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urities

搜索文档
【财经分析】公募基金加速布局科创债ETF 形成“债股联动”良性循环
新华财经· 2025-05-22 16:03
科创债市场发展 - 科创债市场三年来累计发行1190只科技创新公司债券 规模达1.30万亿元 同时发行1579只科创票据 规模达1.38万亿元 惠及625家科技创新企业 [2] - 2024年底中长期科创债发行规模占全市场科创类债券总规模的60% 中国通号通过绿色通道发行25亿元科技创新可续期公司债券 [2] - 2025年一季度末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科创板股票配置比例达15.17% 较2024年底提升2.11个百分点 [4] 政策与机制优化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优化科创债发行机制 新增支持商业银行 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科创债 [2] - 监管层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编制更多科技创新指数并开发相关ETF产品 [3] 公募基金产品布局 - 中银基金 博时基金 工银瑞信基金等11家机构已上报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基金 [3] - 科创债指数基金填补科技领域债券指数产品空白 具备"高收益 低波动"特性 [3] - 科创板ETF规模超2500亿元 涵盖科创50 科创100 科创200等多层次宽基指数 [4] 市场联动与生态构建 - 科创债与科创板ETF形成"债股联动"效应 科创债提供低成本融资 ETF引导二级市场资金配置科技创新领域 [4] - 科创债ETF推出将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投资者参与度 推动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4]
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东海证券海鑫尊利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结果暨决议生效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5-22 09:59
八 证 书 (2025) 沪东证经字第 3193 号 申请人: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常州市延陵西路23 号投资广场 18 层。 法定代表人:王文卓。 委托代理人:董小燕,女,1991年4月9日出生。 公证事项:现场监督(份额持有人大会计票) 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东海证券海鑫尊利债券型集合 资产管理计划的集合计划管理人于 2025年5月14日向本处提出 申请,对该公司以通讯方式召开的东海证券海鑫尊利债券型集合 资产管理计划份额持有人大会会议的计票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公证。 经查,申请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开 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东海证券海鑫 尊利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合同》的有关约定召开本 次份额持有人大会。申请人依法于 2025年4月11日在有关报刊 媒体上发布了以通讯方式召开本次份额持有人大会的公告;于 2025年4月12日、4月14日分别发布了召开本次份额持有人大 会的第一次提示性公告和第二次提示性公告,大会审议的事项为: 《关于东海证券海鑫尊利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更换管理人并 变更注册为东海润兴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议案》。申请人向本处 提交了该 ...
战略摇摆下终止出售中山证券,锦龙股份债务风险持续累积
钛媒体APP· 2025-05-22 08:12
战略调整与业务转型 - 公司决定终止出售中山证券67.78%股权,理由是防止出现主要资产为现金或无具体经营业务的情形[2][3] - 此前计划出售中山证券和东莞证券20%股权(交易对价22.71亿)以偿还债务并转型算力业务[3] - 公司曾与赛富建鑫、九章云极合作投资不超过10亿元建设智算中心,分三期介入算力租赁及增值服务[3] - 算力赛道竞争加剧,公司年报中"算力"关键词仅出现一次,显示战略热情消退[4][5] 债务与财务压力 - 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2021-2024年分别为74.86%、77.66%、77.17%、81.09%,近十年维持在70%以上[6] - 短期借款从2021年8.05亿增至2024年16.46亿,利息费用导致连续四年净利润亏损(-2.81亿至-3.93亿)[6] - 债务主要源于历史收购:2009年6.8亿收购东莞证券40%股权,2013年超26亿收购中山证券67.78%股权,合计形成约32亿资金压力[7] 资产处置与流动性风险 - 东莞证券20%股权出售事项因需证监会批复而停滞,投资者互动中公司回复仍无实质进展[7] - 中山证券3.71%股权和东莞证券8.8%股权因债务问题被冻结[7] - 证券业务(东莞证券和中山证券)贡献主要利润,但若经营波动加剧可能进一步恶化债务风险[8]
案件已二审!他暴力殴打证监局人员,抢夺执法记录仪!
券商中国· 2025-05-22 07:25
案件背景 - 北京金融法院审理上诉人冯某诉广东证监局、证监会责令改正、罚款及行政复议、行政赔偿一案 [1] - 该案是北京金融法院审理的首例当事人因拒绝、阻碍证券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调查而引发的行政处罚二审案件 [2] 案件经过 - 2023年11月14日,广东证监局两名调查人员前往冯某住址调查,冯某拒不配合,并暴力殴打调查人员,抢夺执法记录仪,造成调查人员身体伤害 [1][3] - 2023年5月29日至11月14日,调查人员多次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要求冯某配合调查,但冯某或拒不接听、不回复,或接听后拒绝配合 [3] - 2024年3月29日,广东证监局对冯某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冯某改正,处以30万元罚款 [3] 当事人申辩 - 冯某辩称现场殴打行为属于过激反应,并非为了阻碍调查人员执行公务 [5] - 冯某表示事先不清楚应当配合证券监管部门的调查工作 [5] - 冯某称其系初犯,家庭困难,事后极其后悔并表示真诚道歉,请求减轻或免除处罚 [5] 监管机构复核 - 广东证监局认定冯某清晰、明确拒绝配合调查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且使用暴力手段殴打调查人员 [6] - 证券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有关单位、个人应当配合,否则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6] - 考虑到冯某事后能够配合调查工作,提供证据材料,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并综合其系初次违法、认错悔过、家庭困难等情况,对其罚款在法定幅度内予以调减 [6] 案件审理 - 北京金融法院围绕被诉处罚决定是否存在无效情形,被诉复议决定是否合法等争议焦点问题进行法庭调查 [4] - 该案由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毅担任审判长,广东证监局二级巡视员刘杰作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 [4] - 广东证监局负责人刘杰全程参加庭审,发表对于本案处理及实质化解行政争议的意见 [4]
中山证券股权没卖掉 锦龙股份转型还能咋搞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07:08
重组终止 - 公司决定终止出售中山证券67.78%股权,原因是防止出售后出现主要资产为现金或无具体经营业务的情形[1] - 该重组计划自2024年6月启动,期间披露12期进展公告,但最终在预挂牌阶段终止[2] - 终止消息导致股价下跌,5月21日收盘报12.64元/股[6] 股价波动 - 公司历史上重大资产重组常伴随股价上涨,如2023年出售东莞证券股份时一个月内上涨超30%,2024年出售中山证券公告后4个月内上涨超75%[3] - 本次终止重组后股价表现与历史趋势相反[6] 经营压力 - 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2021-2024年分别为74.86%、77.66%、77.17%、81.09%[7] - 流动性压力显著,2025年拟向控股股东借款不超过15亿元(年利率≤10%),2024年曾向典当行借款5000万元[7] - 涉及借款纠纷,2024年被冻结持有的东莞证券6602.9万股股份(涉诉金额6602.9万元)[7] 财务表现 - 连续4年亏损,2021-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31亿元、3.92亿元、3.84亿元、8923万元,2024年亏损缩窄受益于四季度行情[8] 业务转型 - 公司2024年提出向智能算力中心转型,出售中山证券原计划为转型创造条件[8] - 终止出售后,公司未明确如何解决业务转型与资产结构矛盾[5][8] - 财报曾预警需避免出售导致无具体业务的情形,显示转型路径尚未清晰[4]
四川证监局组织开展投资者教育系列活动
证券时报网· 2025-05-21 22:05
投资者教育活动概况 - 四川证监局围绕"心系投资者携手共行动"主题开展线上线下投资者教育系列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和政策法规倡导理性投资与依法维权 [1] - 投教集市活动融合川剧、盖碗茶、蜀绣等川蜀文化元素,吸引近2万名市民及游客参与 [1] 金融机构投教举措 - 华西证券投教基地线上与专家教授互动提升公众金融素养,线下联合华西科创金融投教基地进入社区、影院进行普法宣传 [1] - 宏信证券红庙子街投教基地及华泰证券四川分公司投教基地走进社区、高校及企业,宣传非法荐股风险与理性投资知识 [1] - 国金证券投教基地针对养老金融领域制作Flash动画,系统普及个人养老金基金投资专业知识 [1] - 华西期货投教基地组织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机构及高校负责人召开座谈会,探讨投资者教育成果转化与国民教育融合路径 [2] - 首创证券四川分公司通过"知识串讲+趣味竞答"模式举办系列沙龙,普及民法典与投资者权益保护要点 [2] 监管机构表态 - 四川证监局强调将持续优化投教活动形式与内容,贴近投资者需求,打造有温度的教育项目 [2]
【财经分析】债市后续不乏利多因素 中期表现仍可期待
新华财经· 2025-05-21 21:57
债市走势分析 - 债市延续窄幅震荡走势 LPR和存款利率下调未引起市场大幅波动 [1] - 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小幅波动 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3M期限稳定在1 43% 2年期下探1BP至1 48% 10年期上行1BP至1 71% [2] - 存款挂牌利率下移为债券等资产端利率下行腾挪空间 汇率约束缓和后货币市场及短端利率补降可能延续 [1][2] 市场反应与机构观点 - 存款利率调降伴随政策利率降息预期升温 但市场对宽松政策已充分定价 长端止盈盘提前导致10年期国债利率上探 [2] - LPR和存款利率下调是5月降息政策延续 此前已有预告 政策利率带动存款利率和LPR下调为近两年降息惯例形式 [2] - 复盘过去六轮大行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后长端利率债表现 市场定性分歧较大 取决于是否为新轮降息开始 [3] 机构配置策略 - 广谱利率下行中期主线不变 曲线可能演绎先平后陡节奏 长端赔率制约利率下行空间 但基本面驱动向上调整风险较小 [4] - 存款利率回落带动货币市场工具等"类现金"利率下探 补降存款和货币市场利率可带动实际利率下行 为金融机构腾挪息差空间 [4] - 83%投资者选择"波段操作"为超额回报主要着力点 38%选择"久期调节" 35%选择"权益暴露" [6] - 建议持有中短端有正Carry品种打底 如3-5年期城投债 根据负债端情况适度信用下沉或拉长久期增厚票息收益 [6]
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截至2024年末上海证券行业总人数为71928人
新华财经· 2025-05-21 21:44
学历情况来看,2024年末,上海地区证券公司在岗职工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合计占比达96.22%,延续 逐年提升势头。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硕士研究生60.25%,上升了1.03%。上海地区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人 员学历以大学本科和大专及以下为主,占比分别为54.28%、39.53%。 新华财经上海5月21日电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5月21日发布2024年度上海证券业人力资源简况。 截至2024年末,上海地区证券行业总人数为71928人,其中,证券公司(含证券系资管公司)人员数量 为58724人,同比下降2.49%,法人公司总部21068人、分公司6538人、营业部14479人、驻沪团队16639 人。 2024年末,上海地区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人员数量为13204人,其中,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执业从业人 员数9823人,同比增长19.02%,占机构总人数74.39%。 年龄结构来看,2024年末,上海地区证券公司在岗职工中40岁以下人员占比为74.48%,较上年略降。 各年龄段中占比最大的为30-39岁。上海地区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中在岗职工也以年龄40岁以下为主力 军,占比达92.56%。 2024年末,上海地区证券公司人员中占 ...
中金财富:买方投顾领跑者,下一站向何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4:16
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大内需特别是提振消费列为首要任务 券商财富管理业务成为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助力消费复苏的关键抓手 [1] - 证券行业借助金融科技加强服务模式创新 加快业务转型 丰富金融产品谱系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配置需求 [1] - 政策引导下券商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方向逐步清晰 买方投顾建设成为核心要素 [1] 中金财富买方投顾发展历程 - 2019年率先提出"买方投顾"理念 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发展全生命周期顾问服务模式 [1] - 2023年提出"买方投顾铁三角"服务理念 2024年再定义内涵 扩展至账户视角和多元场景一站式解决方案 [1][7] - 截至2024年末财富管理产品规模近3700亿 连续五年正增长 50系列买方投顾体系保有规模达870亿元 [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ETF50-恒享"升级两大亮点:AUM计费模式创新 双向沟通定制解决方案 [3] - 提供明星投顾 一对一视频咨询 智能交易工具等专业定制化服务 [3] - "中国50"私享专户规模持续增长 股票策略管理人代表产品5年累计平均回报62% 显著跑赢宽基指数和公募基金平均表现 [5] - "公募50"模式持续创新 规模已破百亿 计划升级聚焦更精细服务体验 [5] 数字化与国际化战略 - 2022-2024年持续升级数字化平台:APP迭代400+功能 RITAS平台支持全业务场景 E-Space覆盖85%服务 [11] - 首批支持鸿蒙原生系统的券商APP 实现三端联动提供一站式服务 [11] - 2024年成为首批落地跨境理财通业务的券商 跨境产品保有量行业前列 合作外商独资管理人超20家 配置规模超90亿元人民币 [12] 核心竞争力与未来方向 - 资产端构建跨资产全光谱产品研究覆盖 跟踪上万只金融产品 深度评估1500+管理人 [8] - 资金端客户成熟度高 在泛权益 跨境 泛财富管理领域形成错位竞争优势 [14] - 未来聚焦资产配置与买方投顾转型 提升客户持有收益率 引导长期资产布局 [15]
金发奖专栏 | 申万宏源投行智能一体化平台
搜狐财经· 2025-05-20 17:35
数字化转型背景与战略 - 全面注册制推进和"新国九条"发布促使证券公司强化资本市场"看门人"和融资"保荐人"角色,加速数字化转型[1] - 投行业务数字化转型进入从传统竖井式系统转向一体化智能全业务平台阶段[1] - 公司2022年起实施大投行三年金融科技规划,构建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原生等技术的投行智能一体化平台[1] 平台功能与成果 - 业务流程:引入BPM流程引擎重构200+种类型流程,节点精细化设置并支持参数配置[1] - 项目管理:标准化5000+项目模板,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2] - 智能尽调:开发银行流水核查工具、智能文本复核工具等AI应用,减少时间成本[2] - 持续督导:累计督导800+项目,3500+规则类任务,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 - 内控优化:完成区块链底稿质量评价,优化底稿制作、审核等模块[3] - 风险控制:构建舆情监控体系,实施动态风险监测和分类分级评价[3]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建立投行业务数据模型标准,结构化承揽至存续期管理全生命周期数据[3] - AI尽调中心集成OCR、NLP等技术,银行流水核查准确度提升30%,文档复核效率提升20%[4][7] - 云原生技术实现平台敏捷迭代,服务镜像构建近万次[5] - 区块链技术构建多层穿透式监管模型,实现跨链互通和实时数据传递[8] 行业影响与认可 - 牵头申报的证标委2024年度课题《证券公司投行与信用债券业务数据模型标准研究》获优秀课题[6] - 投行业务质量评价系统对接"证联链",2022年评价结果排名行业第一[8] - 平台流程审批时间从2天缩短至1天,效率提升50%[7] - 累计承载近万家发行人与投资者客户画像信息[7] 未来发展方向 - 建立行业通用数据模型标准,提升数据治理水平[6][9] - 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加强数据驱动和智能化决策能力[9] - 适应趋严监管要求,强化业务协同和风险防范机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