应用开发者短期内影响有限,但长期可能面临更严重的碎片化问题[24] - 中小开发者生存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导致创新被遏制[24] AOSP的历史与现状 - 采用混合许可模式:底层Linux内核(GPL)+中层(Apache)+上层(专有)[10][11] - 自Android 4.4 KitKat后就不再完全开源,GMS套件始终闭源[13] - Google严格控制代码合并,开发者参与度低[13] - 被Linux基金会批评违背开源精神,一度被除名[12] 未来可能的发展 - 智能座舱系统可能不再无偿提供最新代码,车企需签署协议[22] - 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Android全方位碎片化[23] - 此举可能帮助Google从非认证设备市场获取直接或间接利益[22][29]
Google 决定终止开源 Android,有什么影响?
华尔街见闻· 2025-03-27 18:32
Google停止维护AOSP公开分支的核心影响 - Google将停止维护AOSP公开分支,所有开发工作转至内部分支,未来可能彻底关闭外部分支[1][11][12] - 开发过程不再透明,仅内部员工可访问代码库[2][12] - 最终仅保留GPL强传染许可证要求的开源部分(如Linux内核),其他采用Apache等宽松许可证的代码将闭源[13][16] - 决策由Google高层做出,执行周期将持续数年直至AOSP失去意义[13] 对主流手机厂商的影响 - 已签署协议的主流厂商(小米/vivo/OPPO/三星等)仍可获取最新代码和GMS认证[3][14][25] - 现有合作模式不变,可继续预装Google Play等核心服务[3][25] - 厂商需遵守ACC/MADA/EDLA等协议确保Android兼容性[25] 对非认证设备厂商的潜在冲击 - 非认证设备数量达数十亿至百亿规模,包括智慧座舱等IoT设备[4][27] - 厂商可能被迫签署协议以获取新代码,成本或转嫁消费者[4][28] - 部分厂商可能放弃更新,导致设备碎片化加剧[5][28] - 车企等开发者需依赖旧版开源代码或接受Google条款[27] 对开发者的分层影响 第三方ROM开发者 - 仅能基于最终开源版本修改维护,逐步被市场淘汰[6][7][29] - 历史第三方ROM生态将消亡[29] 应用开发者 - 短期无直接影响,仍可通过现有工具链开发[8][29] - 长期需关注碎片化加剧带来的适配成本上升[29] Google的商业动机分析 - 节约多分支代码库的维护成本(涉及计算资源与人力)[13] - 通过协议捆绑增加广告收入和应用分成[13][32] - 收回非认证设备市场的控制权,终止"做嫁衣"状态[27][32] - 混合许可证策略原为平衡开源与商业需求(底层GPL/中层Apache)[17][21] 技术许可框架演变 - 通过硬件抽象层(HAL)保护厂商专有代码[18] - Linux基金会曾因违背开源精神将AOSP除名[19] - 自Android 4.4后已非完全开源,GMS套件始终闭源[21] - 现有开源代码仍可fork,但无法获取后续更新[16]
中金:从规模经济看DeepSeek对创新发展的启示
中金点睛· 2025-02-27 09:46
核心观点 - DeepSeek的出现打破了AI大模型研发需要巨额资金和技术积累的固有认知,由一家中国金融领域的初创企业开发出性能卓越的开源大模型[1][4][5] - DeepSeek的成功在于通过算法优化提升算力的边际产出,以技术进步突破规模定律的约束,这背后体现了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和人才规模方面的优势[1][8][11] - AI发展同时受规模定律和规模效应影响,规模定律带来后发优势,规模效应带来先发优势,中美在AI领域各有比较优势[15][16][22] - DeepSeek选择开源模式有利于构建更大规模的创新生态,加速AI应用层的渗透,发挥中国在应用端的规模优势[24][26][28] - 金融与科技存在天然联系,金融领域的创新本就是数字科技创新的一部分,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需要协同发展[36][38][39] AI经济学:规模定律与规模效应 - 规模定律指在给定算法框架下,增加数据、参数、算力投入可提升AI性能但边际收益递减,规模效应指规模扩大带来单位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8][9][10] - 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提升算力边际产出,以技术进步突破规模定律约束,在算法框架改善下AI性能可呈现规模报酬递增[11][12][14] - 算法创新依赖于规模经济构建的创新生态,包括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上下游协同的外部规模经济[14] - 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和人才规模方面的优势为算法创新提供了支撑,体现大国规模经济效应[1][14][15] AI经济学:后发优势与先发优势 - 规模定律隐含后发优势,落后者要素投入边际产出更高,有利于差距收敛;规模效应隐含先发优势,规模报酬递增强化领先者地位[15][16][22] - 中美AI发展指数显示两国在研发端和应用端均具规模优势,美国研发端略强,中国应用端略强[16] - 中美发展路径分化:美国侧重算力优势,中国侧重算法优化和人才规模,2022年中国培养的AI优秀人才占比已达47%[18][19][21] - 美国限制算力出口可能促使中国更聚焦算法优化,强化比较优势,算法技术进步是AI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9][22] 开源促进外部规模经济 - DeepSeek开源模式降低应用层商业壁垒,有利于加速"人工智能+"进程,2025年1月其APP在157个国家和地区下载排名第一[24][26] - 开源系统更依赖外部规模经济,闭源系统更依赖内部规模经济,如Android用户数近iOS三倍但开发者收入更低[25][28] - AI应用层潜在市场规模是算力层和模型层总和的两倍,开源加速渗透可释放大国规模优势,促进经济增长[27][28] - 开源将规模经济收益更多分配给生态伙伴,实现创新社会正外部性,弱化技术进步的贫富分化效果[28] 创新发展模式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需要融合发展,中国需摆脱重供给轻需求、重资产轻人才的路径依赖[31][32] - 大市场需求优势是产业创新根本驱动力,如《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成功案例[32] - 大企业擅长渐进式创新,小企业更具颠覆式创新活力,CVC模式可实现两者优势互补[33][34] - 知识产权保护与个人破产制度对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至关重要[34] 金融与科技关系 - 金融活动尤其是资本市场关键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金融领域创新本就是数字科技创新的一部分[36][39] - 量化基金等金融科技是科技工具在金融领域的重要应用场景,AI大模型要素也是其竞争力所在[38] - 资本市场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支持创新生态,与多样化创新生态更契合,大国资本市场更具优势[37] - 需平衡金融科技监管与包容"动物精神",重点防范不当行为而非限制超额收益本身[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