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机构:海洋经济驱动内需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10-17 08:42
政策与战略定位 - 海洋经济被首次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 深海科技被列为新兴产业核心 丰富了海洋经济的内涵 [1][2] - 沿海省市密集出台规划 支持海洋装备、能源、养殖等领域发展 [2] 关键产业领域与投资机会 - 海上发电向深远海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漂浮式海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巨大潜力 [2] - 海洋养殖空间广阔 深远海养殖有长足发展空间将带动上游饲料市场扩容 头部饲料企业有望通过技术、服务和种苗优势抢占先机 [2] - 海洋旅游特色企业有望受益于政策支持和需求回暖 [2] 基础设施与技术赋能 - 海洋通信是海洋经济的基础设施 作为未来6G“海陆空天一体化”网络的重要一环 主要包括海上无线通信、海洋卫星通信和岸基移动通信等方式 [1]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下一步怎么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2 15:38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海洋经济产值已突破2.5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攀升至3万亿美元,规模可媲美全球第七大经济体 [1][3] - 海洋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标准正从传统的“海事枢纽”向“创新型海洋城市”转变,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变量 [1][7][13] -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达7.8%,城市需从“供应链参与者”向“价值链塑造者”转型以破解“大而不强”的痛点 [2][15] 全球海洋经济格局与城市竞争力 - 传统航运中心如伦敦通过发展高端海事服务(如法律体系、金融服务)保持全球话语权,其港口吞吐量已不具优势但综合排名领先 [3] - 亚太地区成为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主场,新加坡凭借高效治理和全产业链条在亚洲排名第一,东京则依靠科技创新和城市治理能力排名第五 [6] - 奥斯陆从航运业转型至专业海事服务,并凭借海洋工程经验发展海上风电和生物技术,PCT国际专利授权量跻身全球前十 [4] 中国海洋城市竞争力分析 - 上海在传统和新兴榜单中均进入全球前十,依托港口规模与产业链完整性成为亚太航运枢纽 [10] - 深圳和青岛在《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2025)》中排名显著提升(第11和第16位),但在传统海事榜单中排名靠后(第23和第28位),凸显其在新兴维度的优势 [10] - 深圳拥有超过2500家高新技术涉海企业,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创新能力强劲 [10] - 青岛拥有全国约1/5的涉海科研机构、1/3的部级以上高端研发平台和近1/3的涉海两院院士,优势集中于前沿创新 [10] 未来发展方向与战略路径 - 上海可探索以数字港航为基础拓展高附加值服务,洋山港通过5G+AI技术使桥吊作业效率提升40%,船舶准班率从65%提高至82% [16] - 青岛蓝谷以崂山国家海洋实验室为核心,周边3公里内布局70家科研机构和150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6亿元,本地转化率45%远超全国平均的20% [16] - 深圳可依托“深港穗”科技集群,构建“香港研基础+深圳做转化+广州搞制造”的协同链条,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水下机器人部件和海洋药物中间体 [17] - 报告预测上海有望跻身全球三强,青岛凭借“AI+海洋”优势或跃升至准第一梯队,而“深港穗”等集群将挑战新加坡、伦敦的单点主导地位 [17]
“十万亿”后,中国海洋经济落子何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2 09:43
全球海洋经济规模与趋势 - 全球海洋经济产值已突破2.5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攀升至3万亿美元,规模可媲美全球第七大经济体 [1][4] - 海洋产业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310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人数高达2亿以上 [4]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稳步提升至7.8% [2] 海洋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演变 - 报告构建了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反映了全球海洋城市发展逻辑从“传统海事枢纽”向“创新型海洋城市”的转变 [1] - 传统评价体系如LMC报告聚焦航运中心、海事金融与法律、海事技术等垂直领域的行业话语权 [8] - 新的衡量标准强调经济、科技、治理、生态的系统协同,将深海开发、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前沿领域纳入考量 [12] 全球领先海洋城市格局 - 新加坡、伦敦、鹿特丹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9]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均排名第一,经贸活力排名第二 [5] - 新加坡在LMC报告中航运中心和港口效率排名第一,海事金融排名第二,在新报告中经贸活力与国际影响居于前列 [9] - 亚太地区成为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主场,新加坡、东京(总排名第五)、釜山(总排名第26)表现突出 [7] 中国主要海洋城市定位与策略 - 上海在两份报告中均进入全球前十,依托港口规模与产业链完整性成为亚太航运枢纽 [9] - 深圳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拥有强劲创新能力,高新技术涉海企业超2500家 [10] - 青岛拥有约占全国1/5的涉海科研机构、1/3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近1/3的涉海两院院士,优势集中于前沿创新 [10] - 上海可探索以数字港航为基础拓展航运金融等高附加值服务,洋山港依托5G+AI技术使桥吊作业效率提升40%,港口服务业收入占比从20%提升至35% [16] - 深圳可依托“香港研基础+深圳做转化+广州搞制造”链条,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水下机器人部件、海洋药物中间体等 [17] - 青岛蓝谷以崂山国家海洋实验室为核心,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6亿元,本地转化率45%,远超全国平均的20% [16] 未来竞争格局与机遇 - 报告预测中国城市有望梯队跃升,上海有望跻身三强,青岛或从第二梯队跃升至准第一梯队 [18] - “深港穗”、山东半岛等集群将打破单一城市竞争逻辑,形成“技术—制造—服务”协同的区域竞争力 [18] - 若加速清洁技术革命,至2050年全球海洋经济增加值有望实现40%强劲增长,否则可能萎缩20% [12] - 竞争规则已转变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综合较量,人工智能、深海开发、蓝碳交易等新技术重塑海洋经济竞争规则 [15]
山东:以“生态绿”涵养“海洋蓝”
大众日报· 2025-10-10 08:32
海洋生态治理政策与体系 - 山东深入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2024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保持全国前三 [1] - 山东全面推行湾长制,加强“一湾一策”精准治理,实现陆海责任共担,青岛作为全国首批试点,构建市、区、镇三级湾长体系,设置117名湾长,将49个海湾纳入精细化管理 [1] - 青岛突出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由湾长负责海湾资源配置与污染治理,河长协调陆地部门确保水质达标,建立入海河流超标预警机制,2024年青岛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9% [2] 污染源控制与治理成效 - 山东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出台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 [3] - 桑沟湾通过清养殖、拆散乱、控源头、修岸线等治理措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多年保持100%,从污染严重转变为国家级美丽海湾 [1] 生态修复与创新养殖模式 - 烟台长岛推行“固藻集鱼”养殖模式,通过布设人工鱼礁促进藻类繁衍以改善生态和聚集鱼群,南长山街道孙家村已投放超12万空方人工鱼礁,增殖50万株海草形成海草床生态系统,年固碳超280吨 [3] - 孙家村利用“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以固碳量远期收益权质押贷款,为海洋牧场东源提质升级填补资金缺口,并进行智能化改造,使投放的80万尾褐牙鲆鱼苗存活率较传统养殖提升30% [4] 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 - 海洋生态“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山东涌现碧海生金案例,如黄河三角洲蓝碳跨省变现、滨州盐碱滩养殖致富虾、渔民转型为海岛导游和农家乐老板,提升群众获得感 [4] - 长岛创新碳汇金融模式,使村民通过碳汇贷受益,将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实际资金支持,推动海洋产业升级 [3][4]
“耕海牧渔”有新解
人民日报· 2025-10-07 13:20
文章核心观点 - 海洋经济正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传统“耕海牧渔”被赋予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新内涵,海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引擎 [1][2][3] 海洋能源开发利用 - 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达1万千瓦时,可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1] - 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作为自然冷源稳定运行超两年,有效减少能耗并大幅提升效率 [1] - 我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累计发电超20亿千瓦时 [2]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启动建设,旨在发掘冷泉区甲烷和冷泉生物的潜在价值 [2] - 海洋能量开发利用方式多样,包括利用海洋表层与深层温度差发电、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的盐度差产生能量 [2] 现代海洋渔业创新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采用“船载舱养”模式,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 [1] - 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配备水质监测、自动投饲、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即捕即加工、即产即销” [1] -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型桁架网箱、卫星遥感与通信技术深度融入海洋牧场,推动渔业从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 [2] 海洋特色产业与业态 - 免疫抗肿瘤海洋1类新药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 [2] - 国产大型邮轮首航一年运输出入境旅客达60万人次 [2] - 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项目实现养殖年收入近亿元 [2] - 行业致力于加快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攻关及海洋技术装备研发,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2] 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 发展海洋经济需牵住创新“牛鼻子”,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3] - 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3] -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路径 [3]
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新华社· 2025-10-03 14:42
海洋环境状况 - 全国海洋环境状况稳中向好,海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1] - 2024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为83.7% [1] - 2024年重点监测的直排海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超35% [1] 海洋生态保护 - 2024年全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 [1] - 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 [1] 海洋旅游市场 - 海洋旅游等新业态迅速发展,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1] - 2024年沿海城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超14% [1] - 2024年全国邮轮母港累计客流量为上年的11倍以上 [1]
“耕海牧渔”新解(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3
海洋能源开发利用 - 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达1万千瓦时,可满足约1500户家庭日用电需求[1] - 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作为自然冷源,稳定运行超两年,有效减少能耗并大幅提升效率[1] - 我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累计发电超20亿千瓦时[2] 现代海洋渔业创新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采用"船载舱养"模式,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1] - 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配备智能系统,实现"即捕即加工、即产即销",提升国产三文鱼新鲜度与供应稳定性[1] -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海洋牧场,大型桁架网箱和养殖工程实现精准调控饵料投喂[2] 海洋科技与装备研发 - 卫星遥感和通信技术为海洋渔业提供信息化支持,促进行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2]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启动建设,旨在发掘冷泉区甲烷和冷泉生物潜在价值[2] - 行业加快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攻关及海洋技术装备研发步伐,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2][3] 海洋特色产业发展 - 免疫抗肿瘤海洋1类新药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2] - 国产大型邮轮首航一年运输出入境旅客达60万人次[2] - 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项目实现养殖年收入近亿元,产业业态日益多元[2]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行业致力于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3] - 发展路径强调创新驱动,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拓展海洋经济新领域[3] - 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3]
广东高院发布海事审判典型案例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19:01
海事审判案件数据 - 2024年至8月广东法院审结一审海事海商案件4317件 [1] 海上风电行业 - 法院将海上风机作业平台界定为"海上移动式装置" 确认其属于《海商法》规定的"船舶" [1] - 承租人或经营人基于该平台产生的海事赔偿请求享有责任限制权利 保障风电企业生产经营 [1] - 明确海上风电项目作业船舶的适航标准认定 [1] 海洋牧场行业 - 法院依法界定海洋养殖平台法律属性 认定对该平台的救助属于海上救助 [2] - 健全海洋牧场建设法律规则体系 [2] 海洋旅游行业 - 法院确认"包切舱"模式下涉外邮轮舱房供应合同效力 [2] - 服务保障邮轮旅游行业创新业务合作模式 [2] -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高端旅游业加快发展 [2] 司法保障机制 - 广东法院出台全国首份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司法保障意见 [2] - 发布跨境电商物流纠纷审判指引 [2] - 与三省高院签署红树林司法保护合作协议 [2] - 与海事法院共建共享海洋环保司法合作平台 [2] - 完善跨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2]
布局“九大航道”,加速驶向“深蓝”
齐鲁晚报· 2025-09-26 07:27
文章核心观点 - 即墨区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加速构建“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78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7%左右,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海洋经济发展目标与现状 - 到2027年,全区涉海规上企业预计突破255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家,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78亿元 [1] - 2024年,即墨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635亿元,同比增长7.4% [1] “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四大新兴产业 - **海洋新能源产业**:作为四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发展海上光伏和风电 即墨海上光伏项目规划建设115万千瓦桩基式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可发绿电约10.7亿度,节约标准煤约3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1万吨 [2] 全力支持央企、国企参与海上风电场开发,争取华能、华电等百亿级海上风电项目落地 [2] - **海洋装备产业**:招商工业青岛船厂成为全国领先的主力商船建造基地,已完成4艘82000DWT散货船交付 [3] 未来将布局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三大主力船型,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同时攻关智能水下机器人、无人潜航器等新兴装备 [3] -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培育孵化创新项目,推动海洋褐藻新产品开发项目开工,大医精诚仿制药获批上市,百洋制药三期竣工投用 [4] - **海洋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青岛蓝谷膜天科技产业园、千里新材高性能氮化硅制品总部基地、云路高端软磁材料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 [4] “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三大传统优势产业 - **海洋旅游产业**: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加快小管岛码头建设,打造“一程多站”式海上旅游线路 发展帆船、冲浪等休闲业态 国家级水下考古博物馆正推进建设,将有效集聚全国海洋考古资源 [6][7] - **海洋渔业**:提升水产种业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快蓝色种业产业园建设 [7] - **海洋交通运输业**:强化港口枢纽功能,推动女岛港两个5000吨泊位通过省级预验收,整合海铁联运资源,融入沿黄陆海大通道 [7] “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两大未来产业 - **深海开发产业**:发挥国家深海基地等平台作用,争取布局深海重大战略技术项目,构建深海开发技术装备研发体系 “蛟龙”号已完成共享航次首潜 [7] - **海洋信息产业**:作为未来产业新赛道持续发力 [7] 政策与营商环境支持 - 创新打造“i企”海洋会客厅服务品牌,提供奖补政策营造“蓝色”营商环境 [8] - 即墨区有3家单位入选2025年第一批山东省海洋服务业重点项目拟支持名单,有望获得最高500万元项目补助 [8] - 在青岛市推荐的项目中,即墨区有10个项目入选,通过“政策找人”主动服务企业申报 [8] - 下一步将在人才引育、科技招商、品牌建设等方面强化保障,推动校地耦合发展,引进强链延链补链项目 [9]
“海洋+”新场景缤纷多彩
经济日报· 2025-09-20 06:16
海南海洋旅游市场概况 - 2024年上半年海南共接待游客5521.29万人次,游客总花费1189.27亿元 [1] - 暑期旅游热度高,例如三亚西岛海洋文化旅游区潜水项目暑期每天有400至500名游客体验 [1] - 7月份三亚大东海旅游区整体接待游客量超1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0%,境外游客量占比超30% [4] 旅游产品创新与多元化 - 海口“海旅01”游船以“海洋+旅游+演艺”、“海洋+旅游+文化”等模式打造全方位旅游消费新场景,7月共接待约6000名游客 [2] - 三亚蜈支洲岛“知海方舟”号全潜式观光船可潜入海底30米,实现陆地观光向海洋探索的转型升级 [2] - 三亚·亚特兰蒂斯水族馆拥有1.35万吨纯海水和约280种86000尾海洋生物,结合观赏与教育功能 [2] 热门项目与目的地表现 - 万宁日月湾作为冲浪胜地,每天吸引5000余名游客,旺季可达上万人 [3] - 海口玩海人帆船帆板俱乐部暑期每天接待游客约130人,其推出的3000个免费体验名额迅速被抢光 [1] - 三亚大东海旅游区引进知名网红业态,打造融合海洋文化与时尚潮流的夜经济生活圈 [4] 产业带动与经济效益 - 万宁日月湾冲浪产业带动周边发展,2024年田新村开办民宿53家、冲浪俱乐部30余家,带动村民就近就业420余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3万元 [3] - 月亮岛海鲜餐厅晚间客流饱满,一晚上甚至需要翻台两次,显示消费活力旺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