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源

搜索文档
全球聚变竞赛白热化,谁将主导未来能源
新浪证券· 2025-06-04 18:54
全球聚变能源发展背景 - 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达415太瓦时,占全球总量的1.5%,过去五年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预计2030年需求将增加一倍以上 [1] - 聚变能源成为破解AI时代能源困局的核心方案,全球加速从化石能源依赖向聚变能源转型 [1] 中美聚变投资热潮 - 美国聚变公司累计吸引超过56亿美元股权融资,中国聚变公司累计吸引近25亿美元股权投资 [2] - Helion Energy完成4.25亿美元F轮融资,总估值达54亿美元,创下聚变行业融资纪录 [2] -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融资总额超过20亿美元,与美国麻省理工合作建设托卡马克装置SPARC [2] - 中国聚变新能公司联合中科院、中石油等注资145亿元启动BEST装置建设,目标2027年实现聚变发电演示 [4] - 新奥集团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研发资金,其"玄龙-50U"装置与中科院EAST、中核环流3号并列国内聚变科研第一阵营 [4] 中国聚变技术进展 - 中科院EAST装置首次完成一亿摄氏度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模拟未来聚变堆运行环境 [5] - 中核西物院环流3号装置原子核温度达1.17亿度,电子温度达1.6亿度 [5] - 新奥集团"玄龙-50U"全球首次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温度达4000万度 [5] - 新奥验证磁体线圈工程满负荷运行参数,环向场线圈150kA电流对应磁场强度达1.2T [7] 氢硼聚变商业化优势 - 氢硼聚变测算度电成本约6分到8分,燃料资源丰富且无中子辐射,可省去安全设备投资 [7] - 传统氘氚聚变中氚成本每克上千万元,且需高额辐射防护投资 [7] 全球聚变竞争格局 - 微软计划2028年向Helion Energy采购至少50兆瓦聚变电力 [2] - 新奥氢硼聚变技术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研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 - 中美差异化探索将对未来全球能源格局重构产生重要影响 [7]
布局无尽能源:这7家能源公司正在革自己的命?
搜狐财经· 2025-06-03 22:47
核聚变技术突破 - 中核集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摄氏度、高约束模式运行,创下中国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2] -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提前两个月启动,将在第一代EAST装置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4] - 可控核聚变被称为"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其燃料氘理论储量可供人类使用数百亿年 [4] 企业布局核聚变 - 国内企业布局核聚变主要采取自主科研与战略投资两种方式 [5] - 涉及核聚变业务的公司包括新奥集团、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瀚海聚能等 [5] 新奥集团 - 2017年开启紧凑型核聚变技术探索,2018年宣布建设小型核聚变实验装置,成为首个研发聚变能源的中国民营企业 [6] - 2022年确定球形环氢硼聚变技术路线 [6] - 2025年4月"玄龙-50U"装置实现氢硼聚变等离子体100万安培放电 [6] 能量奇点 - 2021年成立,2022年启动洪荒70装置设计 [7] - 2024年6月洪荒70装置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放电,为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7] - 计划2027年完成洪荒170装置建设,目标实现Q>10 [8] 星环聚能 - 2021年10月成立,目标建成中国首个商用可控聚变堆 [8] - 核心团队来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拥有超20年可控核聚变研究经验 [8] - 采用高温超导球形托卡马克重复重联可控聚变技术方案 [8] 瀚海聚能 - 2022年12月成立,2024年上半年完成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9] - 融资用于线性装置物理及工程设计 [9] 企业战略投资 - 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分别增资10亿、7.5亿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 [10] - 2023年12月中核集团牵头成立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联合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 [10] - 2024年7月聚变新能注册资本从50亿增至145亿,新增股东中石油昆仑资本出资29亿元占股20% [11] - 中国石油作为唯一石油公司出席2023年中央企业可控核聚变领域协同创新发展研讨会 [11]
可控核聚变行业专题报告:核聚成能,众志成城
长江证券· 2025-06-03 13:1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可控核聚变是安全高能的能源,能解决终极能源问题,有惯性约束和磁力约束等技术路径;核聚变装置从铜基磁体向高温超导演进,中美欧日韩竞争合作推动商业化;当前应关注聚变装置中游构件及上游环节 [12][52][9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可控核聚变安全高能解决终极能源问题,惯性约束和磁力约束多条技术途径并进 - 可控核能是安全、清洁、低碳、高能量密度的战略能源,核裂变是重核分裂,核聚变是轻核聚合,均释放巨大能量 [14] - 可控核聚变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燃料来源丰富,潜在燃料储量能支持人类数万年能源需求 [18] - 能量平衡是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关键指标,未来能量增益指标或超10,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多次点火成功,靶增益创新高 [22] - 地球上目前最易实现核聚变条件的是D - T反应,需满足高温、高密度、长约束时间的劳逊条件 [27] - 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可行技术路径有惯性约束和磁力约束,引力约束目前无法实现,磁约束中托卡马克研究领先,惯性约束中Z箍缩有潜力 [31][33] - 全球聚变研究集中在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磁约束代表项目有ITER,惯性约束有美国国家点火装置 [35] - 托卡马克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主流装置,世界各国除合作建设ITER外,都有自己的托卡马克示范堆发展规划 [38] - 仿星器是磁约束聚变研究的重要方向,运行无需等离子体电流,德国W7 - X验证了其概念可行性 [42] - 惯性约束的激光约束和直线箍缩装置适合基础物理研究,直线箍缩结构简单,快Z箍缩有望为惯性聚变能提供能量源 [47] 核聚变装置从铜基磁体到高温超导演进,中美欧日韩竞争又合作推动商业化进程 - 全球多数国家将2050年定为建成并运行核聚变示范型反应堆的关键节点,各国在核聚变研究上有不同进展 [54]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一,我国深度参与,目标是验证和平利用聚变能的可行性 [59] - ITER项目将实现氘 - 氚反应并产生500MW聚变能,预计2039年开始氘氚反应,有明确的建设节点 [62] - 早期铜基托卡马克装置中,美、欧、日、中取得一些试验成果,如美国TFTR、欧洲JET等项目 [68] - 低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将低温超导材料用于磁体,节省电力,提升能源转化效率,如我国EAST、韩国KSTAR等 [73] - 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降低研发成本和技术难度,推动商业化进程,相关研发由国内外商业公司驱动 [78] - 我国磁约束聚变有近期、中期、远期目标,2035年前建设运行工程实验堆,2050年前探索商用电站 [86] - 2025年初“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双亿度”,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87] - 2025年5月,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启动 [92] 现行关注聚变装置中游构件及上游环节,典型项目各环节价值量拆分及标的梳理 - 可控核聚变产业处于实验堆及工程堆阶段,关注聚变装置及上游材料环节,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核心组件、下游科研装置等 [100] - 超导材料和钨材料是核心受益方向,高温超导体能推动核聚变装置小型化,钨铜复合材料可解决偏滤器技术难题 [103] - 托卡马克装置的中游包括磁体、包层、偏滤器、真空室、杜瓦和冷屏六大构件,各有其作用 [110] - ITER实验堆成本占比最高的是磁体系统,DEMO示范堆高温超导设计降低磁体成本,真空室成本也降低 [111] - 国内核聚变产业链上游相关公司有上海超导、中钨高新等,中游有联创光电、西部超导等,下游有华中科技大学、新奥能源等 [114][117]
核聚变装置主要部件拆解1:超导磁体深度
2025-06-02 23:44
在核聚变领域中,国光电气和合锻智能是值得关注的两家公司。国光电气主要 负责氘氚系统,占整个装置价值量的 25%。合锻智能则是顶级装置企业之一。 这些公司在未来几年内有望通过核业务实现百亿以上的市值。此外,超导磁体 中国在 ITER 项目中承担重要任务,负责制造 TF 线圈和 PF 导体,积累 了超导材料应用及核聚变领域丰富经验,目前在超导材料及其应用方面 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江西星火一号混合堆项目是全高温超导项目,由联创超导与中核聚变设 计总院联合设计,目标是能量增益 Q 值大于 30,总投资规模超过 200 亿元,预计 2025 或 2026 年招标。 核聚变装置主要部件拆解 1:超导磁体深度 20250602 摘要 全球核聚变投资持续增长,中国预计在 2025 年新增千亿人民币投资, 推动 2030 年前单年投资额达 400 亿人民币,并计划在 2035 年前实现 商业化,预示核聚变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国光电气在核聚变装置氘氚系统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价值量占比达 25%,合锻智能是顶级装置企业,两家公司有望通过核业务实现百亿以 上市值增长。 超导材料在可控核聚变中应用广泛,低温超导材料已商业化,高温超导 ...
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持续取得重大突破,重点关注核聚变产业链
天风证券· 2025-06-02 16:3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上次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可控核聚变项目陆续成功落地将为未来商业化奠定技术基础,或为相关上下游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可控核聚变装置成果 -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高约束模式(H模)运行,等离子体电流达一百万安培,离子温度达1亿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10的20次方量级 [3] - “中国环流三号”自2020年12月建成并首次等离子体放电后多次刷新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纪录,2022年10月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2024年6月首次实现一种先进磁场结构;2025年3月首次实现“双亿度”重大突破,挺进燃烧实验阶段 [3][6] - 新奥“玄龙 - 50U”实验装置环向场(TF)线圈成功实现150kA电流、平顶1.6s的稳定通流,对应装置大半径0.6米处的磁场强度达1.2T,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秒级1.2T以上磁场条件的球形环装置 [3] 建议关注企业 - 联创光电为国内领先的高温超导磁体供应商,高温超导磁体是第二代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最佳选择,成本占比近一半 [4] - 永鼎股份是高温超导带材主要供应商 [4] - 国光电气供应偏滤器、屏蔽模块热氦检漏设备、包层第一壁板等可控核聚变装置 [4]
皖能电力(000543) - 000543皖能电力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29
2025-05-29 15:40
公司背景与发展情况 -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成立两年,背景与聚变从科研到工程的大环境相关,近两年资本市场和政府对可控核聚变支持增长,全球研究可控核聚变的公司共筹资71亿美元 [1] - 2023年5月公司规模为50亿,由皖能资本、皖能电力、合肥产投、蔚来汽车等参与;2024年6月增资扩股后规模达到145亿,引入新股东 [1] - 今年5月份,公司总装BEST项目启动 [1] 公司任务与路径 - 根据安徽省2022 - 2035年的聚变能商业应用行动计划,公司发挥研发优势,主要任务是开展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装置)建设 [1] - 公司制定三步走路径图,从BEST到CFETR再到商业堆,使命是打造一流的聚变发电工程 [2] - 两个项目部(B项目和C项目)分别负责推进BEST项目以及CFEDR工程堆,产业发展部负责产业链 [2] 人员与装置目标 - 已初步构建核心团队工程化和专业化队伍,与物质院形成深度合作关系 [2] - 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目标是率先实现点火,然后实现自身长时间的燃烧能力 [2] Q&A问答要点 - BEST后续总装开始和设备进场安装是重要节点,项目有十几个重大节点、几十个子节点,实行责任制度 [2] - 磁体系统、真空室、偏滤器三个核心系统都有较高壁垒,以真空室为例,双极、体积大、零部件多、精度要求高 [2] - AI可帮助了解以往工作情况,规避问题,辅助可控核聚变科学实验的硬件系统和装备运行控制 [2] - CFEDR目前未到确定建设或工程设计完成节点的阶段,需进一步完善工程设计 [2] - 聚变新能公司核心竞争力是设计、工程建设能力 [2] - 聚变产业联盟已升级为产业联合会,有200多家单位,还有20 - 30家申请,未来希望更多企业融入 [2] - 一级市场对聚变公司股权投资热情高涨,项目资本金不高 [2] - 中科院在超导材料方面主要用低温超导 [3]
可控核聚变系解读
2025-05-27 23:2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可控核聚变行业 - **公司**:CFS公司、Helion公司、新奥科技、新环技能、清华聚能、能量起点、中国聚变能公司、瀚海聚能、CFS MIT、Orion、中国聚电能公司、能达起点能源、北京航天广通科技有限公司、旭光电子、王子新材、联创光电、先捷聚能公司、西部超导、永鼎股份、精达股份、一夕科技、国光电器、安泰科技、合锻智能、应流股份、九立特材、宝银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溢、陕西威斯曼、杭州晶日、河南纽瑞、中科富海、安徽万瑞冷电科技、苏州杜尔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雪人股份、一重、二重、武汉重型机床、上海电器国际重装、东方电气、航天晨光、海陆重工、无锡华丽、中天集团旗下上海超导、西安聚能超导、上海国际超导、合肥易和、西合肥西和超导、凯勒姆公司、ATEC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可控核聚变重要性**: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重要途径之一 到2050年全球能源市场将面临50%空缺 风能和光伏仅占全球发电量10%左右 无法满足新增能源需求 核裂变和核聚变技术可填补空缺 各国政府大力支持核聚变发展[2] - **关键技术突破**:高温超导体进步提升磁场强度 如CFS公司基于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的托卡马克Spark反应堆 中心场强达11个特斯拉 装置体积缩小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1/50 成本从200亿美金降至20亿美金;脉冲功率系统进步显著 如Helion公司实现1亿度离子温度[3][4] - **全球私营核聚变公司发展现状**:数量增长至近50家 比2021年翻倍 约70%的商业化路线图预计在2030 - 2040年间实现并网发电[5] - **中国进展和政策支持**:中科院成立“中科院新能公司” 建设BEST装置 每年投资30 - 40亿元;中核集团计划在上海闵行设计高温超导托卡马克 总融资规模达150亿元;2025年出台“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项”通知 标志进入快速发展期[6] - **核聚变技术路线**:主要有磁约束、惯性约束和磁惯性约束三种 磁约束以托卡马克为代表 约束时间长但密度要求较低;惯性约束几乎无约束时间 需要超高密度;磁惯性约束介于两者之间[1][9] - **核聚变能源商业化形式及挑战**:有环形磁约束和紧凑型磁约束两种 环形磁约束成本高昂 如ITER需200亿美元 CFETR预计超1000亿人民币;紧凑型磁约束简化磁体系统 但约束性能差 需要脉冲运行方式[10][11] - **国内外公司进展**:国际上CFS MIT融资30亿美元 预计2030年代发电 Orion计划2028年商业化 已融资10亿美元 2025年上半年新增4亿美元;国内清华聚能希望2028年商业化 2025年有新商用核聚变公司出现并积极融资[13][12] - **国内初创企业技术路线优缺点**:高温超导托卡马克可提升磁场强度 降低装置尺寸和成本 但面临电加热等问题 研发周期长 需千亿量级投入;传统低温超导托卡马克资金成本要求大 乐观预计2050年商业化;球形托卡马克细节未详;直线型装置对标Helion公司 2025年有大量中国企业和机构推出[14] - **MIT技术优势与挑战**:基于物理基础牢固 设计参数在经验标定率数据参数范围内 增加新物理因素 是先进托卡马克装置之一 但需解决高温超导磁体可靠运行、加热到上亿度、大破裂和热负荷等问题[15][16] - **Helion公司反应堆特点及目标**:北极星反应堆2021年实现9个KeV离子温度 计划提升磁场强度 实现Q值目标 达到q大于3实现商业化运行[17] - **解决设备问题方法**:使用偏滤器处理氦灰等杂质 确保设备稳定运行;通过偏滤器磁场位形设计解决氦灰排放问题 但当前偏滤器靶板承受热流能力需提升[18][20] - **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现状**:发展到25兆瓦级别 需要多个天线协同工作 主要供应商有北京航天广通科技有限公司和旭光电子 现有技术储备不足[21] - **托卡马克装置稳态运行进展**:中国中科院托卡马克装置实现千秒级H模运行 但未达反应堆参数要求 需解决等离子电流、离子温度、高约束模式相关问题[22][23] - **Helion路线磁压缩技术进展**:在Chinook反应堆上已实现一度 需将磁场强度从8特斯拉提升到15特斯拉 2025年融资4亿美元研发关键组件[24] - **企业创新方案**:联创光电采用聚变裂变混合堆技术 安全且能处理核裂变乏燃料 但商业化难度大;先捷聚能公司采用低温缩方式替代高温超导堆芯 系统更简单 提高商业化可行性[26][28] - **反应堆建设成本**:主要集中在低温超导磁体、主机三大件、特种电源、中央控制系统和冷却系统等 低温超导磁体占比约30% 高温超导装置磁体成本占比可达50%左右[3][29] - **商业化进程**:最乐观2028年实现商业化 取决于凯勒姆公司路线;最不乐观需30 - 50年 取决于持续投入与解决困难能力[37] - **投入与融资情况**:国内多个实验堆每年总投入几十亿至百亿人民币 2026年全球预计每年投入100亿人民币;2026年中国核聚变领域融资规模预计每年达100亿人民币;美国几大主要核聚变装置融资约50 - 60亿美元 约三四百亿人民币[38][39][4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核反应原理**:主要包括氘氚反应等四种主流反应 受控热核反应需将氘氚原子加热到上亿度形成等离子态 满足劳森判据才能有效进行[7][8] - **国内超级电容领域企业**:王子新材技术应用于电磁弹射系统和电磁炮等领域 联创光电采用聚变裂变混合堆技术[25] - **产业链供应商**:低温超导托卡马克领域西部超导垄断;高温超导磁体和线材领域有联创光电等公司;连接器和包层有国光电器等企业;真空室内部件由合锻智能负责[30][31] - **材料部件企业**:应流股份专注聚变堆材料部件 九立特材生产Eter best导体铠甲 宝银特材涉足核裂变管材并用于核聚变[32] - **低温系统研发企业**:中科富海等公司进行低温系统技术研发 雪人股份宣称氦气压缩机符合要求但待验证[33] - **真空室制造企业**:一重等企业具备制造真空室及相关部件的能力 无锡华丽是新能源开发公司供应商之一[34] - **高温超导磁体研发**:处于初期阶段 能量起点公司研发出20特斯拉级超强磁体 可靠性待提升 有八家公司参与研发[35] - **美国核裂变技术情况**:拥有强大供应链与人才储备 但能源充足未给予最高优先级 随着AI耗电量增加可能提前布局 但制造业不如中国 振兴计划面临挑战[36] - **产业近期情况**:产业受关注和资本青睐 热度至少持续到2025年6月中旬 期待Helion Energy实验结果 国际原子能机构建议关注未来实验进展信息发布[44]
可控核聚变,终极能源之路
2025-05-27 23:2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可控核聚变行业 - **公司**:新奥能源、Helion Energy、联创光电、国光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科大智能、合锻智能、巨轮智能、永鼎股份、西部超导、海陆重工、虹迅科技、艾克赛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可控核聚变优势**: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料丰富和安全无污染三大优势,释放能量巨大,所需原料氘和氚在自然界丰富,不产生放射性废物[3] - **核裂变与核聚变区别**:核裂变通过重元素分裂释放能量,广泛用于三代堆和四代堆发电;核聚变通过轻元素融合释放能量,技术难度远超核裂变,需更高温度、更大密度和更长时间约束[4] - **实现可控核聚变关键条件**:需足够高的温度、一定的密度以及足够长时间的约束,同时满足才能产生有效且稳定的输出功率[5] - **约束方式**:有引力约束、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三种,引力约束不适用于地球,惯性约束通过激光产生压强使燃料反应,磁约束利用磁场控制高温等离子体,是目前最易实现且国内采用较多的方法[6] - **国内外进展**:国际上中美俄等七国参与 ITER 项目,中国承担 9%任务,美国 NF 设备创 2.44 倍靶标增益新纪录;国内 EAST 项目 2006 年建成放电,CFETR 对标 ITER 推进,中国环流 3 号升级改造,多个新堆型建设,总投资额近 300 亿人民币[7] - **商业化时间**:预计在 2031 - 2035 年间实现,基于全球各国当前技术发展及投资情况[8] - **参与公司**:国内由科研院所牵头,如新奥能源等少数初创公司参与;国外募集资金超 3 亿美元的大型公司有 6 家,如 Helion Energy 完成 4.25 亿美元融资并与微软签订发电协议,新奥能源选择氢硼反应商业化路线[9] - **ITER 项目挑战及解决方案**:面临材料升级改造问题,如将铜线圈改为超导材料,更新氘氚材料,导致运行推迟至 2039 年,多国积极参与推动技术进步[10] - **国内科研项目与商业化发电关系**:国内科研项目如 EAST 等主要验证氘氚反应可行性及 Q 值,商业发电需 Q 值大于等于 10,这些项目短期内不转向商业化发电[11] - **工作原理**:与普通三代堆、四代堆类似,利用核能加热水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上下游包括原材料如金属钨、高温超导带材和氘氚燃料,氘从海水提取,氚需人工合成[12] - **氚自持工厂**:每个核聚变电站须配套,目前全球唯一产氚来源是加拿大,年产量 0.5 公斤,售价约 3 万美元每克,预计首个氚自持工厂 2035 年在中国 CFETR 工程实验堆建成[13] - **产业链关键公司**:上游原材料有钨、超导带材等,中游设备有高温超导磁体、偏滤器等;高温超导磁体领域联创光电占主导,偏滤器方面国光电气突出,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在蒸汽发生器及汽轮机领域有核心竞争力[14][15] - **钨基合金应用前景**:是未来 DBT(偏滤器)的理想材料,具备高熔点等特性,ITER 项目已确认采用钨基路线,较铍更安全且方便更换[16] - **高温超导磁体投资比例及市场预期**:在核聚变投资中占比约 37%,联创光电市占率预计达 80%,预计 2027 - 2028 年完成星火一号商业发电建设,总投资额近 200 亿,40%用于高温超导磁体[17] - **国光电气优势**:在偏滤器制造领先,中标 CFETR 混合堆首批订单,制造经验丰富,在优客工厂配套设施占市场 60%份额,总弹性空间约 180 亿,川工厂能实现川自给自足并支持核工业需求[18] - **科大智能和合锻智能进展**:科大智能承接合肥 BEST 堆真空室订单,总价值约 5 亿元;合锻智能负责外部真空室制作,参与 DEB 生产研发,投资占总投资额 10%,市占率预计达 60%,短期弹性空间约 120 亿元[20] - **行业内其他公司市场表现**:永鼎股份等公司参与核聚变领域,但产品价值量相对较低,如艾克赛博产品仅占装置价值量不到 5%,随着商业化推进,2030 - 2035 年项目数量将大幅增加[21] - **国内行业发展前景**:短期热度高,“十五五”规划可能涉及相关计划,未来几年国内核聚变项目不断涌现,如 CFETR 项目等将推动行业发展[2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光电气参与多个国内核聚变项目,2024 年建立首条完整氚提取及提纯生产线,核心设备穿阀设备良率从 30%提升至 90%,实现关键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在 CEAT 项目积累经验,DB 方面有显著优势,目前市占率 60%,短期弹性空间约 180 亿元[19] - 巨轮智能旗下夸父超导 2023 年承接合肥 BEST 堆 2 亿元订单,2025 年预计继续招投标,总价值量约 5 亿元[20]
帮主直击|创业板失血1%!核聚变逆天改命,资金暗战三大逻辑
搜狐财经· 2025-05-26 14:40
各位老铁午盘速递!我是帮主郑重,今儿这行情看得人血压飙升——创业板指半日暴跌1.28%,但就在这至暗时刻,可控核聚变概念竟掀起涨停狂潮!让 咱们用20年盯盘经验,拆解这场资本暗战。 【资金流向惊天逆转】 核聚变军团异军突起:哈焊华通、雪人股份等6股涨停,板块资金净流入超18亿。这波冲锋绝非偶然,中核集团昨夜官宣新一代"人造太阳"实现403秒运 行,离商业化再近一步。 机构调仓路线曝光:龙虎榜显示三家机构席位狂买融发核电1.2亿,游资章盟主2.3亿扫货百利电气,这架势堪比2015年炒作石墨烯行情。 【三大核心驱动逻辑】 1. 技术突破临界点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宣布2026年实现首次等离子体放电,中国承建的核心部件交付进度超预期。关键技术指标Q值(输出/输入能量比)有望突 破10,商业化进程提速5年。 2. 万亿级市场卡位 据中金测算,若核聚变发电成本降至0.3元/度,全球市场规模将达7.8万亿。关键材料钨铜复合股(安泰科技)订单排到2026年,超导磁体供应商(西部超 导)毛利率飙至58%。 3.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 四部委联合印发《核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明确2027年前建成示范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 ...
长期看好可控核聚变,资本开支大周期的前夕
2025-05-25 23:31
纪要涉及的行业 可控核聚变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市场发展趋势**:可控核聚变市场正从主链向边缘环节扩展,电源系统、制冷环节及上游材料等领域受关注[1][3] - **投资方向**:应关注卡位核心链主地位的企业(核端智能、国光电气、联创光电)、关键环节企业(英杰电气等)及上游材料企业(波长光电等);资本开支提升带来的板块贝塔行情值得重视[1][5] - **项目进展**:2025 年 Best East 项目招标密集,股价表现强势;预计下半年西屋项目开始招标,Enapter 项目可能复苏,星火一号预计 2026 年初或中期启动;这些项目是真实订单落地[1][6] - **技术原理与现状**:可控核聚变原料来源无限,发电潜力大;磁体和电源系统是核心组件;目前技术处于初期阶段,q 值达到 30 可实现商业化发电[7] - **资本投入与商业化预期**:近年来融资公司数量增加且融资金额提升;大部分上市公司预计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发电将在 2031 - 2035 年间实现;2025 - 2030 年是资本开支快速增长期[8] - **参与者与投资情况**:国内外参与者分为中核体系、中科院体系、商业公司以及高校体系;2025 年起可视为可控核聚变领域投资元年,各方投入显著增加[9][10] - **招标原因**:2025 年开始招标是因为技术突破,如磁场强度提升和高质量燃烧时间实现;合肥项目已密集招标,未来预计有更多大额订单[11] - **价值量分配**:磁体占比最高(28%),真空室占 8%,D - BOX 面板占 5%,DBT 和偏滤器占 5% - 8%;磁体相关标的有大量订单落地潜力[1][13] - **核心环节与公司**:磁体(联创超导)、真空室(合肥聚变能源)、等离子体偏滤器(国光电器、安泰科技)、电源系统(英杰电气、艾克赛博)是核心环节,各公司在相应环节有技术优势[14] - **资本开支预测**:2025 年实验堆建设资本开支约 150 亿元,2026 年预计 200 - 240 亿元,2027 年可能增长至四五百亿元;若实验堆达到 q 值 5 以上,将转向工程堆建设,资本开支更高[21] - **投资机会**:即使实验堆未达预期 q 值 5 以上,可控核聚变板块仍具备长期投资潜力;2025 年进入资本开支拐点阶段,是合适投资节点[2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王子新材专注于电源系统的电容器领域[3] - 雪人股份和中泰股份在制冷环节有潜力,因核聚变过程中内部高温而外部超导需低温[3][4] - 合肥项目计划 2027 年建成,总订单金额 150 亿元,已进行密集招标,总金额约 5 - 6 亿元[11] - 联创光电子股份高温超导材料能实现更快磁场;合锻机械制造在真空室设计与加工方面满足高要求焊点和加工能力[20] - Itera 公司在招股书中公开为 Enapter 项目供货[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