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
icon
搜索文档
海南:非遗“烟火气”激发文旅新活力
海南日报· 2025-06-14 08:10
海南非遗保护与产业化发展 - 海南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03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9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 [3] - 建设黎锦技艺传习馆15个,国家级、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3个,非遗工坊119个,认定非遗传承村16个 [3]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群从不足千人扩大至近2万人,2024年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5] 非遗产业化与经济效益 - 全省老爸茶店超4000家,年销售额约10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 [7] - 海南沉香产业2023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145家沉香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 [7] - 非遗美食品牌如临高烤乳猪、福山咖啡等崛起,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7] 非遗教育与数字化传承 - 在全省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非遗技艺实践课,涉及21个项目,超5万人次学生参与 [6] - 完成国家级传承人及18名省级传承人的数字化记录工程,出版14部非遗丛书及口述史 [6]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以10多项非遗打造景区,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 [9] - 昌江保突村结合黎陶技艺打造"产学研旅"模式,三亚南山非遗季吸引10多万游客,文创销售额近2000万元 [10] - 儋州泊潮村端午活动单日吸引游客近2万人,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 [10] 国际化发展与品牌输出 - 黎锦亮相巴黎时装周、米兰设计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国际舞台 [4] - 通过海外巡展(马耳他、德国、保加利亚)及日本大阪世博会展示东方非遗生命力 [4]
檐端藏万象 方寸见古今(文化中国行·华夏博物之旅·传统建筑)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瓦当的历史演变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瓦的国家 最早瓦产生于夏代 考古发现4500-5000年前陕西西安马腾空遗址有筒瓦形器物 [3] - 最早瓦当发现于4500年前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 西周时期开始大量使用 陕西周原遗址发现早期素面瓦当 [3] - 战国时期瓦当艺术迎来首个鼎盛期 七雄瓦当各具特色 如山东齐国树木双兽纹半瓦 河北燕下都饕餮纹半瓦 陕西秦都雍城动物纹圆瓦 [5] - 汉代瓦当进入黄金时代 流行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 汉长安城出土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构图精工 艺术水准极高 [5] - 东汉后瓦当艺术程式化 魏晋至隋唐流行莲花纹与兽面纹 唐代莲花纹瓦当质地精细 反映盛世繁荣 [6] - 宋元明清瓦当艺术世俗化 失去秦汉雄风 [6] 瓦当的工艺与分类 - 秦汉时期瓦当制作工艺成熟 西安发现汉初宫瓦窑址 遗存显示先造瓦心与筒瓦套接切割形成边轮 文字瓦范凹槽设计使文字清晰立体 [6] - 汉代文字瓦当分七大类:宫苑 官署 宅舍 祠墓 纪事 其他和吉语 著名十二字瓦"维天降灵 延元万年 天下康宁"字数最多且稀少 [5] - 文字瓦当书法艺术精湛 如"永受嘉福"圆润流畅 "与天无极"雄浑大气 "众芳芬苾"秀美端庄 [7] 瓦当的文化价值 - 瓦当反映古人习俗喜好 "长乐未央"寄托美好生活 "汉并天下"彰显帝国自信 "日入百金米千石"反映经济繁荣 [7] -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镇馆之宝为"天人合一"瓦当 由三枚直径22厘米汉瓦组成 寓意日月同辉 多福长寿 为汉代皇帝祈福用瓦 [8] - 瓦当对历史地理研究有重要价值 如1982年凤翔发现"蕲年宫当"解开秦惠公所建蕲年宫地理之谜 [6] 瓦当的现代应用 - 瓦当元素融入现代设计 国家大剧院金属幕墙运用云纹瓦当元素 文创领域将四神瓦当转化为书签 丝巾等产品 [7] - 数字艺术中动态瓦当纹样讲述跨时空文化故事 [7] -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长认为传统建筑元素可与现代设计相得益彰 瓦当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8]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从“抢救修补”到“智能预防” 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6-13 17:2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 - 2025年6月14日是我国第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1] - 文物保护工作已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 [1] 西安城墙数字化保护体系 - 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 [3] - 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建立"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 [3] - 平台覆盖3000多个监测点位 监测墙体裂缝 水平位移 沉降等关键指标 [3] - 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分析 24小时监测墙体结构变化 自动触发预警 [3] - 智能识别游客攀爬 长期逗留等异常行为 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3] 数字方舱系统功能 - 集文物保护 文旅运营 应急管理 防汛指挥等功能于一体 [5] - 实现城墙结构健康状态实时监控与损害预测 [5] - 推动保护模式从"修修补补"转向"预防性保护" [5] 隐患排查技术应用 - 完成13 74公里全段隐患排查 采用无人机摄影 激光扫描等技术 [7] - 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发现43处风险隐患 1302处空洞 836处疏松体 [7] - 实现文保无损探测领域重大突破 [7]
北京:打造“非遗+文旅”新场景
人民日报· 2025-06-13 07:02
文旅活动 - 2025年东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以"非遗焕新"为核心,通过开幕仪式、主题展览、跨界体验等形式展现非遗活力 [1] - 活动发布非遗促消费打卡计划,游客可凭借手账打卡集章领取优惠福利,体验"文化+旅游+消费"新玩法 [1] - 活动由北京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东城区非遗保护中心承办 [1] 非遗保护与扶持 - 东城区"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惠及44个优秀项目和传承人,现场颁发奖牌 [1] - 天坛公园"数字化记录国家级非遗中和韶乐"项目连续第二年获得扶持计划资助,获得资金、宣传展示、平台搭建全方位支持 [1] - 东城区构筑非遗资源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传播矩阵 [1] 未来发展计划 - 东城区将持续推进非遗"焕新计划",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性遗产保护观 [1] - 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科技""非遗+老字号""非遗+文创"等手段推动非遗保护体制机制创新 [1] - 从机制焕新、产品焕新、生态焕新三个维度促进非遗创新性成果转化案例落地 [1] - 促进非遗与老字号融合发展,实现"保护第一、突出特色、合理利用、均衡发展" [1]
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公众考古活动季启幕
人民网· 2025-06-12 14:47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 - 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承办[1] - 活动紧扣"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组织"全民参与、科技赋能、全城联动"系列活动[1] - 采用数字媒介与科技场景推动文物工作融入公众生活,将文物保护打造为全民共享的"必修课"[1] 文物保护法普及 - 活动现场发放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行本及宣传册[1] - 通过数字屏展出"法护文明根脉 共奏文保强音"图文展,用图示解析法律条款[1] - 讲解员讲述文物执法中的本土案例,让法条变成"看得见、用得上"的生活指引[1] 文物保护知识全民挑战赛 - 挑战赛以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施行为契机,将普法宣传与"四普"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3] - 竞赛题目覆盖新法核心条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点等[3] - 线上答题通道吸引全国多地公众参与,累计收到有效答卷1598份,其中满分卷109份[3] - 团体竞赛有27支队伍、81名选手参赛,最终皇姑新媒体代表队获一等奖[4]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 完成1530处"三普"文物复核,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新发现比例15.3%[5] - 新增工业遗产类不可移动文物占新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32%[5] - 展览采用电子屏幕立体实景呈现方式,对新发现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7] 创新融合活动 - 模拟考古体验让30名公众沉浸式体验陶器修复、纹饰制作[8] - "非遗华服"走秀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8] - 线上平台开启"云考古",推出《行走沈阳》等三大专栏[8] 全城联动活动 - 沈阳13个区县(市)及文博场馆同步铺开100余项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0] - 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举办《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全国首展[10] -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启动"翰墨书史 文化护脉"主题活动[11] 公众考古活动季 - 推出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11大单元、60余项活动[15] - 活动已开展"公众考古社区示范基地开放日"等专题活动[15] - 未来将举办"实验室考古开放日""考古发掘工地开放日"等活动[15] 公众考古品牌发展 - 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已走过十年历程,实现从"专业输出"到"全民参与"的蜕变[16] - 活动内容从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形式从单向展示演变为沉浸式体验[16] - 活动场地从考古现场扩展到文博场馆,时间从单次活动拓展到持续性活动季[16]
甘肃: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方案出炉
快讯· 2025-06-11 08:12
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 核心观点 - 甘肃多部门联合制定《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分阶段提出2025年、2030年底、2035年底的主要目标 [1] - 2025年启动遗产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布局等项目,构建"一带贯通、六市联动、多点支撑"总体布局 [1] - 2030年底建成文化遗产保护、自然遗产保护、民族民俗非遗展示、国际旅游带、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五大样板" [1] - 2035年底目标将河西走廊建成世界遗产保护先行地、中华文化传播地、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地、国际旅游目的地 [1] 投资与任务 - 2025年计划推动120项具体任务,预计投资6.1亿元 [1] 阶段性目标 2025年目标 - 重点围绕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张掖彩丘等遗产启动保护利用项目 [1] - 初步形成"一带贯通、六市联动、多点支撑"的遗产线路布局 [1] 2030年目标 - 全面建成文化遗产保护、自然遗产保护、民族民俗非遗展示、国际旅游带、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五大样板 [1] -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制度体系和实践经验 [1] 2035年目标 - 力争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1]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开放
陕西日报· 2025-06-11 06:30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陕西主会场活动在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举行,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同步向公众免费开放 [1] - 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包含六大板块:非遗体验中心开馆、非遗传承人才艺展演、非遗文创市集、传统手工技艺展等 [1] - 活动聚焦青年传承人培养、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科技赋能非遗保护,展现非遗传承实践活力 [1]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 - 中心位于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二楼,面积4700平方米,分为展陈板块和功能板块两大区域 [1] - 展陈板块展示陕西十大门类近2000件非遗展品,集中呈现代表性非遗项目 [1] - 功能板块集非遗活态传承、创新转化、教育普及于一体,展现陕西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成果 [1] - 中心作为省级重点文化工程,是陕西非遗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和宣传展示的新窗口 [1] 非遗保护与创新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陕西全省将开展1151项活动,促进群众互动体验非遗文化 [2] -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将建立非遗品牌共创中心,挖掘非遗文化精髓,通过"非遗+"模式跨界融合 [2] - 计划创新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2]
创新文化遗产品牌,推动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6-10 14:32
文化赋能经济发展 - 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1] - 江苏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包含世界级3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 各类非遗资源项目超2.9万个 [1] 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 - 激活文化遗产IP 构建文化基因创新转化系统 推动文化基因传递与商业价值传播高效结合 [2] - 借鉴故宫文创品牌创新经验 推动实现"IP要素分级分类开发系统" 分解文化遗产为视觉符号、技艺基因、文化母题等创新要素 [2] - 南京元石计划依托阳山碑材历史价值与巨石文化 整合艺术、科技、影视等领域 提出"巨石文明"全球叙事框架 定位为"东方巨石阵" [2] 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经济 - 推动数字传媒技术与文化遗产品牌深度融合 通过数字媒体渠道和传播平台 将影视文创、音乐剧集、出版刊物、数字藏品等高附加值文创内容推向市场 [3] - 以虚拟空间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受众全流程文化消费体验 增强用户黏性 形成文化消费氛围 [3] - 苏州刺绣研究所开发AI纹样检测系统 自动识别传统针法要素 为原创设计提供著作权认证 实现"传统技艺专利化、现代设计版权化"双轨保护模式 [3] 文化遗产品牌业态创新 - 借助动态交互技术重塑文化遗产感知范式 整合视听、触感、环境变量等多重感知通道 构建可实时响应的沉浸式体验系统 [4] - 南京博物院打造文物修复密室 参与者借助显微成像设备观察器物纹饰裂变 通过触控屏幕完成虚拟修复工序 [4] - 德基美术馆《金陵图》项目采用时空折叠策略 观众手持智能终端触发不同时空坐标 与清代画作中532个动态人物产生对话 生成个性化叙事线索 [5] 文化遗产全球传播 - 构建"全球视野—区域适配—个体共鸣"分层传播体系 在文化解码层面以民族性为核心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6] - 开发"文化转译工具箱" 针对欧美市场强化艺术审美与收藏价值叙事 面向东南亚市场突出生活美学与情感联结 在非洲市场侧重技艺赋能与可持续发展叙事 [6] - 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机构 建立完善具有普适性与权威性的标准框架 [7] 跨国合作与利益共享 - 推行"文化遗产托管开发"模式 为发展中国家文化遗产提供数字化保护、技艺振兴、品牌运营等综合服务 [8] - 构建"技术标准+文化内容"组合包 将成熟遗产监测技术、数字转化方案与本土文化元素结合 形成定制化解决方案 [8]
青年消费账单里藏着文化认同:近九成受访大学生表示“非遗+”消费物有所值
中国青年报· 2025-06-09 08:17
非遗消费市场现状 - 74.89%受访高校大学生曾为非遗相关产品或服务买单 [1] - 非遗消费场景多元化,包括体验非遗技艺(71.59%)、观看或参与非遗表演(55.56%)、购买非遗元素品牌产品(54.59%)等 [2] - 89.95%受访青年认为非遗相关消费值得,主要满足情绪价值(77.20%)和文化体验需求(70.05%) [5] 非遗产品吸引力分析 - 75.94%受访者被非遗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吸引 [6] - 艺术价值(66.38%)、礼品价值(49.47%)、外观精美(47.34%)是购买主因 [7] - 非遗具有历史记忆和民族身份认同价值,形成市场溢价潜力 [6] 青年消费行为特征 - 大学生平均花费不到100元即可获得非遗技艺体验和实体产品 [3] - 消费者愿意为稀缺性非遗产品支付溢价,认为物有所值 [3] - 倾向于购买融合现代元素的非遗产品,如游戏联动皮影戏、动漫主题泥人等 [7][10] 行业发展挑战 - 价格过高(51.30%)、实用性不足(35.45%)、缺乏创新设计(21.61%)阻碍消费 [8] - 部分非遗产品面临"看不懂""买不到""用不上"的三重困局 [9] - 传统非遗产品在特定景区销售,市场覆盖面有限 [6] 创新发展趋势 - 00后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平台获百万点赞,建立"赛博戏台"新传播模式 [10] - 与茶饮品牌合作开发联名产品,如皮影角色奶茶杯等 [10] - 采用VR/AR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电商平台精准推送非遗产品 [11] - 将传统技艺与现代IP结合,如《黑神话:悟空》皮影作品 [10] 商业模式创新 - 设计赋能激活传统美学,文旅融合创造活态传承场景 [11] - IP化运营打造非遗品牌矩阵,如塑造惠山泥人网红品牌 [10][11] - 通过社会实践项目记录非遗传承人故事,增强文化传播 [10]
让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9 06:50
四名汇智计划 - 北京市西城区发起的文化遗产保护计划,以"名城、名业、名人、名景"为核心,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共享平台 [7] - 2017-2025年支持707个项目团队开展超2000场活动,包括讲座、展览、课程、城市探访等形式 [7] - 累计培养近百支持续开展名城保护文化活动的团队,获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未来之星"奖 [7][13] - 采用"常态成员+流动成员"组织架构,理事单位包括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等资源提供方 [13][14] 93号院博物馆 - 由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胡同四合院改造而成,2014年开馆后专注非遗文化展示与体验 [8] - 通过展览、手工活动、沙龙等形式吸引参观者,年接待量未披露但强调"公益开放"属性 [8][9] - 推出"街区即博物馆"计划,将大栅栏历史建筑群视为开放式博物馆展厅(如93号院为非遗传习所,同仁堂为中医药展厅) [9] - 面临民办小微博物馆经营压力,2022年起接受四名汇智计划支持 [10] 走读北京项目 - 张传玖2015年发起的文化公益活动,累计组织近300场故宫、天坛等古迹讲解 [11] - 强调"三不讲"原则(不讲迷信/野史/夸大),注重青少年研学教育 [12] - 连续多年入选四名汇智计划,获得场地资金支持,带动更多人参与古都文化保护 [11][12] 天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 - 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天桥·艺巢计划"推进腾退空间改造,形成小微艺术馆群 [14][15] - 与建筑师车飞团队合作完成储子营36号、赵锥子8890号等多个院落有机更新项目 [14] - 打造"艺术馆+展示"、"工作室+商业"的共生生态,开发留学路等特色主题街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