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

搜索文档
摩根士丹利:中国创新药“出海”大时代拉开帷幕
证券时报· 2025-08-25 17:07
文章核心观点 -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关注度持续升温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凭借创新 成本和政策优势成为全球市场重要参与者 创新药"出海"大时代开启 [1][3][4] 港股生物科技融资表现 - 港交所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2025年上半年12家医疗健康企业港股上市累计筹资25亿美元 其中8家依据18A章上市筹资8.9亿美元 [2] - 恒瑞医药成为2021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医疗行业IPO项目 H股股价较A股获得溢价 [2] - 新上市企业首日平均涨幅达23.1% 映恩生物上市首日暴涨117% 维立志博获得长线 主权及医疗专业投资者超额认购 [2] 再融资市场活跃度 - 摩根士丹利协助中国业内发行人融资超50亿美元 药明康德配售募资9.8亿美元为过去4年港股医疗行业最大新股增发项目 [3] - 信达生物增发5.5亿美元 发行规模较原计划上调10% 发行折扣缩窄至4.9% 为过去4年港股医疗行业折扣最小增发案例 [3] - 翰森制药进行5亿美元增发 交易于8月27日完成交割 [3] 创新药出海核心驱动力 - 四大驱动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成本与效率优势 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优化 全球市场需求变化 [4] - 中国创新研发能力与美国的差距从10年缩短至3.7年 [4] - ADC领域对外授权交易总额约达440亿美元 [5] 成本与效率优势 - 中国Ⅲ期临床试验每名受试者直接成本仅为美国三分之一或更低 患者招募速度更快 [5] - 开发效率和成本优势使中国成为ADC和双/多抗等新兴分子形式的领先贡献者 [4][5] 合作模式升级 - 合作形式从单一License-out发展至共同开发(百利天恒与BMS)和NewCo模式(恒瑞与Kailera) [5] - 合作标的从ADC转向免疫肿瘤双特异性抗体 三生制药与辉瑞交易首付款12.5亿美元创中国企业License-out最高纪录 里程碑付款最高达48亿美元 [6] - 合作方从传统跨国药企扩展至国际专业投资者 [5] 研发实力突破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成为首个成功出海国产抗癌原研药 [6] - 康方生物AK112在头对头试验中相对于帕博利珠单抗表现出更佳疗效 [6] - 中国企业在新兴技术领域(mRNA ADC 细胞和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有望占据全球重要地位 [7] 国际化挑战与建议 - 面临国际法规复杂性 市场准入高壁垒 FDA严格审查标准 知识产权保护压力及国际竞争 [8] - 建议加强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 深化与国际监管机构沟通 通过并购或合作获取海外资源 [8] - 建议政府优化创新药出海支持政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创新药定价 [8]
课程预告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研究与模型应用——从体外筛选到体内验证
生物世界· 2025-08-25 12:39
以下文章来源于赛业生物订阅号 ,作者小赛 赛业生物订阅号 . 分享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资讯、解读行业动态、讲解实用的学科知识、实验方法和技巧。 近日, Nature 期刊 发表了一项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论文,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阿尔茨海默病小 鼠模型和人类脑组织分析等, 首次揭示了锂在大脑正常功能中扮演关键角色,并可能抵抗脑衰老与阿尔茨海 默病 [1] 。这一突破性研究再次凸显了 可靠的疾病模型 于神经疾病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复杂,想要深入理解疾病发生过程仍是一场漫长攻坚战。如何 使不同层次的模型——从细胞模型到动物实验——有效衔接、相互验证,从而更可靠地揭示疾病机制?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模型代表性有限: 传统细胞系难以模拟神经元特异性通路和慢性退行过程; 动物模型表型不稳定: 遗传背景、环境因素导致表型异质性,增加体内验证变数; 体外-体内相关性不足: 病理指标不匹配,阻碍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 模型构建与验证周期长: 基因编辑、表型鉴定等技术流程复杂,延缓研发进程。 新一期线上课程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研究与模型应用——从体外筛选到体内验证 ...
吸引力显著增强!摩根士丹利:中国创新药“出海”大时代拉开帷幕
券商中国· 2025-08-25 12:00
国际资本对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投资热度 -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关注度持续升温[2]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有12家医疗健康企业上市 累计筹资25亿美元 其中8家生物科技公司依据港股第18A章上市 筹资总额达8.9亿美元[3] - 恒瑞医药成为2021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行业IPO项目 H股股价较A股获得溢价[3] - 新上市企业首日平均涨幅达23.1% 映恩生物上市首日暴涨117%[3] - 再融资活跃 摩根士丹利协助中国业内发行人融资超50亿美元 药明康德配售募资9.8亿美元为过去4年港股医疗行业最大新股增发项目[4] - 信达生物增发5.5亿美元 发行规模上调10% 发行折扣缩窄至4.9%[4] - 翰森制药进行5亿美元增发[4] 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核心驱动力 - 四大核心驱动力:持续提升的技术创新能力 显著的成本与效率优势 不断优化的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正在变化的全球市场需求[5] - 中国创新研发能力与美国的差距从10年缩短至3.7年[5] - 中国Ⅲ期临床试验每名受试者直接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或更低 患者招募速度更快[5] - 自2021年以来ADC相关交易推动中国对外授权活动蓬勃发展 交易总额约达440亿美元[6] - 合作模式从单一License-out发展为共同开发和NewCo模式[6] - 合作标的从ADC转向免疫肿瘤双特异性抗体[7]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创新突破 - 恒瑞医药与GSK达成125亿美元交易[6] - 三生制药与辉瑞关于PD-1/VEGF双抗SSGJ-707交易创中国企业License-out最高首付纪录 首付款12.5亿美元 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48亿美元[7]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成为首个成功出海的国产抗癌原研药[7] - 康方生物AK112在头对头试验中相对于帕博利珠单抗表现更佳疗效[7] - 研发策略从快速跟随转向更前沿的创新研发 在mRNA ADC 细胞和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8] 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 面临国际法规复杂性 市场准入高壁垒 FDA严格审查标准 知识产权保护压力 国际竞争加剧 文化差异和本地化运营难题[9] - 建议加强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 深化与国际监管机构沟通合作 通过并购或合作获取海外资源[9] - 建议政府优化创新药出海支持政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创新药定价[9] - 企业需加强全球化布局 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合作增强核心竞争力[9]
择“高”处立 向“特”处行——西藏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证券时报· 2025-08-25 07:42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 - 依托高原资源禀赋走特色发展路径 拒绝复制东部模式 聚焦可持续发展 [1][2] - 西藏资源特点包括丰富矿产 清洁能源和自然风光 但存在高海拔导致的人才匮乏和物流成本高问题 [2] - 发展实践围绕择"高"处立和向"特"处行两大方向 通过特色产业开发实现经济增值 [3][4] 营商环境优化措施 - 出台《西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要求政府诚信履约和保护企业产权 [3] - 发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 对初次未造成危害的行为采用教育等柔性措施 [3] - 制定综合执法事项清单 统筹联合执法以减少重复检查和多头执法问题 [3] - 聘请98名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 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干扰 [3] 特色产业发展案例 - 林芝喜马拉雅第三极生物科技公司将茶叶渣加工成茶粉 空运至上海用于茶泥面膜产品 实现植物资源高附加值开发 [3] - 西藏旅游融合藏药 藏香和藏戏等民族文化元素 打造差异化旅游体验 [3] - 西藏矿业探索"锂钾互补+光伏零碳"发展模式 兼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 [3] - 国家能源集团多布水电站项目注重长远利益 兼顾经济账 政治账和生态账 [5] 人才发展战略 - 通过内地输藏干部 大学毕业生和企业家等"外脑"加速填补人才缺口 [4] - 企业重点招聘藏族大学生进行培养 为西藏留存本土人才种子 [4] - 建设者展现"三更高"(站位 境界 追求)和"三不缺"(精神 情怀 斗志)的高原精神 [4] - 中国宝武援藏注重培育人才和留下技术 增强西藏自身造血能力 [5]
择“高”处立 向“特”处行 ——西藏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证券时报· 2025-08-25 06:33
西藏经济发展模式 - 西藏因地理环境特殊、生态系统脆弱和自然资源独特 无法复制东部发展模式 必须立足高原禀赋走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1] - 发展核心禀赋包括丰富矿产、清洁能源和自然风光资源 但受高海拔、广地域和氧气稀薄制约 存在人才匮乏和物流运输成本高等特点 [1] 营商环境优化措施 - 出台《西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要求政府诚信履约、保护企业产权和规范监管 [2] - 发布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 对初次未造成危害的行为采用教育约谈等柔性措施 减轻小微企业合规压力 [2] - 制定综合执法事项清单 统筹各部门联合执法 解决重复检查和多头执法问题 并聘请98名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 [2] 特色产业发展实践 - 林芝喜马拉雅第三极生物科技公司从茶叶渣中提炼冻干粉 加工成茶粉空运至上海用于茶泥面膜产品 实现植物资源高附加值开发 [3] - 西藏旅游(600749)在业务场景和产品中融入藏药藏香藏戏等民族特色文化元素 打造差异化旅游体验 [3] - 西藏矿业(000762)探索锂钾互补加光伏零碳发展模式 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3] 人才发展战略 - 通过引进内地输藏干部、大学毕业生和企业家等各类人才 加速填补西藏人才缺口 [3] - 企业注重培养本地藏族大学生作为人才种子 例如林芝喜马拉雅第三极生物科技公司招聘多数为藏族大学生 [3] 重大项目建设理念 - 国家能源集团多布水电站项目坚持算政治账生态账和长远利益 秉持海拔高站位更高境界更高追求更高的三更高理念 [4] - 中国宝武援藏注重培育人才和留下技术 为西藏积累造血能力 将企业使命融入长远发展 [4]
科技“硬碰硬” 机构投研凸显真功夫
中国证券报· 2025-08-25 06:15
机构调研活动 - 8月以来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应用软件、生物科技等行业上市公司获机构密集调研 [1][2] - 集成电路行业21家上市公司接受机构调研 其中纳芯微业绩说明会吸引135家机构参与 [2] - 紫光国微业绩说明会获100多家机构参与 提问涉及AI芯片应用场景及FPGA产品市占率等专业问题 [3] 调研内容特征 - 机构提问聚焦技术路线、商业化场景及管线进展等核心竞争优势 [1] - 纳芯微调研问题涉及AI服务器领域产品进展及机器人新兴领域布局 [2] - 紫光国微被问及高端AI视觉感知芯片应用场景及宇航业务新进展 [3] 机构持仓动向 - 公募基金二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包含宁德时代、立讯精密、新易盛及中芯国际等硬科技企业 [4] - 公募基金加仓方向以创新药、硬科技及新消费为主攻领域 [4] - 私募基金与外资机构同样聚焦硬科技领域投资 [4] 投研体系转型 - 基金公司晨会及策略会讨论内容从消费地产转向技术路线与应用场景等专业术语 [6] - 部分基金公司招聘要求工科+金融复合背景 且工科学历权重更高 [6] - 外资私募在华科技研究团队成为全球投资关键 负责国内外技术对标及跨市场机会挖掘 [6] 板块市场表现 - 上周TMT行业全线爆发 通信板块上涨10.47% 电子板块上涨9% 计算机板块上涨7.8% 传媒板块上涨5.82% [7] - 液冷技术及光模块板块受OpenAI算力扩容及AI服务器需求激增驱动持续走强 [7] - 消费电子板块因iPhone 17及小米16系列发布预期维持强势 [7] 行业前景展望 - 半导体板块持续获主力资金加仓 国内供应链创新节奏加快 [8] - 半导体与国产算力链形成共振 科技主线从海外链向国产链转移 [8]
“A+H”上市热潮涌动:多因素驱动,港股IPO市场活跃
环球网· 2025-08-24 09:39
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 - 多家A股公司近期披露赴港上市计划及进展 包括立讯精密递交H股发行申请 均胜电子 万兴科技 普源精电 可孚医疗等企业 [1] - 2025年以来已有11家A股公司在港股成功上市 另有30余家A股公司正筹划赴港上市事宜 [3] - 长春高新拟发行H股上市 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 加快国际化进程 增强境外融资能力 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3] 港股IPO市场表现 - 港交所前7个月有53家企业在主板成功上市 IPO募资金额达1270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6倍 超越过去全年募集资金总额 [3] - 大量外资机构成为港股IPO基石投资者 国际长线资本加速流入 单个IPO平均吸引30家机构投资者 中东及北欧主权基金占比显著提升 [3] - 德勤中国预计全年港股上市新股或达80只 融资约1300亿至1500亿港元 [3] 市场驱动因素 - "A+H"热度升温受政策红利释放 企业路径拓宽和全球资本回流三重因素驱动 [3] - 港交所今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 强化香港资本市场创新企业生态 [3]
“硬科技”火了 机构组团调研“硬科技”领域上市公司
中国证券报· 2025-08-24 09:20
机构调研热度 - 8月以来截至8月23日 集成电路 电子元件 应用软件 生物科技等领域上市公司获机构密集调研 [1][2] - 集成电路行业21家上市公司迎来机构调研 其中多家公司获组团调研 [2] - 纳芯微业绩说明会获135家机构参与 紫光国微业绩说明会获超100家机构参与 [2] 机构关注重点 - 机构关注AI服务器相关领域产品及客户布局 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产品规划与客户拓展情况 [2] - 机构提问聚焦高端AI+视觉感知芯片应用场景 宇航业务进展 FPGA及RF-SOC芯片业务布局与市占率 [2] - 机构投资者专业性显著提高 对科技公司提问深度和技术细节要求提升 [2] 投资配置趋势 - 公募基金二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腾讯控股 宁德时代 贵州茅台 美的集团 紫金矿业 小米集团 立讯精密 阿里巴巴 新易盛 中芯国际 [3] - 创新药 硬科技 新消费成为公募基金主攻方向 私募基金和外资机构呈现类似趋势 [3] 行业研究转型 - 机构投资研究重点从传统消费领域转向技术路线 应用场景 迭代升级等硬科技领域 [4] - 基金公司招聘需求明确要求工科+金融双背景人才 面试环节直接采用最新技术术语考核 [4] - 外资机构在中国组建的科技研究团队成为全球投资中的"鲶鱼" 为全球研究和风险投资提供新技术视角 [5][6]
为什么说内向者开会时一定要发言
36氪· 2025-08-24 08:07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你不但要做出贡献,更要让自己的贡献被看到、被听到。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Freepik] 你聪明能干,总是能在工作中取得成果。但在会议中,你的声音却消失了。作为一位拥有超过二十年经验的高管教练,我已帮助数百位内向型领导者找到自 己的声音,勇敢表达,并发挥影响力引领团队前进。 如果你是一位安静的专业人士,尤其是一个内向的人,你一定深有体会。你受到尊重,但不被记住。你埋头苦干,希望工作能证明自己。但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是,许多高绩效的内向者难以被听见,并非因为他们缺乏自信或能力,而是因为他们依赖工作成果来证明自己。在当今快节奏、注重知名度的职场环境 中,这已经不够了。 如果你想被视为领导者,就必须被听见。我最近辅导了一家全球生物科技公司的高级科学家。她技艺精湛且备受尊敬,但在事关重大的会议上,她却极少发 声,而这也让她付出了代价。同事们开始忽视她的贡献,领导者开始将她排除在关键决策之外。她多次被排除在领导职位之外,不是因为她的能力,而是因 为她在会议室里不被视为一个强有力的存在。 ...
“硬科技”火了,机构密集调研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8-23 22:35
机构调研热度 - 8月以来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应用软件、生物科技等硬科技领域上市公司获机构密集调研 [1][2] - 集成电路行业21家上市公司在8月1日至23日期间接受机构调研 [2] - 纳芯微业绩说明会吸引135家机构参与 包括IDG资本、博时基金等头部机构 [2] - 紫光国微业绩说明会获超100家机构参与 涵盖公募、券商、私募及外资 [2] 调研关注重点 - 机构重点关注AI服务器相关领域产品及客户布局 [2] - 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产品规划与客户拓展情况受密切关注 [2] - 高端AI+视觉感知芯片应用场景成为专业提问方向 [2] - 特种集成电路领域FPGA、RF-SOC芯片业务布局及市占率被深入问询 [2] 机构持仓动向 - 公募基金二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包含宁德时代、立讯精密、中芯国际等硬科技企业 [3] - 创新药、硬科技、新消费成为公募基金主攻投资方向 [3] - 私募基金与外资机构呈现类似持仓趋势 [3][6] 投研能力建设 - 机构投研会议内容从消费属性转向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等专业术语 [5] - 基金公司优先招聘工科与金融双背景人才 [5] - 外资私募在中国组建的科技研究团队为全球投资提供技术视角支持 [7] - 机构投资者专业性显著提升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部门面临更大压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