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运输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百强企业营收总额连续三年站稳10万亿元大关
新华网· 2025-09-23 21:04
上海百强企业整体表现 - 上海百强企业2024年营业收入总额达10.03万亿元,连续第三年站稳10万亿元大关 [1] - 集成电路制造、智能终端制造、电商、海洋运输、保险业等企业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增长幅度较高 [1] 上海民营百强企业经济效益 - 上海民营百强企业2024年营业收入总额达3.3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9.26% [1] - 上海民营百强企业2024年净利润合计为2245.5亿元,增长率达69.50% [1] 民营百强企业增长驱动因素 - 零售电商细分行业头部企业净利润大幅增加 [1] - 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企业正高速成长壮大,共同对净利润增长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1]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 四个关键词,读懂向海图强成绩单
新华社· 2025-09-10 18:57
海洋经济发展成果 - 海洋产业门类齐全 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4] - 海洋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稳居世界首位[4] - 自主研发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4] -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4] - 海洋旅游产业2024年增加值达1.6万亿元[4] 海洋科技装备突破 - 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综合钻探性能全球领先[8] - 建成全球首座10万吨级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8] - "奋斗者"号深潜器等大国重器建成使用[9] - 全潜式深远海养殖装备"深蓝一号"交付使用[9] - 全球首座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持续稳定运行[9]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丨 四个关键词,读懂向海图强成绩单
新华网· 2025-09-10 18:25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2] - 较"十三五"末增长34%[2] -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7.8%[2] 海洋产业体系 - 成为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国家之一 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3] - 海洋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稳居世界第一[3] -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3] 海洋科技装备 - 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综合钻探性能全球领先[4] - 建成全球首座10万吨级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4] - "奋斗者"号深潜器等大国重器建成使用[4] 细分产业表现 - 海洋旅游产业2024年增加值达1.6万亿元[3] - 自主研发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3] - 全潜式深远海养殖"深蓝一号"交付使用[4] 新兴海洋工程 - 全球首座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持续稳定运行[4] - 深海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4] -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稳增长重要力量[2]
到2027年,山东将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齐鲁晚报· 2025-08-29 10:19
论坛总体定位 - 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是海洋领域的国际盛会 山东将从4个方面放大论坛效应推动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1] 海洋产业合作 - 深度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 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 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 [3] - 精准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吸引投资 加快海洋渔业 海洋矿业 海洋运输 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 - 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 海工装备 海洋新能源 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 推动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3] -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到2027年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3] 海洋科技合作 - 吸引国际科研团队与山东高校 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 组织实施科技合作示范工程 [3] - 推动深海资源勘探开发 高技术船舶 深远海养殖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3] - 依托论坛搭建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加速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山东落地 [3] - 培育发展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使山东成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与孵化园 [3] 海洋港口建设 - 发挥港口联通世界作用 织密国际航线 拓展海铁联运 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网络 [4] - 完善现代化港航集疏运体系 增强通达全球货运能力 提升山东港口辐射能力与全球供应链地位 [4] - 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促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和国际航运重要枢纽 [4] - 到2027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2亿吨 [4] 海洋治理合作 -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主动参与海洋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制定 [4] - 开展区域海洋防灾减灾 生态保护 海洋观测等国际合作 走海洋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4] - 与国际组织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合作 推进沿海滩涂 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栖息地系统保护修复 [4] - 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 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山东力量 [4]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2万亿元
齐鲁晚报· 2025-08-29 05:25
海洋产业合作与发展 - 山东将深化海洋产业合作 构建蓝色经济增长极 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 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 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1] - 精准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 吸引投资 加快海洋渔业 矿业 运输 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 培育壮大生物医药 海工装备 新能源 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1] - 目标到2027年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1] 海洋科技创新 - 强化海洋科技合作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吸引国际科研团队与山东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2] - 组织实施科技合作示范工程 推动深海资源勘探 高技术船舶 深远海养殖等领域技术创新突破[2] - 依托论坛搭建的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加速国内外先进技术落地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 港口建设与物流网络 - 加快海洋港口建设 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发挥港口联通作用 织密国际航线 拓展海铁联运 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网络[2] - 完善现代化港航集疏运体系 增强全球货运能力 提升港口辐射能力与全球供应链地位[2] - 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促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目标到2027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2亿吨[2] 海洋治理与生态保护 - 推进海洋治理合作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通过论坛提供国际交流平台 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及国际标准制定[3] - 开展区域海洋防灾减灾 生态保护 海洋观测等国际合作 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3] - 与国际组织合作推进沿海滩涂 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栖息地系统保护修复 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3]
在“海权时代”转向“新陆权时代”中 奋力打开中国经济地理新空间
搜狐财经· 2025-08-20 13:06
全球地缘经济格局演变 - 全球经济版图、创新版图和地缘政治版图深度重构 正由海权时代加速转向新陆权时代[5] - 中国发展从深度融入国际循环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 - 亚洲在公元元年至1820年占世界经济总量一半以上 中国直至1895年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7] 陆权与海权历史演变 - 西方通过掌控海洋打破亚洲秩序 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加速衰落[8][9] - 20世纪形成以苏联为代表的陆权与美国为代表的海权博弈格局[10] - 麦金德预测欧亚大陆贯通将提升战略地位 但美国继承英国海权使预测部分失效[10] 中国战略选择与经济发展 - 中国首次战略选择依靠陆权实现民族独立 借助苏联奠定重工业基础[11][12] - 第二次战略选择抓住海权趋弱机遇 实施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12] - 2001年加入WTO后外贸迎史无前例高增长 国际力量成为改革开放重要因素[13] 新时代发展格局转变 - 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消费模式不可持续 美国推动新战略遏制中国发展[14] - 共建一带一路使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中亚地位进一步彰显[14] - 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从美欧转向东盟 地缘政治变化深刻影响经贸关系[15] 中部地区发展机遇 - 湖北外贸占全国比重翻一番多 适应2018年以来外贸新格局[17] - 武汉成为中部首个经济总量超2万亿元省会城市 高校科研力量最密集[19] - 中部地区人口约占全国四分之一 在资源配置中扮演东西部桥梁角色[18][19] 基础设施与区位优势 - 高铁4小时可达全国80%重要城市 覆盖90%经济总量[6] - 拥有4个亿吨大港位居长江中上游第一 形成通江达海网络[6] - 花湖国际机场开通45条国际货运航线 实现跨境生鲜次日达[6][7]
【环球财经】日经225指数涨0.77%
新华财经· 2025-08-18 15:23
市场表现 - 日经225指数收盘上涨336点至43714.31点 涨幅0.77% [1][2] - 东证指数收盘上涨13.28点至3120.96点 涨幅0.43% [1][2] - 两大股指均创历史新高 呈现震荡上扬态势 [1] 行业板块 - 33个行业板块中多数上涨 服务业/运输机械/精密机器板块领涨 [2] - 银行业/海洋运输业/电力及燃气业等9个板块收跌 [2] 个股表现 - 丰田/本田/日产等汽车制造商股票普遍上涨 受日元兑美元汇率走软利好 [1] - 东京电子/Lasertec等半导体设备商下跌 因投资者担忧特朗普半导体加税政策 [1] 资金动向 - 部分投资者进行获利回吐操作 同时估值较低的绩优股吸引新资金流入 [1] - 外汇市场日元走弱提振出口类股票表现 [1]
Tidewater(TDW) - 2025 Q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8-05 22: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二季度营收达3亿4140万美元,环比增长2%,主要得益于高于预期的日均费率(23166美元/天)和略好于预期的利用率 [7][39] - 毛利率连续第三个季度超过50%,达到50.1%,远超上季度预期的44% [7][40] - 第二季度自由现金流达9800万美元,2025年累计自由现金流超过1亿9200万美元 [8][48] - 净收入为7290万美元,合每股1.46美元 [39]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大型PSV日均费率因地中海、加勒比海和美国市场走强而提升 [26] - 中型PSV在巴西、澳大利亚和加勒比海表现突出 [27] - 大型AHTS船舶在加勒比海市场推动费率上涨 [27] - 非洲地区毛利率下降12个百分点,主要因费率下降、利用率降低及维修成本增加 [47]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欧洲和地中海地区日均费率增长14%,营收增长27% [45] - 美洲地区日均费率增长近3%,营收增长28% [45] - 非洲地区营收下降22%,主要因纳米比亚钻探活动减少 [33][45] - 中东市场供应紧张,但费率提升速度较慢 [37] - 亚太地区马来西亚需求回升,澳大利亚预计Q4有新项目 [36]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完成6亿5000万美元无担保债券发行,优化资本结构 [9][20] - 新设立2亿5000万美元循环信贷额度,增强财务灵活性 [10][20] - 董事会批准5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相当于公司市值的20% [10][25] - 优先考虑并购机会,但需确保交易创造的价值超过股票回购 [13][25] - 行业新造船订单不足全球船队的3%,预计2026年后交付,供应紧张将持续 [17][18]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短期市场(未来1-2季度)较预期疲软,但2026年钻探活动回升将改善供需 [15][16] - 海底和生产相关活动保持强劲,缓解钻探市场短期疲软 [16] - 外汇汇率波动对季度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带来1170万美元汇兑收益 [41] - 维持2025年营收指引13亿2000万至13亿8000万美元,毛利率48%-50% [28] 其他重要信息 - 第二季度回购140万股股票,均价36.8美元/股,总额5080万美元 [12][50] - 墨西哥客户应收账款占贸易应收款的14%,尚未收到付款但历史回收良好 [48] - 预计2025年干船坞成本1亿700万美元,较此前预测减少600万美元 [49]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并购活动的最新进展 - 管理层认为近期讨论更加务实,价格预期趋于理性,对达成交易持更乐观态度 [56][70][71] - 公司坚持价值创造标准,若并购无法超越股票回购的价值创造则优先回购 [57][72] 问题: 2026年市场需求展望 - 预计2026年钻探活动增加将显著改善供需,带动费率上涨 [60][65] - 海底建设和生产支持需求将形成叠加效应,进一步收紧供应 [64][65] 问题: 下半年业绩预期调整 - Q3营收预计环比下降4%,因北海和西非费率软化及需求延迟 [28][78] - Q4预计显著改善,因干船坞天数减少及非洲/亚太项目启动 [94][97] 问题: 5亿美元回购规模的依据 - 基于现有现金储备和季度约1亿美元自由现金流生成能力 [107] - 保留并购灵活性,可能影响回购进度 [108]
上海最全央国企名单,很多人都不知道,以为这些企业都在北京。
搜狐财经· 2025-07-30 19:58
上海经济地位与产业结构 -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拥有中国最大港口和最繁忙国际机场之一,是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前沿 [1] - 上海作为东方文化交流中心,海派文化和现代都市风情吸引中外游客,奠定国际化大都市地位 [1] - 众多企业选择在上海发展,包括大型央国企和国企总部 [1][17] 央企总部概况 - 上海目前有7家央企总部,涵盖船舶建造、钢铁、海运、航空、大飞机研制、电力装备和金融等领域 [3][4][7][9][11][13][15] - 中国船舶集团2021年底总部搬迁至上海,注册资本1100亿元,员工34.7万人,年营业额3619亿元 [3] - 中国宝武钢铁总部一直设在上海,注册资本527.91亿元,员工26万人,年营业额10877亿元 [4] - 中国远洋海运2016年1月总部选址上海,注册资本110亿元,员工13万人,年营业额6517亿元 [7] - 东方航空总部一直在上海,注册资本252.87亿元,员工7.5万人,年营业额840亿元 [9] - 中国商飞总部一直在上海,注册资本501.01亿元,员工1万人,年营业额105亿元 [11] - 中国电气装备2021年重组后设立在上海,注册资本300亿元,员工1.5万人,年营业额1000亿元 [13] - 交通银行总部一直在上海,注册资本742亿元,员工9万人,年营业额4039亿元 [15] 国企代表企业概况 - 上海目前有45家国企总部,列举9家代表企业 [17] - 上海国际集团为国有信托公司,注册资本300亿元,员工1.5万人,年营业额7.25亿元 [17] - 上海国盛集团为国资运营平台综合体,注册资本200.66亿元,员工0.5万人,年营业额10亿元 [17] - 申通地铁集团从事地铁经营及轨道交通投资,注册资本2.9亿元,员工1.5万人,年营业额4.02亿元 [17] - 中国太保为股份制保险公司,注册资本96.2亿元,员工11万人,年营业额4550亿元 [17] - 浦发银行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注册资本293.52亿元,员工5.9万人,年营业额1734.34亿元 [17] - 国泰君安为中国最大证券公司之一,注册资本89.05亿元,员工1.4万人,年营业额354.71亿元 [17] - 上汽集团为汽车制造上市公司,注册资本115.75亿元,员工20万人,年营业额7440亿元 [17] - 上海电气集团为电气装备制造公司,注册资本155.79亿元,员工2.9万人,年营业额1176亿元 [17] - 华谊集团从事化工产品生产,注册资本121.31亿元,员工1.16万人,年营业额389.37亿元 [17]
《海洋文化十八讲》:叩开海洋探索新门扉
中国青年报· 2025-07-12 09:32
海洋经济与资源开发 -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近71%的面积,蕴含丰富资源和多样生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2] - 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增长动力,支撑了全球经济的繁荣[4] - 海洋运输和亲海型旅游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4] - 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海洋资源(如可再生能源)更高效开发,为社会经济提供强劲动力[4] 海洋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 海洋学研究涵盖海水成分、海浪、潮汐、洋流等自然现象,以及声、光、电磁传播等前沿领域[3] - 海洋对全球气候调节起关键作用,其热、碳容量及海-气相互作用深刻影响气候系统[3] - 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污染、过度捕捞、滨海湿地破坏等挑战,需转向可持续蓝色经济模式[4] - 蓝色金融兴起和数字技术赋能为海洋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开辟新路径[4] 海洋历史与文明发展 - 海洋是生命摇篮,见证近40亿年生命演化历程,包括单细胞生物到陆地脊椎动物的进化[3] - 海洋在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中扮演重要角色,全球海洋商贸网络促进经济文化交流[3] - 现代人类扩散与海洋密切相关,沿海地区成为文明发展的重要区域[3] 海洋治理与国际合作 - 国际和区域涉海条约与制度建立,推动主权争端和海洋划界妥善处理[4] - 海洋治理维护和平稳定,为资源可持续开发创造良好环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