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

搜索文档
蜜雪想再造一个“蜜雪”
经济观察网· 2025-08-01 19:34
公司发展目标与现状 - 蜜雪集团旗下咖啡品牌幸运咖在2020年立下"五年再造一个蜜雪冰城"的目标,5年后门店数量达到7000家,计划在2025年初冲击1万家门店 [2] - 截至2024年7月底,幸运咖已有7000家门店,市场端人员数量扩充至超400人 [3] - 蜜雪集团2024年财报显示,其全球门店达46479家(含幸运咖),中国内地门店超4万家,57%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 [22] 市场扩张策略 - 幸运咖降低开店门槛,新签约门店可享受首年加盟费1.7万元扶持政策,重点省份及高潜力点位可享受免加盟费、管理费等优惠 [3] - 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6座城市,单店总减免金额可达3.4万元,老加盟商开新店可获近5万元优惠 [3] - 公司将全国划分为片区管理,每个片区1000-3000家店,每150家为一个小组,配备专门市场人员提供运营指导 [3] 产品与价格策略 - 幸运咖将中杯美式从8元降至5元,大杯拿铁从12元降至9元 [6] - 2024年6月推出"全场6.6元"活动,首日小程序销售额提升44%,订单数提升56%,GMV提升20%,新用户增长105% [16][17] - 公司采用半自动咖啡机降低成本,单台价格不到2万元,整体加盟成本仅需十几万元 [18] 市场竞争环境 - 2023年咖啡市场爆发价格战,瑞幸推出9.9元活动,库迪跟进,幸运咖选择观望 [14] - 2023年瑞幸和库迪新增门店约1.5万家,瑞幸成为首个万店咖啡品牌,库迪1年内开出6000家店 [15] - 星巴克、库迪、瑞幸在2022年后加速下沉,进入幸运咖早期占据的三至五线市场 [13] 供应链与商业模式 - 幸运咖与蜜雪冰城共用供应链,大咖国际河南基地年产能达121万吨,海南工厂新增2万吨咖啡豆年产能 [23] - 蜜雪集团97.5%收入来自向加盟商销售设备和原材料,加盟费及相关服务收入仅占2.5% [22] - 公司选择独立运营幸运咖品牌而非在蜜雪冰城增加咖啡品类,认为同一品牌下不同品类竞争大于不同品牌间竞争 [20] 行业数据与趋势 - 2024年全国人均咖啡消费量达22.24杯,同比增长33%,相比美国人均729.2杯仍有巨大差距 [22] - 国信证券研报预测蜜雪集团门店规模有望达10万家,其中幸运咖贡献1.5万家增量 [22] - 2024年蜜雪集团新开门店10555家,开店率22.72%,低于2023年的26.37% [22]
甜啦啦荔枝系列新品在全国门店上线
北京商报· 2025-08-01 19:05
产品发布 - 公司于8月1日推出全新荔枝系列饮品,包含粉荔冰酿、粉荔冰柠、粉荔桃桃、粉荔拿铁四款新品 [1] - 新品以"粉荔鲜甜,妙事连连"为主题,主打不同风味组合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1] - 产品延续"低价格、高价值"核心定位,价格保持亲民 [1] 产品设计 - 系列采用淡粉色为主色调,传递甜美清新的东方美学理念 [1] - 融入唐风美学设计,展现高颜值产品形态 [1] - 结合趣味互动体验,增强消费者参与感 [1] 品牌战略 - 新品上市旨在为今夏饮品市场注入清爽活力 [1] - 通过创新风味组合和国风美学设计强化品牌特色 [1] - 将传统东方美学与现代饮品融合,打造独特消费体验 [1] 市场定位 - 系列产品定位为对东方饮食文化的当代表达 [1] - 公司强调每杯饮品都力求成为消费者期待的独特"妙事" [1] - 新品在全国门店同步上市,扩大市场覆盖 [1]
重要会议召开,高层谈下半年如何推动消费!消费ETF(159928)飘红盘中大举净申购1.76亿份,近7日暴力“吸金”超12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8-01 15:48
市场表现 - A股消费ETF(159928)8月1日收盘微涨0.12%,盘中成交额达4亿元,连续第7日获资金净申购1.76亿份,累计净流入超12亿元,规模达129亿元同类领先 [1] - 港股通消费50ETF(159268)同日下跌0.8%,但连续4日获资金净流入,显示资金逢跌布局 [1] 政策支持 - 第三批690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第四批690亿元将于10月发放,全年计划达3000亿元 [2] - 高层提出三方面扩消费举措:增强消费能力(稳就业促收入)、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文旅体育医疗)、优化供给(国货潮品+AI消费+基础设施) [3] 细分行业动态 婴幼儿奶粉 - 北京出台多子女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等生育支持政策,预计2025年新生人口回升至1000万,2023-2025年覆盖新生儿2856万人,补贴总额1028亿元 [4] - 生育政策直接利好婴配粉需求扩容,家庭消费能力释放或推动产品升级,乳企有望受益 [4] 食品饮料 - 食品板块2025Q2主动基金重仓比例环比增0.3pct至1.8%,饮料、休闲零食为核心拉动,啤酒/乳品/调味品持仓有望随餐饮复苏企稳 [5] - 外卖价格战长期利好茶饮、快餐等低客单品类,加盟茶饮品牌因堂食占比下降更受益 [5] 生猪养殖 - 2025年6月能繁母猪存栏回升至4043万头,猪价维持14元/千克以上,行业整体微利,低成本猪企配置价值凸显 [6] 产品结构 - 消费ETF(159928)前十大成分股占比68%,含白酒龙头(32%)、牧原股份(8.57%)、伊利股份(9.76%)等 [7][8] - 港股通消费50ETF(159268)聚焦潮玩、珠宝、美妆等新消费,支持T+0交易且不占QDII额度 [8]
对话柠季汪洁:我要是自己不到海外,得开除100个人
搜狐财经· 2025-08-01 14:59
全球经济环境 - 世界银行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创2008年以来最慢速度,70%经济体增速预测被下调[4] - 经济下行导致出海企业难以依靠规模扩张制胜,需转向系统性商业策略[5] - 中国企业出海进入深水区,面临合规、盈利、品牌建设、组织能力等多重挑战[5] 柠季出海战略 - 国内4年扩张至3000家门店,但海外一年半仅开设15家,美国首店耗时9个月[7] - 广告牌审批经历四次波折耗时4个月,凸显国内外市场节奏差异[7][11] - 放弃华人优先策略,直接切入非华裔主流市场,美国首店选址格伦代尔(亚裔占比<8%)[33] - 调整产品策略:将4.0版柠檬茶降级为珍珠奶茶(品牌名bobobaba)以适应美国2.0阶段市场[17] 组织与文化挑战 - 创始人亲历美国市场发现:特许经营法规在50个州中有14州存在差异,加州法规达80多页[23] - 海外团队组建优先选择熟悉中美文化的留学背景高管,基层员工本地化[47][48] - 东西方文化冲突显著:国内追求"快"与海外接受"慢"的运营节奏差异[7] - 创始人一年360天在线招聘,日均查看数百份简历以获取多元人才[8] 市场差异化洞察 - 美国茶饮市场被定位为"发展中国家":头部品牌功夫茶15年仅350家店,产品仍以植脂末为主[17] - 东南亚选择马来西亚新山作为首站,兼顾两国客群,半年打磨模型后再进吉隆坡[27] - 避开印尼红海市场,因当地消费力不足且咖啡占主导[29] - 全球茶饮门店50万家,海外市场远未饱和[32] 商业系统构建 - 直营模式替代加盟:美国门店面积130平米,放弃规模优先策略[15] - 学习丹纳赫商业系统,通过全球化获取多元人才构建管理体系[44] - 创始人亲自参与选址、合规、招聘全流程,避免目标与市场脱节(如商业地产要求5+5年起租期)[35][50] - 产品研发与消费者深度互动:美国顾客为产品命名"睡莲"激发团队创新热情[25] 行业趋势判断 - 茶饮出海竞争从"抢市场"转向"建组织",核心壁垒转为人才与文化融合[6][55] - 品牌建设需长期投入:参考阿嬷手作7年60家店的"慢品牌"路径[40] - 供应链难题解决后,效率挑战转为利用"慢周期"强化产品与顾客沟通[43]
外卖大战结束,“绕地球一圈” 的香飘飘却撑不住了?
36氪· 2025-08-01 11:09
外卖大战与现制茶饮行业 - 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冲破1.5亿单 淘宝闪购日订单量飙至8000万创历史新高 但外卖"0元购"被紧急叫停[1] - 现制茶饮行业在外卖补贴战中爆发 奈雪的茶外卖订单量两天突破100万单环比暴涨50% 部分门店订单激增230% 蜜雪冰城系统因订单洪流瘫痪[2] - 蜜雪冰城冰鲜柠檬水杀进2元区间 瑞幸 库迪肉搏于5元价位 现制茶饮品牌集体驶入增长快车道[4] 香飘飘业绩与市场表现 - 香飘飘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亏损9739万元 扣非后亏损1.1亿元同比扩大6800万元 刷新上市以来中期业绩最差纪录[5] - 股价较2019年高点下跌超60% 市值蒸发超84亿元[5] - 冲泡业务营收从2019年39.78亿元顶峰下滑至2024年32.87亿元 五年间下滑6.91亿元[6] - 存货周转天数从2019年24.54天拉长至2024年30.91天 存货周转率从14.67天下降至11.65天[6] 市场格局与消费趋势 - 新茶饮门店从2020年37.8万家飙至2025年63万家 平均每县15家 10-15元成主流价带[8] - 新茶饮品牌SKU常年保持30+ 一年推出几十款新品 香飘飘货架常年不到二十种口味[9] - 香飘飘冲泡类产品从2020年4559.09万标箱缩水至2024年3278.54万标箱 2024年销量9.84亿杯比2020年少近4亿杯[9] - 即买即饮的便捷性正在绞杀居家冲泡的生存空间[10] 香飘飘转型困境 - 即饮业务初期表现亮眼 2019年收入突破10亿元 Meco单品贡献8.7亿元[13] - 即饮业务战略摇摆 品牌定位不清晰 销售费用率飙至20%以上[15] - 渠道协同存在问题 冲泡业务根基在三四线超市 即饮产品主攻一二线便利店[16] - 即饮业务被夹在现制茶饮和传统巨头中间 8年转型仍在烧钱[18]
15家店关了一半,00后奶茶老板决定:上班赚钱养员工
36氪· 2025-08-01 10:28
行业现状 - 奶茶行业增长放缓 过去一年有15 7万家奶茶店从市场消失 曾开至400家店的品牌如今仅剩不到20家 [16] - 行业竞争激烈导致单店加盟商离场 2023-2024年部分门店业绩出现10%-15%下滑 [18] - 外卖大战加剧经营压力 部分门店流水增长10%但实收仅增长10%以内 出杯量增长15-20%但利润被补贴压缩 [11] 经营策略 - 选址坚持小面积店铺(30-40平) 避开商场高租金区域(一楼/负一楼) 通过二次开业活动联动知名餐饮品牌带动客流 [3] - 精细化成本控制 包括灯光分时段开关 水龙头使用规范等细节管理 单店月省电费数十元 [5] - 营销注重长期复购 采用买一赠一+刮刮乐组合吸引客流 设计新人券包提升后续消费频次 [3] 财务数据 - 高峰期单店创造3天8万元营收 最快8个月实现回本 [1][3] - 典型门店月营收43万元时净利润仅1万元 投资70万元的门店回本周期超过5年 [15] - 产品毛利率受压 20元奶茶实际收入仅7元(平台抽成后) 食材成本占比28-35% 另含每单1-2元推广费 [12] 门店调整 - 2023年起陆续关闭8家门店 关店原因包括品牌势能衰退(周边出现更火品牌) 租金上涨 翻新成本过高(15-20万改造费vs年利润10万) [6][8] - 保留7家核心门店 店长团队具备5年以上经验 店员平均从业超2年 [20] 商业模式反思 - 加盟模式存在投入回报失衡 某加盟商102万建店成本面临漫长回本周期 [15] - 单杯销售难以盈利 需依靠多杯裂变 但零元购活动易导致运营混乱 部分门店评分从4 8降至4 2 [13]
餐饮行业产品上新报告(2025年6月)
红餐产业研究院· 2025-07-31 22:2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6月,红餐产业研究院监测餐饮行业的六个细分品类,330个品牌样本中有177个推出新品,占比53.6%,六大品类新品共785款,环比降14.1% [4][12][15] - 各品类新品亮点多,西式快餐以食材融合、本土风味创新为核心;粉面用地域和山野食材作浇头;茶饮用南方时令水果;咖饮倾向咖啡液基底搭配其他基底;面包烘焙紧扣节日与夏季场景;火锅突出食材品质与工艺价值 [1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整体上新概况 - 2025年6月,茶饮、咖饮和面包烘焙上新品牌数与5月持平,西式快餐和火锅上新品牌数环比降20%和15.8%,粉面品类略有增长 [12] - 2025年6月,六大品类新品总数785款,较5月减少,西式快餐、粉面和咖饮新品数明显减少,茶饮和火锅相对稳定,面包烘焙稳中有升 [14][15] 细分品类上新情况 西式快餐 - 20个品牌推出66款新品,甜品甜点类新品最多,占24.2%,比萨类次之,现制饮品受重视 [24] - 新品创新集中在馅料和风味,馅料注重融合搭配,风味表现为特调酱汁应用创新 [24] 粉面 - 21个品牌推出65款新品,拌粉/面类和饮品甜点类构成核心上新矩阵,拌粉/面类是核心发力点 [32] - 浇头是创新主要发力点,选用地方和山野食材作浇头成主流方向,制作方式有突破 [32] 茶饮 - 64个品牌推出245款新品,果茶类最多,价格集中在15元≤单杯<20元和10元≤单杯<15元区间 [35] - 成分元素以水果类为主,南方时令水果成创新主力,含茶基底新品数占比超7成,品牌探索多元基底 [35][36] 咖饮 - 23个品牌推出78款新品,果咖新品占比高且风味升级,价格集中在15元≤单杯<25元和25元≤单杯<35元区间 [46] - 咖啡液基底占比最高,与其他基底搭配新品多,多种咖啡豆处理工艺带来不同风味,果汁基底种类多元 [46][50][53] 面包烘焙 - 33个品牌推出263款新品,蛋糕类最多,占57.8%,新品与节日相关,夏季推出冰爽产品 [60] - 成分元素中乳制品和水果类使用率高,健康食材使用增加,乳制品种类丰富,特色风味亮眼 [60][63] 火锅 - 16个品牌推出68款新品,火锅配菜类最多,占54.4%,突出食材优质产地和传统工艺 [66] - 饮品类新品较多,占13.2%,强调融合创新,其他类别产品也有一定占比 [66]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创业邦· 2025-07-30 18:10
哈根达斯中国市场表现 - 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10] - 过去一年全国范围内关停81家门店,门店总数被DQ(1695家)和蜜雪冰城等品牌超越[6][7] - 2017年中国市场贡献母公司冰淇淋业务50%收入,但2025年出售传闻反映经营压力[4][5] 品牌定位与历史策略 - 中国双球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14][16] - 巅峰时期中国门店占全球44%(400/900家),年均销售增速23%[15] - 早期通过商场LV/Gucci相邻选址、专属冰柜隔离平价产品维持高端形象[19][20] - 1997年推出冰淇淋月饼占营收28%,开创礼品场景商业化先例[19] 竞争环境变化 - 新式茶饮将价格带提升至30元,与哈根达斯目标客群重叠[29][33] - 喜茶等品牌抢占购物中心黄金位置,导致哈根达斯多地门店被迫迁至负一层[35] - 2022年后茶饮大众化(喜茶降至15-25元,奈雪推出9元产品)加剧价格压力[37][38] 战略调整与供应链挑战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餐饮/零售/电商渠道,重点拓展商超和美团盒马[35] - 冰淇淋线上渗透率仅20%,冷链需保持-18℃至-25℃,渠道成本比常温商品高5-8%[35][47] - 2024年推出9.9元咖啡引流,但核心冰淇淋产品降价空间有限[46][49] 行业对比与案例参考 - 星巴克2025年首次降价(平均降5元),瑞幸已在门店数和营收上反超[41][42] - Gelato以30-60元高价实现10%增速,2024年市场规模达120亿元[52] - 1996年星冰乐上市未满月即超越哈根达斯销量,显示替代品威胁历史重演[27]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36氪· 2025-07-30 17:11
核心观点 - 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包括门店关闭、客流量下滑和市场份额被挤压 [4][5][7] - 新式茶饮品牌的崛起对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导致其高端定位受到冲击 [19][24][25] - 哈根达斯尝试通过渠道转型和产品降价应对困境,但受限于供应链特性难以实现规模扩张 [25][36][37] 市场表现 - 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 [7] - 过去五年冰淇淋业务收入从8.2亿美元下滑至7.2亿美元,北美市场销售额三年下滑近10亿瑞士法郎 [9] - 2023年在中国关停81家门店,而竞争对手DQ门店总数已达1695家 [5] 品牌定位与历史 - 中国市场双球冰淇淋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 [11][12] - 1990年代进入中国时定位高端,全球900家门店中有400家在中国,年均销售额增长率达23% [11] - 通过奢华门店设计、高端商场选址和专属冰柜维持品牌形象,曾被称为"买得起的奢侈品" [12][16][17] 竞争环境 - 新式茶饮将价格带降至15-25元区间,与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 [24][28] - 购物中心黄金位置被喜茶等品牌取代,多地门店被迫搬迁至负一层 [25] -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也被瑞幸超越,反映出高端定位在大众化趋势下的困境 [33][34] 转型尝试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餐饮、零售、电商渠道,重点发力商超和便利店 [25] - 推出9.9元咖啡引流,冰淇淋产品采取组合优惠促销 [36][39] - 尝试学习星巴克打造"第三空间",但效果有限 [21][25] 行业特性 - 冰淇淋供应链具有冷链成本高、保鲜期短、损耗率高等特点 [37] - 线上销售渗透率仅20%左右,渠道建设相对薄弱 [25] - 意大利Gelato以30-60元高价实现10%增速,显示超高端市场仍有机会 [41]
中金:维持古茗(01364)目标价28港元 评级“跑赢行业”
智通财经网· 2025-07-30 14:41
业绩预测与估值调整 - 上调25/26年经调整净利润预测9%/7%至22/25亿元,当前交易在24.0/20.1倍25/26年P/E [1] - 维持目标价28港币,对应29.0/24.3倍25/26年P/E和21%上行空间,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1] - 预计上半年收入增长30%左右,non-GAAP净利润为10亿元左右,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1][2] 上半年经营表现 - 预计1H25门店增至约11,000家,新增门店约1,100家,1-5月签约门店近2,000家,因装修产能瓶颈6月缓解后3Q开店将加速 [2] - 1Q25同店高个位数增长(优于行业),2Q25同店增长超20%(外卖占比或超50%),杯量提升改善加盟商回本周期 [2] - 4Q24起推动咖啡销售多元化,1H25咖啡机销售增厚收入,预计1H25收入增长约30% [2] - 毛利率因出杯量规模效应扩张,但咖啡机低毛利部分抵消升幅,预计1H25净利率提升1ppt [2] 下半年展望与竞争优势 - 预计全年开店超3,000家,旺季开店加速,下半年同店或因基数及外卖补贴退坡回归常态但仍优于行业 [3] - 6月重点通过外卖平台推广咖啡新品(咖啡出杯量占比或超10%),当前配备咖啡机门店约8,000家 [2][3] - 数字化/私域/供应链基础使公司不依赖单一平台,外卖补贴退坡后竞争将转向品牌价值与体验稳定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