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潍坊市坊子区科技局建立科技服务新机制,赋能区域发展新优势
齐鲁晚报网· 2025-07-25 19:4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坊子区科技局优化创新平台运行管理,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引进和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平台研发和服务能力 [2] - 组织企业与山东大学、哈工大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10余次,推动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落地,与富源增压器、华美新材料等6家企业合作 [2] - 推动建设山东省智能农机技术创新中心、高速涡轮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目标年内获批1家省级创新平台 [2]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水动力平台落户,项目列入山东省重大项目和新基建重点项目,聚焦海洋科学前沿技术研发 [3]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攻关 - 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专家团队为山东时利和精工机械有限公司解决技术难题 [4] - 围绕视觉传感模组、高性能激光等技术,与青腾机器人、山东矿机等公司合作研发集成智能装备 [4] - 与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余家高校合作开发动力换挡、自动化激光焊接产线等高精尖技术 [4] - 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微生物食品发酵等6个项目快速转化 [4] 科技项目与资金支持 - 推动同益光刻胶、潍柴雷沃等8家企业链上合作,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计划15项,获批资金超2000万元 [5] - 支持人机感算一体芯片、金属探测器等6个项目构建Deepseek应用平台,促成技术合作6项,推动12项成果在3个领域集成研发 [5] - 指导3家企业申报科技先投后股项目,帮助11家科技型企业申请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4笔,金额5898.3万元 [7] 创新服务与政策落地 - 组织科技、财务、金融专家对100余家重点企业培训,指导研发费用归集和加计扣除政策 [7] - 构建全域创新服务体系,探索"科技+金融"模式,通过科技云平台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一站式对接 [7]
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与关联人共同设立持股平台参与控股子公司增资扩股暨关联交易的进展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7-25 04:59
关联交易情况概述 -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天金投有限公司与中天海洋产业核心经营管理层及骨干员工成立员工持股平台,向控股子公司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增资2,000万元,增资价格为2.4372元/注册资本,合计增资金额为4,874.40万元 [1] - 本次增资完成后,中天海洋系统注册资本由人民币10,000万元增至12,000万元 [1] - 该议案已于2025年7月10日经公司第九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1] 工商变更登记进展 - 中天海洋系统于2025年7月23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变更后注册资本为12,000万元 [2] - 变更后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水质监测系统、浮标监测系统、水下安防系统、海缆监测系统、海底接驳盒等海洋工程相关产品及技术服务 [2] - 公司注册地址为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开南路3号,法定代表人为薛建林 [2]
金融服务焕新升级 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0 18:12
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1] -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需提供全链条服务以激活传统产业潜能、培育新兴业态并破解海洋科技研发转化难题[1] 传统产业金融服务创新 -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融易信"为船舶制造上游供应商提供线上应收账款融资 授信余额超15亿元 合作企业30余家[2] - 福建石狮农商银行制定《海洋园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27家企业授信1.7亿元 推动精深加工占比从35%提升至68%[3] - 农业银行广东湛江分行设立海洋金融服务中心整合供应链金融等功能支持海上粮仓建设[3] 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 工商银行南京分行牵头主承销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25苏国信GN002" 规模5.3亿元 票面利率1.74% 资金专项用于海上风电及新型储能项目[2] - 专家建议银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优先支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3] 海洋科技金融解决方案 - 中国银行天津滨海分行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设备更新贷款6000万元 期限5年 支持水下智能无人系统研发[4] - 浦发银行青岛分行通过海域使用权抵押结合科技信用贷政策为涉海企业提供融资 累计服务超千家企业 融资规模超300亿元[4] - 专家建议银行与政府合作设立专项基金 推出长期限低利率信贷产品 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5] 产业链协同与模式创新 - 石狮农商银行创新"福海·渔仓贷"带动冷链仓储周转率提升50%[3] - 专家建议银行引导海洋装备制造与渔业、交通运输业深度合作 支持跨产业新型装备研发[3]
“乘数效应”打造10万亿市场 海洋经济成中国经济增长“蓝色引擎”
央视网· 2025-07-20 08:50
海洋经济整体表现 - 2024年一季度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 同比增长5.7% 增速领跑国民经济 [1] - 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财经会议明确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1] - 近10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 累计增长75.9% 进入"质变"发展阶段 [28] 深海油气开发 -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实现年产能45亿立方米天然气 设计产能达峰并接入全国管网 [3] - 该气田技术体系将带动宝岛21-1等深水油气藏开发 提升海洋油气对国内能源供给保障 [3] - 全球近十年70%-80%重大油气发现来自深水及超深水区域 深海已成核心战场 [7] - 海洋多种能源融合开发方案推进 结合风能与油气资源就地生产化工产品 [5] 海上风电发展 - 广东阳江建设我国首个±500千伏海上换流站 重2.7万吨 2026年投产后年送电60亿度至粤港澳大湾区 [9] - 首创"绿电拼车"模式 汇集4个风电项目电力 构建海底新能源"高速路" [12] - 阳江集群实现叶片研发至运维全链条生态 8兆瓦以上大机组和漂浮式风电技术突破带动20多个细分产业升级 [11] 海洋牧场创新 - "苏海1号"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投产 总投资6亿元 年产8000吨三文鱼 年产值超5亿元 [14] - 采用全电力驱动系统 续航2万海里 规模达3.5个标准足球场 [14] - 计划推广5艘同型船 形成年产量4万吨 市场规模280亿元 [16] 海底数字基建 - 中国首个商用海底智算中心集群投入运行 "海底智算舱"下水实现"陆数海算"模式 降低制冷能耗 [18] - 100个海底数据舱较陆上同类每年省电1.2亿度 未来可与风电、牧场等产业融合 [20] - "南鲛号"水下敷缆机器人测试中 敷埋速度达1000米/小时 较传统提升1倍 核心部件100%自主可控 [22][24] 产业协同发展 - 海洋经济呈现一二三产融合特征 国产邮轮实现装备制造+旅游模式 风电与养殖融合提升海域利用率数倍 [28] - 新兴领域包括智能船舶、蓝色碳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 [28] - 形成海岸带-近海-深远海三重空间开发体系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模式成熟 [28]
海蓝声学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传感技术与系统解决方案平台
投中网· 2025-07-17 11:34
海洋经济政策与行业动态 - 2025年"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被纳入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 与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并列成为国家重点发展新兴产业 [2] -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求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 - 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 9% 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2] 海蓝声学公司概况 - 2025年7月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 由苏高新融享创投领投 老股东昊辰资本 崖州湾创投跟投 资金用于研发生产及产业链自主可控建设 [2] - 成立于2021年11月 创始团队拥有20余年行业经验 承担过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掌握水下传感器与海洋系统装备核心技术 [2] - 2023年3月在海南三亚设立全资子公司 2025年4月联合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深海智能感知与测试技术三亚联合实验室" 打通产学研链条 [6] - 已取得多项核心专利 获评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6] 核心技术与产品布局 - 聚焦水声换能器领域 产品涵盖主动 被动 矢量 新型材料 声学阵列等多类型 自研宽带换能器 深水低频换能器 高频阵列已实现批量供货 [3] - 以水声换能器为切入点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增强客户粘性 正式销售后快速获得多家重点院所与高校订单 [3] - 横向拓展水下传感器品类 纵向延伸系统方案能力 构建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3] 海洋科技行业机遇 - 高端海洋传感器国产化率不足10% 军用水声装备必须自主发展 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4][5] - 短中期海洋国防需求爆发 长期深海资源开发 海上风电 深海养殖等经济活动将迅猛增长 [4] - 海洋通信探测覆盖度低 建设监测网络基础设施为当务之急 水声装备需加大部署密度 [4] - 民营科技企业凭借技术实力和灵活机制 可与体制内单位共同填补市场空白 [5] 公司战略规划 - 倡议筹建海南省声学学会 逐步拓展海洋环境监测 资源勘探 智能装备等多元化业务场景 [6] -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 目标成为产业链齐全的海洋科技公司 [6] - 计划建设海洋基础设施网络 支撑海洋强国战略 [6][7]
逐梦深蓝 向海图强 深海科技企业掘金万亿元级蓝海
证券日报· 2025-07-16 00:46
国家战略与政策支持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求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标志着深海科技从科研探索向产业化应用的战略升级 [3] - 沿海各省区市出台针对性举措与国家战略呼应,构建推动深海科技发展的政策矩阵 [3] 企业布局与资本投入 - 42家深海科技上市公司登陆资本市场,首发募集资金合计达515.73亿元,涵盖深海装备制造、深海资源勘探开发等领域 [4] - 昊野科技、深海智人等一批专注于深海传感器、水下通信等细分领域的企业获得社会融资 [4] - 资本市场通过绿色债券、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等专项融资工具支持深海科技企业研发 [5] 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进展 -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迈出深海油气规模化开发的关键一步 [7] -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打造"深海一号"平台,每年有效生产时间增加10天,天然气供应增加6000万立方米 [8] - 杰瑞股份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将页岩气开发装备国产化变为现实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8] 产业链与市场规模 - 预计2025年我国海洋经济规模将突破13万亿元,深海科技相关产业占比有望超过25% [10] - 深海科技带动卫星互联网测绘技术发展,远江盛邦开展量子密钥管理等研究构建量子加密认证体系 [9] - 深海科技产业链涵盖深海探测作业通用装备、深海资源开发装备等多个领域 [9] 技术挑战与人才缺口 - 深海科技面临高压密封材料、耐腐蚀结构等技术难题,研发周期远超陆地项目 [12] - 杰瑞股份面临高端研发配套支撑体系不足和复合能力人才缺口问题 [11] - 海兰信需克服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国际供应链依赖等障碍 [12]
全国海洋数值与智能预报技术交流会举行 “妈祖”自主模式与华为高性能计算技术跨界合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5 18:27
会议概况 - 第三届"全国海洋数值预报与智能预报技术交流会"于7月9日~11日在太原举行,旨在促进海洋预报机构技术交流与业务合作,提升业务化海洋预警报水平 [1] - 会议聚焦数值预报与智能预报,吸引40余家单位100余名代表参会,包括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沿海省市海洋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及企业如崂山国家实验室、国防科技大学、华为、上海地听信息科技等 [1] 技术合作与成果 - 会议启动"妈祖"系列海洋模式与华为鲲鹏处理器联创成果发布,预报中心"妈祖"模式以自主创新技术著称,华为提供高性能算力支撑,双方合作推动海洋数值预报与智能预报创新发展 [1] 会议议题与影响 - 会议设置16个主题报告,涵盖海洋数值预报模式研发、AI技术应用、数据融合同化及专项服务案例,促进专家交流 [2] - 会议为海洋预报机构及科研院所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对海洋数值预报、智能预报及预警报业务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
海洋经济:下一个10万亿有多远
科技日报· 2025-07-15 07:34
海洋经济规模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包括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等 [1] - 海洋经济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政策红利加速聚集 [1] 科技创新与产业突破 - 浙江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将发电成本降低40%,技术达世界前列 [1] - 上海交付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2024年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达216.7亿元 [2] - 北京发布国内首款海洋大模型"瀚海智语",AI技术广泛应用于海况预报、深海养殖等领域 [2] - 深远海养殖平台、深海探测装备等新兴装备推动经济活动向深远海域拓展 [2]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 - 高端船舶订单暴涨57.1%,LNG运输船和豪华邮轮国产化率突破60% [3] - 一季度新增风电装机同比激增41.6%,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技术抢占制高点 [3]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达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30% [6] 区域海洋经济特色 - 南部海洋经济圈(广东)聚焦未来产业,如海洋生物基因库、深海可燃冰开采装备等 [3] - 东部海洋经济圈(上海)围绕船舶制造、航运服务、海洋旅游三大支柱产业 [3] - 北部海洋经济圈(山东)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38%,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交付量占全国近80% [3] 科技驱动与产业转型 - 广东连续7年投入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产业创新,突破281项关键技术,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6.8% [5] - 智能化养殖技术推动海洋渔业从"近海捕捞"转向"深远海养殖",渔获产值达3000万元/年 [4][6] - 传统港口转型为无人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智慧港口,船舶通过LNG动力、氢燃料电池实现绿色转型 [6] 科技短板与未来方向 - 深海探测、海底通信、高端海工装备等领域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 [8] - 辽宁将海洋经济列为重点领域,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18% [8] - 深圳规划围绕海洋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依托11万家涉海企业构建创新网络 [8]
科技创新引领向海图强——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述评(中)
经济日报· 2025-07-15 06:07
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 - 科技创新是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需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并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 - 海洋科技水平直接决定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我国在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3] 技术突破与成果 - 全球首艘安装碳捕集和封存设备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建造完毕,国内第一套2000米级超深水采油树完成总装,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启动临床二期试验 [2] - 海洋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发布,"东海深蓝智慧中枢"平台、舟山中远海运重工小组立机器人生产线投入使用 [2] - 世界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首型高替代率甲醇燃料船用中速机交付,文昌9—7钻井平台实现火炬气零排放 [2] 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启动运行,聚焦深海装备技术研发、测试试验等,其余3处试验场位于山东、浙江和广东 [4] - 山东崂山国家实验室获批组建,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技术攻关搭建载体 [5] - 广东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创新平台落户 [5]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用 -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细分赛道,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打破国外垄断 [7] - 此类企业创新能力强,对市场反应快,推动海洋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7] - 需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产业、人才、资金集聚 [7] 未来发展方向 - 需突破海洋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领域"卡脖子"技术 [6] - 推动数字技术与海洋融合,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 [7] - 海洋开发利用向深远海拓展,涵盖资源勘探、环境监测、装备制造等多领域 [7]
五年五获殊荣!解码高质量发展的“环翠密码”
齐鲁晚报网· 2025-07-11 12:58
先进制造业发展 - 威海市环翠区连续五年入选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的县(市、区)"表扬名单,为威海市唯一入选区域[1] - 宝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全自动化铺丝机,效率达传统手工20倍,产品良品率和材料利用率超99%,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制品订单同比增长30%[2] - 广泰空港为全球唯一能为整座机场配套所有地面保障设备的隐形冠军企业,海王旋流器矿山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前三,三角轮胎引领中国轮胎行业升级[2] - 环翠区实施"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优质中小企业冲冠计划",目标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企业20家以上,智能及绿色工厂15个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超85%[2][3] 楼宇经济转型 - 环翠区摸排116栋重点楼宇建立"一楼一档",财金中心出租率达98%,入驻6家市级以上金融机构,2024年总营收突破20亿元,税收超6000万元[3][4][5] - 邮储银行威海市分行累计发放企业类贷款96.2亿元,贷款余额223.8亿元[4] - 全区盘活楼宇20万平方米,引进项目80多个,包括鲸园街道老厂房改造的美仑酒店和孙家疃街道民房改造的"崖尚咖啡",获评"中国楼宇经济现代商服示范城区"[5] 海洋科技创新 - 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汇聚18支顶尖涉海团队,落地44个海洋新兴产业项目,铂金动力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可作业至300米深度,企业场地扩大1000多平方米,预计2025年营收破1000万元[6][7]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开工,蓝色保险发展中心覆盖470个海洋牧场和58万亩海水养殖,商业航天卫星测控站将海空通信延时缩至毫秒级,哈工程船舶清洗机器人实现每小时2000平方米作业效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