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功能性食品
icon
搜索文档
刘宁到漯河市临颍县源汇区调研时强调: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落细 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新局面
河南日报· 2025-11-15 18:56
临颍县食品工业发达,产业特色鲜明。沃健康(河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围绕大健康产业,研发生产多种康复医疗器械和功能性食品。刘宁察看产品展示、 协同创新中心,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全会通过的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健康中国,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人民健康水平。这与大健康 产业息息相关,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刘宁说,要践行大食物观,加速产学研融合,助力企业产线升级、产品迭代,推动药食同源产业持续发展。河 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天然色素在食品领域应用的开拓者。刘宁走进研发中心,了解天然色素原料种植、工艺流程、应用场景等,对企业研发 生产高标准功能性食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表示充分肯定,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度融入食品全产业链,不断扩展市场规模,实现产 业化品牌化发展。刘宁还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商桥,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 展。 11月15日,省委书记刘宁到漯河市临颍县、源汇区,调研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旅融合等工作,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 基层落实落细。 省领导陈星参加。(记者 刘婵 张 ...
万字长文解读功能性食品:新消费下的健康食品新机会
新消费智库· 2025-11-14 21:03
以下文章来源于精练GymSquare ,作者Gavin 精练GymSquare . 而回到原点,什么是功能性食品,切中了人类食品需求进化的哪些需求, 以及这未来的健康食品机会,是本文想尝试理清楚的点。 作者 : G a v i n 来源: 精练G y m Sq u a r e, G y m Sq u a r e是一个原创精品健身内容平台,文章已 授权转载 以下万字长文,尝试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什么是功能性食品 功能性食品内涵泛化,「面子」与「里子」双重创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与「日常餐饮」概念相对。 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性食品,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保健品食品」 ——具有特定营养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肌体功 能,且不以治疗为目的。从法律法规上说,其必须符合四点要求: 精练GYMSQUARE是中国领先的健身和运动生活方式产业服务品牌。通过深度和前沿的行业洞察,服务中国健身和健康新经济,持续聚焦大健身产业、教 练职业和用户运动趋势。我们强调原创与价值创造:与精益练习者,建造自由运动广场。 这是新消费智库第 2 7 1 0 期文章 新消费导读 在新消费的浪潮中,功能性食品是当中的品类创新热门赛道。 ...
深度拆解 | 从概念萌芽到市场破局,日本功能性食品的半世纪风云
新消费智库· 2025-11-12 21:04
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发展历程 - 回溯近半个世纪,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经历了从概念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巨变,这不仅是产业升级迭代,更是消费者健康理念深刻变革的缩影[3] - 平成时代(1989年)以来,日本相继建立了三大保健食品体系:特定保健用途食品(FOSHU)、营养功能声称食品和功能声称食品,为市场规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5] - 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的进化史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中国功能性食品市场提供极具价值的借鉴与启示[6] 市场萌芽与监管启蒙(1970年代-1980年代) - 上世纪中后期,日本健康食品市场呈现爆炸式增长,销售额从1965年的18亿日元激增至1983年的4000亿日元,但市场存在严重乱象,商家以"包治百病"的广告语忽悠消费者[8] - 面对市场混乱,日本厚生省于1971年颁布《关于指导和查处未经批准和许可的医药品的通知》,明确规定健康食品不得再宣称任何功效、疗效或功能性[9] - 80年代中期,文部省启动食品功能的系统性分析与拓展研究,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食品功能概念并划分为一级(营养)、二级(感官)和三级(生理调节)功能[14] - 1987年厚生劳动省白皮书首次提出功能性食品概念,将其定义为"通过设计和加工,使人体能够充分发挥食品成分在生物防御、生理节律调节以及疾病预防和康复方面的生理调节功能"[17] - 市场端不断创新,运动饮料和等渗水品类应运而生,宝矿力水特于1980年上市,Aquarius于1983年问世,均衡营养食品品类也开始萌芽[18] - 1988年大塚制药FIBE MINI成为爆款产品,通过"一支就能提供相当于一个生菜的膳食纤维"宣传语成功让膳食纤维重要性深入人心,首年销量达2.4亿瓶[21][22] 大众化与制度确立(1990年代-2000年代初) - FANCL在1994年发起价格破坏宣言,通过通信销售模式将产品定价在2000-3000日元区间,彻底打破健康食品高价神话,大冢制药1993年推出低价路线产品NATURE MADE,共同开启健康食品平价时代[27][28] - 价格革命催生了单品邮购商业模式,激活药妆店新销售渠道,マンナンフーズ、オリヒロ、アスプロ等专注于药妆渠道的企业迅速崛起[30][32] - 日本于1991年正式推出"特定保健用途食品制度",由国家负责审查食品安全性及健康维护促进效果,获批产品可在包装上明确标注功效[33] - 1998年花王公司健康生态烹饪油获得"特保"许可,1999年正式上市,月销售额达原计划2.5倍,短短一年间健康油品类占据日本食用油市场约10%份额[35][36] - 90年代后期日本对药品范围重新调整,允许以胶囊或片剂形式存在但不宣称药效的产品作为食品处理,为营养补充剂市场扩大清除制度障碍[40] 信任危机与市场复苏(2000年代-2010年代) - 21世纪初日本健康政策重心转向健康促进与自我医疗,2003年《健康增进法》颁布和2008年代谢综合征强制实施筛查,使相关患者及高危人群达1960万,催生巨大蓝海市场[42] - 花王2003年推出ヘルシア緑茶和三得利2006年上市黑乌龙茶,凭借精准体脂肪诉求成为"特保"饮料爆款,零糖、零卡、零脂肪"零系"饮料掀起消费热潮[42] - 2007年最具影响力健康节目《发掘!あるある大事典》被曝"纳豆减肥"特辑存在严重数据造假,彻底摧毁公众对健康资讯节目信任[45] - 2009年花王健康生态烹饪油被曝含有可能转化为致癌物质成分,花王公司暂停销售所有相关产品并主动撤销"特保"许可,引发"EKONA冲击",动摇消费者对整个"特保"制度信任[47][48] - 2012年麒麟饮料推出首款"特保"可乐メッツコーラ,主打抑制餐后脂肪吸收,上市当年销量达602万箱;2013年三得利推出伊右卫门特茶,仅用半个月完成全年销售目标[51][53] 制度革新与多元化发展(2010年代至今) - 2015年日本推出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企业只需向消费者厅提交科学依据文件并通过审核即可标注功能性声称,无需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自2017年起申报数量首次超过"特保"许可数量[56][57] - 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激活市场,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达约6000亿日元,雪印公司首款功能性标示酸奶惠Megumi在标注"有助于减少内脏脂肪"后,销量增长3到6倍[57] - 日本膳食补充剂市场形成三大核心赛道:以蓝莓补充剂为代表眼部健康诉求,以氨糖、透明质酸为核心成分关节健康诉求,以及由胎盘素接棒引领美容护肤诉求[61] - 消费趋势呈现多元化,从减糖转向肠活,富含益生元和益生菌食品备受追捧;功能性酸奶崛起,明治"R-1酸奶"通过实证研究显示持续饮用学生流感发病率显著降低,年销售额从13亿日元暴增至215亿日元[62] -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情绪与睡眠管理成为新消费热点,养乐多2021年推出乳酸菌饮料Y1000,精准切入30-50岁职场人士压力管理需求;全营养食品迎合年轻群体对时间效率和性价比追求[65] - 能量饮料成为2010年代增长最快品类之一,奥地利红牛和美国Monster Energy代表海外品牌抓住年轻消费群体;市场面临社交媒体刷评论等隐性营销问题,传统强势品类如姜黄素解酒饮料因年轻人饮酒习惯改变市场份额下滑[67] 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 未来中国功能性食品品牌需构建三大核心驱动力:创造价值曝光,从花钱买流量转向创造内容赢流量;打造品类创新,通过剂型创新、场景创新或人群细分开创新品类认知;构建用户粘性,将产品从需要刻意坚持保健品转变为生活方式一部分[71][72] - 中国市场面临消费群体双向延伸与精准触达挑战,需针对银发经济与Z世代养生建立更精细化用户画像;消费者需求将从单一成分崇拜转向更全面、更个性化整体健康解决方案[73] - 中国品牌需平衡全渠道融合与合规经营,在拥抱电商和社交媒体新渠道同时确保营销内容科学、真实与透明;承担消费者教育责任,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公开原料溯源将透明作为品牌核心资产[73][74]
功能性营养赛道中能走多远?
格隆汇· 2025-11-11 00:12
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概况 - 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正处于结构性增长阶段,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1.09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46万亿元 [1] - 维生素、益生菌、蛋白粉等细分类别成为市场主要增长引擎 [1] - 中国市场同步扩容,2024年规模约231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 [1] 市场增长驱动力 - 人口老龄化趋势带动骨骼健康、心血管健康等功能性食品品类增长 [1] - 消费年轻化趋势下,Z世代消费者偏好便捷型、趣味型营养补充品 [1] 公司业务表现与战略 - 健合集团旗下Swisse品牌展现出较强的结构适应力,在“功效化—高端化—零食化”三条发展路径上持续投入 [1] - 品牌深耕抗衰老、肠道健康、骨骼健康等细分功能领域,并推出软糖、泡腾粉等便捷型产品 [1] - 2025年上半年Swisse所在ANC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9%,达到34.4亿元 [1] 行业竞争与投资视角 - Swisse的布局更多反映了对行业长期趋势的提前应对,而非短期业绩冲高 [1] - 随着功能性食品市场竞争趋于理性,其产品结构在中长期的平衡能力将决定对健合集团整体估值的贡献空间 [1]
功能性食品市场扩容,Swisse等相关品牌透露出哪些方向性信号?
格隆汇· 2025-11-11 00:12
行业市场前景 - 2024年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约1.09万亿元,预计至2030年将突破1.46万亿元 [1] - 中国市场保持高景气,功能性营养食品成为健康消费主力赛道 [1] - 未来两到三年,功效驱动、高端分层和场景创新等结构性因素将成为行业分化的关键指标 [2] 行业竞争趋势 - 领先品牌的竞争核心从营销领先转向功效领先 [1] - 功效导向有助于建立品牌壁垒,但对研发投入与科学验证提出更高要求 [1] - 零食化创新能拓展触达人群,但市场教育成本较高,回报周期较长 [1] 公司产品与品牌策略 - Swisse品牌策略强调科学功效与多场景触达 [1] - Swisse PLUS系列聚焦NAD+、麦角硫因等抗衰原料,定位35-50岁人群 [1] - Swisse Me主打软糖、直饮粉、微泡片等轻营养产品,贴合年轻消费场景 [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Swisse所在成人营养护理业务营收增长5.9%至34.4亿元,占集团营收近半 [1] - 该业务整体毛利率达62.5%,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 [1] 行业需求与挑战 - 高端化能满足消费者品质需求,提高产品粘性,但需精准把握健康消费节奏 [1] - 功效驱动是竞争起点,高端分层是需求来源,场景创新是潜在增量 [2]
民生健康:公司专注于大健康领域
证券日报网· 2025-11-07 17:48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专注于大健康领域 [1] - 公司业务集非处方药、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 [1] -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 [1]
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 泰州交出今年前三季度“成绩单”
扬子晚报网· 2025-11-05 17:54
产业发展总体表现 - 泰州市“8+13+X”产业链群2598家规上企业前三季度完成产值5588亿元,同比增长4.6% [1][3] - 产业发展定位为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 [3] 重点产业集群业绩 -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完成产值415.3亿元,同比增长11.8%,拥有全国唯一的新型疫苗和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试点 [4] - 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完成产值663亿元,产业规模位列全省第2位 [4] - 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完成产值698亿元,同比增长21.5%,造船三大指标占全省1/2、全国1/5 [4] -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完成产值1029.3亿元 [4] 产业创新体系支撑 - 布局“1+1+N”创新平台网络,出台产业科创强市“双18条”政策 [4] - 建立高效便捷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内外协同的要素配置格局 [4] 营商环境优化举措 - 打造“到泰州、泰周到”城市品牌,提档升级“一企来办.泰企通”平台,汇聚惠企政策6435条 [5] - 升级“政策计算器”功能,建成“市级制造强市建设专项资金”申报系统,实现项目申报全流程线上化,已有200多项专项资金通过平台申报 [5]
从概念萌芽到市场破局,日本功能性食品的半世纪风云
36氪· 2025-11-03 13:32
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发展历程 - 回溯近半个世纪,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经历了从概念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巨变,是消费者健康理念深刻变革的缩影 [1] - 产业在短期波动背后稳健生长,并逐步搭建起以特定保健用途食品、营养功能食品和功能性表示食品为主的严谨监管体系 [1][3] - 平成时代伴随消费税逐步上调,为市场规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市场萌芽与监管启蒙(1970年代-1980年代) - 上世纪中后期日本健康食品市场呈现爆炸式增长,销售额从1965年的18亿日元激增至1983年的4000亿日元 [4] - 市场乱象严重,存在商家以“包治百病”广告语忽悠消费者的问题 [4] - 日本厚生省于1971年颁布“四六通知”,明确规定健康食品不得宣称任何功效,拉开健康食品监管序幕 [5] - 1984年问卷调查显示,中小企业仍是市场主导,上门推销和邮购销售占据主流,但存在过度广告宣传及定价过高等问题 [7] - 80年代中期,文部省启动食品功能系统性研究,首次提出食品功能划分为一级(营养)、二级(感官)和三级(生理调节)功能的概念 [8] - 1987年厚生劳动省白皮书首次提出功能性食品概念,定义为通过设计和加工充分发挥食品成分生理调节功能的食品 [10] - 市场端出现品类创新,宝矿力水特(1980年)、Aquarius(1983年)等运动饮料上市,大塚制药CalorieMate(1983年)推动均衡营养食品品类萌芽 [11] - 减肥市场活跃但混乱,大塚制药FIBE MINI于1988年上市,首年销量达2.4亿瓶,成功普及膳食纤维重要性 [13] 大众化与制度确立(1990年代-2000年代初) - FANCL于1994年发起价格破坏宣言,将产品定价在2000-3000日元区间,打破健康食品高价神话 [17] - 大冢制药1993年推出低价路线产品NATURE MADE,共同开启健康食品平价时代,催生药妆店新销售渠道 [17][19] - 日本于1991年正式推出“特定保健用途食品制度”,由国家审查食品安全性及健康促进效果 [22] - 1998年花王健康生态烹饪油获得“特保”许可,上市后月销售额达原计划2.5倍,健康油品类占据日本食用油市场约10%份额 [25][27] - 90年代后期日本对药品范围重新调整,允许胶囊或片剂形式但不宣称药效的产品作为食品处理,为营养补充剂市场扩大清除障碍 [28] 信任危机与市场复苏(2000年代-2010年代) - 21世纪初日本健康政策重心转向健康促进,2003年《健康增进法》颁布及2008年代谢综合征筛查实施,创造巨大蓝海市场 [31] - 花王2003年推出ヘルシア緑茶和三得利2006年上市黑乌龙茶,凭借体脂肪诉求成为“特保”饮料爆款 [31] - 2007年健康节目《发掘!あるある大事典》曝出“纳豆减肥”特辑数据造假,严重摧毁公众对健康资讯节目的信任 [34] - 2009年花王健康生态烹饪油被曝含可能致癌成分缩水甘油脂肪酸酯,花王暂停销售并撤销“特保”许可,事件被称为“EKONA冲击” [36][38] - 市场复苏由新一代“特保”饮料引领,麒麟饮料2012年推出メッツコーラ,上市当年销量达602万箱 [42] - 三得利2013年推出伊右卫门特茶,仅用半个月完成全年销售目标,标志市场走出信任危机阴影 [42][44] 制度革新与多元化发展(2010年代至今) - 2015年日本推出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企业只需提交科学依据文件即可标注功能性声称,极大降低准入门槛 [46] - 新制度成为市场催化剂,自2017年起功能性标示食品申报数量超过“特保”,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估算达约6000亿日元 [47] - 雪印公司首款功能性标示酸奶惠Megumi在标注“有助于减少内脏脂肪”后,销量增长3到6倍 [47] - 消费趋势向多元化演进,三大核心赛道为眼部健康、关节健康和美容护肤诉求 [50] - 低糖低碳水饮食兴起,肠活成为新风口,明治“R-1酸奶”年销售额从13亿日元暴增至215亿日元,开辟免疫力调节新赛道 [51] - 新冠疫情后情绪与睡眠管理成为热点,养乐多2021年推出乳酸菌饮料Y1000,精准切入职场人士压力管理需求 [52] - 能量饮料成为增长最快品类之一,海外品牌如奥地利红牛和美国Monster Energy成功抓住年轻消费群体 [55] 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 未来中国功能性食品品牌需构建三大核心驱动力:创造价值曝光、打造品类创新和构建用户粘性 [58][59] - 品牌需要建立更精细化用户画像,针对银发经济与Z世代养生进行差异化产品开发和营销沟通 [60] - 消费者需求将从单一成分崇拜转向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整体健康解决方案 [60] - 品牌必须将合规置于战略高度,在拥抱电商和社交媒体新渠道同时,确保营销内容科学真实透明 [60] - 中国品牌应承担消费者教育责任,普及科学知识,公开原料溯源和检测报告,将透明作为品牌核心资产 [61]
蓝美股份千万级资金收购VitaCyan专利技术,校企合作推动功能食品产业迈向新阶段
中国食品网· 2025-10-30 21:41
技术收购与合作 - 公司以千万元级别资金完成对沈阳农业大学“蓝莓花色苷酪蛋白稳态化技术”VitaCyan的收购 [1] - 此次合作被视为校企协同推动功能性食品科技产业化的重要里程碑 [1] - 公司执行总裁金磊出席并阐述技术应用前景 强调校企资源有效整合 [4] 技术突破与优势 - VitaCyan技术通过酪蛋白作为天然载体 将花色苷分子包埋形成稳定纳米复合物 解决其分子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 [8] - 该技术使蓝莓花色苷的耐高温性能提升30%以上 并在试验中表现出吸收率和代谢水平的显著增长 [10] - 技术使蓝莓花色苷在肠道中的生物利用度实现10倍级提升 实现“1+1>2”的营养增益效果 [10] 公司产业链布局 - 公司长期致力于蓝莓全产业链布局 其选育的“蓝美1号”蓝莓被认定为国家林木良种并获批为新食品原料 [5] - 公司已围绕“蓝美1号”蓝莓花色苷在眼部健康、血糖代谢等领域开展多轮临床研究 形成从育种、研发到应用的产业链闭环 [5] - 公司将把VitaCyan技术与“蓝美1号”蓝莓花色苷结合 拓展在功能性食品、固体饮料等领域的应用 [12] 行业影响与战略方向 - VitaCyan的推出将推动行业从“成分添加”向“功能添加”、从“概念营销”向“效果导向”转型升级 [12] - 公司未来将继续围绕VitaCyan技术开发着眼于眼部健康、抗氧化等功能性食品 并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 [13] - 公司借助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双轮驱动 在践行“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企业担当 [13]
锚定免疫抗衰,又一品牌获千万投资
搜狐财经· 2025-10-20 11:13
公司融资信息 - 深圳海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25年10月17日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为三泽创投,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产品研发迭代、品牌建设及团队扩充 [1] - 公司融资历程包括:2022年4月Pre-A轮融资近千万人民币,投资方为明峰投资;2023年2月Pre-A+轮融资数千万人民币,投资方包括深创投、海量资本等 [2] 公司技术与研发实力 - 公司由深圳大学医学院前副院长刘志刚教授与英国牛津大学免疫学博士王志尧教授联合创立,依托深圳大学过敏反应与免疫学研究所30余年免疫科研成果 [4] - 研发团队深耕人体微生态、过敏机制等领域逾30年,累计发表免疫相关学术论文300余篇,博士学历占比超60% [4] - 拥有自主研发的生物活性追踪分离技术(BTIM),并开发出独家专利成分HEPRO-6A®,该成分于2024年升级为HEPRO-6A PRO,荣获CIC2022"创新原料奖"及"InnoCosme Awards创新配方奖" [4][7] 公司产品与市场表现 - 公司核心品牌海璞诺专注于免疫抗衰,产品线包括面向皮肤微生态的抗衰功能性护肤品和面向肠道微生态的益生菌功能性食品 [4] - 海璞诺护肤系列在2023年至2024年3月期间的产品销售总额高达5000万元,复购率持续稳定在60%以上 [5] - 基于肠道免疫技术开发的功能性益生菌系列产品在上市初期实现千万元业绩突破,针对婴儿及老年皮肤瘙痒护理的医疗器械产品处于注册申请与备案阶段 [9] 行业趋势与资本偏好 - 此次获投反映出资本对"科研驱动、功效导向"品牌的偏好 [2] - 随着消费者对功效性产品需求提升,依托平台技术及新原料突破能力的品牌更有望在市场中占据优势 [2] - 化妆品行业呈现向技术深耕、全品类延伸的发展趋势,具备原料研发、专利成分与医学背景的品牌更易获得市场认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