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

搜索文档
“苏超”“汉超”“川超”!一脚足球踢出了……
金融时报· 2025-08-26 20:32
赛事热度与参与规模 - 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揭幕战吸引46780名观众现场观赛 创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率第二高纪录[1] - 江苏城市足球联赛社交平台阅读量达2.3亿 讨论量13.5万[3]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 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3] 消费拉动效应 - 汉超及配套活动吸引约10万群众 拉动消费近3000万元[2] - 95.9%的苏超观众产生门票外消费 外地观众家庭行程花费普遍在1000-2000元[3] - 94.1%观众在外用餐 79.0%购买文创产品 62.5%参与娱乐消费 66.1%进行景点游览[3] - 苏超前六轮带动扬州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服务营收同比增长超40%[5] 产业联动发展 - 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 赛事经济、户外产业、冰雪经济蓬勃发展[2] - 贵州省上半年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8.2%[2] - 体育赛事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联动发展 形成"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现象[1][2]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激发体育消费需求 拓展消费场景 实施消费惠民举措[4] - 央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持续加大体育消费信贷支持[4][5] - 江苏省推动金融机构打造"场景+金融"多元服务体系 支持银行联动苏超赛事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5] 模式创新与推广 - 群众赛事活动不断拓展创新 村超、浙BA、苏超等赛事火爆出圈[3] - 鼓励开展村BA、村超、村排等富有农趣农味的乡村赛事活动 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4] - 金融支持成为激活赛事消费的动力源 通过财政金融联动助推消费场景布局提升[5]
中恒集团: 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关于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免于发出要约事宜之法律意见书
证券之星· 2025-08-26 18:24
收购主体基本情况 - 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资本人民币2300亿元 成立于1996年3月8日 经营范围涵盖能源 矿业 金融业 文化旅游 房地产业等投资管理业务[6] - 广西广投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广投集团全资子公司 注册资本人民币224亿元 成立于2009年6月8日 主营业务包括健康咨询服务 旅游开发策划 房地产租赁等[8] - 收购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均为有效存续企业 不存在需解散或终止的情形[7][9] 股份回购实施细节 - 中恒集团于2025年1月24日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方案 拟以3亿至5亿元自有资金回购股份 回购价格上限3.8元/股[11] - 2025年8月25日回购实施完成 实际回购118,117,197股 占总股本3.5649% 使用资金总额3.01亿元 回购均价2.55元/股[12] - 股份注销后公司总股本从3,313,345,567股减少至3,195,228,370股[12] 持股比例变动情况 - 回购前广投集团及医健集团合计持有中恒集团963,596,802股 占总股本29.08%[13] - 股份注销导致持股比例被动提升至30.16% 超过上市公司收购要约触发线30%[13] 法律合规依据 - 根据《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第十六条规定 因回购股份导致持股比例超过30%的投资者可免于发出要约[13] -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十项为本次免于要约提供法规依据[14] - 法律意见书确认本次持股比例变动符合免于发出要约的法定情形[14]
深度丨美国就业,到底是好还是坏?【陈兴团队•财通宏观】
陈兴宏观研究· 2025-08-26 17:58
核心观点 - 美国劳动力市场正在降温 新增非农就业3个月移动平均值持续下降 按当前回落速度估计10月新增就业可能转负 [2][5] - 7月非农数据中5月和6月数据异常下修 合计下修25.8万人 主要因数据质量差和模型不稳 调查回复率较2019年底下降约16% 2022年以来约7成月度就业数据被下调 [2][9] - 劳动力供给趋弱 就业率自2023年底逐步下行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群中灰心者增多 失业者待业时间增加 超过27周长期找不到工作人数上升 [2][10][11] - 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变差 企业裁员率未明显走高 但雇员自主辞职率下降 劳动者议价能力减弱 跳槽者工资增速趋势下滑 [2][14][16] 行业就业分化 - 教育保健业是就业主要支撑 2024年1月至7月创造约一半非农就业 医疗卫生业是主力 政府持续拨款投入医疗保障 即使经济衰退期该行业新增就业也保持平稳 [3][18] - 剔除教育保健业后 私营部门就业在今年二季度已转入负增长 [3][18] - 周期性行业就业减缓 高利率限制企业经营 移民政策收紧减少低技能行业劳动力供给 建筑业和运输业等职位空缺率未明显上升 [3][19][21][23] - 多数行业趋于降温 教育保健 制造业和政府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缓解 金融业和建筑业劳动力供需匹配更好 [3][24] - 信息业和专业 商业服务业劳动力市场趋紧 今年二季度信息业职位空缺率较去年同期上升2.6个百分点 专业商业服务上升0.6个百分点 失业率略有下降 可能与AI相关职位需求增加有关 [3][24] 未来劳动力市场展望 - 供给端边缘劳动力可能重返市场 失业人群中返回就业市场人数增加 19-24岁年轻人群逐年增加 失业群体中新进入者明显增多 [4][25] - 需求端企业招聘计划未见改善 7月NFIB小企业调查显示企业对政策不确定性忧虑未好转 资本开支计划受抑制 更倾向保留安全资金 [4][28] - 劳动力市场供给紧张程度较2022年大幅缓解 逐渐转向供给大于需求 高信贷成本抑制企业经营和扩张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使企业招聘保持谨慎 失业率或继续上升 [4][30]
大摩闭门会:邢自强-牛市未歇-[AI 纪要]
2025-08-25 17:13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中国宏观经济 股票市场 香港市场 入境旅游 交通运输 关税影响 基建投资 消费政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 公司涉及大型保险公司 公募基金 光伏企业 汽车企业 美团 滴滴等科技公司 航空企业[5][6][8][18][24][26]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中国经济呈现前高后低态势 预计三季度GDP增速回落至4.5%左右 上半年实际GDP同比增速为5.3%[1][4][9][11] * 市场流动性宽松 大摩自由流动性指数转正 上半年A股净流入1.5-1.7万亿人民币 超过六成来自大型资产配置者[1][5] * 中国股市存在结构性撕裂 沪深300涨幅接近10% 而中证2000和ST板块涨幅惊人[1][6] * 投资者信心回升但需警惕三大风险 包括基本面挑战 中美关系不确定性 国内政策态度[1][8] * 央行流动性管理边际趋向中性 重提防范资金空转 但短期内干预股市可能性不高[1][12][13] * 香港一个月期HIBOR从1%左右反弹至接近3% 主要因金管局干预汇市收紧流动性[1][14] * 中国入境游市场前景广阔 预计未来十年收入年化增长约19% 上半年外国人入境增长30% 旅游服务出口增长超过60%[2][21] * 以旧换新政策下半年呈现退坡迹象 八月上旬家电和汽车行业同比增速仍相对疲软[10][16][17] * 关税成本由中国企业和美国消费者共同承担 中国出口价格下调幅度约为2% 远低于关税增幅[18] * 亚洲投资者分配到美国资产的比例从2024年底的42%略降至40.5%[20] * 航空业周转量增加超过16% 其中60%以上来自出入境需求的增加[26] 其他重要内容 * 出口抢跑效应消退 集装箱码头数据下行[1][4] * 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 二手房成交和价格继续探底[1][4][10] * 财政刺激效果有限 基建需求不足[1][4][10][11] * 反内卷政策落实缓慢 光伏行业整合需3到6个月[8] * 美联储可能在九月份开始降息[8][15] * 免签政策推动入境游 上半年通过免签入境外国人占比超过70%[21][22] * AI和科技发展消除语言障碍 美团 滴滴等应用嵌入翻译功能[24] * 中国降低购物退税门槛 在景点设立便利退税柜台[25][27] * 外航份额下降 一些外航撤掉中国航线[26]
REGAL INT‘L(00078)发盈警 预计中期股东应占综合亏损约6.78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8-22 22:42
核心财务表现 - 预期2025年中期股东应占综合亏损约港币6.78亿元,较2024年同期亏损港币15.992亿元大幅收窄57.6% [1] - 减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经营业务盈利约港币8500万元,较2024年同期亏损港币7.34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1] 亏损收窄驱动因素 -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由2024年中期亏损港币9.326亿元转为2025年中期收益约港币700万元,主要因对Cosmopolitan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投资已撇减至相对不重大价值 [1] -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自2024年5月中旬显著下降,导致2025年前六个月融资成本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 [1] 酒店业务影响 - 香港酒店组合2025年中期折旧费用约港币2.90亿元,与2024年同期港币2.913亿元基本持平 [2] - 折旧费用对现金流无即时影响,但对财务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2]
前海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将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20:18
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 -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023年达1884.4亿元 同比增长7.5% 较2021年接近翻番 [2] - 2024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952.6亿元 同比增长8.6% 占服务业84% 占GDP65.5% [2] - 截至2024年6月集聚现代服务业企业12.48万家 占存续企业58.6% 占服务业企业63.6% [2] 产业体系结构特征 - 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形成系统完备 重点突出 竞争力强的产业生态 呈现高端化 融合深等六大特点 [1][2] - 当前二三产业比例为22:78 突出服务业主导地位 [2] 重点发展领域规划 - 推动信息服务业扩能提质 主攻行业应用软件和新兴软件方向 [2] - 用足"金融支持前海30条"政策 发力新兴金融 跨境金融等四大金融领域 [2] - 提升现代物流业 推动综合保税区提质升级 增强全球物流网络话语权 [2] - 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 强化信息技术 技术转移等核心资源布局 [3] 对外开放与制度创新 - 持续深化金融 数据跨境 医疗等领域制度型开放 [3] - 《前海规划》271项任务已落地99项 占比36.5% 172项加快推进中 [3] - 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105项 连续4年制度创新指数全国第一 [3]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 探索"总部+制造" "链主+配套"等产业合作新模式 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核心区 [4] - 实施CEPA服务贸易协议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推进多领域规则衔接 [4] - 加强与珠江西岸产业协同 增强服务内地 面向世界的辐射带动作用 [3][4]
一场现代服务业“头脑风暴”:广东人大再开产业专题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09:53
(原标题:一场现代服务业"头脑风暴":广东人大再开产业专题会) 南方财经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 从产业结构看,2024年广东全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3万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21年的 55.0%提升至64.5%。同期,广东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52万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 业营业收入的43.9%。 迈入2025年,服务业的良好增势也为广东经济增长提供了关键动能。 2025年上半年,广东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跑赢GDP 增速0.4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7.0%,比全部服务业增 速高2.0个、2.4个百分点。 8月22日下午,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现代服务业专场)即将在广州琶洲人工 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举行。作为系列会议的第4场,这次广东人大将讨论焦点投向近年对国民经济增 长贡献率持续提升的现代服务业。 会议为何聚焦服务业?在当前广东整体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正扮演着什么角色?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14万亿元,占全国11%,连续40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 现 ...
南京上半年服务业继续稳步向前
新华日报· 2025-08-22 07:29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 - 2024年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达8600亿元 位列全省第一和全国前列 目标打造首个万亿级产业 [3] - 2025年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3% 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增长17.4% 互联网平台增长28.9% 互联网数据服务增长17.0% [3] - 发布国内首个标准单元自动综合工具iCell和AGIROS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25.06社区版 并推进九大产业行动包括人工智能产业攻坚 [2][3] 科技创新与研发机构 - 全市358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中218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 [4] - 聚焦人工智能、6G通信、生物制造等科技制高点 力争在关键零部件和高端芯片领域取得突破 [4][5] - 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信息通信和生物医药分中心 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实施 [4] 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 - 2025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 领跑第三产业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179.18亿元同比增长5.3% [6] - 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突破200亿元 规模全省首位 包括全国首批民营创投机构科创债 [7] - 绿色贷款余额达1.05万亿元 同比增长24.7% 资金规模和增速全国前列 [7] 科创金融与普惠服务 - 宁科贷政策升级 单户企业最高贷款额度翻倍至2000万元 覆盖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7] - 宁创贷体系累计撬动融资414.21亿元 服务企业7135户 平均贷款利率低至3.46% [7] - 推出小股权+大债权模式破解轻资产企业融资 设立30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构建融资直通网络 [8] 消费市场与商业活力 - 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4.22亿元同比增长5.3% 高于全国和全省0.3个百分点 [9] - 玄武花园城开业引入119家首店占品牌总数近一半 南京跻身中国首发经济引力城市TOP4 [9] - 2025年南京艺术节演出票房达6190万元 参与10万人次 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2.5亿元 [10] 文商体旅融合与商业扩张 - 苏超南京队比赛带动66个观赛第二现场吸引客流25.4万人次 总客流14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 商品销售额3.4亿元增长16.5% [10] - 周边住宿餐饮样本企业营业额增长33.2% 多元业态激发消费活力 [10] - 下半年预计11个新mall亮相 新增商业体量62.7万㎡ 包括光环花园城和江宁宝龙广场等项目 [10]
碳中和债券:现状、问题、建议
新浪财经· 2025-08-20 08:21
碳中和债券发展脉络 - 2021年2月交易商协会推出首批6只碳中和债券,募集64亿元资金,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4165万吨 [3] - 2021年3月交易商协会明确碳中和债券定义,规范资金投向、信息披露等机制 [3] - 2021年7月上交所和深交所修订规则,允许使用"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标识 [4] - 2023-2024年交易所进一步扩大碳中和债券募集资金使用领域和发行主体范围 [4] 市场规模 - 2021-2024年累计发行8057.39亿元,2021年达峰值2583.79亿元(占绿色债券41.64%) [5] - 2024年发行1787.59亿元,同比增长5.75%,占绿色债券比重回升至25.86% [5] - 电力行业年均发行规模约1200亿元,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分列二三位 [7] 发行利率 - 2021年碳中和债券平均利率3.55%,较AAA级信用债高24BP [6] - 2024年平均利率降至2.406%,首次低于AAA级信用债(2.411%) [6] - 无评级资产证券化产品利率从2021年3.63%降至2024年2.41% [7] 行业分布 - 电力/热力/燃气行业占比最高,2024年发行758.06亿元 [8]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含电力ABS)2024年发行438.16亿元 [8] - 交通运输业2024年发行133.90亿元,较2021年312.30亿元显著下降 [8] 产品结构 - 碳中和公司债券占比从2021年65.37%降至2024年42.92% [8] - 碳中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年均规模超1000亿元,成为主力品种 [8] - 地方政府债券仅2021年发行7.77亿元 [8] 发行场所 - 2021年交易商协会占比69.09%(1785.18亿元) [9] - 2023年交易所规模首超交易商协会(944.47亿元 vs 745.94亿元) [10] - 2024年交易商协会占比回升至56.43%(1008.68亿元) [10] 现存问题 - 国有企业发行占比超90%,中央企业占70% [11] - 北京累计发行3653亿元(占全国45.34%),内蒙古等发电大省发行不足50亿元 [12] - 49.30%募集资金用于偿债,仅50.70%用于新增项目建设 [13] 发展建议 - 扩大工业、建筑业、碳减排技术领域发行 [14] - 推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 [15] - 创新碳排放权质押、集合债券等产品模式 [16]
上海GDP重返全国前十,温州、徐州冲刺万亿之城
搜狐财经· 2025-08-16 02:10
省级GDP表现 - 江苏GDP总量达66967.8亿元,稳居全国第二 [2][3] - 浙江GDP增速5.8%,领先长三角,总量45004亿元 [2][3] - 安徽GDP增速5.6%,总量25723亿元 [2][3] - 上海GDP增速5.1%,总量26222.15亿元,全国排名升至第9位 [2][3] 市级GDP表现 - 长三角9座万亿之城上半年GDP均超5000亿元,上海、苏州、杭州分别达26222.15亿元、13002.35亿元、11303亿元 [9] - 温州、徐州GDP接近5000亿元,分别为4831.9亿元、4509.3亿元 [9][10] - 绍兴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滁州和湖州首次突破2000亿元 [12] 产业结构 - 上海第三产业占比79.09%,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达3637.29亿元 [4] - 江苏、浙江、安徽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5.0%、59.82%、56.33% [6] - 安徽第二产业增速6.4%,领先长三角 [6] 城市增速亮点 - 17座城市GDP增速超6%,舟山以6.9%领跑,绍兴、淮安以6.8%并列第二 [13] - 合肥增速6%,领先万亿GDP城市 [10] - 南通GDP增速5.8%,超越合肥升至长三角第7位 [10] 区域经济动态 - 浙江过半地级市增速超6%,民营经济活跃,营商环境成效显著 [14] - 盐城GDP反超扬州,优势9.3亿元 [14] - 温州、徐州将2025年定为冲刺"万亿GDP城市"关键年份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