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

搜索文档
均瑶健康收警示函:2024年净亏损2912万元未及时披露,近期高管减持套现354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6-10 18:06
公司业绩与监管处罚 - 2024年公司营收14.58亿元,同比下滑10.77%,归母净利润亏损2912万元,同比下滑150.57%,为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7][5] - 亏损主因包括计提泛缘供应链商誉减值3643万元、存货跌价准备1276万元及信用减值损失3660万元 [8] - 因未及时披露业绩预亏公告,公司及高管收到上交所警示函并被记入诚信档案 [5][6] 产品与库存情况 - 益生菌饮品库存量0.33万吨,同比增加157.87%,其他饮品库存0.17万吨,同比增加228.03%,主因备货较多 [8] - 公司将原"乳酸菌饮品"合并至"益生菌饮品"列示,因产品升级添加了专利菌株 [8] - 核心产品味动力常温乳酸菌受行业竞争及消费需求变化影响,短期内难回巅峰规模 [11] 股价与高管减持 - 收到警示函后首个交易日股价上涨10.05%至12.05元/股,创年内新高 [13][3] - 5月27日至6月6日期间,5位高管合计减持38.34万股,套现353.73万元,减持均价7.69-11.05元/股 [15][16][17] - 香颂资本认为股价上涨或反映监管风险消除,但非正常波动中可能存在人为因素 [13] 股权质押情况 - 前三大股东均瑶集团、王均金、王均豪合计持股67.25%,质押比例分别为76.69%、47.95%和100% [19][20] - 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累计质押2.82亿股,占其持股比例的69.89%,占公司总股本的47% [20][22]
为什么烟酒店的C位,摆的都是水?
36氪· 2025-06-10 16:48
水饮行业线下渠道竞争 - 夏季水饮销售进入黄金期 烟酒商超将水饮摆放在货架C位 [2][5] - 头部饮料品牌通过提供免费冰柜等方式争夺商铺优质陈列位置 [8] - 水饮品类价格透明稳定 单瓶利润约1元 备货资金压力较小 [12][13] - 品牌商对临期产品提供及时更换服务 保障终端销售质量 [14] 水饮消费趋势演变 - 消费者从价格敏感转向品质追求 高端饮用水需求增长 [19] - 无糖茶饮成为新宠 东方树叶等品牌从"难喝"变为畅销 [23][31] - 功能饮料、碳酸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品类经历多次迭代 [21][22] - 日本市场无糖茶饮占比达82.5% 中国处于健康化转型初期 [30][31] 无糖茶饮市场发展 - 小罐茶等原叶茶品牌进入无糖茶饮赛道 寻求商业化突破 [32] - 中国无糖茶饮渗透率仍低 茶企可发挥原料优势做差异化 [32] - 未来3-5年功能型无糖饮、适老化产品、环保包装是确定性赛道 [34] - 避免同质化竞争需综合供应链、消费场景和用户教育能力 [35][36] 水饮行业特性 - 水饮是高频刚需品类 线上化成本高 线下渠道仍是核心 [11] - 行业经过多年竞争 产业链各环节已形成有效循环 [12] - 终端店铺经历电商冲击 水饮品类成为稳定现金流来源 [11][15]
曝国资和员工利益受损,娃哈哈股改为何这么难?
36氪· 2025-06-10 16:42
公司治理与股权争议 - 娃哈哈集团被曝利润转移至高管掌控的体外企业,集团几成"空壳" [1] - 宏胜集团作为娃哈哈代工厂,实际产品数量约占"娃哈哈系"总产能的三分之一 [6] - 娃哈哈集团资产占整个娃哈哈系总资产的比重只有15.67% [6] - 国资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宗馥莉继承宗庆后29.4%股份,职工持股会24.6% [4] - 2018年起娃哈哈要求员工以每股3元低价出售持股会股份,引发员工维权争议 [7] - 宗馥莉曾尝试将娃哈哈品牌转让给宏胜集团但失败,随后出现"娃小哈"等新商标 [9] 经营业绩与改革措施 - 娃哈哈2024年营收超过700亿,同比增长36.7% [3] - 宗馥莉上任后推行多元化投资布局,涉及健康、新能源等赛道 [3] - 瓶装水市场份额仅为农夫山泉的三分之一 [20] - 自1999年实行员工持股计划以来,持股员工超1.5万人,远超A股上市200人门槛 [20] 历史遗留问题与上市分歧 - 1999年改制后娃哈哈由100%国资改为混合所有制 [4] - 2002年前后出现大量绕开国资的体外公司 [6] - 1996年与法国达能合资时商标转让被叫停,2006-2009年爆发"达娃之争" [14][16] - 宗庆后坚持不上市,宗馥莉认为上市是正常举动且有助于规范公司治理 [12][14] - 娃哈哈股权和商标争议源于改制时未彻底解决归属权问题 [14] 管理层变动与争议 - 宗馥莉上任后更换大批公司元老,关停代工厂 [3] - 宗馥莉接手半年即出现辞职风波,随后爆发员工集体诉讼维权 [10] - 媒体报道质疑宗馥莉改革新政及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 [3][10]
曝国资和员工利益受损,娃哈哈股改为何这么难?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10 11:49
娃哈哈股权与经营争议 - 核心争议围绕利润转移至高管控制的体外企业(宏胜集团),娃哈哈集团资产占比仅15.67% [4][8] - 宏胜集团作为代工厂承担娃哈哈系三分之一产能,实际控制人为宗馥莉 [7] - 2024年营收700亿元,同比增长36.7%,但伴随工厂关停、代工比例上升及员工股权纠纷 [4][16] 股权结构历史与现状 - 改制后股权分布:国资46%(第一大股东)、宗馥莉29.4%、职工持股会24.6% [5][11] - 员工持股会股份被低价回购(每股3元),引发集体诉讼,收购方及资金流向未公开 [11][16] - 2002年起体外公司涌现,国资权益被稀释,实际经营中影响力下降 [7][9] 商标归属与品牌风险 - 商标归属未明确,宗馥莉曾尝试转让至宏胜集团但失败 [12][14] - 2025年出现"娃小哈"等衍生商标,代工业务甲方多为宏胜而非娃哈哈集团 [14] - 历史上有"达娃之争"先例,商标最终保留在娃哈哈集团 [20][22] 宗馥莉改革与上市分歧 - 改革措施包括更换元老、代工模式调整及多元化布局(健康、新能源) [4][25] - 与宗庆后理念冲突:坚持不上市 vs 推动IPO以规范治理结构 [18][19] - 上市障碍包括股东人数超1.5万(A股要求≤200人)及商标/股权未厘清 [25][27] 行业对比与解决路径 - 瓶装水市场份额仅为农夫山泉三分之一,需资本支持渠道与创新 [25] - 潜在解决方案:有限合伙制整合员工股、优先股转换,但需多方协商 [27] - 治理结构改革需平衡历史遗留问题与现代企业制度,避免激进调整 [28]
食品饮料周报(25年第23周):白酒淡季需求延续压力,啤酒、饮料进入需求旺季
国信证券· 2025-06-10 08: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 [1][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白酒淡季需求延续压力,高端白酒价格略有下降,大众品旺季催化渐显,啤酒、饮料进入需求旺季 [1][9][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周度观点 白酒 - 本周酒企工作更新,天猫数据显示 5 月 13 日 - 26 日 618 第一阶段,淘系酒类核心品牌同比 +72%,国产白酒双位数增长,驱动酒企布局线上渠道 [11] - 贵州茅台截至 5 月累计回购股份 331.1 万股,占总股本 0.26%,支付 51 亿元,在大阪世博会发布新品并在“i 茅台”销售 [2][11] - 泸州老窖 6 月 27 日召开股东大会,2025 年规划突出三大重点,围绕三大任务保持市场良性 [2][11] - 迎驾贡酒 2025Q1 业绩下滑因经济增速、消费需求及主动控量稳价,计划分阶段发展并精细化运营 [2][11] - 本周高端白酒批价延续压力,茅五泸均下跌,预计 6 月价格延续压力 [12] - 本周白酒指数下跌 0.9%,短期基本面延续压力,后续估值有修复空间,酒企短期去库存、促动销,中长期培育消费者和场景 [13] - 个股推荐把握三条投资主线,关注抗风险龙头、数字化正反馈企业、基地市场有份额提升逻辑企业及渠道风险释放企业 [2][13] 大众品 - 啤酒即将进入旺季动销检验阶段,有望在低基数上实现良好销量,建议配置优质龙头,关注估值回落机会 [14][15] - 零食龙头引领产业链提效,行业分化,推荐有新品、新渠道突破个股,如卫龙美味、盐津铺子 [15] - 调味品基础龙头有韧性,复合调味品有弹性,关注复调估值修复,推荐颐海国际、海天味业 [16] - 速冻食品淡季需求平稳,头部企业研发 B 端定制化和 C 端小容量化新品,关注安井食品、千味央厨 [17] - 乳制品潜在政策催化,需求复苏,供给出清,布局 2025 年供需改善弹性,推荐龙头乳企 [18] - 饮料迎来旺季检验,龙头目标积极,景气延续,推荐东鹏饮料,关注包装水、茶饮龙头 [19] 周度重点数据跟踪 行情回顾 - 本周(2025 年 6 月 2 日至 6 日)食品饮料板块下跌 0.65%,跑输上证指数 1.78pct [1][20] 白酒 - 本周飞天茅台批价延续下跌,普五略有下降,国窖下跌 [33] 大众品 - 棕榈油、猪肉、毛鸭、鸭苗、PET 下降,瓦楞纸、肉鸭上升,其余原材料不变 [44] 本周重要事件 - 多家公司有股份回购、质押、转让、减持等事件,如双塔食品控股股东股份解质再质押,华统股份参与投资合伙企业等 [64] 下周大事提醒 - 多家公司有股东大会、分红、业绩发布会等安排,如佳禾食品 6 月 9 日召开股东大会 [66]
食品饮料周报(25年第23周):白酒淡季需求延续压力,啤酒、饮料进入需求旺季-20250609
国信证券· 2025-06-09 19: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食品饮料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1][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白酒淡季需求延续压力,啤酒、饮料进入需求旺季;大众品旺季催化渐显,可把握结构性配置窗口 [1][9][11][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周度观点 白酒 - 本周酒企工作更新,5月13 - 26日618第一阶段淘系酒类核心品牌同比+72%,国产白酒双位数增长;茅台回购股份、发布新品布局国际化,泸州老窖规划2025年重点工作,迎驾贡酒说明业绩下滑原因及发展计划;5月股东大会后酒企重视基础工作,关注6月股东大会情况 [11] - 本周高端白酒批价延续压力,茅五泸均下跌,预计6月高端白酒价格延续压力 [12] - 本周白酒指数下跌0.9%,短期基本面延续压力;情绪面端午动销平淡,市场担忧二季度基本面,但白酒板块后续估值有修复空间;基本面酒企短期去库存、促动销,中长期培育消费者和消费场景、布局国际化和年轻化 [13] - 个股推荐把握三条投资主线,关注抗风险能力强的龙头、数字化工程显正反馈的企业、基地市场有份额提升逻辑的企业,也建议关注渠道风险加速释放的企业 [2][13] 大众品 - 啤酒即将进入旺季动销检验阶段,有望在去年低基数上实现良好销量表现,建议保持优质啤酒龙头配置仓位 [14][15] - 零食行业分化趋势延续,推荐有新品、新渠道突破的个股,如卫龙美味、盐津铺子 [15] - 调味品基础龙头表现韧性,淡季关注政策动向,建议关注复调行业估值修复,推荐颐海国际和海天味业 [16] - 速冻食品淡季企业积极研发新品,需求相对平稳,关注安井食品、千味央厨 [17] - 乳制品潜在政策催化,需求平稳复苏,供给加速出清,布局2025年供需改善带来的向上弹性 [18] - 饮料迎来旺季检验,龙头目标积极预计景气延续,推荐东鹏饮料,关注包装水、茶饮龙头 [19] 周度重点数据跟踪 行情回顾 - 本周(2025年6月2 - 6日)食品饮料板块下跌0.65%,跑输上证指数1.78pct [1][20] 白酒 - 本周飞天茅台批价延续下跌,普五略有下降,国窖下跌 [33] 大众品 - 棕榈油、猪肉、毛鸭、鸭苗、PET下降,瓦楞纸、肉鸭上升,其余原材料不变 [44] 本周重要事件 - 多家公司有股份回购、质押、转让、减持等事件,如双塔食品控股股东股份质押变动,汤臣倍健等公司回购股份等 [64][65] 下周大事提醒 - 佳禾食品、光明肉业等公司有股东大会,南侨食品有分红,顺鑫农业有业绩发布会等 [66]
快消品牌如何借软文营销提升品牌吸引力 以百事可乐"音乐瓶"为例
搜狐财经· 2025-06-09 18:29
音乐与品牌营销策略 - 百事可乐推出限量版"音乐瓶",将产品包装转化为可收藏的音乐文化载体,融合产品功能与情感价值 [3] - 限量发售策略制造紧迫感和排他性,"音乐瓶"发售当天即被抢购一空 [3] - 与音乐平台合作提供专属播放列表,打造从实体产品到数字体验的完整闭环 [3] - 音乐营销是百事品牌DNA的核心组成部分,从1980年代与迈克尔·杰克逊合作延续至今 [4] 软文营销内容布局 - 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软文营销矩阵,形成对目标受众的包围式影响 [5] - 情感故事化叙述策略,如回顾文章《那些年,百事与音乐巨星的传奇时刻》,引发读者共鸣 [5] - 邀请音乐博主、收藏达人等KOL体验产品并分享真实感受,同时鼓励普通消费者生成UGC内容 [6] - 提供场景化实用内容,如《音乐瓶收藏指南》、《如何用百事播放列表打造完美派对》 [6] - 根据不同媒体属性定制差异化软文内容,实现"千媒千面"的传播策略 [7] 社交传播与品牌资产 - 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5000万次,用户生成内容(UGC)如滚雪球般增长 [8] - 设计开放性强、参与门槛低的话题如我的第一瓶音乐记忆,鼓励用户分享个人音乐故事 [8] - 限量版属性使拥有音乐瓶成为一种社交资本,消费者倾向于在社交平台展示 [8] - 跨界触达音乐爱好者、收藏家、设计师等多个社群,形成多元化意义和价值解读 [9] - 活动巩固了百事在年轻消费者心中"音乐文化倡导者"的品牌定位,带来长期回报 [9] - 部分软文融入瓶身环保材料和回收计划信息,与品牌可持续发展框架相呼应 [9] 行业启示 - 通过文化深潜、内容价值和社交裂变的有机结合,软文营销可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 [10] - 快消品牌应投资于能够触动消费者心灵的优质内容,构建长期竞争优势 [10]
国泰海通大消费-新消费的空间和持续性
2025-06-09 09:4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日化、个护、保健品、美妆、零食、黄金珠宝、潮玩、茶饮、饮料、啤酒、化妆品、食品饮料[1][5][10][11] - **公司**:若羽臣、景博生物、东鹏饮料、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珠江啤酒、农夫山泉、登康口腔、毛戈平、上美股份、巨子生物、润本股份、盐津铺子、卫龙食品、百龙创园、三只松鼠[2][10][11]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新消费驱动模式转变**:本轮新消费由产品焕新和创新驱动,而非依赖流量购买,要求企业具备更强内容营销能力、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与2019 - 2021年由渠道红利驱动的新消费不同[1][3] - **新消费特征**:体现为传统品牌和产品焕新,产品从功能性需求向情绪价值需求转变,新品类出现概率下降且难培育[4] - **行业表现及趋势**:2023年起新消费集中在日化、个护、保健品等稳定品类,进入产品升级换代周期,持续性强;美妆、零食等行业保持高频次创新;稳定品类发展更稳健,变化快的行业持续创新[5] - **持续性和弹性**:本轮新消费持续性较强,但弹性较上一轮小,更多体现在老产品替代和升级,周期变化明显[6] - **股价上涨因素**:股价取决于每股收益和市盈率,当前新消费公司PEG在1 - 1.3倍,略显偏贵;过去四年估值体系下行致当前估值低,未来风险偏好提升有望回升至1.5 - 2倍[7] - **减持与股价关系**:上市公司减持不必然意味着股价见顶,减持受多种因素影响,只要风险偏好不大幅下行、企业创新周期未结束,新消费板块仍有发展空间[8] - **未来发展趋势**:近期新消费板块可能盘整,受前期涨幅大及618购物节表现分化影响;只有持续创新公司会表现较好,研究员需识别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公司[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传统成长型公司(饮料、啤酒行业)和新兴成长型公司(若羽臣、景博生物)的配置,传统成长型公司估值低、性价比高[2][10] - **具体公司机会**:化妆品行业巨子生物、润本股份股价稳定后有配置价值;食品饮料行业盐津铺子、卫龙食品表现优异,百龙创园业绩好且估值不高,三只松鼠股价处于底部二季度有望加速上涨[11]
中国股市“转型牛”的格局越来越清晰;新消费标的估值有望创新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9 08:48
中国股市"转型牛"格局 - 中国股市"转型牛"格局越来越清晰 战略看多2025年 主要基于经济冲击和出清调整后估值收缩边际影响减小 [1] - 股票价格反映未来预期 预期变动主要矛盾从经济周期波动转为贴现率下降 尤其是无风险利率与风险认识的系统性降低 [1] - 中国政策"三支箭"(化解债务/提振需求/稳定资产价格)和资本市场改革有助于提振长期假设 推动"转型牛" [1] 6月投资主线 - 投资主线分为三个方向:科技AI+(Deepseek突破与开源引领)/消费股估值修复与分层复苏/低估红利崛起 [2] - 低估红利高度取决于AI产业趋势进展 而AI产业趋势进展取决于应用端和消费端突破 [2] 消费行业估值分化 - 新消费(零食/保健品/食品添加剂)受渠道和品类创新驱动 呈现结构性红利 估值有望创新高 [3] - 传统食品饮料龙头(啤酒/饮料)通过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展实现大单品增长 估值或将提升 [3] - 新消费与价值成长并行 龙头间可能出现分化 [3]
从“轻奢神话”到“9.9元大甩卖”:椰子水跌至地表背后的市场震荡
36氪· 2025-06-09 08:35
价格趋势 - 椰子水价格从"轻奢"定位大幅下跌,1L装100%椰子水价格降至9.9元,进口品牌如山姆1Lx6盒装价格不足9.5元/L [1][3] - 300ml-350ml椰子水售价从2023年前的7-15元降至2024年的8元以下 [4] - 新鲜椰青价格保持16.9元/颗,与低价椰子水形成显著价差 [1][6] 市场格局 - 椰子水品牌数量从2023年的32个增至2025年的超50个,竞争加剧 [4] - 2024年大中华区椰子水市场规模达10.933亿美元,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60.8%,预计未来保持19.4%增速 [15] - 现制椰饮市场受冲击,椰够够闭店,口口椰2024年新店仅6家(2022-2023年分别开店186/252家) [13] 供应链挑战 - 中国椰子需求95%依赖进口,2024年前7个月96.51%来自东南亚 [9] - 泰国品牌if轻资产运营,2024年收入11.58亿元,人均创收超2500万元,但97.6%收入依赖前五大经销商 [10][12] - 瑞幸与印尼邦盖群岛签订独家采购协议,计划5年采购100万吨椰子原料 [16] 产品创新 - 功能延伸:菲诺推维生素强化型椰子水,if旗下Innococo定位运动饮品 [18] - 场景拓展:盒马推出椰子水火锅汤底,超吉椰开发小青柠椰子水等口味创新 [18] - 技术升级:HPP技术应用提升风味,蔻蔻椰开创"东方鲜椰"新赛道 [18][20] 行业问题 - 缺乏国家标准,"100%椰子水"概念被滥用,引发消费者对低价产品安全性质疑 [5][6] - 原料价格上涨与终端降价矛盾,催生"科技与狠活"争议 [5][6] - 轻资产模式面临供应链风险,if计划降低泰国代工厂采购占比至70%以下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