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力装备
icon
搜索文档
中电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全新能耗阶段
中国电力报· 2025-10-23 18:00
就各产业用电量表现看,系列政策拉动第二产业三季度用电量增速明显回升。前三季度,第二产业用电 量490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期间,电力装备、石化等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陆续下发,在"反内 卷""稳增长"组合拳下,市场信心有效提振,拉动第二产业三季度用电量增速回升,同比上行5.1%。 10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总计消费88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前三季 度,全社会用电量累计776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64193亿千瓦时。 单看第三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2.9万亿千瓦时。其中,继7月全社会用电量历史性突破万亿千瓦时 之后,8月份再破万亿,连续两月创历史新高,属全球首次。对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 副主任蒋德斌认为,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全新的能耗规模阶段。 "7月、8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规模高企、增速较快,一方面是由于7月当月多轮高温过程拉动全社会最大 负荷屡创新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适时加力,为未来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宏观经 济保持回暖态势,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蒋德斌分析。 此外,在"两新""两重"促消费等 ...
以重点行业带动产业体系向“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07:42
方案核心观点 -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在“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启动实施 聚焦钢铁 有色 石化 化工 建材 机械 汽车 电力装备 轻工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大领域 [1] - 十大行业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70% 是稳定工业经济的压舱石 其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大盘 [1] - 方案旨在应对国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国内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等挑战 兼顾短期增长稳定与长期结构优化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 政策框架与供需协同 - 方案构建系统性政策框架 坚持供需双侧协同发力 [2] - 供给侧政策包括淘汰落后产能 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技术创新改造与质量品牌标准建设 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 [2] - 需求侧政策在扩大传统消费的同时 聚焦拓展新场景 新业态以激活市场潜力 例如促进传统消费升级 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 [2] - 针对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举措 如电子信息制造业推动手机 个人计算机 服务器等整机和零部件迭代升级 电力装备行业聚焦新能源 智能电网装备等重点领域 [2] - 需求侧具体举措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促进人工智能终端创新以提振消费 汽车行业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和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电力装备行业对接新能源基地 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等重大工程需求 [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方案将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摆在突出位置 体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 [3] - 针对行业特性规划差异化创新路径 机械行业重点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与机器人研发 轻工业着力开发绿色 智能 健康新产品 钢铁 有色等领域聚焦突破高端材料关键技术瓶颈 [3] - 十大行业构建了从上游基础材料到中游关键环节再到下游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生态体系 为新技术 新模式的孵化 验证和规模化应用提供场景支撑 [3] - 完整的产业链格局有利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促进上下游协同创新 推动产业整体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3] 产业链协同与系统效应 - 方案注重系统效应和产业链协同 十大行业普遍产业链长 关联度高 能产生“一链带百链”的辐射效果 [4] - 产业链深度协同的具体表现为 电子信息制造业健康发展可推动光伏 锂电池等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 电力装备行业技术突破能驱动新能源发电 智能电网 工业互联等多领域协同升级 [4] - 产业链协同不仅为稳定工业经济提供支撑 更能促进技术创新在产业链各环节的顺畅流动与高效转化 激发整个产业体系的创新活力 [4] - 方案全面落地实施将推动十大重点行业迎来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 通过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协同 助力中国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4]
21评论丨以重点行业带动产业体系向“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07:02
方案背景与战略意义 - 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在“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启动实施,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十大领域 [1] - 十大行业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70%,是稳定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其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大盘 [1] - 方案旨在应对国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国内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等挑战,兼顾短期增长稳定与长期结构优化 [1] 政策框架:供需双侧协同发力 - 供给侧政策着力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并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3] - 需求侧政策在扩大传统消费的同时,聚焦拓展新场景、新业态以激活市场潜力 [3] - 电子信息制造业通过推动人工智能终端创新来提振电子产品消费 [3] - 汽车行业通过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和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景 [3] - 电力装备行业精准对接新能源基地、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以项目拉动装备制造升级 [3] 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 - 方案将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置于突出位置,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 [4] - 机械行业重点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与机器人等高端产品研发 [4] - 轻工业着力开发绿色、智能、健康的新产品 [4] - 钢铁、有色等基础材料领域聚焦突破高端材料的关键技术瓶颈 [4] - 十大行业构建了从上游基础材料到中游关键环节再到下游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生态,为新技术孵化、验证和规模化应用提供场景支撑 [4] 产业链协同与系统效应 - 十大行业普遍产业链长、关联度高,能够产生“一链带百链”的辐射效果 [5] -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可推动光伏、锂电池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 [5] - 电力装备行业的技术突破能驱动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等多领域协同升级 [5] - 产业链深度协同促进技术创新在产业链各环节的顺畅流动与高效转化,激发整个产业体系的创新活力 [6]
新一轮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启动实施:破局“内卷式”竞争 构建“智造+”新生态
证券时报· 2025-10-17 10:43
新一轮稳增长方案核心特点 - 工信部于9月启动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 涉及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 [1] - 与上一轮相比 新方案在明确量化目标基础上 更关注结构优化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并突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领作用 [1] - 方案旨在提升优质供给能力 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 行业规模与量化目标 - 十大重点行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 对稳定工业经济大盘和推动质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 - 目标至2025年—2026年 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需达到7%左右 [3] - 目标至2025年—2026年 石化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需达到5% [3] - 目标2025年汽车行业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3%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20% [3] 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 新一轮方案明确部署加强行业治理 规范企业竞争秩序 将加大对市场非理性竞争行为的调控力度 [5] - 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稳增长方案均提及要治理非理性"内卷式"竞争 [5] - 汽车行业治理路径包括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 督促重点车企落实支付账期承诺 开展网络乱象治理 [5] - 电子信息行业从产能治理角度破局 将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 支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有序调整产业规模 [5] 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 方案将人工智能的作用放在突出位置 强调加强人工智能与十大重点产业的融合 [7] - 汽车产业将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应用 [7] - 轻工业将重点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 实现小单快反和个性化定制 [7] - 人工智能的深入应用可化解传统产业转型难题 并为人工智能落地提供丰富场景 推动工业领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 [7]
新一轮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启动实施:破局“内卷式”竞争 构建“智造+”新生态
证券时报· 2025-10-17 10:38
新一轮稳增长方案核心特点 - 时隔两年再次启动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 [1] - 方案涉及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 [2] - 与上一轮相比,新方案更关注结构优化、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领作用 [2] 行业规模与目标 - 十大行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 [5] - 2025年-2026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需达到7%左右 [6] - 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增加值年均增速目标为5% [6] - 2025年汽车行业目标销量3230万辆,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同比增长约20% [6] 行业治理与竞争规范 - 方案明确部署加强行业治理、规范企业竞争秩序 [9] - 政策将加大对市场非理性竞争行为的调控力度 [10] - 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方案均提及治理非理性“内卷式”竞争 [11] - 汽车行业重点加强成本调查、价格监测及网络乱象治理 [11] - 电子信息行业从产能治理角度引导光伏、锂电池产业有序布局 [11] 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 人工智能的作用在此轮方案中被放在突出位置 [12][13] - 相关部门正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13] - 汽车产业将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应用 [14] - 轻工业将重点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 [14] - 人工智能应用旨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生命力 [15][16]
秋季学期“百万学子留辽来辽”专项行动启动
辽宁日报· 2025-10-17 09:05
招聘活动启动 - 10月15日举办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和现代轻工产业集群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1] - 两场招聘活动组织近400家重点用人单位参加 [1] - 招聘活动共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 [1] 专项行动计划 - 专项行动为"百万学子留辽来辽"暨"百校千企"人才对接计划 [1] - 计划在省内高校举办8场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校园招聘活动 [1] - 专项行动聚焦电力装备、现代轻工、航空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以及先进装备制造、冶金新材料等重点行业 [1]
新一轮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背后透露哪些信号—— 破局内卷式竞争 构建“智造+”新生态
证券时报· 2025-10-17 06:25
新一轮稳增长方案启动 -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9月启动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实施 涉及钢铁 有色 石化 化工 建材 机械 汽车 电力装备 轻工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1] - 与上一轮方案相比 新方案在明确量化目标基础上 更关注结构优化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并更强调行业治理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领作用 [1] - 十大重点行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 对稳定工业经济大盘和推动工业质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 行业量化增长目标 - 规模以上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在2025年至2026年间需实现年均增速7%左右 [2] - 石化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目标为5% [2] - 汽车行业2025年目标销量为323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3%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155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20% [2] 行业治理与竞争秩序规范 - 新一轮方案明确部署加强行业治理和规范企业竞争秩序 以治理非理性“内卷式”竞争 [3][4] - 汽车行业治理路径包括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 督促重点车企落实支付账期承诺 开展网络乱象治理 [4] - 电子信息制造业治理路径包括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 锂电池产业 支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有序调整产业规模 完善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协作机制 [4] 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 方案将人工智能的作用放在突出位置 强调加强人工智能与十大重点产业的融合 [5] - 汽车产业将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 运营管理等场景应用 [5] - 轻工业将重点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 实现小单快反和个性化定制 [5] - 人工智能对各行业的数智化改造可提升效率 降低成本 并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6]
新一轮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背后透露哪些信号——破局内卷式竞争 构建“智造+”新生态
证券时报· 2025-10-17 02:57
新一轮稳增长方案核心特点 - 工信部于9月启动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 涵盖钢铁 有色 石化 化工 建材 机械 汽车 电力装备 轻工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1] - 与上一轮方案相比 新方案在明确量化目标基础上 更加关注结构优化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并强调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领作用 [1] - 十大重点行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 对稳定工业经济大盘和推动工业质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 各行业量化增长目标 - 规模以上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在2025年至2026年间 平均增速需达到7%左右 [2] - 石化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目标为5% [2] - 汽车行业2025年目标销量为323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3%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为155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20% [2] 行业治理与竞争秩序规范 - 新一轮方案明确部署加强行业治理和规范企业竞争秩序 着力整治非理性"内卷式"竞争 [3][4] - 汽车行业治理路径包括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 督促重点车企落实支付账期承诺 开展网络乱象治理 [4] - 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产能治理角度破局 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 锂电池产业 支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以有序调整产业规模 [4] 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 - 方案将人工智能的作用放在突出位置 旨在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5] - 汽车产业将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 运营管理等场景应用 [5] - 轻工业将重点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 实现小单快反和个性化定制 [5] - 人工智能与十大重点行业深度融合 旨在推动工业领域的数字化 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 [5][6]
破局内卷式竞争 构建“智造+”新生态
证券时报· 2025-10-17 02:44
新一轮稳增长方案核心特点 - 方案涉及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十大重点行业 [1] - 与上一轮方案相比,新方案在明确量化目标基础上更关注结构优化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1] - 方案从供需两端发力,更加强调行业治理以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1] - 方案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各产业的引领放在突出位置 [1] - 十大行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 [2] 行业增长量化目标 - 目标设定为2025年-2026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需达到7%左右 [2] - 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增加值年均增速目标为5% [2] - 2025年汽车行业目标实现全年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 [2] -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 [2] 行业治理与竞争规范 - 方案明确部署加强行业治理、规范企业竞争秩序 [3] - 政策将加大对市场非理性竞争行为的调控力度 [4] - 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方案均提及治理非理性"内卷式"竞争 [5] - 汽车行业治理路径包括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督促重点车企落实支付账期承诺,开展网络乱象治理 [5] - 电子信息行业从产能治理角度破除竞争,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支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5] - 治理要求总体强调加强行业自律,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5] 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 方案突出人工智能作用,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6] - 相关部门正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制定转型路线图和应用指南 [7] - 汽车产业将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应用 [7] - 轻工业将重点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实现小单快反和个性化定制 [7] - 人工智能应用可化解传统产业转型难题,并为技术落地提供丰富场景 [7] - 人工智能对各行业的数智化改造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生命力 [7]
十大行业!工信部重磅发布,透露哪些转型新信号?
机器人圈· 2025-10-16 17:30
文章核心观点 - 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行动方案旨在兼顾短期稳预期与长期调结构,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 - 十大行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70%,其稳定直接关系工业经济基本盘 [5] - 方案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有利于优质企业脱颖而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 [2][9] 稳增长方案概述与目标 - 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已全部发布,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电子信息制造业 [3] - 汽车行业目标为2025年实现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 [6] - 建材行业目标为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 [6] - 钢铁行业目标为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 [6] 方案主要特点 - 方案呈现目标明确、实施周期明确、行业举措差异化、强调质量效益提升三大特点 [7] - 方案具有精准化、协同化、绿色化特征,针对行业痛点设计差异化措施,供需协同发力,并将“双碳”目标融入规划 [7] - 供需两端需协同发力,培育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型消费业态拉动新增长 [8] 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 汽车行业机遇在于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渗透、全球化渠道拓展,挑战在于价格战、芯片短板、海外合规 [9] - 电子信息制造业机遇在于AI终端、算力基础设施、国产替代,挑战在于技术代差与设备受限 [10] - 钢铁和有色行业机遇在于高端材料、新能源材料应用,挑战在于能碳约束与产能过剩风险 [10] - 机械行业机遇在于智能制造、机器人、海外基建,挑战在于高端核心部件与工业软件短板 [10]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 十大行业未来将呈现结构性分化与全球化竞争态势,传统行业通过产能出清和技术改造优化,新兴行业保持高速增长 [11] - 实现稳增长目标需把握技术攻关、政策落地、生态优化三大环节,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强化政策执行,优化产业生态 [13] - 建议利用财政贴息、绿色信贷等形成低成本长周期资本结构,加力利用AI+降本提效,加强风险合规与人才储备 [13] - 根本路径是新型工业化,短期以稳为主避免硬着陆,中期以质促量培育新动能,长期以绿色化、数字化重构产业竞争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