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
搜索文档
全国碳市场建设按下“升级键”
中国化工报· 2025-09-12 09:43
政策框架与目标 - 中央首次系统部署全国碳市场建设 明确总体目标和工作路径 释放长期政策信号 [1] - 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 - 到2030年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市场体系 [4] 行业覆盖与市场扩容 - 石化行业将基于降碳贡献和数据基础有序纳入全国碳市场 [2] - 碳市场覆盖行业扩容后 碳排放总量占比接近全国70% [2] - 交易主体数量快速增长 可交易配额总量持续上升 带动市场规模跃升 [2] - 跨行业配额流转促进配额向碳排放效率高或减排潜力大的企业流动 [2] 配额分配机制改革 - 打破现有免费配额分配和强度控制为主的方式 转向免费与有偿结合 [4] -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强化企业"排碳有成本 减碳有收益"意识 [5] - 配额总量控制为主有利于与"十五五"碳排放双控政策衔接 [5] 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 - 稳妥推进银行 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交易 [6] - 适时引入专业交易商 基金 信托等非履约主体 [6] - 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多层次市场协同演化的格局 [6] 碳金融与资产盘活 - 支持银行开展碳质押融资 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6] - 帮助企业将碳资产转化为低碳发展资金 激发转型动力 [6] - 碳金融可引导资金投资绿色低碳项目 降低高碳行业资产泡沫风险 [9] 碳定价机制与市场信号 - 建立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形成稳定透明的价格信号 [9] - 碳价真实反映减排边际成本与社会价值 驱动产业升级 [8] - 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可防止碳价非理性波动 避免履约成本失控 [9] 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 - 碳价格激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赋予技术市场价值 [8] - 企业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 节能提效 原材料替代等工艺发展绿色竞争力 [2] - 要素资源在碳价引导下从高碳产业向清洁低碳领域流动 [8]
观车 · 论势 || 期待汽车业纳入碳市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0 13:48
全国碳市场建设规划 - 明确2027年目标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1] - 设定2030年目标为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形成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1] 碳市场运行现状 - 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81亿吨 累计成交额467.84亿元[2] - 2024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共2096家 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2]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6.03万吨 成交额2.08亿元[2] 碳市场发展历程与覆盖范围 - 2021年7月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北京 天津 上海等地陆续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3] - 目前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强制减排责任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3] - 电力 钢铁 水泥 铝冶四大行业已纳入全国碳市场[3] 汽车行业碳管理探索 - 汽车行业尚未纳入国内碳交易市场 但正积极探索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管理[3] - 湖北宏泰集团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公司与中汽中心签约合作 推进汽车碳管理体系建设[4] - 行业正探讨从"双积分"向碳积分管理转变 需解决核算机制调整和标准统一问题[4] 碳市场机制创新 - 生态环境部2023年以来出台造林碳汇 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2] - 完成首批948万吨核证自愿减排量登记[2] - 将通过丰富交易产品 扩展交易主体 加强市场监管来提升碳市场活力[3]
碳讨 | 建设“路线图”出炉 我国碳市场迎来首份中央文件
新京报· 2025-09-06 05:15
全国碳市场建设规划 - 明确全国碳市场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 到2027年强制碳市场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碳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到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自愿碳市场 [1] - 强制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 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60%以上 [2]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 碳排放特征等指标推进 [2][3] 市场运行现状 - 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 成交额达474.1亿元 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 [2] - 2023年以来出台造林碳汇 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 自愿碳市场支持领域逐步扩大 [2] - 建立预期明确 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3] 国际协作与经验输出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公正转型 [4] - 碳市场建设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我国有意愿和能力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5][6] - 完善全国碳市场是展现我国参与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决心的重要举措 [4] 金融创新与市场机制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7]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自愿碳市场交易 [7] - 通过丰富交易产品形成多元价格发现机制 拓展主体引入更有效供需信号 增强市场流动性 [8]
9月5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66.18元/吨,较前一日下跌2.60%
新华财经· 2025-09-05 17:22
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 - 2025年9月5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开盘价67.73元/吨 最高价67.73元/吨 最低价66.01元/吨 收盘价66.18元/吨 较前一日下跌2.60% [1][2] - 当日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81,735吨 成交额11,883,245.05元 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295,077吨 成交额19,622,620.50元 单向竞价成交量2,000吨 成交额134,600.00元 [2] - 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478,812吨 总成交额31,640,465.55元 [2] 分年度配额交易情况 - 碳排放配额19-20年度累计成交量287,306,064吨 累计成交额14,624,983,982.58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49,049,415吨 大宗协议交易238,256,649吨 [3] - 碳排放配额21年度累计成交量49,234,055吨 累计成交额3,560,895,392.61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11,103,849吨 大宗协议交易38,130,206吨 [3] - 碳排放配额22年度累计成交量194,378,714吨 累计成交额15,081,014,412.28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34,829,204吨 大宗协议交易159,549,510吨 [3] - 碳排放配额23年度累计成交量134,313,256吨 累计成交额12,382,720,522.44元 包含挂牌协议交易26,326,576吨 大宗协议交易107,884,680吨 单向竞价102,000吨 [3] - 碳排放配额24年度累计成交量38,815,085吨 累计成交额2,718,722,300.31元 包含挂牌协议交易12,088,280吨 大宗协议交易26,691,805吨 单向竞价35,000吨 [3] 市场累计交易规模 - 2025年1月1日至9月5日全国碳市场成交量73,778,510吨 成交额5,335,609,506.71元 [3] - 截至2025年9月5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704,047,174吨 累计成交额48,368,336,610.22元 [4]
恩施深化碳交易改革工作方案出炉森林碳票引领绿色发展新路径
中国环境报· 2025-09-04 09:01
碳交易改革总体目标 - 力争2025年底全面融入国家和省级碳交易市场体系 [1] - 基本建成具有恩施特色的森林碳票交易体系 [1] - 为"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1] 全国碳市场融入措施 - 组织水泥企业参加碳排放管理培训并完成注册登记 [1] - 推动CCER项目建设并开发造林碳汇等方法学项目 [1] - 鼓励水泥企业通过碳配额交易与CCER抵消相结合实现履约 [2] 湖北省碳普惠体系建设 - 推动林业碳汇和沼气发电等领域方法学研究 [1] - 依托"湖北碳普惠"小程序建立个人低碳生活平台 [1] - 鼓励公众通过绿色出行和节能用电参与碳减排 [1] 森林碳票制度创新 - 开展森林碳票项目试点并明确申请登记流转流程 [2] - 建立"碳汇消费-优惠兑换"联动机制 [2] - 认购碳票可享有门票减免和住宿折扣等权益 [2] 产品碳管理措施 - 开展碳足迹核算试点推动茶叶矿泉水实行碳标识 [2] - 提升农产品绿色竞争力 [2] 碳金融工具创新 - 创新碳配额抵质押贷款和碳账户挂钩贷款等工具 [2] - 拓宽生态产品融资渠道 [2] - 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2] 实施保障机制 - 构建多部门协同机制并明确任务清单 [2] - 拓宽政府投资和绿色基金等多元融资渠道 [2] - 加强政策宣传和典型示范营造参与氛围 [2]
21专访丨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碳市场扩围后 企业CCER需求增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07:11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1月22日启动 截至2025年8月25日累计成交量约250万吨 成交额超过2.1亿元[1][2] - 第二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已签发 方法学拓展至生物质发电和油气甲烷回收领域 新版方法学增至十个[1] - 自愿碳市场启动初期涵盖四类方法学 2024年底扩大至六类 2025年8月新增4项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2] CCER市场供需与价格机制 - CCER首日成交均价80.45元/吨 目前每日成交均价普遍在80-90元/吨区间[2][5]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 企业对CCER需求增加 但当前供给相对有限 推动价格走高[1][5] - 价格形成机制由项目业主参考开发成本和全国碳配额价格自行制定 反映市场对CCER质量的高度认可[5] 强制与自愿碳市场协同机制 - 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互联互通 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CCER抵销不超过5%的年度配额清缴量[3][5] - 《意见》提出到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形成合理的碳定价机制[3] - 两个市场互补衔接形成政策合力 降低企业履约成本的同时为减排项目提供经济激励[3] 市场参与主体与金融创新 - 已有超过2900家企业开通CCER账户 覆盖原材料、能源、金融等多个行业 其中金融机构超100家[9] - 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 包括可持续挂钩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等创新模式[8] - 北京绿色交易所研究推出基于CCER的金融衍生产品可行性 强化碳金融创新支持实体企业[8] 减排质量与规模平衡措施 - 新制度设计突出"自愿"属性和诚信管理 政府不再进行实质性评估审查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6] - 对高成本、具备公认额外减排效果的项目免予额外性论证 使用缺省参数和计算模型降低开发成本[6] - 强调减排质量是市场生命线 需在保障质量基础上简化流程扩大规模[7] 碳中和服务与挑战 - 北京绿色交易所提供产品、活动、组织等多层次碳中和服务 包括排放核算、减排策略制定及碳中和鉴证[10] - 最大难点在于供应链碳排放核算和国际标准互认 正通过本土碳足迹数据库开发缓解该问题[10] - 开发数字化核算平台和区块链技术 建立可追溯的碳中和技术流程以满足中小企业需求[11]
“金山银山”是这样炼成的(解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③)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3 08:3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探索出三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分别为护绿换金 聚绿成金 借绿生金 [1][2] - 三条路径共同推动生态与经济共赢 护绿换金是基础 聚绿成金是手段 借绿生金是创新 [4] 护绿换金路径 - 该路径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通过生态补偿 转移支付等方式直接获得经济回报 对应生态补偿模式 [2] - 海南赤田水库流域实施三维补偿机制 由省级财政 三亚 保亭共同构成6亿元资金池 [2] - 首个考核期内 保亭因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获得5.16亿元补偿 三亚获得0.84亿元用于下游治理 [2] 聚绿成金路径 - 该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将生态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 [3] - 宁夏贺兰山东麓通过生态修复发展酿酒葡萄产业 年产葡萄酒1.4亿瓶 综合产值达450亿元 [3] - 江苏盐城打造风电产业园 形成全国最大规模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整机产能约占全国40% 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 [3] - 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 借绿生金路径 - 该路径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使绿水青山更有价 [3][4] - 福建南平市创新"森林生态银行"模式 农民将分散林业资源存入由专业平台集中运营 累计合作经营面积25.26万亩 [3] - 碳交易市场成为新渠道 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 成交额达474.1亿元 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 [4] - 云南 青海等地的碳汇项目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度 将森林 湿地的固碳能力转化为经济收益 [4]
专访王乃祥:碳市场扩围后,企业CCER需求增加丨首席气候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20:58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 中办国办提出建设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1] - 该市场是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 将创造巨大绿色市场机遇并带动全社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1] - 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运行管理机构 为核证自愿减排量提供集中统一的交易和结算服务[1] 市场交易数据表现 - 自2024年1月22日启动至2025年8月25日 累计成交量约250万吨 成交额超过2.1亿元[1] - 首批CCER于2025年3月7日完成交易 当日成交量74.88万吨 成交额6024.18万元 均价80.45元/吨[2] - 目前CCER每日成交均价普遍在80-90元/吨之间 反映市场对CCER质量的高度认可[5] 方法学拓展与项目进展 - 首批方法学涵盖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造林碳汇、红树林营造四类[2] - 2024年底新增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两类项目[2] - 第二批CCER方法学拓展至生物质发电和油气甲烷回收领域 新版方法学增至十个[1] - 生态环境部正在就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等4项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2] 强制与自愿碳市场衔接机制 - 自愿减排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3] - 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CCER抵销年度应清缴配额量不超过5%[5] - 《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3] 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 企业对CCER需求进一步增加[5] - 当前CCER供给相对有限 在供需共同作用下成交价格保持较高水平[5] - 已登记项目减排量共948万吨 有出售意愿的项目业主将CCER转入交易系统[2] 质量保障与制度创新 - 新制度设计突出"自愿"属性和诚信管理 政府不再进行实质性评估审查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6] - 对建设运营成本高、具备公认额外减排效果的项目免予额外性论证 简化项目开发程序[6] - 使用计量参数缺省值和减排量计算模型代替监测参数 降低项目开发成本[6]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已有超过2900家企业完成账户开立 涵盖原材料与生产业、能源制造业等多个行业[9] - 金融领域超过100家机构开通CCER账户 类型涵盖银行、券商等[9] - 北京绿色交易所为金融机构提供碳资产管理、CCER开发与交易等业务培训[9] 碳金融创新发展 - 《意见》提出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和CCER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8] - 各地探索可持续挂钩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等融资模式[8] - 研究推出基于CCER的金融衍生产品可行性 支持实体企业绿色低碳发展[8] 碳中和服务实践 - 北京绿色交易所为各类客户提供产品、活动、组织等不同层面的碳中和服务[10] - 服务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减排策略制定、第三方核查、碳抵销渠道对接及碳中和鉴证[10] - 面临最大困难是企业供应链碳排放核算和标准的国际互认问题[11] 数字化技术应用 - 开发组织碳核算、活动碳核算等数字化核算平台[11] - 探索利用数字化、区块链等技术建立科学、严谨、可追溯的数字化碳中和技术流程[11] - 这些流程探索很大程度上为了满足各类中小企业践行碳中和的需要[11]
专访王乃祥:碳市场扩围后,企业CCER需求增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20:52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1月22日启动 截至2025年8月25日累计成交量约250万吨 成交额超过2.1亿元 [1][3] - 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于2025年3月6日完成登记 已登记项目减排量共948万吨 [3] - 第二批CCER方法学拓展至生物质发电和油气甲烷回收领域 新版方法学总数增至十个 [1] CCER市场供需与价格动态 - CCER首日成交均价达80.45元/吨 当前每日成交均价普遍维持在80-90元/吨区间 [3][6]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 企业CCER需求进一步增加 但当前供给相对有限 [2][6] - 价格形成机制参考项目开发成本及全国碳配额价格 市场对CCER质量高度认可 [6] 强制与自愿碳市场协同机制 - 强制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与自愿碳市场(CCER)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互联互通 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CCER抵销不超过5%的年度应清缴配额量 [4][6] - 两市场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4] - 政策目标为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4] 方法学拓展与质量管控 - 自愿碳市场启动初期涵盖四类方法学(光热发电、海上风电、造林碳汇、红树林营造) 2024年底新增公路隧道照明节能和煤矿瓦斯利用项目 [3] - 2025年8月新增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等4项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 [3] - 制度设计简化开发流程 免予部分项目额外性论证 使用参数缺省值降低开发成本 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惩弄虚作假 [7] 金融机构参与及碳金融创新 - 超过2900家企业完成CCER账户开立 其中金融机构超100家 类型涵盖银行、券商等 [9] - 政策支持探索碳排放权质押贷、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等融资模式 [8] - 北京绿色交易所研究基于CCER的金融衍生产品可行性 包括碳期货、碳质押融资等 [8] 碳中和服务与挑战 - 北京绿色交易所提供产品、活动、组织等多层面碳中和服务 包括排放核算、减排策略制定及碳抵销渠道对接 [10] - 核心难点在于供应链碳排放核算与国际标准互认 正推动本土碳足迹数据库发展 [10] - 开发数字化核算平台及区块链技术 建立可追溯的碳中和技术流程以服务中小企业 [11]
全国碳市场迎首份中央文件;21专访夏应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7:44
碳中和政策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 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时间表 路线图和任务书 [2] - 生态环境部将从三方面落实文件 包括扩大强制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建立碳质押和碳回购政策制度 加强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2] -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年形成多层级法规制度体系 截至2025年6月30日配额累计成交量6.69亿吨 成交额459.3亿元 其中2024年成交额180.44亿元创历史新高 [3]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登记项目23个 减排量948万吨 碳金融产品类型不断丰富 金融机构参与程度提升 [3] - "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突破3亿千瓦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4]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预计超额完成20%目标 去年达19.8% 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 [4][5] - "十四五"期间中国出口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6] 地方动态 - 陕西省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方案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 [7] - 支持钢铁 有色 建材 石化 化工行业和数据中心民企与新能源企业签订中长期绿电购售协议 [7] - 实现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零上门 零审批 零投资"服务城乡全覆盖 全过程办电时间不超过15个工作日 [7] 企业实践 - 中国石化与沙特ACWA Power签订延布绿氢/绿氨项目前端工程设计合同 将建设全球最大规模绿氢/绿氨生产综合体 [8] - 项目利用风光发电制备绿氨 建设内容包括4.5吉瓦电解水制氢设施和约8000吨/天合成氨设施 预计2030年商业运营 [8] - 投产后每年可生产40万吨绿氢和280万吨绿氨 促进绿氢/绿氨技术规模化发展 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