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L3级自动驾驶
icon
搜索文档
雷军带队,小米汽车成立架构部,探索电车终局|36氪独家
36氪· 2025-10-28 14:52
小米汽车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近期宣布组织架构调整,设立全新一级部门“架构部”,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思考定调 [1] - 新部门直接向雷军汇报,成员包括部分研发部门负责人与核心骨干,整车研发负责人崔强进入架构部,原电动力负责人王振锁接替其负责整车研发 [1] - 将技术架构职能提升为一级部门并由CEO亲自带队,显示出公司对前瞻性工作和技术定位的高度重视 [1] 技术定调的战略意义 - 一个汽车平台通常存续3-5年并推出3款以上车型,一代技术平台将决定车企未来一段时间的销量乃至生存命运 [2] - 技术定调是长周期工作,通常需要提前5-8年进行,涉及战略眼光、技术预研与供应链合作的三重考验 [2] - 预研部门需设定前瞻性技术目标并进行推演,例如在2019年普遍100kW快充时,就需思考2025年推800kW超快充或固态电池路线 [2] 智能电动汽车技术趋势 - 电动化技术层面,企业间在高性能电机技术上竞争,向上突破需平衡成本与收益;电池技术中超充与固态电池路线并行,超充影响电池寿命,全固态电池大规模落地节点未知 [3] - 底盘机械领域正向线控转向、线控制动及主动悬架演进,例如蔚来ET9搭载相关技术,起售价76.8万元,新技术成本仍高 [4] - 线控转向可缩短转弯半径但未与传统后轮转向拉开代差,用户体验需优化;悬架体验更多取决于企业调校功底 [5] - 智能化竞争焦点在于AI大模型与L2级高阶辅助驾驶上车率,行业正向L3级自动驾驶跃进,但商业化路径与用户付费意愿不明朗 [5] 小米汽车的技术投入与市场表现 - 公司自创立便选择自研高性能电机,规划三代产品,助力SU7实现零百加速2.78秒,并推动SU7 Ultra在纽北赛道突破保时捷Taycan圈速记录 [6] - 前瞻性技术投入帮助公司建立独特行业形象并助推销量,SU7累计销量突破25.8万辆,YU7上市三个月交付超4万辆,售价52.99万元起的SU7 Ultra锁单量超2.3万辆 [6] - 技术领先带来的市场优势强化了公司对前沿技术投入的决心,汽车业务有望于今年实现单季度盈利 [6] 行业竞争格局与应对策略 - 行业竞争节奏加快,车企面临在更短周期内推出低成本、高竞争力产品的压力,导致许多企业倾向于采取配置叠加(如增加屏幕、升级座椅)等快速策略 [7] - 配置叠加与成本控制的竞争模式易导致产品同质化,一旦特定配置普及,产品核心差异减弱,消费者决策将再次倾向价格优先,企业面临更严峻的增长压力和利润挑战 [7] - 面对技术快速迭代,企业寻求不同突围路径,例如理想汽车在2024年宣布转型为人工智能企业,推出MindGPT、VLA司机大模型等技术 [8] - 公司将技术架构思考提升为一级部门,是为在繁荣但模糊的技术竞争中理清投入方向,找到未来增长点,提供了行业应对技术迭代的一种响应范式 [5][8]
地平线吕鹏:穿越智驾淘汰赛,“反内卷”要靠真外卷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6 22:44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定位为行业先锋,使命是赋能智能汽车和机器人,让人类生活更安全、更美好 [3] - 公司不仅是单一定位,而是国内少数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智驾科技企业 [3] - 公司坚持“外卷”战略,聚焦于提升用户体验、品质和开拓边界,而非参与低价竞争 [7] 技术路径与路线图 - 公司采用与特斯拉相似的“渐进式”技术路线,从L2逐步迈向L4、L5级自动驾驶 [5] - “端到端”架构被视为实现类人驾驶体验的关键,公司通过软硬协同设计实现全链路AI安全与效能闭环 [5] - 公司提出“反共识”观点,认为真正的L3应建立在L4能力基础之上,预测到2028年系统性能将以每年10倍的速度提升,有望在特定场景实现接近“十万公里无接管”的L3体验 [5] 产品安全与认证 - 公司已构建覆盖硬件与软件的“全域安全开发体系”,并通过ISO 26262、ISO 21448、ISO 8800等多项国际权威认证 [3] - 公司成为国内安全体系最为完整的智驾科技公司之一 [3] 市场拓展与商业化 - 公司通过软硬结合技术路径实现更高性能、更优成本与更快迭代,目前已赋能超过25款车型出海,覆盖欧洲、中东、南美、澳洲等市场 [7] - 公司与多家国际Tier-1及外资车企达成合作 [7] - 公司出货的千万级芯片被视为“实打实的市场需求”,智能驾驶已是一个“不需要再证明”的确定性市场 [9] 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 行业已进入“淘汰赛”尾声,未来三到五年将收敛至两到三家头部企业 [9] - 行业决胜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持续走向L4、L5的技术储备、数据闭环与商业生态,而非“价格战” [9] -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成为汽车中的“自动挡”,真正回归产品力 [7] 新兴领域布局 - 公司将车视为机器人场景,目前将90%以上精力聚焦于汽车这一“第一个要打穿的机器人场景” [9] - 公司基于智驾领域积累的芯片与系统能力,为机器人产业提供轻量而高效的计算平台 [9]
激光雷达竞争驶入“芯片与车规”深水区:未来L3级入门标准或为“500线+多雷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5 20:56
行业增长与装机量 - 2024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突破150万颗,同比增长1797% [1] - 2025年上半年装机量达1002万颗,同比增长71%,全年有望冲击250万颗 [1] - 激光雷达市场产值预计将从2024年的1181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535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 [8] 技术演进与自动驾驶需求 - 自动驾驶级别向L3级演进,单车搭载激光雷达数量从早期的1至2颗提升至4至5颗以满足复杂感知与冗余需求 [1] - L3级自动驾驶需要感知上的异构冗余,行业共识是采用多激光雷达融合感知方案 [6] - 未来L3级准入的硬件门槛预测为500线以上配合多颗激光雷达 [8] - 数字化架构使激光雷达线数性能可达模拟激光雷达10倍以上,192线及更高线数成为可能 [6][7] 成本下降与芯片化趋势 - 激光雷达价格从最初的七八万美元一路降至200美元(约合1400元人民币) [2] - 头部厂商如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均已推出价格下探至200美元的产品,目标应用于15万元级别车型 [2] - 成本下降主要归功于芯片化,自研芯片可剔除不需要的功能,相比早期采用通用芯片显著降低成本 [2] 车规认证与可靠性要求 - 激光雷达正从功能件转变为安全件,车规级可靠性已成为行业准入底线 [3] - 核心芯片系统必须通过AEC-Q与ISO 26262等国际公认的车规认证体系验证 [3] - 头部企业如速腾聚创的SPAD-SoC与VCSEL芯片通过AEC-Q102认证,禾赛科技ATX激光雷达通过ISO 26262 ASIL B功能安全认证 [3] - 满足车规认证是系统性工程,涉及严苛测试、更长测试时间,对量产节奏与成本构成影响 [4] 政策支持与标准确立 - 2025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激光雷达首次被纳入强标体系 [6] - L3级自动驾驶相关政策明确要求系统需配置激光雷达,并建立更完善的冗余安全机制 [6] 产品创新与性能提升 - 行业推出面向L3/L4级自动驾驶的高性能产品,如速腾聚创的千线超长距数字化激光雷达EM4,最远测距距离达600米 [7] - 禾赛科技推出首款1440线超远距激光雷达AT1440和车规级纯固态激光雷达FTX [7] - 高线数激光雷达能实现更远距离和更高精度的环境建模,更清晰地识别细节 [5][6]
华为车BU靳玉志:L3级自动驾驶将在2027年规模放量
巨潮资讯· 2025-09-29 10:59
9月28日,在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以下简称华为车BU)CEO靳玉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对 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分享了华为车BU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最新成果。 靳玉志指出,汽车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15年到2022年的电动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电力逐渐取代燃 油,出行成本大幅降低,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从2022年到2027年的智能化阶段,算法开始替代司机,汽 车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得到大幅提升。而第三阶段则是从2027年开始的自动化阶段,算法将全面替代司机,重新定义安全和体 验标准,极大提升出行效率和社会效率。靳玉志还透露,随着高速和城区NCA的加速普及,L3(级自动驾驶)将在2027年规模 放量,这将标志着智能汽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智能汽车技术应用方面,华为车BU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靳玉志表示,华为车BU的乾崑智驾已经搭载在赛力斯、江淮、北 汽、上汽、广汽、长安、东风等车企的28款车型上,累计搭载量已超过100万辆,这充分证明了华为车BU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技 术实力和市场认可度。 回顾2025年4月22日,华为在上海举办了"以智 ...
摩尔线程IPO过会;专家称L3智驾2027放量丨科技风向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10:10
巨头动向与资本市场 -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过会成为国内极少数兼顾图形渲染与AI计算的国产GPU企业 参股方包括和而泰、盈趣科技等上市公司[2] - 王健林限高令已取消 此前因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被强制执行1.86亿[3] - 腾讯开源80B参数规模工业级多模态生图模型混元图像3.0 宣称效果对标头部闭源模型[10] - 惠普推出G5喷墨打印技术及多款家用打印机新品 聚焦中国家庭细分打印需求[12] 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 - 滴滴公测AI出行助手小滴Beta v0.8 支持语音交互生成定制化用车方案[4] - 华为车BU CEO靳玉志提出自动驾驶三阶段论 预测L3级将在2027年进入规模放量阶段[8][9] - 机器人专家Rodney Brooks警告人形机器人投资存在泡沫 质疑特斯拉等公司视频训练技术路线[7] 消费电子与硬件 - 小米17 Pro Max因需求远超预期已安排提产 系列产品起售价4499元[6] - 91助手全面终止服务 客户端及官网已关闭 用户数据将永久丢失[5] 出行服务国际化 - 滴滴海外出行新增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三站 服务覆盖12国超1000个城市 在新加坡等7国上线照片寻车功能[11] 融资动态 - 星河动力航天完成24亿元D轮融资 投资方包含北京商业航天基金、南京创新投资集团等政府背景机构[12] - 优理奇机器人完成近亿元天使++及+++轮融资 涌铧投资、中新资本等机构参与[13] - 乐享科技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 钟鼎资本领投 IDG持续加注 9个月内总融资额近5亿元[14] - 外贸垂类AI Agent公司百型智能获金沙江创投数千万元Pre-A轮投资[15]
摩尔线程IPO过会;专家称L3智驾2027放量丨新鲜早科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10:06
巨头动向 -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过会 主要从事全功能GPU相关产品研发设计和销售 是国内极少数兼顾图形渲染与AI计算的国产GPU公司 直接参股公司包括和而泰和盈趣科技 间接参股公司有宏力达、初灵信息和长飞光纤[2] - 王健林限高令已取消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未显示相关风险信息 此前大连万达集团、万达地产集团及王健林被强制执行1.86亿元[3] - 滴滴推出AI出行助手"小滴Beta v0.8版本" 支持语音文字输入 可提供定制化用车方案 用户需升级最新版App并通过口令码体验[4] - 91助手全面终止服务 客户端无法启动 所有功能停止运行 官方网站和客服渠道同步关闭 用户数据将永久丢失[5] - 小米17 Pro Max需求超预期 公司已安排快速提产 该系列手机于9月27日开售 起售价4499元[6] - 腾讯开源混元图像3.0多模态生图模型 参数规模80B 号称工业级原生多模态生图模型 效果对标头部闭源模型[10] - 滴滴海外出行新增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埃及服务 同时在新加坡、泰国等7国新增照片发送功能 目前已覆盖12个国家超1000个城市[11] - 惠普发布G5喷墨打印技术及多款新品 包括彩色喷墨打印机和连供打印机等 聚焦中国家庭多场景打印需求[12] 技术发展 - 华为车BU CEO靳玉志提出自动驾驶三阶段论:2015-2022年为电动化阶段 2022-2027年为智能化阶段 2027年后进入自动化阶段 L3级自动驾驶将在2027年规模放量[8][9] - 机器人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警告投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是浪费资金 特别质疑特斯拉和Figure通过视频训练机器人操作能力的做法[7] 融资动态 - 星河动力航天完成24亿元D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等多支基金[12] - 优理奇机器人完成近亿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 由涌铧投资和中新资本等机构参与 老股东赛纳资本超额追投[13] - 乐享科技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 钟鼎资本领投 IDG资本持续加注 资金将用于核心零部件自研和机器人技术开发[14] - 百型智能获金沙江创投数千万元Pre-A轮投资 源数创投等参与 资金将用于产研投入和市场拓展 该公司为外贸垂类AI Agent企业[15]
汽车早报|东风与华为探索新渠道合作模式 英国政府为捷豹路虎提供15亿英镑贷款担保
新浪财经· 2025-09-29 08:39
江苏省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调整 - 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政策将于2025年9月28日24:00暂停实施[1] - 2025年1月1日至9月28日间购车并符合条件的消费者须在2025年10月20日24:00前提交补贴申请逾期不再受理[1] - 已提交申请的消费者需在2025年10月31日24:00前完成申请材料的修改或补正逾期视为放弃[1] 零跑汽车相关动态 -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回应公司因业务纠纷被强制执行事件称其个人3天的"限高"措施已解除[1] - 该事件暴露了团队能力不足但增强了其对公司的信心[1] 东风汽车与华为合作 - 东风汽车与华为将以猛士品牌为起点共同探索建店合作模式[1] - 计划在约40个东风猛士自营店中结合东风DFSW销售方法与华为合作创建新的渠道体系[1] 华为对汽车产业趋势判断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提出汽车产业正经历"三波浪潮"变革[2] - 第一波电动化浪潮为2015年至2022年核心是电力替代燃油[2] - 第二波智能化浪潮为2022年至2027年核心是算法替代司机以提升安全和体验[2] - 第三波自动化浪潮从2027年开始将重新定义安全和体验标准[2] - L3级自动驾驶预计将在2027年实现规模放量[2] 千里科技Robotaxi规划 - 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表示Robotaxi未来三年将进入快速普及期[2] - 公司计划在未来十八个月完成Robotaxi全链路产业布局[2] - 计划包括在明年年中发布L4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并与吉利合作研发整车[2] - 目标与合作伙伴在全球十个城市启动商业运营并在单一城市布局超过1000台Robotaxi[2] 捷豹路虎获得政府支持 - 英国政府同意为捷豹路虎提供担保支持预计将释放高达15亿英镑资金[2] - 这笔由商业银行提供、英国出口融资机构担保的贷款偿还期为五年旨在增强其现金储备并支持受网络攻击影响的供应链[2] 克莱斯勒在美国召回事件 - 克莱斯勒因饰条脱落风险在美国召回部分2022-2024款Jeep Wagoneer和Jeep Grand Wagoneer车型[3][4] - 此次召回涉及车辆共计123,396辆原因为车窗饰条可能未被妥善固定[3][4]
组合辅助驾驶迎来强监管新阶段,从L2规范向L3前瞻:——汽车行业专题研究
国海证券· 2025-09-28 22:01
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汽车辅助驾驶行业"推荐"评级 [1][42] 核心观点 - 汽车产业政策形成"稳增长"与"强安全"双轮驱动新格局 2025年9月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设定2025年汽车销量约3230万辆(同比增长约3%)、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同比增长约20%)目标 同期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标征求意见 标志L2/L2+级辅助驾驶进入标准化发展阶段 [4][10] - 政策实施分三阶段推进:标准制定期(2025年征求意见与发布)、实施过渡期(2026年产品合规与监管强化)、全面实施期(2027年起监管常态化) 预计L3级自动驾驶正式准入节点有望在2026年后到来 [4][36][40][41] - 投资机会聚焦合规需求与技术升级两大方向:驾驶员监测系统(DMS)、数据记录系统、测试验证平台等直接受益于标准增量需求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车规级芯片、线控执行机构等核心部件持续受益技术迭代 [4][42][49] 政策内容总结 国家层面政策 - 《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从消费刺激、供给升级、环境优化、国际合作四大维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包括加快公共领域电动化(新增7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深化"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支持L3级自动驾驶准入等 [4][10][12][15] - 国家智能驾驶监管体系加速完善 2021年《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明确主体责任 2023年《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制定两阶段目标 2024年三项强制性国标实现监管具体化(2026年施行) [4][28] 地方层面政策 - 各城市开展差异化试点:广州以资金补助推动规模化应用 北京开放个人乘用车场景 深圳聚焦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融合 武汉构建"车路云一体化"体系 [4][31] - 2023年启动"准入+上路"双试点 2024年6月首批9家企业联合体在7市开展多车型安全测试 2024年7月扩展至20个城市(联合体)启动"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4][33] 技术标准与实施细节 - 《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将系统分为4类(基础单车道、基础多车道、领航组合、泊车组合) 要求明确定义设计运行范围(ODD/ODC) 构建"场地+道路+文件检验"多层级评价方法 [4][16][24] - 关键条款包括:驾驶员监测时序规范(车速高于10km/h时视线偏离需5秒内发出警示 10秒内启动风险减缓功能)、数据记录系统采用"锁定不可覆盖"原则、系统触发风险减缓后强制禁用至少30分钟 [4][21][24] - 标准过渡期建议:2027年1月1日起新申请车型需满足除数据记录外全部要求 2028年1月1日起需满足全部要求(含数据记录) [4][41] 产业链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研发能力强、符合功能安全要求的头部车企: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汽车、鸿蒙智行合作车企 [4][46] -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商:Momenta、元戎启行 [4][46] -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舜宇光学科技、禾赛-W、速腾聚创、地平线机器人-W、黑芝麻智能、德赛西威、均胜电子、科博达等 [4][46][49]
禾赛集团(2525.HK):ROBOTAXI业务订单持续落地;首予港股买入评级
格隆汇· 2025-09-18 01:30
公司业务进展 - 禾赛科技与美国领先Robotaxi企业签订价值超过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5亿元)的激光雷达订单 作为其唯一供应商提供远距和近距产品 计划2026年底前完成交付 [1] - 公司近期获得多个Robotaxi相关订单 包括Motional IONIQ 5 Robotaxi全球独家激光雷达订单 以及哈啰首款Robotaxi车型HR1单车搭载8台激光雷达 哈啰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下线 2027年部署超5万辆Robotaxi车型 [1] - 2025年上半年激光雷达出货量达55万台 同比增长276.2% 其中ADAS交付量45万台(同比+237.5%)机器人领域交付量9.8万台(同比+692.9%) [1] 市场地位与行业表现 - 根据盖世汽车数据 2025年上半年在前装量产领域装机量市占率达33% 居行业第一 [1] - 公司盈利能力领先行业 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 [2] - 港股上市发行价212.8港元 为全球市场扩张提供更稳固平台 [2] 政策环境与行业催化 - 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明确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 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2] - L3级自动驾驶车型对感知要求更高 单车激光雷达搭载量通常在3台以上(如极氪9X光辉搭载5台) [2] - L3法规落地有望加速激光雷达渗透并提升单车搭载量 成为未来一年自动驾驶相关零部件催化剂 [2] 财务预测与估值调整 - 上调2026-27年收入预测约2% 反映持续获取订单能力及L3法规落地后市场空间扩大 [2] - 同步上调净利润预测6%-7% [2] - 基于DCF模型上调美股目标价至34.66美元(原27.52美元) 首次覆盖港股给予目标价269.66港元和买入评级 该估值未较美股给予溢价或折价 [2]
“真自动驾驶”来了!专家:责任界定尚未明确、技术仍待验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20:25
政策发布与核心目标 - 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出台 明确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1] - 政策旨在推动车主切身体会L3级自动驾驶便利 促进行业增长 [1] 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挑战 - L3级自动驾驶车型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主要障碍是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 [1] - 需通过大量试验和示范测试验证安全性与可靠性后 才能实现批量应用 [1] 配套法规与生态建设 - 政策推动完善与L3级自动驾驶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及保险等法律法规 [1] - 伴随L3级车辆推向消费者 关于车辆使用和事故责任认定的规则将进一步清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