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装备
icon
搜索文档
致远新能: 回购报告书
证券之星· 2025-05-09 17:48
回购股份方案核心内容 - 公司计划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150万至300万股A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0.8042%至1.6085%,回购价格上限为22元/股,预计回购资金总额为3,300万至6,600万元 [1][5] - 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若未在三年内授出则予以注销 [3][5] - 回购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已获得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最高5,000万元专项贷款支持,贷款期限不超过18个月 [6][12] 回购实施细节 - 回购期限为董事会审议通过后12个月内,若触及回购数量上限或下限、董事会终止决议等条件可提前届满 [6] - 回购期间公司需披露首次回购、每增持1%股份、月度进展等关键节点信息 [14] - 回购专用证券账户已开立,仅用于本次股份回购 [13] 财务及股权结构影响 - 按回购上限测算,回购资金占公司总资产、净资产、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2.9633%、6.7924%、5.3965%,不会对财务状况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9] - 回购后公司总股本维持186,512,480股不变,股权分布仍符合上市条件,控制权无变化 [7][8][9] - 截至2024年底公司总资产22.27亿元,净资产9.72亿元,资产负债率56.02% [8] 合规性及人员交易情况 - 回购方案符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9号》第十条规定 [4] - 独立董事李君在决议前6个月卖出7,000股,其他董事、监事及控股股东无交易记录,未发现内幕交易行为 [10] - 目前未收到控股股东、董监高未来3-6个月的减持计划 [10][11]
四川培育壮大高端能源装备集群
中国化工报· 2025-05-07 10:24
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目标 - 四川省计划到2027年形成新能源产业链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装备自主可控的格局,市场机制、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1] - 链主链核企业规模实力将不断壮大,产业创新能力、营收规模、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均居国内领先 [1] - 四川已构建"成乐眉宜"光伏产业走廊和"三州一市"光伏应用基地、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德自攀氢能产业集群 [1] 光伏产业链发展重点 - 重点解决电子级多晶硅、光伏玻璃、银浆、坩埚、电池组件等环节产能不足短板 [2] - 巩固多晶硅和高效电池片规模优势,适度扩大拉棒、切片等低耗高效产能规模 [2] - 发展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等前沿产品,加快大尺寸超薄硅片、钙钛矿电池、化合物薄膜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 [2] 风电产业链发展重点 - 重点解决叶片、轴承、变压器等配套企业缺失,整机、塔筒企业竞争力弱等短板 [2] - 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风电塔筒、风电整机等成套产品 [2] - 推进150米级超长柔性风电叶片、12兆瓦级陆上风力发电机组、深远海风电机组等产品研发 [2] 氢能产业链发展重点 - 重点解决氢源不足、氢能基础设施滞后、利用率不足、应用场景不多等短板 [2] - 加速双极板、膜电极等核心材料器件研发应用 [2] - "成渝氢走廊"不断提质扩容 [1] 智能制造升级方向 - 推广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等工业控制系统 [2] - 加快自动导引车、作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新型智能装备部署应用 [2] - 提升工业质检、设备运维、供应链配送调度等核心环节智能化水平,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2]
川润股份(002272) - 2025年5月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06 19:34
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编号:2025-001 投资者关系活动 类别 特定对象调研 分析师会议 媒体采访 业绩说明会(2024 年度暨 2025 年 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 新闻发布会 路演活动 现场参观 其他 参与单位名称及 人员姓名 投资者网上提问 时间 2025 年 5 月 6 日 (周二) 地点 公司通过价值在线(www.ir-online.cn)采用网络互动方式召开公 司 2024 年度暨 2025 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 上市公司接待人 员姓名 公司董事长罗永忠先生,董事兼总经理钟海晖先生,独立董事李 光金先生,董事兼副总经理李辉先生,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饶 红女士,财务总监王琳女士。 投资者关系活动 主要内容介绍 公司就投资者在本次说明会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回复: 1、公司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及行业内主要企业表现情况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已成为经济可 持续增长核心引擎。公司各细分行业前景良好:高端装备制造业 务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快速增长,风电、储能、清洁能源、光伏 等行业均有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有望带动公司规模和业绩增 长;随着算力成为数字时代的关键生产力,液冷、 ...
机构风向标 | 振江股份(603507)2025年一季度已披露前十大机构持股比例合计下跌1.72个百分点
新浪财经· 2025-05-01 09:20
机构持股情况 - 截至2025年4月30日共有14个机构投资者持有振江股份A股股份合计持股量达3135 9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7 02% [1] - 前十大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比例为15 62%较上一季度下跌1 72个百分点 [1] - 前十大机构包括江阴振江朗维投资企业广发银行国泰聚信价值优势基金中信建投建信新能源基金等 [1] 公募基金持仓变动 - 本期持股增加的公募基金共6个包括国泰金牛创新成长混合富国洞见价值股票A等国泰聚优价值灵活配置混合A等持股增加占比达0 42% [2] - 本期持股减少的公募基金共2个包括建信新能源行业股票A国泰聚信价值优势灵活配置混合A持股减少占比达1 29% [2] - 本期未再披露的公募基金共88个包括建信兴润一年持有混合嘉实主题新动力混合等 [2] 险资及养老金持仓变动 - 本期持股减少的险资共1个为泰康人寿传统普通保险产品持股减少占比小幅下跌 [2] - 本期未再披露的养老金基金共1个为泰康人寿万能个人万能产品 [2]
揭秘利元亨“海葵智造”
高工锂电· 2025-04-30 18:39
6月会议预告 2025高工钠电 产业峰会 主办单位: 高工钠电、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 总冠名: 众钠能源 会议时间: 6月9日 会议地点: 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苏州虎丘区塔园路168号) 2025高工固态电池 技术与应用峰会 主办单位: 高工锂电、高工储能、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 总冠名: 利元亨 会议时间: 6月10日 会议地点: 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苏州虎丘区塔园路168号) 海葵智造:以技术为基,定义数智化新范式 作为利元亨旗下专注于智能制造数字化服务的核心平台,海葵智造基于 16 年智能制造项目交付经验, 深度融合 AI 视觉、大数据、云平台、数字孪 生、边缘计算、控制技术六大核心技术,打造了 4 大技术平台( HKAI 算法平台、 HCK 海葵云、 HKTW 孪生技术平台、 HKDC 数据中心),围绕 研发、采购、生产、质检、售后维保、项目管理、园区管理等业务场景,推出 " 软硬一体、全链协同 " 的海葵智造整体解决方案。 其核心目标,是 通过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赋能企业实现 " 人、机、料、法、环、测 " 的全要素升级,最终达成 " 极限制造 " 的战略目 标。 核 ...
建设更具竞争力的西部实力之城——来自宁夏银川市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4-29 05:54
银川市经济发展战略 - 银川市作为宁夏首府实施"强首府"战略,目标建设西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四省边际门户城市,经济首位度稳定在50%以上 [1][2] - 2023年5月宁夏出台《关于加快首府银川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产业高端化和创新协作化发展 [1]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000亿元,人均GDP超过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第一位 [13][14] 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 - 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氢能等新兴产业,打造中国新硅都,培育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主导产业和数字经济、现代物流新兴业态 [2][4] - 银川经开区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1家,科技创新平台184个,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示范企业-领军企业"培育体系 [4] - 威力传动近3年科研投入累计超1.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36%,拥有专利200余项,市场占有率连续4年全国前列 [3] - 宁夏中欣晶圆拥有106项国家专利,成为国内半导体材料领域重点企业 [2] 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 - 工业能耗强度不到宁夏平均水平1/3,再生水利用率达50%以上,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 [8] - 宁夏中盛建材利用电厂固废生产绿色建材,智能化升级后生产效率提升20%,每年减排上万吨二氧化碳 [6] - 银川市累计开展排污权交易317笔,成交额1354万元,抵押贷款授信1.3169亿元 [7] - 宁夏赛马水泥投入上亿元实施超低排放治理,核定可交易排污权二氧化碳165.6吨、氮氧化物363吨 [7] 资源盘活与城市更新 - 兴庆区实施17个闲置资产盘活项目,撬动社会投资10.34亿元 [9] - 全市盘活存量资金14.41亿元,资产变现37.89亿元,土地出让42.89亿元 [10] - 永宁县盘活工业园区闲置低效用地1318亩、厂房5.68万平方米 [10] - 贺兰县建设西北最大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现代化循环水养殖温棚1.8万平方米 [11] 营商环境优化 - 实施"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2年吸引14万青年人才,硕博人才引进连续3年翻番 [12] - 西夏区推行"首违不罚",2022-2024年从轻减轻处罚案件218件,开展行政指导200余次 [13] - 金凤区筹措1000余万元用于清欠中小企业账款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13] - 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发布城市机会清单100条 [13]
三一重能: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91亿元
快讯· 2025-04-28 18:20
三一重能公告,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21.87亿元,同比增长26.58%;净亏损1.91亿元,去年同期净利 润2.66亿元。 ...
甘肃凭什么后来居上
和讯网· 2025-04-28 17:25
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 长5.4%。除经济大省继续挑大梁交出超预期成绩外,作为西北经济版图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甘肃也在今 年一季度延续此前的增长态势,多项关键经济指标增速位排全国前列。 具体看,去年四季度的增量政策开始显效,一季度基建拉动固投提升明显,传统优势产业继续承担压舱 石作用,出口方面"一带一路"共建影响逐步扩大,产业升级上新材料、数据中心建设、新能源项目以及 文旅消费目的地等成为甘肃产业焕新的主要支持力量。 根据统计,甘肃2025年一季度GDP为3118.7亿元、增长6.2%,比全国(5.4%)高0.8个百分点,增速位 排全国第3;一产、二产增加值增长6.6%、8.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3.1、2.2个百分点,均居全国第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比全国高5.7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8;进出口总值增长49.4%,高于全国 48.1%,增速为全国第2。 4月24日,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和讯分析指出甘肃一季度增速抢眼背后的三个动力因素:中 央政策大力支持,超长期特别国债"两重"项目对甘肃投资带动作用明显;自身产业竞争力优 ...
甘肃凭什么后来居上
和讯· 2025-04-28 17:14
文 /高歌 之外,二季度宏观层面将要应对的另一个压力。 一季度开门红,基于当前的经济增长成果,甘肃将重大项目作为短期内的增长引擎,为实现全年既定 目标需要进一步压实基础。甘肃省二季度计划聚焦"两重""两新"领域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抓住 二季度施工黄金期,加速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激发民间投资 活力等。 稳存量,抢增量。长期 而言 ,甘肃仍需要在产业焕新、消费回暖、培育增量等内生因素方面下足功 夫。同时抓住扩内需、稳外贸的政策机遇,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方面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01 "两重"项目挑大梁 去年四季度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开始显效扭转经济下滑趋势、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反映至经济表 现,今年一季度国内经济总体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回升势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码效果最为 明显。 一季度财政前置发力,结合社融数据来看,1-3月政府债净融资3.87 万亿,比2024年同期高出 2.51万亿元(其中有一些是要置换的),广义财政支持也呈现温和上升趋势。 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 比增长5.4%。除经济大省继 ...
把握关键抓手 深化区域产业协作
经济日报· 2025-04-24 07:13
区域产业协作的战略意义 - 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链分工、技术转移等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 - 东西部协作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壮大,东北地区通过对口合作吸收先进产业发展理念,中西部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为特色制造基地(如宜宾"动力电池之都"、包头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1] - 区域产业协作可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作用 [2] 区域产业协作的驱动因素 - 各地区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差异形成比较优势,科技创新赋能创造动态协作机会(如"东数西算"工程利用西部电力资源发展数据产业) [2] -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新型储能)拓展协作广度深度,东部科技企业可开发中西部应用场景,数智技术推动协作方式向数实融合转变 [3] - 应对国际产业外迁压力需深化国内协作,利用区域发展梯度解决产业链布局不平衡、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4] 区域产业协作的实施路径 - 发展飞地经济模式: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共建飞地园区、科创基地,推动低效园区转型 [6] - 数智赋能协作创新:建设"产业大脑"优化资源配置,依托龙头企业提高跨区域合作效率,营造创新环境驱动场景创新 [6] - 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跨省产业转移税收分成(属地征收、横向兑付),建立能源资源区际补偿机制吸引高载能产业西移 [7] -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清理歧视性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资质跨区域互认,促进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等)创新要素流动 [7] 当前区域产业协作的挑战 - 体制机制障碍:跨区域合作税收分成等利益共享问题未理顺 [5] - 地方保护主义:部分地区追求全产业链独享收益,不愿分享发展机会 [5] - 产业同质化竞争:盲目投资热门行业导致产能过剩(如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领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