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AI
icon
搜索文档
AI闯入急诊和ICU,一次悄无声息的突围
第一财经· 2025-09-04 10:06
医疗AI在危急重症救治的核心应用进展 - AI开始进入危急重症救治的核心诊疗环节 例如胸痛急诊和ICU场景 [1][2] - 具体应用包括阿里巴巴达摩院与浙大一院联合发布的iAorta模型 可通过平扫CT在几秒内识别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将确诊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 [1][5] - 腾讯与迈瑞医疗共同研发的启元重症大模型可在5秒内回溯整合患者病情 并提供重症趋势预测和建议 [1] 医疗大模型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蓝想数科发布LAN-AI Agents急危重症专科智能体 面向急诊 手术和重症三大核心场景 通过多模态数据构建数字患者 实现风险预测和诊疗建议生成 [3] - 该智能体可自动追踪生理参数变化 提前识别休克和呼吸衰竭风险 并推荐个性化抢救路径 实时触发备血和手术室预定等流程联动 [3] - 浙江医院升级后的Maicim®大模型将高年资专家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算法 使医护人员效率提升30%以上 临床失误率降低25% [4][5] 医疗AI在急诊领域的专项应用 - 北京天坛医院2024年9月推出全球首款卒中辅助诊断AI机器人 对量表全流程自动评分准确率达95% 面瘫和肢体肌力评分达到资深医生水平 [5] -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死亡率高达40%-50% 漏诊率约40% iAorta通过平扫CT识别该病症 对临床救治意义重大 [6][9] - AI可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 在急诊救治中实现实时监测生命体征 自动追踪检查结果 并给出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 [7][8] 医疗大模型行业发展现状与竞争格局 - 截至2025年5月 国内已发布近300个医疗大模型 其中医疗服务场景占比超过一半 [1] - 当前医疗AI应用主要集中在辅助决策 预问诊 病历生成等外围场景 但正逐步向临床核心环节渗透 [2][7] - 清华大学研发的紫荆AI医生覆盖21个科室42位AI医生 诊治300多种疾病 其人工智能医院用2天完成三甲医院2-3年诊断量 准确率超96% [7] 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独特价值与优势 - AI可完成医生无法实现的功能 例如iAorta通过比对训练成千上万张CT片 在几秒内勾画主动脉结构 判断血管壁变化 而人类医生无法用肉眼在平扫CT上发现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9] - 大模型技术框架下 AI应用可实现多维度生命体征自动实时评估 动态生成质控报告 并建立知识沉淀机制 [4] - 在挽救生命的最高维度上 AI的进化具有积极意义 [10]
哈佛学生靠医疗“ChatGPT”,成了亿万富翁
虎嗅· 2025-08-29 10:00
"AI 原生 100" 是虎嗅科技组推出针对 AI 原生创新栏目,这是本系列的第「 16 」篇文章。 这是一个在生成式AI时期才会出现的场景。 在美国,一位医生推开诊室大门的同时,手机屏幕上弹出的不是邮件提醒,而是一款叫做OpenEvidence的医疗AI应用。 如今,单美国就有10万执业医生每天都在用这款产品,这一数据在高度保守、工作节奏紧绷、数字化渗透率低的医疗行业前所未有。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 是,也就在一年多前,这款产品的用户数只有几千。 其月咨询量增长速度之快,让 GV (原 Google Ventures)合伙人直言:"这是我们见过增长最快的科技应用之一。" OpenEvidence解决了什么问题? 医疗界知识更新太快,Nature研究表明,医学知识每73天就能翻一倍,而每次出现的病例都千奇百怪,医生往往需要在网上搜索相似病例和解决方法,这个 过程冗长且准确性不稳定。 OpenEvidence将这些庞杂且更新迅速的医学知识装进Agent当中,让医生可以快速找到最新、最准确的医学证据。 创始人Daniel Nadler被称为"十年一遇的传奇创业者"。 前一次创业,他把金融AI公司Kensho以约 5. ...
超10亿,“国家队”投了个汽车芯片丨投融周报
投中网· 2025-08-25 17:27
硬科技赛道投融资动态 - 空天科技领域成为新风口 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完成天使+轮超募融资[4] 追梦空天科技完成两轮合计超亿元Pre-A++轮及战略轮融资[4][22] - 半导体领域融资活跃 芯擎科技完成超10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11] JBD完成数亿元人民币B1轮融资[20] 奕泰微电子完成近亿元A1轮融资[21] 芯动力科技完成近亿元B2轮融资[24] - 机器人及自动化企业获资本加持 视比特机器人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15] 魔仓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融资[14] 白犀牛自动驾驶累计B轮融资近5亿元[19] 首形科技完成超高仿生情感交互机器人融资[9] - 激光与通信技术公司受关注 极光星通完成A3轮融资[16] 聿凡领光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13] 引导精密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10] - 智能制造领域持续升温 燕龙科技完成2亿元B轮融资[25] 中科卓尔完成B轮融资[7] 绿色云图完成Pre-A轮亿元融资[8] 大健康赛道投融资动态 - 合成生物学企业受资本青睐 微远生物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4][31] 苏州一兮生物完成近2亿元A轮融资[4][34] - 创新药研发企业融资活跃 应世生物完成超3400万美元C轮融资[37] 蔚程医药完成千万美元种子轮融资[32][33] 科凝生物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29] - 医疗AI与诊断技术获投资 惠每科技完成近2亿元新一轮融资[30] 凡知医学完成亿元级D+轮融资[35] 智瞳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28] - 医疗器械与治疗技术受关注 华硼中子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36] 佳惟达生物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27] 互联网/企业服务赛道投融资动态 - AI应用层投资聚焦情感交互与工具创新 宇生月伴完成情感语音交互模型融资[4][39] ChatExcel完成近千万天使轮融资[5][40] - 人工智能企业估值提升 红熊AI完成Pre-A轮融资 投后估值达5亿元[41]
里昂:平安好医生(01833)为中国AI医疗主要受益者 升目标价至20港元 重申“跑赢大市”评级
智通财经网· 2025-08-21 15:08
业绩表现 - 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9.5%至25亿元人民币 [1] - 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36.8%至1.34亿元人民币 [1] 股价与评级 - 目标价从10港元上调至20港元 [1] - 重申跑赢大市评级 [1] 增长驱动因素 - 医疗AI进展和盈利前景改善推动股价表现 [1] - AI医疗赋能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推动进一步增长 [1] - 公司是中国AI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主要受益者 [1] 预测调整 - 2025年至2027年收入预测上调1.9%至5.6% [1] - 基于更乐观的利润率假设大幅上调净利润预测 [1] 行业趋势 - 医疗AI和商业健康保险在中国医疗行业获越来越多关注 [1] - 市场对医疗AI公司的热情将保持不变 [1] - 技术投资到AI驱动应用的循环持续获得动力 [1]
股票:创新驱动下的结构性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8-21 10:32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累计上涨23% [1] - 智能驾驶概念股单月涨幅超40% 以1244 HK/R7T5P和1244 HK/L4M9Q为代表 [1] - 全息投影设备企业1244 HK/K3J7N股价三个月内实现翻倍 [1] 新能源材料板块 - 1244 HK/X5Z8V持续受益全球碳中和进程 [1] - 企业研发的石墨烯电池技术已进入量产阶段 [1] 医疗AI企业 - 1244 HK/Q9P4D和1244 HK/F6G8H正在改写传统诊疗模式 [1] - 动态市盈率维持在35-50倍合理区间 [1] 债券市场 - 3A级港交所公司债收益率攀升至4.2% 较年初提升80个基点 [2] - 1244 HK/D3M7K发行的五年期绿色债券嵌有碳减排对赌条款 备受机构追捧 [2] - 需警惕1244 HK/B8V2C等高收益债发行主体的现金流压力 [2] 黄金投资 - 传统黄金ETF持仓量增长12% [3] - 1244 HK/N4F9R推出的区块链黄金凭证交易量突破百亿港元 [3] - 1244 HK/P5G3L数字凭证直接对应瑞士金库实物黄金 [3] - 1244 HK/Z7H2Y开发黄金波动率衍生品 为美元指数宽幅震荡背景下的风险对冲提供新工具 [3] 投资策略 - 专业机构建议采取"核心+卫星"策略:60%资金配置于1244 HK/R2D9M等蓝筹股及利率债 30%布局1244 HK/K8F3Z等高成长赛道 10%通过1244 HK/L7P2X等工具对冲系统性风险 [4] - 1244 HK/M3N6B等跨境套利品种或成四季度黑马 [4] 其他活跃标的 - 包括1244 HK/V3T8R 1244 HK/E9R5X 1244 HK/A2W7S 1244 HK/U4J6K 1244 HK/O5D3M 1244 HK/Y8H3N 1244 HK/C7B4F 1244 HK/I3M9Q 1244 HK/T6V2P 1244 HK/S8K4J 1244 HK/G5R7D 1244 HK/J2H8L等12家企业 [4]
四大业务协同发力,讯飞医疗(2506.HK)中期营收劲增30%!
格隆汇· 2025-08-20 18:09
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中期整体营收达2.986亿元,同比增长30% [1] - 基层解决方案收入同比增长52%,区域解决方案收入同比增长178%,患者管理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0% [1] 业务发展 - 基层解决方案覆盖全国31个省市的697个区县,超7.5万家基层医疗机构 [1] - 智医助理累计提供超10.1亿次AI辅诊建议,修正诊断超176万例 [1] - 医院解决方案合作等级医院超500家 [1] - 讯飞晓医APP累计提供超1.4亿次咨询服务,下载量突破2400万次 [1] - 智能助听器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进一步完善 [1]
惠每科技完成近2亿元新一轮融资,上海科创基金、钟鼎资本共同领投
搜狐财经· 2025-08-18 14:36
融资信息 - 惠每科技完成近2亿元新一轮融资 由上海科创基金及钟鼎资本共同领投 启明创投继续加持 长宁资本以虹桥睿智投资平台跟投 [1]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5年 专注于应用AI技术解决临床痛点 通过打通院内实时临床数据构建AI临床数据基座 [1] - 形成三大类解决方案:AI辅助临床决策 赋能事中质控 实现事中费控 覆盖医疗机构临床、管理、费控核心场景 [1] - 已在全国1200多家医院构建AI临床数据基座 [1] 技术优势 - 结合医学能力及循证医学知识库积累 实现智能体与医生工作流无缝对接 支持一键调用 [1] - 大模型平台推动业务飞速增长 处理零散临床任务的效率大幅提升 [1] 行业地位 - 被上海科创基金评价为中国临床AI医疗市场龙头 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1] - 具备全国医院网络优势 处在临床诊疗核心工作环节 定位为"医护手边的AI助手" [1] 政策环境 - 国务院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上海正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1] 发展战略 - 下一阶段将推动国际化战略 依托产研优势及上海区位优势 加速中国AI实践走向世界 [1] - 持续推动AI技术与临床场景深度融合 助力AI技术真正落地应用 [1]
医疗AI解决方案提供商惠每科技获上海科创基金及钟鼎资本领投近2亿元新一轮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8-18 10:40
近日,医疗AI解决方案提供商惠每科技完成近2亿元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上海科创基金及钟鼎资本共同领投,启明创投继续加持、长宁资本以虹桥睿智 投资平台进行跟投。 来源:猎云网 2025年以来,惠每科技利用大模型技术,实现了其产品线在功能以及应用落地上的双重跃迁。今年3月,惠每科技与华为联合发布了基于大模型的AI辅助诊 疗及质控解决方案,将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合于既有产品体系与临床场景中。6月,惠每科技发布Agent Store平台,与惠每AI临床数据基座深度嵌合,突破了 基座大模型自由问答的交互形式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瓶颈,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基于特定患者情况及临床任务需求,一键调用海量临床智能体。同时,该平台 允许每一位用户自行构建、配置、管理自己的智能体,为每个岗位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各个临床专科的发展需要赋能。 截至目前,已有近百家医院上线惠每大模型版CDSS、大模型版病历质控以及Agent Store平台。Agent Store平台的智能体数量在短短2个月内快速增长至200 个以上,覆盖30余个专科以及12个场景。 惠每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奇博士表示:"25年以来,我们看到医院客户对应用大模型新技术解决临床痛 ...
融资丨惠每科技完成近2亿元新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8-18 10:11
截至目前,惠每科技的AI产品矩阵累计覆盖1,200余家等级医院,其中70%以上为三级医院。过去10年 间,惠每科技的解决方案受到头部医疗机构的广泛认可,持续服务了逾500家三甲医院,并与复旦排行 榜百强医院中的47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受益于与客户的紧密互动与合作,其产品线持续创新突破,从早 期的标准版CDSS起步,近年来逐渐向垂直专科持续纵深,并延展至单病种质控、风险预警及防控、病 历内涵质控、临床路径及费控等临床诊疗和质量管理场景。 2025年以来,惠每科技利用大模型技术,实现了其产品线在功能以及应用落地上的双重跃迁。今年3 月,惠每科技与华为联合发布了基于大模型的AI辅助诊疗及质控解决方案,将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合于 既有产品体系与临床场景中。6月,惠每科技发布Agent Store平台,与惠每AI临床数据基座深度嵌合, 突破了基座大模型自由问答的交互形式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瓶颈,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基于特定患者情况 及临床任务需求,一键调用海量临床智能体。同时,该平台允许每一位用户自行构建、配置、管理自己 的智能体,为每个岗位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各个临床专科的发展需要赋能。 惠每临床智能体平台(Agent Store) ...
泰达生物发布中英双语“羲和一号”医疗大模型 成本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焦点
格隆汇· 2025-08-17 03:45
核心观点 - 泰达生物子公司博雅全健在北京举办健康丝路AI赋能研讨会 聚焦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旨在通过AI技术打破医疗资源壁垒 构建高效医疗服务网络[1][2] - 公司推出"羲和一号"医疗大模型 基于100万真实病案数据和1000亿级参数 实现医学知识覆盖率98%和精准率90%以上 支持疾病预测 诊断 影像分析等多场景应用[3][4] - 公司通过临床数据构建差异化优势 训练数据来自18家医疗机构 经过伦理审查和脱敏处理 模型准确率超90% 幻觉率极低 为商业化落地扫清合规障碍[4] - 公司布局AI+医疗生态圈 覆盖组学研究 医学影像 药物研发等领域 并计划拓展智能轮椅 营养管理设备等AI硬件产品[6][8] - 泰达生物深耕AI+医疗赛道 形成技术研发-场景落地-产业赋能的创新能力 预计三年内服务患者超1亿人次 并建立全球医疗AI协作网络[8][9] 行业活动 - 第31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在北京举办 研讨会由泰达生物子公司博雅全健及北大科技园协办[1] - 研讨会期间举行中非医院联盟联合工作组启动仪式 全球儿童两病早诊早治AI创新生态共建仪式 以及羲和一号落地宁夏签约仪式[2] 技术产品 - 羲和一号医疗大模型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博雅全健共同研发 历时近10年 支持自然语言交互与可溯源知识推理[3] - 模型专注于心血管病等领域应用 解决基层诊断能力不足 指南落地滞后等痛点 传统诊疗中人工计算错误率高 检查耗时超30分钟[5] - 公司通过医疗数据平台建设推动专科专病治疗 医疗管理效能提升 并与弘信电子子公司合作开发端边医疗诊疗一体机[8] 战略布局 - 公司致力于构建数据-模型-临床的AI+医疗生态圈 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6] - 泰达生物子公司深圳医数精诚与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在数据库建设 数据质量提升及数据分析应用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8] - 公司计划建立全球医疗AI协作网络 与各国专家共同完善模型 实现医疗智慧全球共享[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