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演艺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丨江苏建湖:淮音袅袅入湿地 古村新韵绘新景
新华网· 2025-06-12 13:50
淮剧小镇概况 - 淮剧小镇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紧邻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水网纵横、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 [1] - 依托沙庄古村打造,将古村落韵味与湿地生态相结合,为淮剧传承提供独特文化空间 [1] - 淮剧有200多年历史,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质朴唱腔和乡土表演风格著称 [1] 非遗文化传承与展示 - 小镇内淮剧爱好者自发组织演出,在空地、古戏台等场所表演,吸引村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1] - 每天有百余名演员分布在大戏院和小舞台进行演出,包括淮歌版《青花瓷》等创新表演形式 [5] - 设有淮剧传习所,剧团演员参与化妆、穿戴戏服等传统流程展示,青年演员如夏荣、夏诗雅频繁亮相演出 [7][8][13][15]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 当地推动非遗文化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通过生态保护为非遗传承奠定基础,同时以非遗旅游项目反哺生态保护 [2] - 开发淮歌潮唱、杂技表演、剪纸体验等主题旅游项目,带动经济发展并提升群众环保意识 [2] - 游客可游览巷弄、观看演出、拍照打卡,沙庄戏苑等场所成为文化体验核心区域 [3][9][10][17] 生态与文化协同效应 - 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与淮剧小镇形成联动,出现震旦雅雀等珍稀鸟类,强化生态IP价值 [19] -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培养年轻群体兴趣,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2] - 小镇成为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的实践范例,吸引游客探寻传统与自然结合的魅力 [2][15]
吴桂英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
长沙晚报· 2025-06-11 10:44
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导向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落实落地[1] - 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规划编制、文化传承发展、科技研发赋能、产业培育集聚等重点工作[11] 文旅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 - 调研长沙滨江文化园演艺新空间,提出以小剧场为纽带推动文化演艺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3] - 要求精益求精打磨细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塑造更具长沙特色的文旅融合标杆[3] 企业创新与产业培育 - 鼓励宏瑞文博集团、湖南方实验室文化传媒等企业扎根长沙,提升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8] - 强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11] - 要求深化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建设,打造"永不落幕"的音视频装备展[11] 招商引资与政策支持 - 提出加大招引力度,用好马栏山创投基金,提升政策吸引力、竞争力和执行力[11] - 要求部门属地主动靠前服务,促进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双向对接[8]
免签潮涌上海热,笑果文化添活力,多元体验探魔都
搜狐财经· 2025-06-09 19:55
旅游行业 - 上海2025年日均入境旅客量超3万人次,成为全球瞩目的旅行胜地[1] - 免签政策为外国游客提供便捷通道,促进旅游业发展[1] - 豫园城隍庙作为必游景点,融合明代园林与现代文化[2] - 外滩金融中心(BFC)改造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结合,打造"外滩枫径"夜市[2] 文化娱乐行业 - 笑果文化作为本土喜剧品牌,通过双语开放麦等形式展现上海幽默,成为文化新名片[4] - 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演出成为外国游客必打卡项目,采用多媒体视觉化翻译策略[3] - 上海拥有百余家美术馆和数十家博物馆,文化展览丰富度媲美伦敦纽约[3] 商业地产行业 - 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商业空间,如哥伦比亚俱乐部泳池改为餐厅[3] - 五角场区域转型为二次元文化圣地,吸引新海诚主题咖啡店等特色商业入驻[3] 餐饮行业 - 梧桐区独立咖啡馆形成特色商业氛围,成为城市景观组成部分[1] - 全球首家新海诚主题咖啡店入驻五角场,吸引特定消费群体[3]
用国际视角感知真实立体全面的千年古都
西安日报· 2025-06-03 11:05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碑林区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聚焦硬科技领域,构建集研发、孵化、加速于一体的创新生态,成为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的"试验田" [2] - 该街区拥有众多省市区联动、校企共建共享的成果,包括仿生人形机器人、运载无人机等高技术产品 [2] - 韩国专家金峻范认为校企合作模式(如仿生机器人项目)实现了"理论+实践"无缝衔接,加速技术转化并培养复合型人才 [2] 跨境电商产业发展 - 西安碑林跨境电商产业园2024年交易额达7.5亿元,覆盖58个贸易国家(地区),入驻企业85家 [3] - 产业园以"一栋楼"承载全产业链生态,整合海外仓建设、跨境结算、多语种直播等功能,实现"买全球、卖全球"闭环 [3] - 突尼斯专家指出中国与突尼斯双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反映在两国商品互通的增长趋势 [3] 文化与科技融合 - 西安通过《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赳赳大秦》等沉浸式演出,结合数字技术活化历史文化,获得国际专家高度评价 [4] - 茯茶镇将传统茯茶制作技艺与现代体验结合,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文化实践展示"活态"传承模式 [4][5] - 社区活动中融入中医推拿、针灸等传统技艺,凸显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
三亚出台更新22条促文体旅商展消费激励措施
央广网· 2025-05-24 06:44
三亚市文体旅商展联动促进消费政策 - 三亚市修订《加强文体旅商展联动进一步促进消费的若干措施》,对符合标准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给予最高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1] - 奖励标准根据举办场地和观演规模分级:户外场地累计售票超1万人次奖励100万元,每增加2000人次奖励递增10万元,上限150万元;室内场馆累计售票超5000人次奖励100万元,每增加1000人次奖励递增10万元,上限150万元 [1] - 实施上浮奖励机制,满足岛外观众比例≥50%、4-9月举办、境外团队为主或国际影响力、新建场馆首年运营等条件,每项标准奖励上浮10%,总额不超过200万元 [2] - 对符合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战略目标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专项奖励,金额最高可达活动总支出的50% [2] 文艺演出及市场主体扶持政策 - 优秀剧目演出奖励标准:引进国际/国内一流院团演出,观众3000-5000人次奖励20万元,5000人次以上且岛外观众超40%奖励50万元 [2] - 支持文化演艺市场主体落地:对具有大型演艺活动经验的主办单位,在三亚设立公司并举办万人规模演艺活动的,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 [2]
长春市“五一”假期文旅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新浪财经· 2025-05-06 16:46
2025年"五一"假期,长春市文旅产品供给丰富,文旅融合举措持续激发消费潜力,有力丰富市民游客假 期生活,文旅市场呈现"供需两旺、业态多元、服务提质"的繁荣景象。据省文旅厅大数据测算:长春 市"五一"假期接待国内游客1221.97万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90.68亿元,较去年同期均有明显提 升。 文博场馆人气火爆,特色研学深受追捧。博物馆成为游客们竞相探访的热门目的地,长春市博物馆联盟 21家重点博物馆推出5大类25项99场公益文化活动,开放展览82个,累计接待观众26.9万人次。伪满皇 宫博物院大型文旅演艺《炫•墨》场场爆满,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长影旧址博物馆原创舞台剧 《长歌影魂》首演当日接待量创同期历史新高。长春市文庙博物馆举办投壶游戏、汉服体验等特色活 动,累计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长春博物馆"炫彩杂技奇幻之旅"精彩上演,带来假日文化新体验。全 市50余家研学推荐场所假日累计接待研学游客4.35万人次。 消费市场供需两旺,促销活动精彩纷呈。这有山、栖乐荟和莲花岛影视休闲文化园3家国家级夜间文旅 消费集聚区的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更加凸显,这有山累计接待游客19.60万人次,同比增长15.63%。 ...
假期前四天全省A级景区迎客近二千六百万人次 夜游夜演夜食 拉动文旅消费
四川日报· 2025-05-05 08:58
文旅消费数据 - 四川省"五一"假期前四天905家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574.31万人次 门票收入28631.33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16.53%和16.2% [2] - 全省图书馆 文化馆 博物馆四天累计接待群众377.3万人次 [2] 夜间经济表现 - 夜游 夜演 夜食等夜间经济活动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引擎 [2] - 成都锦江夜游项目结合全息投影技术 打造沉浸式光影体验 [3] - 乐山文旅集市通过演出与美食结合 成为夜间流量担当 [3] - 绵阳越王楼举办唐风实景秀和非遗手作活动 梓潼县打造"夜食 夜娱 夜购"一站式体验 [3] 创新产品与服务 - 成都推出"游船+徒步"世运会City Walk套餐 [4] - 乐山发放300万元优惠券和五折券 开通"美食公交"串联夜市 [4] - 绵阳梓潼发放"元气消费券" 平武报恩寺推出"文化+健康"体验套餐 [4] - 高端定制化产品兴起 如成都锦江的"私人订制游"服务 [4] 文旅融合创新 - 雅安推出《熊猫归来》史诗剧 并整合为"熊猫归来+碧峰峡景区"等组合旅游产品 [4] - 多地通过演艺 科技 美食等形式赋能传统文化 拓展消费空间 [4]
假期前四天山东200家景区纳客2216.5万人次
大众日报· 2025-05-05 08:53
恰逢五四青年节,各地推出系列青年主题活动,丰富假期旅游市场。滨州市文化馆推出"星光艺场 青春嗨唱夜"活动,展示青年风采,激昂青春活力。山东省会大剧院举办2025"青春的力量"流行音乐演 唱会、烟台胶东剧院推出"乐燃五四·管乐之旅"莱山区青年交响乐管乐团公益专场音乐会,唱响青春旋 律,展现青春力量。(记者 唐晓宁) 5月4日"五一"假期第四天,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截至当日15:00,全省重点监测的200家 旅游景区,接待游客569.0万人次,同比增长9.7%;营业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8.9%。截至16:00, 全省16家5A级旅游景区共计接待游客125.81万人次,同比增长8.95%。全省公共文化场馆当日服务99.05 万人次,同比增长14.00%。"五一"假期前四天,全省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216.5万人 次,同比增长8.0%;营业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8.2%。 "五一"假期,"沉浸式"体验受追捧。各地推出"演艺游""影视游"等场景化互动项目,进一步丰富了 文旅消费新场景,提供沉浸消费新体验。临沂市费县天蒙景区大型行进式沉浸式实景互动演艺《沂蒙山 小调》,让红色文化从"展板 ...
锋尚文化(300860) - 300860锋尚文化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429
2025-04-29 17:16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 年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 57,918.77 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 14.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4,177.25 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 68.94%,主要系信用减值损失增加和营业收入下降所致 [3] 项目收入确认情况 - 2025 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闭幕式项目金额为 8,788 万元,已于 2025 年 2 月 7 日成功首演,在 2025 年一季度确认收入 [3] - 《如梦大同》大型综合演绎策划实施整体服务项目金额为 8,990 万元,于 5 月 1 日首演,预计在二季度确认收入 [3] C 端运营项目情况 - 《天时 Sky632》位于上海中心大厦 126 层,公司与上海中心大厦成立合资公司,公司占股 60% [3] - 《湘湖·雅韵》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由合资企业杭州湘湖雅韵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公司持有 75%的股份 [4] - 《海上有青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由合资企业曜泽(青岛)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运营,公司持有 30%的股份 [5] 业务拓展相关情况 - 为响应“文化出海”战略,拓展海外业务,经营范围拟增加“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进出口代理” [5] - 大型文化演艺活动业务除发力国家级重大项目外,积极拓展商业演出领域,将国家级大型活动技术经验应用于商业演出 [5] - 公司在大型文化演艺活动中运用 AR 技术,通过子公司锋尚互娱开发虚拟演艺产品,探索 AR 技术在多领域新应用 [6][7] - 公司从单纯演艺内容生产逐步打造文旅核心 IP 内容,结合 C 端运营类文旅项目挖掘打造 IP 形象或故事,锋尚互娱已有虚拟演绎云平台等四大业务板块 [8] 合作与战略情况 - 与浙江大学探讨共同成立“人工智能和数字演艺研究中心” [9] - 与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经典艺术 IP 构建 IP 生态系统 [10] - 公司高度关注人工智能领域,依托上市平台优势,关注人工智能 AI+演绎发展,探索产业整合 [9] - 业务布局采取“横向 + 纵向”双轮驱动策略,2025 年围绕三大主营业务板块,以产业并购为手段,C 端业务是未来投资并购重点方向 [13] 市值与股价相关情况 - 二级市场股价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公司努力做好经营,拟为股东提供特定文旅项目限量版演出门票 [11] - 2020 - 2024 年累计现金分红 1.93 亿元、累计股份回购 1.00 亿元 [11] 财务相关情况 - 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应收账款原值为 6.13 亿,坏账准备累计计提 3.07 亿,计提比例约 50.08%,公司将借助化债契机清理应收账款 [11][12] - 公司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及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主要为保本型银行结构性存款和低风险理财产品 [12] 其他情况 - 公司会适时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已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未转让部分若 3 年内未实施上述用途将依法注销 [13] - 股东减持情况详见《2024 年年度报告》第六节重要事项“一、承诺事项履行情况” [13] - 公司第四届董事会有 7 名董事,其中 3 名独立董事,人员构成符合公司法要求 [14] - 公司不存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退市风险情形 [15][16] - 截至 4 月 18 日公司股东人数为 14,419 人 [16] - 1 - 4 月中标项目及目前在手订单情况详见 2025 年半年报 [16]
聚焦营商环境痛点,“北京服务”发布200余项改革任务
新京报· 2025-03-25 19:11
营商环境改革 - 2025年推出46个方面200余项改革任务 聚焦企业群众可感可及的关键痛点[1][4] - 推行非现场监管新模式 2025年推动全市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达到50%以上[7] - 依法拓展"轻微免罚""首违不罚"事项范围 扩大"无事不扰"清单至企业总数10%以上[5][7] 政务服务优化 - 已建成11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 平均减时间60% 减材料55.9% 减跑动89.2%[2][10] - "京通"移动端累计注册用户数超4400万 市、区两级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办"[10] - 12345热线企业专席2024年受理25.5万件企业诉求 同比上升98.8% 解决率97.48%[10] 金融支持措施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万亿 直接融资规模居全国首位 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500亿元[2] - 按照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息的20%给予贴息支持 创新型中小企业贴息比例提升至40%[13] - 发挥千亿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逆周期调节作用 联动社会资本扩大对创新企业支持[4] 科技创新发展 - 备案上线大模型105款居全国首位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2] - 每天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300家 科技型企业存量85.9万户占全市企业近四成[2][6] - 布局支持25家标杆孵化器 26家概念验证平台 连续两年位居全球创新城市第一[2] 产业政策支持 - 出台医疗器械、新材料等40余项细分产业支持政策 医药健康产业新晋万亿级产业集群[2] - 2025年建设10个专精特新特色园区 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12] - 推动北京时代电池制造基地、机器人产业园等14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12] 贸易与外资 - 2024年进出口3.61万亿元 连续三年站上3.6万亿台阶[8] - "两区"建设五年来实际使用外资661.8亿美元 占全国8.4%[8] - 2024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012家 同比增长16.4%[8] 基础设施建设 - "七站两场"实现地铁全覆盖 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达88% 2025年提升至90%[3][5] - 首都国际机场推出"连程直转"作业模式 货物操作时间较原模式节省20小时以上[9] - 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覆盖全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 481项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3] 文化产业发展 - 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5.7万场 观众超1280万人次 票房收入超39亿元[14] - 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超过2.3万亿元 接待游客超过3.7亿人次[14] - 2025年计划举办各类演艺活动4万场 累计认定演艺新空间达到100家[14][15] 支付便利化 - 全市1.8万家重点商户实现外卡受理全覆盖 1.14万台ATM机具支持外卡取现[17] - 推出"两卡"融合产品 为入境游客提供支付扫码、通信语音等一站式服务[17] - 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达82.5万个 15种境外电子钱包APP顺畅使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