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

搜索文档
12家市直单位现场宣讲:牢记嘱托、建成支点、当好龙头,武汉加油干
长江日报· 2025-06-06 11:17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武汉攻克20余项"卡脖子"关键技术,助力成为全国第5个中小企业总量破百万的副省级城市,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特色产业集群 [5] - 光谷三代科技工作者实现从光纤技术(赵梓森)、卫星遥感(李德仁)到生物制药(杨代常)的突破,奠定"中国光谷"科技基石 [4] - 徐卫林院士团队八年攻关研制月球织物国旗,独创微纳米粉体色浆技术解决"红黄串色"难题,实现该领域从"跟跑"到"领跑"跨越 [4][5] 民生保障与城市治理 - 武汉人社局通过社保兜底、工伤赔付等政策升级,实现服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破题"转变,单笔工伤赔付达20余万元 [6] - 农村公路建设10年铺就4000余公里道路及57座桥梁,以"畅安舒美实"标准推动城乡融合 [7] - 垃圾分类日均处理1.3万吨,全分类可减少碳排放96吨/日并制造氧气67吨/日 [8]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长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江豚数量从1012头增至1249头,47%再生水利用率配合1842个排污口管理构成"武汉密码" [8] - 湿地保护推动青头潜鸭从20只繁衍至400多只,戴家湖公园煤灰堆改造为绿肺,建成1024座公园的千园之城 [9] - 武汉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通过扩绿兴绿护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9] 文化创新与区域联动 - 武汉文学季、书法季等活动通过文艺作品立体呈现城市风貌,强化文化引擎作用 [6] - 政协提案推动"双休日"制度全国破冰,并创新提出汉绣与社会疗愈结合建议 [12] 数据驱动与政策优化 - 2023年江汉路夜市人流量增长38%,2024年武汉游客量达3.33亿人次,体现"小数据"驱动"大民生"逻辑 [11] - 经济普查中个体经营数据与宏观政策联动,如"1块钱汇聚14亿"的统计模型 [11]
科技赋能国土空间智慧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和遥感测绘领域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扫描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5 11:18
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概况 - 会议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召开,聚焦国土空间规划、遥感测绘领域的前沿热点科学问题和最新科技进展 [1] - 39家创新平台代表和1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包括自然资源部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 [1] - 主题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地球陆表系统演化与人地关系和谐调控、遥感测绘科技 [1] AI与地理空间技术应用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展示AI在城市空间治理、规划辅助决策和服务公众需求中的重要作用 [3] -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提出地理空间大模型技术,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由"数据孤岛"向"智能集成"转变 [3]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探讨交通基础设施对空间格局优化的支撑作用,分享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通一体化布局研究成果 [3] 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进展 - 南京大学实验室构建碳空间管控技术体系,将碳效应评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 [5] - 天津大学创新中心提出基于"海—岸—内陆"三级空间单元的陆海统筹规划方法,以天津都市圈为例实现港口群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5] -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整合城市三维实景、物联网感知和时空大数据等多维信息 [6] 遥感测绘科技创新 -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使高分七号卫星无控制定位平面精度提升至亚米级 [10] - 中国矿业大学实验室建立"空—天—地—井"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将形变监测精度提升至毫米级 [11] -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智能感知与分析,应用于交通优化、环境监测等场景 [11] 海洋与生态监测技术 - 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攻关研制走航式海洋碳通量监测平台、水下无人机等装备,填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空白 [11]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红树林生物量回归模型,实现物种盖度的精准分析 [12] -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实验室创新构建海岸带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发海岸带空间冲突诊断模型和利用兼容性评价方法 [6] 数字化与智能化治理 -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推动规划决策智能化转型,整合机器学习、空间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先进技术 [6] -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实验室创新构建"市—区—街道"三级联动的数字治理平台,解决山地城市特有的治理难题 [10] - 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耕地智能监测技术体系,实现耕地资源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7][8]
预见2025:《2025年中国商用遥感卫星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5-23 11:20
产业概况 - 遥感卫星利用遥感器对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或电子探测,可在轨道运行数年,覆盖指定地域[1] - 卫星本体由平台系统(主平台、散热片、供电单元等)和载荷系统(推力器、GPS天线、存储器等)组成[1] - 按用途分为气象卫星(气象数据搜集)、陆地卫星(地球资源环境信息)和海洋卫星(海洋资源环境信息)[2][4] 产业链剖析 - 上游包括卫星制造(金属材料、芯片、电源等)、卫星发射服务(运载火箭研制、在轨交付)和地面设备制造(网络设备、消费设备)[5] - 中游为商业遥感卫星运营,包括地面运营商和数据运营商,提供数据产品销售及服务解决方案[6] - 下游应用领域分为B端(政府企业)和C端(消费者),通过卫星系统传递价值[6] - 产业集中度高,上游由中国航天、中国卫星主导,中游分自有卫星(中国卫星、欧比特等)和无自有卫星(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两类企业[8] 行业发展历程 - 2014-2017年为政策推动起步期,国务院出台政策鼓励商业遥感,长光卫星成立并发射吉林一号首组卫星[10] - 2015-2019年为快速发展期,民营企业进入,"北京二号"成为首个民用商业卫星项目,北斗三代升空[11] - 2020年至今为大规模商用期,垣信、星网等企业宣布组网计划,星座建设加速[11] 政策背景 - 2024年8月国务院要求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开展生态环境动态监控[16] - 2024年2月国务院提出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拓展国际合作[16] - 2023年12月国务院鼓励运用卫星遥感监测秸秆焚烧,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建设[16] - 2023年5月国务院推进构建民商统筹的卫星遥感系统,加强民用遥感应用[16] 行业发展现状 - 2022年发射105颗遥感卫星首超美国,2023年发射160余颗[17] - 2024年商业卫星发射占比78.2%,其中遥感卫星占39.3%(79颗)[19] - 截至2023年底在轨商业遥感卫星超323颗,数据类型覆盖光学、雷达、高光谱等[22] - 商业化模式分自有卫星运营商(中国卫星、长光卫星等)和无自有卫星运营商(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23] - 2023年遥感卫星产业规模超2700亿元,直接效益500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达210亿元(同比+5%)[26][27] 行业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东方红(国有)、长光卫星、航天宏图等,具备全产业链能力和核心技术[28] - 第二梯队:二十一世纪、中科星图等,专注卫星制造和运营服务[28] - 第三梯队:亨通华海、天润科技等,主营数据增值和应用方案定制[29] 发展前景与趋势 - 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推动下,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372亿元(年增速约10%)[32] - 技术创新方向:小型化星座组网、高分辨率多光谱成像、SAR雷达、AI数据分析[35] - 场景创新重点:精准农业、气象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海洋监测[35] - 市场竞争趋势:低轨星座竞争加剧、国企与民企博弈、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差异化[35]
科技自立自强之院士说|推进时空智能 创造万亿级产业——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新华社· 2025-05-22 10:31
时空智能技术发展 - 高通量通信卫星、光学遥感卫星、雷达卫星、北斗定位卫星等形成通导遥卫星互联网,实现空天地一体化[1] -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测绘遥感技术融合,催生更多科研创新[4] - 时空智能学能自动回答何时、何地、何种目标、有何种变化及其机理与对策,实现空天地海全域一体化时空智能[4] 卫星遥感应用 - 珞珈三号01星、珞珈二号01星、珞珈三号02星和珞珈四号大健康01星实现对地球表面的全区域、全天候、全天时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5] - "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计划到2030年发射252颗卫星,包括100颗雷达卫星、144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4颗高光谱卫星、4颗热红外卫星[5] - 卫星遥感在农业、环保、智慧城市、应急响应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北斗导航与卫星遥感技术赋能智慧农业,监测庄稼长势[6] 产业前景 - 推进人工智能引导下的通导遥一体化的时空智能大众化服务,创造万亿级产业[4] - 通导遥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发展前景广阔,通过万亿级的产业主体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6] - 珞珈三号01星成功发射使卫星遥感从服务政府、行业拓展到服务大众,期待"东方慧眼"星座形成产业联盟[5] 技术创新 - 武汉大学团队自主研制多颗卫星,实现全球范围遥感数据从获取到终端应用的分钟级遥感信息服务[5] - 智能化电网采用无人机、激光雷达、红外探测代替人工巡线,石化企业在不安全场景使用机器人工作[6] - 空天地一体化生态保护感知监测体系24小时记录候鸟360度全景影像,进行野生动物、林草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6]
中国近海海洋水色要素长时序卫星遥感产品数据集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3 11:17
中国近海海洋水色要素长时序卫星遥感产品数据集发布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中国近海海洋水色要素长时序卫星遥感产品数据集 该数据集是卫星遥感应用就绪型产品 以数据集形式持续更新和共享 服务海洋领域各类应用 [1] - 数据集利用国内外海洋水色卫星遥感观测数据 反演并融合得到2000年~2024年叶绿素a浓度和悬浮物浓度等要素遥感产品 覆盖中国近海 空间分辨率达4千米 [1] - 数据集可获取海洋生态环境要素本底与趋势性变化 分析细微藻类藻华发生概率分布 是服务海洋生态监测预警和海洋防灾减灾的利器 [1] 海洋卫星观测网建设与应用 - 中国基本建成海洋水色 海洋动力环境和监视监测的海洋系列卫星观测网及其地面系统 海洋卫星可大范围 全天时 长时序对全球海洋与海岸带持续监测 [1] - 研制应用就绪型数据集是提高卫星数据应用效能的有效方式之一 建设海洋强国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环境需要获取大面积海洋环境信息 [1] 未来规划与数据共享 - 该数据集与海洋卫星其他同类产品共同形成"海洋防灾减灾"专题产品 [2]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利用中国海洋系列卫星对中国近海开展长期持续观测 数据产品公开共享 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 海洋防灾减灾 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撑 [2]
昆山工研院解锁发展向“新”力
新华日报· 2025-05-09 06:06
□ 工研宣 从遥感大模型赋能城市治理到固态电池技术突破量产,从医美抗衰产业集群成势到机器人智造项目加速 落地……开年以来,昆山工研院捷报频传,一个个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在"工研"力量的 加持下紧锣密鼓地推进。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今年3月召开的昆山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昆山提出要持续传 承弘扬祖冲之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昆山市科技创新核心平台,今年以 来,昆山工研院聚焦昆山新兴产业布局,持续强化科技招商、释放园区活力、优化创新生态,不仅彰显 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取得诸多与时俱进的新亮点与新突破。 企业向新 走进昆山工研院引育企业中勘迈普(江苏)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正全力以 赴加快新产品调试,力求早日交付。"当前,我们最新研发的遥感大模型已在广州落地见效,正通过数 字化手段赋能当地高质量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夏红自豪地说。 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中勘迈普的快速成长正是当前昆山产业向"新"的生动注脚。围绕昆山市新 兴产业布局,昆山工研院持续推动科技攻"尖",从"长三角"到"珠三角"再到"全球网",实施科技招商"攀 高"计划。数据显示 ...
合作推荐|合肥场景机会发布:低空经济、遥感检测
搜狐财经· 2025-05-08 06:23
合肥市场景公司 - 由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合肥市滨投公司、合肥市高新控股集团、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合肥市科创集团以及长城战略共同出资设立 [2] - 接受合肥市发改委指导,是统筹全市场景创新工作和联动全市场景资源的平台公司 [2] - 全国首个以场景应用创新命名的企业法人机构 [2] - 采用"政府指导、国资参股、市场运作"的创新模式 [2] - 主要功能包括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赋能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培育未来产业 [2] 场景机会1:巢湖市卫星遥感监测 - 应用场景为卫星遥感监测秸秆焚烧火点 [3] - 目标是通过及时发现热异常点,提高禁烧工作效能,保障空气质量 [3] - 合作方式包括联合运营、测试验证、采购应用 [4] - 预算金额为50万元 [4] - 报名需在5月15日18:00前提交PPT资料至指定网址 [4][11] 场景机会2:低空经济数据研究 - 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与安徽瞬芯科技签署课题合作,研究低空经济物联网公共数据价格形成机制 [6] - 目标包括建立公共数据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形成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 [6] - 拟组建"低空经济数据产业联盟",汇聚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与标准专家 [6] - 征集企业方向包括低空经济行业企业和数据产业及运营企业 [6][8] 低空经济行业企业要求 - 需拥有相关资质及案例,能产生大量低空经济领域的公共/非公数据 [7] - 需参与数据分类、成本构成、价值挖掘与定价机制等研究 [7] - 需参与团体标准的编制和评审工作 [7] 数据产业及运营企业要求 - 需拥有数据服务相关资质及案例,具备成熟解决方案 [9] - 需参与低空经济数据的产品化开发和运营,以及示范项目的落地与推广 [9] 合作方式 - 包括联合调研、标准共制、成果转化、平台孵化、人才培训 [10] - 报名需在5月15日18:00前提交PPT资料至指定网址 [11]
又一科创板IPO终止!报告期累计亏损12亿,拟募资26亿
梧桐树下V· 2024-12-05 14:50
公司概况 -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于2022年12月23日受理,2023年12月4日因公司及保荐机构海通证券撤回申报而终止审核,拟募资26.83亿元 [2] - 公司注册于吉林长春,成立于2014年12月,2022年1月改制为股份公司,注册资本19.7059亿元,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3] - 公司是我国首家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企业,业务涵盖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及遥感信息服务,运营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星座"吉林一号",截至2022年6月30日拥有72颗在轨卫星(新增19颗,退役1颗) [4] 财务表现 - 2019-2022H1累计亏损12.078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01亿、-4.19亿、-2.51亿、-2.16亿元,同期营收0.85亿、1.04亿、3.12亿、0.36亿元 [6][7] - 综合毛利率持续为负:2019年-83.85%、2020年-69.68%、2021年-9.75%、2022H1恶化至-278.32% [7][8] - 研发投入占比畸高:2019-2022H1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达203.47%、179.31%、37.09%、171.36% [7] 业务结构 - 收入构成显著变化: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占比从2019年19.02%升至2022H1 59.24%,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同期从80.98%降至40.76% [5] - 客户集中度高且不稳定: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2019-2022H1分别为82.77%、60.13%、72.64%、60.62%,大客户年度重叠率低 [10][12] - 核心客户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021年贡献31.32%收入)、中国电子有限公司(27.01%)等央企,但2022H1前四大客户均为新客户 [12] 治理结构 - 股权高度分散:第一大股东方圆资产持股11.17%,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67.74% [13][14] - 董事长宣明实际控制4.47%股份,通过担保费收取217.37万元(2019-2020年),其团队主导日常经营但无控股权 [14][15][16] 行业定位 - 拥有140项发明专利、376项软件著作权,承担8项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认证 [5] - 选择科创板第二套上市标准:估值≥15亿元、最近一年营收≥2亿元、三年研发占比≥15% [8] - 亏损主因卫星星座建设投入大,需承担高额折旧及研发成本,行业处于培育期导致收入规模不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