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级自动驾驶

搜索文档
懂车帝测试争议背后,智驾离L3还有多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21:28
辅助驾驶测试结果 - 懂车帝对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进行15个场景的辅助驾驶测试,平均通过率仅35.74% [1] - 高速夜间遇施工+卡车场景仅47%车辆能安全避让,儿童突然冲出场景58%车辆能有效刹停 [1] - 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3表现突出,高速场景通过5项,城市场景Model X通过8项、Model 3通过5项 [1] 车企反应与争议 - 岚图汽车高管指出测试反映行业在极端场景下存在技术共性瓶颈 [2] - 特斯拉CEO马斯克称在中国取得最高成绩,副总裁陶琳强调安全要求无上限 [2] - 理想汽车工程师认为单次测试不具普遍意义,变量难以完全一致 [2] - 智界汽车、AITO汽车等对测试结果不予置评 [3] 行业技术瓶颈 - 测试显示汽车感知系统对非标障碍物识别能力需提升,高速和城区避险存在共性技术问题 [6] - 纯视觉方案在夜间等极端场景需大量数据训练,激光雷达可更经济地解决该问题 [7] - 周边动态场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预测错误率高,实时计算延迟可能引发决策失效 [7] - 传感器存在物理局限性,如激光雷达雨雪天散射、摄像头受光照影响等 [8] 行业发展趋势 - 比亚迪推出三套智驾方案,零跑将激光雷达下放到12万元级别车型 [5] - 广汽集团宣布2024年Q4量产全国首款L3自动驾驶乘用车,2026年推L3+,2027年推L4 [5] - 小米在S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700TOPS算力芯片,提升暗光环境识别能力 [6] - 行业需加强多维视觉融合感知,提前补充道路先验信息以提升安全性 [8] 政策与责任界定 - 公安部明确目前市场"智驾"系统均属辅助驾驶阶段,驾驶人始终是责任主体 [3][9] - L3级自动驾驶将主要责任从人转移到系统,制造商需承担法律责任 [5]
数字化成为激光雷达重要升级方向
上海证券报· 2025-07-03 02:26
激光雷达市场概况 - 2024年1至5月中国市场乘用车激光雷达前装量达78.92万颗 同比增长83.45% [1] - 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华为份额从2023年6%升至2024年19% 乘用车领域从8%跃升至24% [2] - 激光雷达需求增长源于智驾平权推动下沉和L3自动驾驶落地带动配置升级 形成"技术降本—规模放量—盈利兑现"良性循环 [3][5] 华为市场表现与战略 - 华为激光雷达出货量跃居中国市场首位 主要受益于问界、智界、阿维塔等爆款车型带动 [1][2] - 已与赛力斯、奇瑞、奥迪等十余家车企合作 多款车型搭载华为ADS系统并配置激光雷达 如问界M9配备4颗激光雷达 [2] - 发布乾崑ADS 4.0系统及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 产品线覆盖基础版至旗舰版 其中三款方案配备激光雷达 [3] 头部企业动态 - 速腾聚创全球首家达成100万台车载激光雷达交付 获30家车企超100款车型定点 12家客户38款车型已量产 [4][6] - 禾赛一季度交付量19.58万台 同比增长231.3% 净亏损收窄84% 与比亚迪、理想等22家车企达成120款车型合作 [4] - 禾赛第四代SoC芯片功耗与成本双降 ATX雷达价格降至200美元 速腾聚创推出千线级EM4和192线EMX激光雷达 [5][6] 技术趋势与新兴应用 - 数字化架构成为升级方向 高线数(如192线)和精度感知提升驾驶安全性 速腾聚创EM4实现600米测距能力 [5][6] - 激光雷达跨界至机器人领域 速腾聚创与库犸科技合作交付120万台用于割草机器人 覆盖90%无人配送头部客户 [7] - L3自动驾驶加速落地推动高性能激光雷达需求 冗余设计和故障备援要求提升产品重要性 [5]
中信证券:预计法规放宽与高速L3商用落地节奏将触发零部件订单加速兑现 维持行业 “强于大市” 评级
智通财经网· 2025-06-19 08:37
政策层面 - L2将迎来强监管,工信部明确禁止夸大宣传并加强"脱手脱眼"监管,推动功能边界透明化 [2] - 四部委试点通知打通L3上路测试通道,大规模商用需法律法规进一步修订 [2] - 车企智驾险已落地,责任划分与保障机制完善为L3商业化提供保险支撑 [2] 场景与需求层面 - 高速/高架路段占私家车行驶里程25%-30%,用户对"脱手脱眼"需求强烈 [3] - 60%+车主希望行车中看视频或上网,76%认同高速自动驾驶"非常必要" [3] - L3率先落地高速具备商业价值及技术可实现性 [3] 安全层面 - L3核心价值是安全,需以"事故率优于人工驾驶10倍"为目标 [4] - 系统需从Fail-Safe升级至Fail-Degraded/Fail-Operational,推动性能提升与冗余配置 [4] 性能配置及安全冗余层面 - 计算平台采用双SOC与"SOC+MCU"并存,单车ASP提升1.5倍 [5] - 激光雷达由单颗前向扩展为"前1+侧2+后1",前向分辨率从100线+提升至500线 [5] - 毫米波雷达由3T4R迈向8T8R乃至12T16R [5] - 通信网络采用CAN+以太网+高速Serdes混合拓扑,高端车型Serdes用量达20颗 [5] - 低压电源采用双12V蓄电池与双DCDC架构实现电源级冗余 [5] 投资机会 - 重点布局双SOC/MCU冗余计算平台、激光雷达分辨率提升与数量增加、TSN-SerDes高速车载网络、双12V低压电源/双DCDC冗余等领域 [1] - 法规放宽与高速L3商用落地将触发零部件订单加速兑现,估值与业绩双击可期 [1] - L3商用推动智驾芯片、域控制器、激光雷达、毫米波传感器、车载Serdes、低压电源单车价值量显著提升 [1]
100万片才能回本!蔚小理为啥还要扎堆造芯片?
电动车公社· 2025-06-18 00:28
车端算力发展历程 - 2021年英伟达Orin-X芯片以254TOPS算力开启车端算力竞争,远超Mobileye Q5H的24TOPS和特斯拉HW3 0 [1] - 蔚来采用4颗Orin-X芯片实现超1000TOPS算力 [3] - 2025年小鹏G7搭载3颗自研图灵AI芯片,有效算力达2200TOPS创量产车新高 [6] - 理想"舒马赫"计划研发的马赫100芯片2026年量产 [8] 车企自研芯片驱动因素 - 特斯拉因Mobileye黑箱模式限制数据调取转向英伟达开放平台 [15][16] - 英伟达方案仍存在成本功耗问题,促使特斯拉自研HW3 0芯片 [19][21] - 2019年特斯拉HW3 0芯片144TOPS算力领先行业,2023年HW4 0提升至720TOPS [22][23][25] - 中国车企2020年后因黑箱模式转向英伟达,近年加速自研芯片突破 [29][30][36] 技术路线与L3自动驾驶 - 小鹏采用"重视觉轻雷达"方案,华为选择多激光雷达融合方案 [48][49] - 自研芯片可实现100%算力利用率,小鹏G7 2200TOPS有效算力为L3级提供可能 [52][53] - L3级自动驾驶要求车企承担事故责任,倒逼技术精进 [56][57][58] 自研芯片挑战与产业意义 - 小鹏曾因架构问题推倒重来,赔偿数亿违约金 [63] - 车规芯片流片失败风险达数千万美元,验证周期长达5年 [64][65][69] - 需百万片量产规模才能回本,小鹏计划拓展飞行汽车等应用场景 [71][72] - 中国车规芯片从功率半导体到大算力AI芯片实现设计突破,但制造环节仍受制约 [78][79][80]
何小鹏:小鹏G7是首款具备L3级算力的AI汽车
中国经营报· 2025-06-15 12:41
小鹏G7产品发布 - 小鹏G7首次公开亮相并开启预售,预售价23.58万元起,定位为面向智能驾驶新时代的战略车型[1] - G7 Ultra版本搭载三颗自研图灵AI芯片,是公司首款具备L3级算力的AI汽车[1] - 公司CEO表示G7在算力层面已迈出关键一步,但尚未实现L3级自动驾驶能力[1] 图灵AI芯片技术 - 小鹏G7配备三颗图灵AI芯片,有效算力是主流智驾芯片Orin-X的3倍[1] - 该芯片是全球首颗可同时服务于AI汽车、AI机器人与飞行汽车的跨领域AI芯片[1] - 行业预测到2028年L3级驾驶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算力需求将提升至500-1000TOPS[2] 市场反应与销售表现 - 小鹏G7开启预订仅46分钟,小订量突破1万辆,市场反响热烈[3] 公司产品规划 - 图灵AI芯片开发进展顺利,第二季度已开始投产[4] - 预计第三季度将有更多搭载该芯片的车型进入量产阶段[4] - 公司正以更高阶技术底座全面迈入AI驱动的智能出行新时代[4]
基金经理疯狂减仓美股,银行消费贷利率降至2.49% | 财经日日评
吴晓波频道· 2025-03-20 00:44
消费贷利率下降 - 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降至2.49%,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推出限时优惠券后利率低至年化2.5% [1] - 江苏银行新客消费贷利率低至2.58%,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半月内利率优惠相差近10个基点 [1] - 消费贷利率已跌破2.6%和2.5%两个关口,但实际利率可能因客户资质限制而上浮 [1] - 居民和企业信贷需求疲软促使银行采取让利策略,但补贴难以长期延续 [2] 北京宅地楼板价创新高 - 北京海淀区树村地块以75.02亿元成交,溢价率27.9%,楼板价达10.23万元/平方米,刷新北京宅地纪录 [3] - 地块位于海淀核心学区,周边需求旺盛,二手房价逼近20万元/平方米 [3][4] - 北京宅地楼板价三个月内两度刷新,优质地块供应紧张推动价格上行 [3] - 房地产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核心城市优质地块与普通区域分化明显 [4] 游戏产业AI应用加速 - 2月中国游戏市场收入279.35亿元,环比下降10.11%,移动游戏占比超70% [5] - 网易《逆水寒》和腾讯《和平精英》接入DeepSeek AI技术,推出智能NPC和陪玩角色 [5] - 端游收入56.59亿元环比下降明显,缺乏爆款作品 [5] - AI情感陪伴属性增强,但技术限制和用户接受度仍需探索 [6] 车企L3级自动驾驶量产计划 - 奇瑞、广汽、极氪同日发布L3级自动驾驶量产计划,奇瑞将价格下探至6万元区间 [7] - 广汽计划2025年Q4量产L3级乘用车,极氪发布千里浩瀚H9 L3级技术架构 [7] - 小鹏、长安等车企也宣布2026年实现L3/L4级自动驾驶量产 [7] - 车企需平衡技术成本与用户体验以占领市场 [8] 小米2024年财报亮眼 - 小米2024年营收3659.06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41.3% [9] - 智能手机收入1918亿元同比增长21.8%,IoT收入1041亿元同比增长30% [9] -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328亿元,毛利率18.5%,亏损62亿元 [9] - 研发费用241亿元同比增长25.9%,汽车业务出海计划提上日程 [9][10] 英伟达发布新一代AI芯片 - 英伟达公布Blackwell Ultra芯片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以支持更大规模AI推理 [11] - 黄仁勋强调AI发展速度未放缓,但Blackwell芯片量产因设计问题延期 [11] - 科技企业转向推理模型可能削弱英伟达在训练芯片领域的优势 [11][12] 全球基金经理减仓美股 - 全球基金经理3月美股持仓净低配23%,创纪录减仓40% [13] - 美国一季度GDP增速预测上调至-1.8%,经济衰退概率升至36% [13][14] - AI投资热情降温及政策不确定性加剧抛售意愿 [14] A股市场震荡调整 - 沪指跌0.1%报3426.43点,深成指跌0.32%,两市成交额缩量至1.47万亿元 [15][16] - AI硬件股集体调整,电力、黄金概念股逆势活跃 [15][16] - 北交所处罚私募违规交易导致题材炒作降温 [17]
阿里三年投资AI3800亿元;蜜雪港股招股继续,已冻资万亿;南京德基销售额首次超过北京SKP丨百亿美元公司动向
晚点LatePost· 2025-02-25 20:59
阿里AI投资计划 - 未来三年计划投入3800亿元用于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创中国民营企业该领域最大投资纪录[1] - 投资金额相当于2021-2024财年经营利润总和[1] - AI战略聚焦三方面:基础设施、基础模型与应用、现有业务AI转型[1] 蜜雪冰城港股IPO - 招股次日融资申购额突破1.1万亿港元,超额认购3251倍[2] - 公开发售部分3.45亿港元,计划3月3日挂牌[2] - 冻资规模接近快手2021年IPO时的1.26万亿港元纪录[2] 高端零售格局变化 - 南京德基2024年销售额245亿元,超越北京SKP的220亿元[3] - 北京SKP销售额同比下滑17%,结束十年销冠地位[3] - 德基通过引入轻奢品牌、餐饮分层和奢华卫生间等创新吸引客流[3] 快递行业社保试点 - 加盟制快递开始试点为10%员工缴纳社保[5] - 人社部研究降低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门槛[5] - 京东、顺丰等直营快递已实施社保缴纳[5] 唯品会业绩调整 - 2024年总营收、毛利润、净利润等多项指标下滑[6] - 管理层归因于退货率上升和直播电商竞争[6] - 2025年战略转向让利保净利率,放弃毛利增长目标[6] 科技巨头动态 - 微软取消部分美国数据中心租约,涉及数百兆瓦功率[7] - "MAMA"四巨头2024年AI相关资本开支超3200亿美元[7] - 壁仞科技考虑港股IPO,拟募资约3亿美元[8][9] 苹果美国投资计划 - 未来四年将在美投资5000亿美元,创造2万岗位[10] - 包括与富士康合作建设AI服务器工厂等项目[10] - 2024财年资本支出99.95亿美元[10] 消费品牌表现 - Shein 2024年收入增长20%至380亿美元,但净利润缩水40%[11] - 达美乐披萨美国同店销售仅增0.4%,将关闭205家门店[12] - 快餐行业价格战影响达美乐业绩[12] 自动驾驶进展 - Stellantis推出L3级系统,支持60公里时速以下脱手驾驶[13] - 奔驰L3功能已在德美落地,支持95公里时速[14] - 华为、小鹏等计划2025年底推出L3系统[14] 汽车行业动态 - 乘联会上调2025年乘用车零售预测至2343万台[17] - 新能源车批发预计1565万台,同比增长28%[17] - 特斯拉FSD中国版将推送城市道路辅助驾驶功能[19] 车企合作动态 - 富士康积极回应与日系车企合作可能[16] - 华为否认阿维塔"塔界"商标与鸿蒙智行有关[15] - 特斯拉曾拒绝日产合作邀约[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