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方便食品
icon
搜索文档
日清食品(01475.HK):基本盘稳固 海外转型驱动新增长
格隆汇· 2025-07-31 11:28
公司概况 - 深耕方便食品行业七十余载,自1984年成立以来专注于方便面业务,定义全球方便面行业标准,引领高品质即时餐饮潮流 [1] - 背靠日清日本集团,股权结构集中,核心管理层拥有数十年行业经验 [1] - 2024年营业收入38 12亿港元,净利润2 07亿港元,毛利率增长至34 42%,最新季度销售净利率回升至10 45%,处于行业中上游 [1] 行业分析 - 方便面市场规模增长放缓,2013年中国方便面市场规模达到顶点1282亿元,受预制菜和外卖冲击,健康、营养等多元化需求带来新机遇 [1] - 速冻食品行业高速发展,2023年市场规模1835 4亿元,预计2025年达2130 9亿元,传统主食品类格局稳定,新型品类增长潜力强劲 [1] - 冷链物流发展和多元化需求加速速冻食品下沉市场渗透,推动行业高速发展 [1] 品牌与产品 - 凭借行业规则制定者身份和差异化战略塑造高端品牌形象,顺应年轻化趋势 [2] - 依托先驱技术推动产品革新,多元化品牌矩阵满足差异化需求 [2] - 线下商超、便利店、餐饮与线上电商、社交媒体协同优化,实现多渠道覆盖 [2] 投资看点 - 方便面业务为核心支撑,其他食品业务多元补充,品牌创新构建独特护城河 [2] - 营收和利润复苏,内地业务占比高且稳定,毛利率增长,渠道优化促进盈利提升 [2] - 期间费用率持续优化,现金储备充足,业务现金流稳定支撑高分红 [2]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EPS为0 27/0 31/0 34港元,对应PE分别为26X/22X/20X [3]
麻六记酸辣粉粉饼发霉事件持续发酵,汪小菲商业版图大幅“缩水”?
36氪· 2025-07-30 15:58
近日,麻六记"大单品"酸辣粉因"粉饼发霉"受到广泛关注。 据悉,7月25日,消费者陈女士反馈在深圳开市客门店购买到粉饼发霉,还有一股刺鼻味道的麻六记酸 辣粉。据陈女士提供图片,该产品生产日期为今年6月16日,酸辣粉表面有疑似发霉迹象。继后,开市 客进行退货处理,并表示"其他诉求赔偿,门店客服经理说下周五前答复"。 针对上述现象,7月27日,麻六记代工厂四川白家阿宽食品(简称:白家阿宽)率先发布声明称,经核 查,问题集中在两批次产品,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存在不足,可能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 污染。涉及的产品现已经全部下架,并启动召回。次日,麻六记也发布声明表示,目前已在产品生产所 在地启动召回程序,正积极与相关消费者沟通,全力推进退货及妥善的补偿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粉饼发霉"事件背后,在舆论中壮大的"大单品"麻六记酸辣粉,现状如何了?为何代工 厂"白家阿宽"率先认错?此前,亦有媒体报道麻六记线下餐饮店因流水不达标等原因被迫退出商场等新 闻,负面消息叠加下,张兰和汪小菲母子的商业版图,又在如何演变呢? 一桶酸辣粉,紧系两家企业命运 事实上,无论是曾经冲刺上市的白家阿宽,还是张兰和汪小菲事业生涯,麻六记 ...
一碗粉何以破“卷”而出
河南日报· 2025-07-29 07:21
行业增长与市场现状 - 中国粉类市场年均增速达15% 正突破千亿门槛 从地方小吃升级为国民美食并走向全球[1] - 18至35岁消费者是核心消费群体 占比高达60%[1] - 粉类食品因低糖 低碳水 不易坨等特性 更契合年轻群体对健康与口味刺激的双重需求[1] - 行业竞争加剧 厂商通过加量加料(单碗最多8包料)争夺市场 但面临成本上升与利润下降压力[1] 行业挑战与破局路径 - 产业链协同难 健康可持续诉求 全球化机遇是行业需应对的三大核心挑战[2] - 头部企业通过供应链优化 产品创新 品牌出海三大策略突破内卷[3] 供应链优化案例 - 嗨吃家等企业严格筛选特定原料(如四川朝天椒 通许红薯粉丝) 构建全产业链协同体系[3] - 通过自建或合作工厂实现4个品牌供应链共享 覆盖上游原料至下游销售环节[3] 产品创新突破 - 南京农业大学与丽星食品攻克鲜湿粉技术难题 解决高含水量 短保质期等储运瓶颈[3] - 消费需求倒逼技术创新 如将油条 吸汁面筋等配料融入速食粉包[3] 全球化布局 - 嗨吃家 食族人 豫道 姐弟俩等品牌已进入俄罗斯 巴基斯坦 韩国等30国市场[3] - 出海战略从产品输出升级为品牌管理 授权及标准化体系建设[3] 行业生态转型 - 数字经济推动商业逻辑从竞争转向共生 供应链协同成为利润创造新路径[4] - 企业需通过组织方式革新整合资源 打破孤岛型经营模式[4]
代工厂和品牌齐致歉 麻六记背后的代工版图
北京商报· 2025-07-28 21:21
麻六记酸辣粉发霉事件 - 麻六记270克规格酸辣粉被曝个别粉饼发白、发霉 涉事代工厂阿宽食品及品牌方先后致歉 [1][5] - 问题集中在2025年6月16日、6月18日两个批次 主因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导致细菌污染 [6][8] - 阿宽食品已启动全面召回 承担全部退货费用并提供经济补偿 消费者可通过原购买商家或官方渠道办理 [6][7][8] - 麻六记同步启动召回程序 将加强供应链管理 深化驻厂监督机制 提升审核标准和频次 [8] - 开市客所有门店已下架麻六记酸辣粉 [9] 麻六记业务模式 - 酸辣粉为明星产品 由阿宽食品代工 2022年采购额5034.51万元 2023年增至1.74亿元(同比+245.65%) 2024年达2.01亿元(同比+15.52%) [12] - 速食业务高度依赖代工 牛肉辣酱、小旺肠、辣条锅巴、凉面等产品均由不同代工厂生产 [12] - 线上业务营收约为线下门店3-5倍 直播带货月度销售额曾破亿元 单日超千万元 [13] - 采用线上零售+线下体验模式 创始人称大公司普遍租用流水线 但材料配方和工人为自有 [12][13] 代工模式行业分析 - 事件暴露代工模式深层矛盾 高效与品控难以平衡 供应链管理存在短板 [1][14] - 代工为食品行业普遍模式 可快速实现轻资产扩张 但面临质量把控、责任界定等风险 [14] - 专家建议麻六记加速自建供应链体系 减少代工依赖 完善质量风险预警机制 [15] - 行业认为需以严格质量管控为前提 任何疏漏都可能成为品牌崩塌导火索 [14] - 此次危机或成转型契机 需将食品安全转化为竞争壁垒 实现流量品牌到信任品牌跨越 [15]
麻六记酸辣粉被曝发霉,部分批次被召回,代工厂白家阿宽:消杀环节存在不足
齐鲁晚报· 2025-07-28 16:24
近日,在社交平台上,有多名网友发文称,"开市客超市下架麻六记酸辣粉,并做出召回处理",引发热议。 7月28日,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宽食品")发布关于麻六记部分批次酸辣粉产品召回的声明。其中显示,阿宽食品注意到客户 及终端用户反馈,由公司代工的麻六记270g规格的酸辣粉出现个别粉饼发白、发霉现象,现已发出召回通知,目前所有存在质量风险的该规格产品已全部下 架,由公司进行进一步调查追溯处理。 阿宽食品表示,消费者可联系原购买商家办理退货退款,或者联系阿宽食品官方客服热线。阿宽食品将承担全部退货费用,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提供相应经 济补偿,以弥补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便。阿宽食品还就此次质量问题向消费者和麻六记品牌致歉。 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文 川宽产函〔2025〕308号 1、经核查,问题集中在 2025年6月16日、6月18日两个批次产品。主 原因是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存在不足,可能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污染,出 湿粉饼保质期缩短或霉变。目前,这两个批次产品的全面召回工作正在有序执行 中。 2、针对已购买上述问题批次产品的消费者,我们将启动召回措施: - 召回范围:2025年6月16 ...
下架、召回!麻六记酸辣粉被曝发霉,代工方致歉:消杀环节存在不足,消费者可退货退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8 14:58
产品质量问题 - 深圳消费者在开市客购买麻六记酸辣粉发现粉饼发霉且有刺鼻味道[1] - 产品生产日期为2025年6月16日,表面有疑似发霉迹象[3] - 深圳、上海、宁波等地消费者投诉在开市客购买到发霉麻六记酸辣粉[3] - 代工商白家阿宽声明问题集中在6月16日和6月18日两个批次,原因是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5][7] - 问题产品已全部下架并启动召回[5][7] 企业应对措施 - 开市客门店已为消费者办理退货退款[1][3] - 白家阿宽承担全部退货费用并提供经济补偿[7] - 白家阿宽全面整治生产质量管理,加强消杀工艺管控[7] - 开市客在例行商品品质巡检中发现质量问题后主动暂停销售[9] - 开市客上海、深圳、苏州、杭州六地门店均已下架该产品[9] 产品与渠道信息 - 开市客售卖的麻六记酸辣粉规格为每箱8桶共2.16千克,售价65.9元[1][7] - 开市客渠道产品规格与其他渠道不同(270克vs256克)[7] - 麻六记酸辣粉主要依靠白家阿宽代工生产[12] 企业背景 - 白家阿宽成立于2016年,拥有多个食品品牌[11] - 公司2019-2020年完成三轮融资[12] - 麻六记创立于2020年,速食板块由食通达公司运营[12] - 麻六记2022年起成为白家阿宽第一大客户[12] - 2022年采购额5034.51万元,2023年增长245.65%至1.74亿元,2024年增长15.52%至2.01亿元[12] 市场反应 - 开市客App已检索不到麻六记相关产品[9] - 产品重新上架时间未明确[9] - 开市客在中国拥有7家门店,全球890多家门店[13]
麻六记酸辣粉发霉!代工商阿宽食品:涉及两批次产品,将召回
南方都市报· 2025-07-28 09:09
产品问题与召回 - 麻六记270克规格酸辣粉被曝发霉、发白,问题集中在2025年6月16日、6月18日生产的两个批次产品 [1][2][5] - 问题原因是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可能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污染,出现湿粉饼保质期缩短或霉变 [1][5] - 涉及产品已全部下架并启动召回,消费者可联系原购买商家或阿宽食品官方客服办理退货退款,公司将承担全部退货费用并提供经济补偿 [2][5][6] - 开市客售卖的麻六记酸辣粉一箱8桶净含量2.16千克,每桶270克,售价65.90元,与其他渠道256克规格不同 [5] 公司应对措施 - 阿宽食品已全面整治生产质量管理,加强消杀工艺管控,升级质量实时监测流程 [6] - 公司表示将以更高标准管控生产全环节,确保产品安全 [6] - 开市客在例行商品品质巡检中发现产品存在质量波动,主动暂停销售,目前没有明确重新上架时间 [7] 公司与客户关系 - 麻六记为阿宽食品第一大客户,2022年采购金额5034.51万元,2023年上升至1.74亿元,同比增长245.65%,2024年为2.01亿元,同比增长15.52% [9] - 阿宽食品为麻六记、百草味、李子柒等品牌提供贴牌代工服务 [10] - 麻六记速食板块由北京食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汪小菲为董事长 [9] 公司财务与经营 - 阿宽食品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4.72%至13.64亿元,净利润同比减少6.79%至0.47亿元 [10] - 公司曾计划冲刺A股上市,后转战新三板 [10]
麻六记部分批次酸辣粉因质量问题被召回 白家阿宽发布声明回应:两批次产品生产环节存不足 产品受细菌污染
新浪财经· 2025-07-27 22:33
产品质量问题 - 白家阿宽代工的麻六记270g规格酸辣粉部分批次出现质量问题,涉及2025年6月16日、6月18日两个批次,主要原因为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导致产品可能受细菌污染,出现粉饼发白、发霉现象 [1][3] - 存在质量风险的该规格产品已全部下架,公司正对问题批次全面召回 [1][2] - 问题集中在2025年6月16日、6月18日两个批次产品,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存在不足,可能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污染,出现湿粉饼保质期缩短或霉变 [3] 召回措施 - 针对已购买问题批次产品的消费者,公司启动召回措施,召回范围为2025年6月16日、6月18日生产的270克规格麻六记酸辣粉 [4] - 消费者可联系原购买商家办理退货退款,或通过白家阿宽官方客服热线、邮箱、微信公众号登记信息,公司将安排专人优先处理 [4] - 公司将承担全部退货费用,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提供相应经济补偿 [4] 整改措施 - 公司已全面整治生产质量管理,加强消杀工艺管控与质量监测 [1] - 已严格按照客户要求,全面整治生产质量管理,加强消杀工艺管控,升级质量实时监测流程 [4] - 后续将以更高标准管控生产全环节,确保产品安全 [4] 公司声明 - 公司就此次质量问题向消费者和麻六记品牌致歉,全力保障消费者权益 [1] - 公司对给广大消费者及麻六记品牌带来的影响深感内疚,特此向所有消费者及麻六记企业致以最真诚的歉意 [4] -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公司再次向广大消费者及合作伙伴致歉 [5]
一生嗦粉的中国人,“嗦”出三千亿米粉产业
中国食品网· 2025-07-24 19:40
行业概览 - 中国米粉产业规模已达3000亿元,形成完整产业链涵盖种植、生产、加工、分销、销售等环节 [1] - 2025年米粉终端消费市场规模预估将超800亿元,已逼近面条市场规模的六成(1520亿元) [18] - 全国米粉门店总数接近21万家,近一年新开门店超8万家,线上外卖订单增量占小吃快餐的11.2% [20] 品类发展 - 螺蛳粉占据品类王者地位,过去一年全网社媒声量突破1800万量级 [9] - 桂林米粉社媒声量同比高涨,生烫米线成为近一年异军突起的新品类 [12] - 酸辣口味为主流,臭味成为第二大热销口味,减脂类米粉销售额同比增长150% [29] 市场格局 - 线上速食米粉品牌CR10保持在43%,臭宝连续两年蝉联市场份额首位(11.5%) [23] - 线下餐饮品牌呈现"有品无牌"特征,门店数超500家的品牌仅占1% [26] - 微念集团通过"新零售+餐饮供应"双轮驱动模式,预包装螺蛳粉零售端销售额超25亿元 [44] 产业链分析 - 米粉企业注册量超六万家,关联企业总数已超50万家 [36] - 产业链形成上游原料把控、中游规模化量产、下游线上线下融合的成熟体系 [38] - 行业标准QB/T2652-2025《米粉(米线)》获批,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39] 企业战略 - 头部企业加速全产业链布局,如微念集团覆盖原料-生产-零售-餐饮全链路 [43] - 品牌通过建立供应链体系(如自建工厂、种植基地)构建竞争壁垒 [42] - 餐饮零售化趋势明显,多个品牌同时布局线下门店与电商零售业务 [42] 未来趋势 - 产业升级路径聚焦标准化筑基、品牌化赋能、全链路运营三大方向 [48][49] - "以销定产"柔性供应链模式成为发展重点,推动农业现代化成果转化 [49] - 头部企业通过B2C+B2B双轨模式实现产能动态调节与资源最大化利用 [49]
兰州味道不再遥远,牛肉拉面迈入预包装时代
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 甘肃省十部门印发《关于发展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带动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支持预包装产业发展,推动产品进超市、便利店、高铁站等场所,拓宽销售渠道 [2] - 兰州市出台《兰州牛肉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2024—2026年)行动方案》,目标到2026年底预包装企业累计达50家以上,规上企业累计达10家以上,营业收入达100亿元以上,带动全产业链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 [2] - 政策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创新,在脱水蔬菜、汤料技术、面体加工等领域给予倾斜支持 [2] 市场表现与销售渠道 - 2024年1至4月兰州牛肉拉面海内外门店新增1092家,实现营收约165亿元 [3] - 新增预包装全产业链企业9家,总数达66家,实现产值约15亿元,带动全产业链营收约50亿元 [3] - 部分企业推出桶装速泡和袋装速煮两大系列,满足多元消费场景 [3] - 甘肃陇萃堂建立线上线下全域化销售渠道网络,每年渠道端费用投入近千万元 [3] - 兰州科盛食品有限公司以线上销售为主,日均销售额稳定在6万元左右,线上复购率保持在35%以上 [4] 技术创新与生产升级 - 五犟牛肉拉面通过智能化生产、数据分析、标准化操作流程提升效率和品质 [5] - 众富(兰州)牛肉拉面超级工厂建设两条核心生产线:全品类面条线日产120吨,预包装生产线日产能突破30万份 [6] - 兰州新区益海嘉里突破传统面饼常温保存技术,保质期达1年 [7] - 兰州尕兰郎食品研发出新型脱水萝卜工艺,保留92%脆度 [7] - 2024年组织实施科技支撑项目及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5项,推动"兰州牛肉拉面数智化平台"建设 [7] 产品与文化融合 - 企业通过中央厨房统一生产标准化食材,冷链物流直供终端门店,机械臂完成煮面、配料等环节 [6] - 众富(兰州)牛肉拉面打造900平方米文化历史馆,结合数字化沙盘和全息影像展示 [6] - 预包装产品还原率可达90%以上,通过直播等新型营销方式拓展市场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