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讯科技器材
icon
搜索文档
恒生科技的十年验证
中国基金报· 2025-06-03 07:23
科技强国战略与港股市场定位 - 2016年中国提出"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推动新兴产业从零到一的跨越式发展,科技产业成为新经济核心增长引擎 [1] - 港股市场凭借独特定位成为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地选择,恒生科技指数(HSTECH)汇聚港股科技龙头,基日(2014年12月31日)以来已运行超10年 [1] - 2024年AI应用爆发推动恒生科技指数展现高弹性,5月20日宁德时代港股上市标志新兴龙头企业持续推动港股价值重估 [1] 恒生科技指数表现分析 - 恒生科技指数特征为高波动、高成长,长期看多数年份跑赢基准:10年中有7年显著超越恒生指数和沪深300 [3] - 基日(2014年底)至2024年5月26日累计涨幅71.92%,相对恒生指数(-0.93%)超额收益近73% [5] - 年度回报对比:2020年(+78.71%)、2021年(-32.70%)、2022年(-27.19%)、2023年(-8.83%)、2024年(+18.70%) [4] 指数构成与产业分布 - 恒生科技指数包含30家港股大中华科技龙头,其中26家未在A股上市,与A股科技指数形成互补 [6] - 行业分布:非必需性消费(55%)、资讯科技业(40%),前十大权重股占比70% [6] - 前十大成分股包括腾讯(8.65%)、阿里(8.28%)、小米(8.08%)、京东(7.18%)、美团(7.16%)等,覆盖互联网、新能源车、半导体领域 [8] 政策与资金环境支持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政策资源向AI、半导体倾斜,新能源汽车补贴刺激需求 [9] - 2024年5月央行降准降息降低融资成本,为高成长资产估值提供支持 [9] - 恒生科技指数深度参与AI全产业链,可捕捉AI发展红利 [9] 国际资本与估值优势 - MSCI中国指数中港股占比超80%,国际资本倾向通过港股配置中国资产 [11] - 2024年前4月港股通净流入6053亿港元 [11] - 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20.62倍,处于近10年10.32%分位,估值洼地属性突出 [13] 港股市场制度优化 - 港交所推出"科技专线"等改革措施,降低科技企业上市门槛 [15] - 港股离岸市场优势助力企业出海,跨境资本流动便捷 [15] - 长城恒生科技指数(QDII)于2024年6月3日发行,跟踪恒生科技指数 [16]
小米集团-W:2025年一季度业绩点评:各业务表现亮眼,看好IoT与汽车持续增厚业绩
东吴证券· 2025-05-30 12:4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一季度业绩表现优异,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各业务板块亮点突出,手机×AIoT业务受益于高端化及全球化布局,汽车业务凭借领先能力提高市场地位,上调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维持“买入”评级[1][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112.9亿元,同比+47.4%,环比+2.1%;调整后净利润106.8亿元,同比+64.5%,环比+28.4%;毛利率22.8%,同比+0.5pct,环比+2.2pct [9] 创新业务 - 25Q1汽车营收185.8亿元,环比+11.5%,分部亏损收窄至5亿元,毛利率23.2%,环比+2.8pct;SU7系列交付量达75869辆,环比+8.9%;汽车销售门店扩至235家,覆盖65个城市;公司维持25年75亿研发费用投入AI指引,2025M4开源首个推理大模型Xiaomi MiMo [9] 手机业务 - 25Q1手机营收506.1亿元,同比+8.9%,环比-1.4%;毛利率12.4%,同比-2.4pct,环比+0.4pct;出货量41.8百万台,同比+3.0%;全球市占率同比+0.3pct至14.1%维持第三,中国市占率同比+4.7pct至18.8%重回第一,线下渠道市占率同比+3.2pct至12.1%;25Q1手机ASP同比+5.8%至1211元,中国市场3000元以上手机出货量占比同比+3.3pct至25.0%,4000元以上价位市占率同比+2.9pct至9.6% [9] IoT业务 - 25Q1 IoT营收323.4亿元,同比+58.7%,环比+4.8%;毛利率25.2%,同比+5.3pct,环比+4.7pct;空冰洗出货量超110/88/74万台,同比增速超65%/+65%/100%,推动科技家电收入同比+113.8%,平板电脑销量同比+56%达310万台,首次位列全球第三;新零售店已扩至1.6万家,25年底有望达2万家 [9]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上调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至396/534/659亿元,2025年5月29日收盘对应2025 - 2027年PE分别为32/23/19倍 [9] 财务预测 - 给出2024A - 2027E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主要财务比率预测数据,如2027E营业总收入7267.20亿元,归母净利润659.42亿元等 [10]
布局港股新经济 长城恒生科技指数QDII 6月3日起正式发行
新浪基金· 2025-05-29 13:35
港股科技板块现状 - 恒生科技指数近期走弱 但机构认为结构性机会和估值修复潜力仍存 [1] - 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数量占港股市场1% 但自由流通市值占比高达34% [1] 恒生科技指数特点 - 行业分布:专业零售(22.62%) 软件服务(18.62%) 资讯科技器材(12.53%) 媒体及娱乐(11.97%) 汽车(11.79%) [2] - 包含腾讯 阿里等互联网平台 以及中芯国际 地平线机器人等硬核科技企业 [2] - 30家成份股中有26家未在A股上市 与A股科技指数形成互补 [2] 成长性与估值 - 2024年成份股整体营收增速11% 归母净利润增速52% 显著超越港股主板 [2] - 当前市盈率(TTM)20.62倍 处于基期以来10%分位点 低于纳斯达克科技指数(32.58倍)和创业板指(30.40倍) [3] 投资机会 - AI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有望推动港股科技板块新一轮增长周期 [1] - 短期调整或为配置良机 中长期配置价值值得看好 [1] - 长城恒生科技指数QDII基金将于6月3日发行 跟踪恒生科技指数 [1]
联想集团(00992):FY2025业绩点评:三大业务全面增长,有望持续受益于AI发展
东吴证券· 2025-05-26 21:2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联想集团24/25财年业绩良好,各业务板块表现出色,预计各项业务将持续受益于AI浪潮,AIDC、AIPC产品、个人及企业智能体将推动公司业绩稳健增长,上调公司FY2026/2027年预期归母净利润,并预测FY2028归母净利润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4/25财年公司实现营收690.8亿美元,同比+21.4%;归母净利润13.8亿美元,同比+37.0%;第四财季公司实现营收169.8亿美元,同比+22.5%,环比-9.6%;归母净利润0.9亿美元,同比-63.7%,环比-87.0%;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2.8亿美元,同比+24.7%,环比-35.3%,归母净利润下滑主要系非现金认股权证公允值亏损所致 [7] 各业务板块表现 - **IDG**:第四财季智能设备业务实现营业额118.1亿美元,同比+12.9%,环比-14.3%;经营利润率同比-0.6pct至6.8%。第四财季手机出货量同比+6%,亚太/欧洲 - 中东 - 非洲区分别实现179%/32%的增速,海外市占率提升至第四位;平板出货量同比+18%,PC市占率达23.8%领先优势扩大。AIPC在中国市场笔记本总销量中占比16%,超额完成目标,公司预计至2025年AIPC渗透率将达25%左右,2027年将达80%左右,公司持续推进“个人智能双胞胎”,未来将推出更多搭载“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的终端产品,AIPC侧竞争力可进一步提升 [7] - **ISG**:第四财季基础设施方案业务实现营业额41.2亿美元,同比+62.6%,环比+4.6%;经营利润率同比+4.0pct至0.1%,连续两季度盈利。受服务器订单增加和企业业务复苏驱动,全年CSP业务/企业基础设施营收同比+92%/+20%。海神液冷解决方案全年收入同比+68%,第四财季同比+244%加速增长。公司已发布新一代ThinkSystem V4服务器等产品,ISG业绩有望持续增长 [7] - **SSG**:第四财季方案服务业务实现营业额21.5亿美元,同比+18.1%,环比-4.7%;经营利润率同比+1.2pct至22.7%。第四财季解决方案和“即服务”业务收入占比同比+4pct至60%,业绩可持续性提升。SSG混合云服务全年订单同比+82%,其中GPU即服务增长高达13倍。公司加速推进生成式AI应用,推出AI智能体平台等新品组合,携手合作伙伴完善企业级AI应用,有望在AI普及过程中收获增量 [7] 盈利预测 - 预计公司FY2026/2027/2028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0/17.6/19.7亿美元,2025年5月26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9.3/8.4/7.5倍 [7] 财务预测表 - 给出联想集团FY2025A - FY2028E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主要财务比率等数据,包括流动资产、营业总收入、经营活动现金流等项目的预测值及相关比率变化 [8]
松景科技(01079.HK)5月20日收盘上涨48.15%,成交208.75万港元
金融界· 2025-05-20 16:36
市场表现 - 5月20日恒生指数上涨1 49%至23681 48点 松景科技股价上涨48 15%至0 08港元/股 成交量2711 2万股 成交额208 75万港元 振幅90 74% [1] - 松景科技最近一个月累计涨幅54 29%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20% 跑赢恒生指数16 31%的涨幅 [1] 财务数据 - 2024年12月31日营业总收入1 3亿元 同比增长9 79% 归母净利润-632 21万元 同比减少113 01% 毛利率1 43% 资产负债率2 57% [1] 行业估值 - 资讯科技器材行业市盈率(TTM)平均值43 1倍 行业中值3 07倍 松景科技市盈率-5 25倍 行业排名第43位 [1] - 可比公司市盈率:长虹佳华3 07倍 南方通信3 17倍 SIS INT'L 3 59倍 普天通信集团5 51倍 华显光电6 38倍 [1] 公司背景 - 松景科技成立于1989年 总部位于香港 1999年在港交所上市 全球13个地区拥有300名员工 覆盖50个国家分销网络 [2] - 三大经营分部:XFX(游戏图像显示适配器和电源供应器)、Samtack(计算机组件及消费电子)、AviiQ(笔记本电脑支架及移动配件) [2] - XFX品牌利用中国先进生产设施设计制造产品 研发团队专注于游戏领域需求 销售网络覆盖北美、欧洲和亚洲 [2] - Samtack开发自有品牌产品线包括Comstar、iProDrive等 AviiQ专注于移动计算机配件创新 [2]
小米集团-W:小米蜕变时刻:自研首款手机SoC玄戒O1发布-20250518
天风证券· 2025-05-18 18: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资讯科技业/资讯科技器材,6个月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小米首次发布手机SoC,跻身全球头部手机硬件厂商,是国内唯二具备自研芯片能力的手机厂商 [1] - 小米造芯有核心业务企稳和汽车业务支持,且需攻克国内手机高端市场 [1] - 旗舰SOC芯片手机发布是用户破圈,自研芯片使小米有护城河和高端化基础,有望提升高端手机综合体验 [2] - 芯片业务和汽车业务经营逻辑类似,首款产品成功后有望进入正向循环迭代周期 [2] - 预计小米发布自研芯片后国产手机高端竞争格局加速变化,头部具备自研底层硬件能力的手机厂商市占率提升或为小米估值提升核心逻辑之一,自研芯片带来的关注度、用户体验和公司科技形象更重要 [3] - 持续看好小米在自研芯片、新车周期下的加速升级,预测小米2025 - 2026年总收入至4718/6797亿元,其中电动车和创新业务收入964/2506亿元,归母调后净利润429/855亿元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小米自研芯片情况 - 2014年对芯片业务首次投入,2025年即将在5月下旬发布自主研发设计的手机SoC芯片玄戒O1 [1] - 芯片团队归属手机部旗下,在商业模式上吸取前期松果团队经验 [1] 小米坚持自研芯片原因 - 手机SoC是为移动终端服务的定制化技术,投入资金和人才需求高,此前手机厂商在芯片领域面临技术和商业模式问题大 [1] - 核心业务企稳和汽车业务第二曲线为芯片提供支持条件,国内手机高端市场价格带(6000元以上)待攻克,此前已在可穿戴产品上验证硬件底层框架重构和系统策略优化后的续航提升 [1] 旗舰SOC芯片对小米的意义 - 是一次用户破圈,对底层技术的长期投入使小米有护城河,自研芯片带来体验优势和规模效应,使小米具备高端化基础要素,有望提升高端手机综合体验 [2] 芯片业务和汽车业务经营逻辑 - 汽车业务在核心技术领域十倍投入,首款产品成功;芯片业务类似,提供充足资金和人才在长投资周期中迭代出首款产品,确保性价比和性能不落后主流旗舰产品,首款产品销售成功摊平研发费用后有望进入正向循环迭代周期 [2] 投资建议相关 - 预计小米发布自研芯片后国产手机高端竞争格局加速变化,头部具备自研底层硬件能力的手机厂商市占率提升或为小米估值提升核心逻辑之一,自研芯片带来的关注度、用户体验和公司科技形象更重要 [3] - 持续看好小米在自研芯片、新车周期下的加速升级,预测小米2025 - 2026年总收入至4718/6797亿元,其中电动车和创新业务收入964/2506亿元,归母调后净利润429/855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3] 公司基本数据 - 港股总股本25,947.38百万股,港股总市值1,323,316.45百万港元,每股净资产8.12港元,资产负债率53.07%,一年内最高/最低股价为59.45/15.36港元 [3]
小米集团-W(01810):小米蜕变时刻:自研首款手机SoC玄戒O1发布
天风证券· 2025-05-18 16:3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资讯科技业/资讯科技器材,6个月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小米发布自研芯片后国产手机高端竞争格局或加速变化,头部具备自研底层硬件能力的手机厂商市占率提升或是小米估值提升的核心逻辑之一,自研芯片带来的关注度、用户体验和公司科技形象更为重要 [3] - 持续看好小米在自研芯片、新车周期下的加速升级,预测小米2025 - 2026年总收入至4718/6797亿元,其中电动车和创新业务收入964/2506亿元,归母调后净利润429/855亿元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小米首次发布手机SoC情况 - 2025年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手机SoC芯片玄戒O1即将在5月下旬发布,小米是国内唯二具备自研芯片能力的手机厂商 [1] 小米坚持自研芯片原因 - 手机SoC是为移动终端服务的定制化技术,投入资金和人才需求高,此前手机厂商在芯片领域面临技术和商业模式问题大,小米芯片团队吸收经验,归属手机部旗下,在商业模式上吸取前期松果团队经验 [1] - 小米核心业务企稳和汽车业务第二曲线为芯片提供支持条件,国内手机高端市场价格带(6000元以上)是小米需攻克的市场,此前已在可穿戴产品上验证硬件底层框架重构和系统策略优化后的续航提升 [1] 旗舰SOC芯片对小米的意义 - 旗舰SOC芯片手机发布是一次用户破圈,对芯片、AI、OS等底层技术的长期投入使小米拥有护城河,自研芯片带来体验优势和规模效应,使小米具备高端化基础要素,预计自研芯片或提升小米高端手机综合体验 [2] 芯片业务和汽车业务经营逻辑 - 汽车业务在核心技术领域十倍投入,首款产品取得成功;小米芯片业务经营逻辑类似,提供充足资金和人才在长投资周期中持续迭代出首款产品,确保性价比和性能不落后主流旗舰产品,首款产品销售成功摊平研发费用后有望进入正向循环迭代周期 [2] 小米业务协同效应 - 手机、OS、芯片的协同效应在汽车业务持续发展下推动,自研芯片或在手机以外产品端使用,系统的优化规模效应或跨平台体现 [3]
小米集团-W(01810):手机中国出货量重回第一,汽车业务迎来关键节点
天风证券· 2025-05-11 22:1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资讯科技业/资讯科技器材,6个月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当前价格51.35港元,目标价格76.88港元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新端侧AI时代小米卡位优势凸显,看好其未来在品牌向上趋势和AIOT及出海加速延续手机份额提升,手机主营业务带动AIOT和互联网收入加速,汽车业务延续SU7热销趋势并在全球化路径下加速出海 [4] - 上调预测小米2025 - 2026年总收入至4718/6797亿元,电动车和创新业务收入965/2506亿元,归母调后净利润429/855亿元 [4] - 给予小米2026年估值21X,对应目标市值17955亿元(19296亿港币),目标价71.53元(76.88港币),维持“买入”评级 [5] 各业务情况总结 手机业务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7090万部,同比增长5%,小米集团手机出货量达1330万部,同比增长40%,时隔十年重回第一,市场份额19% [1] - 预计25Q1小米手机业务同比增长8%至504.2亿元,毛利率稳健提升至12.5% [1] 家电业务 - 小米空调完成全产品线布局和全栈自研,小米空调智能制造工厂年内投产,总体工程量完成度已达80%,预计提前两个月以上交付使用 [2] - 小米智能家电工厂是第3座智能工厂,规划产能600万台,初期300万产能 [2] - 预计25Q1 AIoT收入同比增长52%至309.25亿元,毛利率延续上升趋势至24.1% [2] 汽车业务 - 小米YU7新增835公里续航版本,预计6 - 7月正式发布,作为SUV车型或延续SU7热度 [2] - 北京二期工厂进展迅速,或年中投产,两座工厂有望提供30万辆额定产能,后续产能拓展计划或从武汉展开,2026年多地汽车工厂产能仍有提升空间 [3] - 1Q25小米SU7交付量达7.6万台,预计对应收入188亿元,毛利率环比提升至22.5%,上调预测2025年小米汽车出货量为40万台 [3]
港股策略月报:2025年5月港股市场月度展望及配置策略-20250507
报告核心观点 - 港股市场基本面和资金面短期有隐忧,政策面加码,情绪面偏观望,但周月线级别趋势已入右侧区间,中短期走势保持谨慎乐观 [3][6][107] - 板块配置看好汽车、消费、电子、科技等行业,低估值国央企红利板块,香港本地银行、电信及公用事业红利股,回避对美业务敞口大的行业和公司 [3][6][108] 2025年4月港股市场表现回顾 港股市场走势回顾 - 4月因中美贸易摩擦升温,7日恒指单日跌幅超13%创97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后快速反弹企稳,月末恒生综指/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月度涨跌幅分别为 -3.70%/-4.33%/-5.70% [4][12] - 行业板块多数收跌,公用事业和必选消费涨幅居前,可选消费、工业、能源板块跌幅较大 [13] 港股市场估值水平 - 4月市场估值随行情先跌后反弹企稳,月末恒生综指PE(TTM)为10.5,较上月末小幅下跌,5年PE估值分位点降至54.9% [21] - 月末恒生综指市场风险溢价为5.40,较上月末上升,5年分位点升至15.3%,仍低于5年均值一个标准差 [21] 南向资金走向 - 4月南向资金流入量继续走高,9日单日净买入355.86亿港元创港股通开通以来最高纪录 [22] - 行业层面,可选消费、信息技术、医疗保健行业南向净流入量居前;个股层面,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等净流入量前十 [22][29] 市场回购数据 - 4月市场总回购金额降至130亿港元,回购公司数量升至127家 [32] - 腾讯控股、友邦保险、汇丰控股回购金额居前,信息技术、医疗保险和工业行业回购公司数量较多 [34] 港股市场宏观环境解读 国内经济方面 - GDP:Q1实际GDP增速同比+5.4%超预期,出口走强进口走弱,贸易顺差大增支撑GDP [40][104] - 需求端:3月社零同比+5.9%超预期,“以旧换新”推动;出口同比+12.4%超预期,进口同比 -4.3%不及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4.3%改善,基建和制造业拉动,地产投资仍弱 [42][43][46] - 供给端: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7.7%高于预期和前值,工业企业利润同比+2.6%由负转正,但后续外需承压或影响利润 [56][57] - 物价水平:3月通胀偏弱不及预期,CPI同比 -0.1%,PPI同比 -2.5%,未来关注内需刺激政策力度 [59][60] - 金融数据:3月新增社融和人民币贷款超预期,M1同比回升,M2同比持平,后续或降准降息提振 [62][64] - 经济景气度:4月制造业PMI为49.0,非制造业PMI为50.4,综合PMI为50.2,均较上月回落,外需拖累明显 [70] 国内政策方面 - 4月政治局会议强调外部形势严峻,要稳外需扩内需,实施积极宏观政策,加快债券发行,适时降准降息等 [77][79] - 促消费扩内需、培育新兴产业、帮扶企业、稳定楼市股市等也是政策重点 [79][80] 海外经济方面 - 3月美国CPI数据不及预期,通胀降温,但关税政策致通胀预期高企,联储观望影响 [81][82] - 3月大小非农数据超预期,但难抵关税冲击,经济衰退概率提升 [82][83] - 4月Markit PMI初值中,制造业PMI超预期,服务业PMI下降,综合PMI不及预期,经济动能减弱 [84][85] - 近期美国降息预期升温,但未在中美利差和汇率体现,南向资金走弱,短期资金面承压 [91][92][94] 2025年5月港股市场展望及配置策略 市场展望 - 基本面:3月经济数据改善,但贸易摩擦外需承压将在Q2体现 [5][107] - 政策面:中美贸易摩擦致外需承压,政策发力提振内需 [5][105] - 资金面:南向资金走弱,短期资金面承压 [5][106] - 情绪面:市场情绪缓和但仍偏观望 [5][107] 板块配置 - 看好汽车、消费、电子、科技等行业,低估值国央企红利板块,香港本地银行、电信及公用事业红利股 [6][108] - 回避对美业务敞口大的行业和公司 [6][108] 浙商国际月度十大金股 - 金蝶国际、香港交易所、中国电信、中信银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小米集团 -W、巨子生物、环球医疗、滨江服务、香港电讯 -SS [109]
长城微光(08286.HK)4月30日收盘上涨29.33%,成交3.74万港元
金融界· 2025-04-30 16:30
市场表现 - 4月30日长城微光股价上涨29.33%至0.097港元/股,成交量40万股,成交额3.74万港元,振幅32.0% [1] - 近1个月累计跌幅31.19%,但年初至今涨幅25%,跑赢恒生指数9.71%的涨幅 [1] - 当前市盈率-0.64倍,低于行业平均值41.02倍和中值3.02倍,行业排名第60位 [1] 财务数据 - 2024年营业总收入1714.3万元,同比减少35.83% [1] - 归母净利润-3353.4万元,同比扩大222.69% [1] - 毛利率37.5%,资产负债率187.14% [1] 公司背景 - 中国光纤产品出口企业,员工324人,技术中心人员占比4%,太原市级技术中心 [2] - 2000年通过ISO9001认证,2004年在港上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 - 产品远销欧美亚多国,获法国PHOTONIS全球优秀供货商奖等荣誉 [2] 核心技术 - 主导产品包括光纤面板、倒像器、光锥、微通道板,均具自主知识产权 [3] - 起草2项国家标准,拥有十余项专利,山西省光学学会依托单位 [2] - 光纤产品技术指标通过美国伽利略试验标准,获国家经贸委优秀新产品奖 [2] 行业对比 - 可比公司市盈率:长虹佳华2.99倍、南方通信3.05倍、SIS INT'L 3.8倍、普天通信6.29倍、华显光电6.41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