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造业
icon
搜索文档
“非洲心脏”为何成功逆袭?
虎嗅APP· 2025-05-13 07:5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作者:黄凡,头图来自:AI生成 我过去对非洲大陆的印象,只限于对埃及、摩洛哥等非洲边缘国家的观感。 非洲的核心区域现状究竟是怎样的?这一次我就利用五一长假,直接深入到非洲的心脏地带——卢旺达去 看看。 国人心目中的非洲,往往与贫困、战乱、落后等负面的词联系在一起。以至于笔者在准备这次中部与东部 非洲之行时,因担心水土不服而带上了一周的"干粮",家人在送别时更是对安全问题千叮咛万嘱咐。我心中 不免忐忑,也一直在祈祷。 真实的非洲到底如何?经过飞机中转,到达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第一印象就是天朗气清、白云飘飘,随后 看到整洁的街道、精致的别墅区、国际化咖啡馆……感觉这个非洲小国的首都确实有欧洲城市的味道了。 四处走访了几天,发现整体经济与社会发达程度与中国2000年初相似。总体上,这里的环境干净整洁,人 们很友好,感觉挺安全,经济活动也比较活跃而且有序,有蒸蒸日上的感觉,真是颠覆了我们过去在国内 新闻报道中形成的对非洲的认知了。 在网上深入查找一下资料后,就能了解到卢旺达近30年的发展历程堪称非洲大陆的奇迹。 这个位于非洲心脏地带的小国,从1994年种 ...
淮安出台《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新华日报· 2025-05-13 05:07
为加快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快速增长,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4月,淮安 市出台《2025年淮安市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刘香莉钱馨 聚焦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对"专精特新"企业项目核准备案、工程规划等审批程序,进一步提高审批效 率。丰富"淮企小秘书"功能,建立线下线上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聚焦政策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投 资融资、引才育才等重点方向,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综合服务体系,全方 位服务保障"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近年来,淮安开展"专精特新"专题巡诊,企业质态不断优化。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 造等为主导的"专精特新"企业数占"专精特新"企业总数的80%,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重抓主导产业发 展壮大的工作导向。2024年全市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共实现开票销售710.18亿元,有效带动了全 市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 聚焦靶向培育。该方案聚焦省"1650"产业体系、市"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畅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入库、评价、成长通道。建立健全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 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 ...
福建加快筹设100亿元省级并购基金 服务科技企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5-12 23:25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型企业政策 - 福建省出台《若干措施》共12条 旨在打造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突出用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政策和工具 [1] - 加快筹设100亿元省级并购基金 支持省金融投资公司 省投资集团与科技型上市公司 制造业龙头企业 链主企业合作 吸引境外资本参与 [1] - 每年精选100家优质科技型企业实施重点培育 优化上市服务通道 加强税收政策咨询 提供上市培训 夯实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 [1] 政府引导基金与私募基金支持 - 筹设100亿元省级科创接力S基金 为基金投资的优质科技型企业接续赋能 培育耐心资本服务科技创新 [2] - 优化私募基金落地保障服务 推动证券基金业机构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2] 上市公司与债券市场支持 - 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加大企业并购重组支持力度 [1] - 深挖债券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潜力 [1] 投融资平台建设 - 搭建科技产业资本投融资对接平台 完善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机制 [2]
林荣雄策略- 黄金坑成功兑现:后续是高低结构再平衡
2025-05-12 23:16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未提及具体公司,涉及A股市场、中美贸易、科技板块、黄金、债券、美元、大宗商品等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市场表现与走势**:五一后市场风险偏好上行,A股从底部反弹,深圳中指回升至3350点附近,上证综指恢复至清明节前水平,“黄金坑”观点得到验证;黄金坑后市场转入震荡模式,短期或冲高回落,二次探底可能性低,可进行结构性投资;2月下旬至2月底A股出现高位票向低位票切换,市场需高低结构再平衡,预计5月科技板块迎第二波行情 [1][2][6] - **中美关税谈判**:中美首轮关税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但磋商过程复杂,不宜过度乐观;谈判进展有助于安抚市场情绪,缓解关税不确定性,或促使美联储降息,小微盘和科技股可能反弹,但持续性有限;中美贸易谈判反复,将使市场维持震荡格局 [1][3][4] - **中美经济数据**:4月中国PMI和出口数据回撤,对美出口同比下降21%,中美双方存在合作基础;美国PMI数据显示制造业与服务业分化,制造业有滞胀迹象,经济衰退可能性低,美元指数预计不会大幅下降 [1][5][14] - **进出口与转口贸易**:4月整体出口数据表现不弱,但有抢出口效应和转口贸易增长,美国同比下降约20%;转口贸易增加摩擦成本,可能导致价格上涨和需求下滑,需关注后续高频数据 [1][8] - **通胀与油价**:通胀数据较差,受油价一季度下滑拖累,4月经济低位稳定,但结构有问题 [1][9] - **美联储政策**:美联储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强调降息门槛提高,需更多数据支持;CME推迟首次降息预期至7月,预计年内三次降息 [4][13] - **黄金价格**:今年黄金价格受地缘政治和央行购金支持,但短期受美国政策谈判影响定价逻辑减弱,高位约3005美元 [15] - **海外市场表现**:上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小幅上升,短端不变;美元指数维持在100左右,年底前美国衰退可能性低,美元大幅下降概率不大;黄金小幅上升,螺纹钢下跌 [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18 - 2019年中美贸易磋商经历多轮才达成第一阶段协议 [3] - 特朗普开启90天缓和期后市场出现转口贸易,以缓解美国库存和中国出口压力 [8] - 从关税公布结果看,美股与富时中国A50盘前涨幅较小,市场仍担心不确定性 [11]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中美经贸会谈进展
郭磊宏观茶座· 2025-05-12 23:10
中美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美方承诺取消4月8日以来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并暂停4月2日加征的对等关税中的24%的关税90天,中方也做出对等取消和暂停措施[1][5] - 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并计划在2025年5月14日前完成关税调整[6] - 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仍保留30%的附加关税(20%芬太尼关税+10%保留关税),24%的暂停关税未来存在不确定性[2][10]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优势 - 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达31%,远超美国的16%和日本的6%,规模优势显著[8] - 中国制造业效率指数(CIP)排名从1990年的第35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2位,仅次于德国[8] - 中国制造业已形成"规模+效率"的双重护城河,全球缺乏可替代中国制造量级的竞争区域[7][8] 经贸会谈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 - 中国对美出口约束降低,短期内出口弹性可能放大,出口下行风险缓和[3][9] - 美国及全球经济被关税拖累衰退的风险下降,有利于外需和外部金融环境稳定[3][9] - 2023年中国出口年增速为5.9%,显示出口韧性仍存[12] 宏观经济政策方向 - 扩内需仍是战略重点,政策将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统筹"推进[12] - 政策抓手包括:加快广义财政进度、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培育新兴支柱产业[12] - 4月出口韧性和经贸会谈进展可能为政策实施提供更灵活的时间窗口[12] 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 经贸进展将推升名义增长预期、降低狭义流动性预期、提高风险偏好,带动利率上行[4][13] - 权益资产整体受益,外需相关度高、总量敏感度高的行业弹性更大[4][13] - 前期市场侧重消费和建筑等逆周期政策受益领域,关税下降带来"冲回"效应将利好出口链[4][13]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出炉,深圳稳居前三
搜狐财经· 2025-05-12 22:11
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 - 2024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三名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无锡进入前十 [1][2] - 广东省共有4个城市进入前20名,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第17位)、东莞(第18位) [2] - 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连续2年净流出,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 [3] 流动人才特征 - 2024年跨城求职流动人才中18-30岁占比67%,男性占61%,54%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7%) [1] - 流动人才中55%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行业,房地产行业因调整期导致异地求职比例较高 [1] 一线城市人才流动 - 2024年京沪深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4%、1.3%、1.2%、0.8%,京沪广同比小幅下降,深圳持平 [3] - 深圳2020-2024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稳定在1.1%-1.4%,2024年常住人口增加2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全国第一(2.5万家,每平方公里12家) [5] 深圳人才流动细节 - 2024年深圳人才来源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8.6%(低于2023年的39%),珠三角城市占18% [5] - 深圳人才流出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8.2%(低于2023年的50.2%),珠三角城市占33.5%,主要流向广州(11.5%)、东莞(10.5%)、惠州(4.8%)、佛山(4.2%) [5]
农民工群体的五点观察
一瑜中的· 2025-05-12 18:53
核心观点 - 2024年农民工群体规模达3亿人,创历史新高,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41% [2][14] - 农民工流动呈现"东部集中但规模放缓"特征,2024年东部净流入4834万人,但较2019年减少450万人 [5][14] - 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建筑业减少296万人,制造业增加180万人,批发零售增加149万人 [6][17] - 工资增速呈现行业分化:建筑业工资增速提升2.2个百分点至4.6%,制造业提升2.3个百分点至4.1% [8][24] - 消费结构向服务倾斜:2024年随迁儿童入学率提升至94.5%,人均居住面积增长2.9%,文娱支出占比提高 [9][30] 人口流动 - 农民工输出地集中在东部(1.1亿人)和中部(1.0亿人),分别占比35%和33% [5][14] - 输入地以东部为主(1.5亿人),占比51%,但净流入规模较2019年减少450万人 [5][14] - 中部地区净流出减少422万人,显示劳动力留存效应增强 [14] 就业结构 - 制造业吸纳农民工最多(8362万人),占比27.9%,2024年新增就业180万人 [6][17] - 建筑业就业减少296万人,占比降至14.3%,较2021年累计减少1272万人 [6][19] - 第三产业吸纳1.63亿农民工,批发零售业新增就业537万人(2021-2024年) [17][19] 工资水平 - 2024年月均收入4961元,增速3.8%,较全国低1.5个百分点 [8][22] - 建筑业呈现"缩量保价"特征:就业降6.9%但工资增速达4.6% [24] - 制造业实现"量价齐升":就业增2.2%同时工资增速提升至4.1% [24] - 居民服务业表现最弱:就业降2.5%且工资增速仅1.5% [24] 消费特征 - 历史消费结构侧重商品:食品烟酒占比达30-33.6%,高于全国28.2% [9][30] - 服务消费快速提升:随迁儿童入学率从90.9%增至94.5%,居住面积增长2.9% [30] - 文娱支出显著增加:上网占比提升6个百分点至53.3%,朋友聚会提升4.8个百分点 [30] 经济影响 - 2020-2022年农民工GDP增速低于官方数据,对应消费K型复苏 [11][31] - 2023-2024年农民工GDP增速反超,驱动消费下沉 [11][31] - 2025年一季度两者趋同(5.47% vs 5.40%),标志消费分化阶段结束 [11][32]
宏观快评:农民工群体的五点观察
华创证券· 2025-05-12 17:15
人口流动 - 2024年农民工总数3亿人,占就业总人数41%,主要来自东部、中部,分别为1.1、1.0亿人,占35%、33%;输入地主要是东部,为1.5亿人,占比51%[4][13] - 2024年东部、其他地区分别净流入4834、89万人,同比增长41、19万人[4][13] - 对比2019年,2024年东部净流入减少450万人,中部净流出减少422万人,中部向东部输送劳动力约减少400万人[4][13] 就业情况 - 2024年农民工就业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分别为8362、4286、4076万人,占比27.9%、14.3%、13.6%[5][20] - 2024年建筑业农民工就业减少296万人,制造业、批零、住宿餐饮分别承接180、149、135万人[5][20] - 对比2021年,2024年建筑业农民工减少1272万人,批零、制造业、其他行业分别承接537、435、390万人[5][20] 工资水平 - 2024年农民工月均可支配收入4961元,同比增长3.8%,较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低1.5个百分点[6][27] - 建筑业、批发零售、制造业农民工工资增速较高,分别为4.6%、4.3%、4.1%,居民服务修理、交运仓储增速偏低,分别为1.5%、3%[27] 消费结构 - 2019年新生代、老一代农民工食品烟酒消费占比为30%、33.6%,高于全国的28.2%,服务消费占比偏低[9][34] - 2024年进城农民工随迁3 - 5岁儿童入学率为94.5%,较2023年的90.9%大幅增长;人均居住面积24.7平,同比增长2.9%;上网和朋友聚会占比分别较上年提高6.0和4.8个百分点[9][35] 经济体感 - 2020 - 2022年农民工视角GDP增速低于官方,对应消费K型复苏;2023 - 2024年高于官方,对应消费下沉[3][10][40] - 2025年一季度农民工视角GDP增速、官方GDP增速分别为5.47%、5.40%,差距基本弥合,后续消费机会取决于政策方向[10][40]
4月全球PMI:关税拖累开始显现
华泰证券· 2025-05-12 15:25
全球市场 - 4月全球综合PMI下行1.2pp至50.8,制造业PMI下降0.5pp至49.8,服务业PMI下行1.8pp至50.8[4][9] - 全球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回落1pp至49.8,新出口订单大幅走弱,下降2.8pp至47.2[5] - 全球制造业产成品库存上升0.3pp至48.8,原材料库存下降0.7pp至48.9[6] 发达国家 - 美国Markit制造业PMI持平于50.2,ISM制造业PMI下行0.3pp至48.7;Markit服务业PMI从54.4降至50.8,ISM服务业PMI上行0.8pp至51.6[9] - 欧元区制造业PMI从48.6上行至49,服务业PMI下行0.9pp至50.1[9] 新兴市场 - 新兴市场制造业PMI从51.3回落0.8pp至50.5,服务业PMI大多回落,巴西明显走弱[9] - 亚洲除中国外综合PMI上行,制造业PMI下行,服务业PMI景气度回升[84] 中国市场 - 4月中国综合PMI下行,制造业PMI下行1.5pp至49,服务业PMI下行0.4pp至50.4[78] 拉美市场 - 拉美Markit制造业PMI边际回落,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有所下降[98] 风险提示 - 全球贸易需求超预期走弱,地缘政治冲突升级[8]
对日收并购实务指南:风险解析与防范
搜狐财经· 2025-05-12 11:44
中日经济合作与收并购趋势 - 中资企业对日本并购同比增长604%,交易金额从2023年的6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41亿美元,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亮点 [2][3] - 金融保险业以7493亿日元投资额位居行业榜首,同比增长35.3%,电气机械器具和化学医药分别以4935亿和4933亿日元紧随其后 [7] - 批发零售业投资额达4394亿日元,增速高达287%,精密机械器具行业增速达5542.8% [7] 日本市场吸引力分析 - 日本完善的法律体系、透明商业规则和稳定政治经济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可靠保障,2024年设立金融资产管理特区通过减税政策降低外资运营成本 [5] - 中日产业结构互补性强,日本高端制造和医疗设备技术优势可提升中国产业链竞争力,老龄化社会催生的医疗健康市场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空间 [5] - 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持开放态度,双方通过收并购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5] 收并购流程与风险防范 准入合规风险 - 需同时满足中日两国监管要求,跨境审批流程衔接不畅可能导致交易延迟,日本可能将中国投资者列入"特定外国投资者"范畴 [10] - 防范建议包括合理规划审批流程、同步推进国内外审批程序、预留充足缓冲期 [11] 资金跨境流动风险 - 中国侧需完成境外直接投资登记并经外汇管理局审核,日本侧大额资金流动可能触发金融机构尽职调查 [12] - 防范建议包括与外汇管理局预沟通、选择有中日跨境业务经验的银行 [13] 税务风险 - 日本税制复杂且税率较高,语言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申报不备或遗漏 [14] - 防范建议包括定期税务合规培训、聘请专业税务顾问、进行税务健康检查 [16] 海外用工风险 - 日本用工制度与中国差异显著,收并购后用工调整难度大 [17] - 防范建议包括建立合规化用工方案、短期内维持原有雇佣条件、渐进式文化整合 [18] 知识产权与技术风险 - 知识产权识别与评估存在困难,技术转移需获得出口许可 [19] - 防范建议包括全面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制定合规转移计划、评估侵权风险 [20] 商事习惯及语言文化风险 - 日本商事习惯注重口头承诺法律效力,内部审批流程复杂 [21] - 防范建议包括明确交易阶段预期、开展跨文化沟通培训、建立确认机制 [22] 重点行业风险分析 制造业 - 日本外资准入机制趋严,产品需符合JIS认证体系 [25] - 防范建议包括建立准入合规管理机制、构建质量认证保障体系 [26] 医疗健康行业 - 资质认证要求严格,以院长和主治医生为核心的运营模式易导致人才流失 [27] - 防范建议包括严格认证合规资质、确保关键人员留任 [28] 再生能源产业 - 涉及储能技术专利或电网调度算法可能触发国家安全审查 [29] - 防范建议包括建立敏感技术筛查机制、并购协议固定技术认证要求 [30] 高新技术产业 - 半导体等领域收购1%以上股权需事前申报,知识产权保护严格 [31] - 防范建议包括事前合规规划、进行专利地图分析、加强商业秘密保护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