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民营经济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经济日报· 2025-05-24 21:44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 2025年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197 9万户 同比增长7 1% 超过过去3年平均增速 [1] - 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83 6万户 其中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增长最快 达到18 0% [1] - 民营企业已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据数十家席位 具备前沿科技和尖端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1] 政策支持与法治保障 - 《民营经济促进法》通过立法保障民营企业权益 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1] - 政策聚焦三方面:保障民企权利、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尤其是融资成本)、治理地方管理部门滥权行为 [2] - 优化营商环境被定位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需通过法治化手段吸引全球资本并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3] 挑战与外部环境 - 国际逆全球化政策加剧经济环境动荡 增加民企投资、运营、出口风险 [2] - 智能化生产使未改造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地方乱收费、拖欠货款等问题仍存在 [2] - 生产性服务业短板明显 需加强引导民企制定全球战略及海外运营的能力 [3] 高质量发展路径 - 推动"两个健康"协调发展:企业健康与企业家健康相互促进 强调企业家社会责任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3]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中国制造已具备技术应用和消费者体验的全球领先优势 [3] - 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标志着国家推动民企"创"出新活力、"闯"出新优势的决心 [4]
青岛以“10+1”创新型产业体系 细化产业招商
青岛市产业招商方向优化 - 青岛市重点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优化产业招商方向 [1][2] "10+1"创新型产业体系 - 先导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 突出数字化、智能化、跨界化、融合化发展 依托青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专业园区招引设备制造商、材料供应商、技术服务提供商 [1] - 五大新兴产业包括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产业 重点招引研发中心、核心部件和关键配件生产基地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 [1] - 三大优势产业为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 鼓励海尔、海信、青啤等本土龙头企业开放应用场景 以订单和市场促进投资 [1] "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包括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海洋化工产业高端绿色化、高端港航服务业、海洋文旅品质提升 [2]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涵盖总部型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创新、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海洋新能源产业突破 [2] - 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 打造全球竞争力海洋产业集群 [2] 十大现代服务业发展 -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会展、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十大领域 [2] - 以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为契机对接国际经贸规则 形成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 [2] -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为跨国公司提供全要素保障和全周期服务 [2]
汇聚经济技术合作的蓬勃机遇——从2025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看开放共赢新篇章
中德示范区发展概况 - 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中德示范区)定位为中德乃至中欧经济技术合作的"试验田"和"新范式",国际化基因与创新活力显著 [1] - 自2021年获批以来,已集聚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奔驰新能源工厂等120家德国企业,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 [2] - 园区实施外资企业便利化政策,吸引莱茵科斯特中国总部、mediCAD中国总部等多家德资"首家"机构落户 [2] 国际合作与论坛成果 - 2024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吸引近百名德欧政商界代表参会,推动经济技术交流 [4] - 2025年论坛将升级为"1+5+N"模式,包括主论坛、5大专题活动及N场配套活动,聚焦产业链重构、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 [5] - 论坛针对性解决企业跨境经营痛点,如要素获取、知识产权保护等,并提供金融投资、场景订单等资源对接 [5] 专题活动与产业聚焦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题活动将串联产业链资源,推动技术标准协同与供应链协作,加速低碳化转型 [8] - 医药健康专题活动依托顺义区罕见病药品先行政策,促进生物医药领域跨国合作及技术转化 [8] - "专精特新对话隐形冠军"活动由DEZ等机构组织,推动中德中小企业技术协同与生态共建 [7] 企业合作与国际化成效 - 埃帕德咨询等企业肯定示范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对接,实现中国市场快速拓展 [3] - 莱茵科斯特通过论坛与德企深化智能制造合作,2025年计划展示新成果并寻求落地项目 [10] - 2025论坛预计吸引2000人次参会(外籍200人),规模较首届增长50%,德欧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 [11] 政策与生态优势 - 顺义区作为"两区"建设核心承载地,推行"政策精准突破+产业生态构建"模式,系统展示创新实践 [7] - 国家部委通过开放政策解读活动,提供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实践的全链条政策支持 [7]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顺义园重点项目签约
新京报· 2025-05-13 10:56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顺义园签约进展 -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顺义园与泽景北京生产基地、芯合电子总部、元橡科技车规级双目模组生产基地完成签约 [1] - 生态港顺义园重点推进项目20余个,其中9个项目已签约,涵盖智能驾驶、空气悬架、线控底盘、车载HUD、汽车芯片、车载双目模组等核心零部件领域 [1] -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在顺义挂牌成立,并启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锦标赛 [1] 生态港顺义园规划与建设 - 北京园区选址顺义区李遂镇,总占地面积约2500亩,聚焦汽车电子、汽车智能、汽车品质三大细分领域 [2] - 园区将建设核心零部件厂房、综合服务中心、展览展示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产业空间,拓展智慧物流、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 [2] - 首期建设的汽车核心零部件标准厂房项目和研发服务中心项目已于3月15日开工 [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 生态港项目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点项目,旨在推进"六链五群"产业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障供应链韧性 [1] - 京津冀三地按照"统一规划、协同招商、同步建设"思路,分别建设一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集中承载空间 [1]
去年京津冀经济总量11.5万亿元,三地协同发展再亮“成绩单”
新京报· 2025-05-12 22:17
5月11日-12日,在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三地协同发展再亮阶段性"成绩单"。 据介绍,2024年 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作用进一步显现。 843亿元技术合同流向津冀两地,区域生态初步形成 高质量发展方面,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 元,同比增长12.7%,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协同机制。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见效,7 个京津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抱团发展。 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三地还将推动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见效,联合开展京津冀 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揭榜挂帅"活动,共同举办2025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等活动。发挥京津冀先 进制造业集群联盟等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做大做强安全应急装备、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等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高效开发利用算力资源,打 造环京地区智能算力集聚区。布局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区域新 增长极。 3600余项"区域通办","两翼"齐飞格 ...
宜宾的下一个十年
虎嗅· 2025-05-09 14:59
宜宾经济增速放缓 - 2025年一季度宜宾GDP实际增速仅为4%,低于绵阳7.2%和德阳7.5%,首次跌破全省5.5%的平均线 [1] - 相比去年同期8.2%的增速,创下非疫情期最低纪录 [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低于四川省7.2%的平均水平,明显落后于绵阳11.7%和德阳14% [34] 产业结构分析 传统产业 - 白酒产业增加值仅增长3.3%,五粮液营收增速从2023年12.58%降至2025年一季度6.05% [36][37] - 2024年白酒产业约占宜宾GDP的23% [38] - 采矿业增长8.9%,制造业增长6.3%,电力等基础产业仅增长1.6% [35] 新兴产业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增长55.1%,晶硅光伏增长37.5%,动力电池增长20% [41] - "新三样"出口额同比暴增34倍 [42] - 动力电池销量占全国15%以上、全省90%以上,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26][27] 投资与基础设施 -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3%,远低于四川省4% [47] -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工业投资1-2月仅增长0.9% [48][49] - 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2.7%,位居全省第一 [50] - 水电资源带来0.3元度电成本,仅为东部沿海一半 [23][60] 转型历程与战略 - 2016年提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从"一黑一白"转向多元化 [14] - 通过引入二三线手机品牌完成现代制造业基因首次植入 [16][17][19] - 宁德时代30GWh动力电池项目落地,签约产能扩大至235GWh [22][25] - 大学城建设引入电子科大等名校,7年建成36平方公里教育新高地 [63][64] 未来发展方向 - 深化新能源全产业链优势,打造从材料到应用的完整生态 [66] - 拓展数字经济应用蓝海,发展工业互联网等高附加值数字服务 [67] - 发挥人工智能倍增效应,推动AI技术在各领域应用 [68] - 培育传统产业中的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增长点 [69] - 抢占绿色发展与循环经济高地,打造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区 [70]
2025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将于5月25日开幕
新京报· 2025-04-29 12:06
论坛概况 - 2025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将于5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中德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举行,主题为"联合创新·融合发展" [1] - 论坛规模、形式、内容均提级扩容,采取"1+5+N"形式举办,包括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5场专题活动,以及配套考察、展示交流、一对一洽谈等N场活动 [2] - 论坛首次启用集注册报名、产业对接、会务服务为一体的信息化智慧平台 [2] 参会情况 - 开幕式暨主论坛邀请嘉宾约600人,其中包含近200位德(欧)政府部门、隐形冠军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和行业机构代表,覆盖欧洲国家数量占比50% [1] - 境外嘉宾规模较首届增长一倍,同时邀请近400位国内专精特新企业、机构、科研院所、产投基金代表 [1] - 贺利氏集团、毕马威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德国伍尔特集团、德国劳达集团等40余家世界隐形冠军企业和近百家中小企业负责人确认参会 [4] 专题活动 - 中德产业链创新融合圆桌会为中德中小企业更深层次务实合作开拓新路径 [3] - 中国专精特新对话世界隐形冠军专题活动为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提供交流合作平台 [3]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题活动围绕新能源网联汽车、先进汽车制造业展开深度探讨 [3] - 医药健康产业专题活动聚焦生物医药科技、大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3] 产业合作 - 论坛将发布《2025中德(欧)隐形冠军企业合作生态建设报告》,深入研究隐形冠军企业培育生态 [3] - 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聚焦中德经济技术合作主线,发展中德(欧)优势互补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服务业"3+1"主导产业 [4] - 示范区已集聚德资及关联企业119家,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 [4]
重庆市制造业十大影响力年度人物发布
中国经济网· 2025-04-28 11:10
活动概况 - 重庆市举办"制造业十大影响力年度人物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秀企业家"活动 旨在展示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引领性的企业家代表事迹 树立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杆 [1] - 活动吸引全市百余名制造业优秀企业家参与 所属企业覆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 先进材料 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 软件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 [1] - 经过材料核查 实地走访 研讨推荐及公示流程 评选出10位"制造业十大影响力年度人物"和10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秀企业家" [1] 获奖企业及人物 - 重庆千里科技(601777)总裁周宗成 重庆市博赛矿业(集团)总经理袁凌楠 盛泰光电科技董事长赵伟等10人获评"制造业十大影响力年度人物" [1] - 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董事长王勇 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董事长陈显平 北斗智联科技总裁张敬锋等10人获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秀企业家" [1] 政策方向 - 重庆市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 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 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 壮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表示将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机制 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支持企业攻坚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 培育新动能 增强产业链协同配套和创新能力 助力企业成为"小巨人"企业 单项冠军 链主企业和领军企业 [2]
上海,两个500亿级基金推出!
证券时报· 2025-03-25 16:11
上海产业投资与布局 - 上海推出两大500亿级基金: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00亿元)重点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等产业[1][5][6] 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总规模500亿元以上)聚焦国资国企改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1][5][6] - 21个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包括超导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及总部基地项目(总投资25亿元)、伟测科技上海总部基地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等[2][13][14][15] - 上海2025年重点产业布局:前瞻部署10条重点产业链,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3][10][11] 产业集群与集聚区 - 上海形成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11] - 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聚焦1500万方"筑巢空间"和500亿元投资"引凤场景",包括浦东张江+金桥新一代电子信息集聚区、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等[11] 重点项目详情 - 先进材料领域:上海超导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项目总投资25亿元,计划新建不低于15万平方米厂房,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14] - 集成电路领域:伟测科技上海总部基地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预计年测试80万片晶圆,熔丝微调50万片晶圆[15] - 数字经济领域:山铁科技算力服务平台项目落地杨浦区,总投资20亿元,计划构建"算力服务+高端制造+智算底座"全产业链格局[16] 产业生态与资本环境 - 上海资本环境日趋开放,国资力量发挥重要作用,两个500亿级基金成为招商引资名片[8][9] - 过去4届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促成58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总投资超过1.1万亿元[17]
深圳小龙大爆发
投资界· 2025-03-07 15:15
深圳机器人产业融资动态 - 逐际动力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 资方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招商局创投等产业资本和绿洲资本等财务投资人[3][5] - 智平方在2025年初两个月内完成两轮数亿Pre A+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敦鸿资产、云启资本等[3][5] - 汉阳科技获2亿元融资 专注全场景通用庭院机器人研发 已成为全球扫雪机器人头部企业[6] - 众擎科技完成数亿元融资 推出全开源全尺寸双足机器人产品[6] - 云鲸智能完成数亿元新一轮融资 累计融资达数十亿元 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字节跳动等[6] - 元戎启行获1亿美元C1轮战略融资 由国内头部主机厂独家投资[6] - 华为旗下引望公司获230亿元投资 估值达1150亿元 成为深圳近年最大新晋独角兽[6] 深圳硬科技企业生态 - 南山区集聚200余家机器人骨干企业 包括14家上市公司和3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9] - 深圳汇聚26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 覆盖芯片、模型、硬件等全产业链环节[10] - 形成华为腾讯等龙头引领 元象科技等高成长企业支撑 初创企业竞相发展的梯队格局[10]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热带雨林"式完整产业链生态圈[11] - 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 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2家 居全国第一[9] 深圳产业政策支持 - 2022年率先推出"20+8"产业集群培育模式 配套千亿级引导基金[13] - 2024年提出"大胆资本"政策 支持国资基金试错 取消返投时序硬约束[13] - 计划到2026年人工智能企业超3000家 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1万亿[14] - 目标2027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超1200家 培育1000家瞪羚企业和80家独角兽[14] - 国资将提供不少于100亿元创投资金 并筹设500亿元全生命周期科创基金[14] 企业创始人背景 - 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为中科大自动化系本科 南科大学长聘教授 专注机器人工程实现[5] - 智平方创始人郭彦东为北京邮电大学本硕 曾任微软AI研究员 小鹏汽车首席科学家[5] - 众擎科技创始人赵同阳为前小鹏"鹏行智能"创始人[6] - 元戎启行创始人周光为85后博士 2019年回深圳创业[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