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第45周:跨境出海周度市场观察
艾瑞咨询· 2025-11-21 08:07
低空经济 - 广东低空经济企业近期取得显著突破,小鹏汇天在迪拜完成"陆地航母"全球首飞并建成万台级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年产能达1万台[3] - 亿航智能发布长航程载人航空器VT35并在泰国推进商业运营,广汽集团飞行汽车计划年底启动示范航线[3] - 广东通过"技术+政策+生态"优势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目标2026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深圳推出高额奖励措施,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低空装备测试基地[3] - 企业出海采取技术输出与生态共建模式,如亿航在东南亚拓展、小鹏在中东布局,产业从技术突破转向规模化应用[3][4] 品牌出海策略 - 中国企业出海进入深水区,品牌建设从"卖产品"转向"卖认同",关键在于融入目标市场文化以实现长期变现[5] - 全球消费者更注重品牌价值观共鸣,单纯强调性价比易陷入价格战,品牌需避免内容同质化,通过本地语言、文化符号和礼仪提升信任[5] - 实现品牌融入的策略包括建立文化画像、借助本地KOL和UGC内容、结合节日与社会议题、讲述本地化品牌故事,以及用数据驱动内容创新[5] 储能行业出海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海外订单规模达186GWh,同比增长超220%,中东、欧洲和澳大利亚为主要市场,占比近60%[6] - 美国市场因关税壁垒和政策限制占比不足3%,海外市场成为消化国内产能的重要渠道,但也面临贸易壁垒、认证标准等挑战[6] - 为破局,中国企业采取产业链协同出海、深度本地化运营及拓展新兴市场等策略,技术路线多元化推进,钠电池和液流电池加速国际化[6] 智能农机出海 - 中国农业领域国际展会密集举行,"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成为核心亮点,展示纯电驱动新能源拖拉机、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农机产品[7] - 杨凌农高会吸引近50国企业参展,智慧农业装备展现新质生产力实践,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在埃塞俄比亚开幕,标志中非农业科技合作进入新阶段[7][8] 汽车出海 - 2021年至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从201万辆增至586万辆,2025年前三季度达571万辆,同比增长21%[9] - 中国车企通过本地化生产、技术合作及品牌并购拓展全球市场,在欧洲市场份额达7.4%,在东南亚与南美利用政策红利扩大份额,在独联体填补俄罗斯市场空白[9] - 出海策略从"卖产品"升级为"建生态",推动全球化竞争[9] 游戏出海 - 截至2025年10月全球游戏玩家达36亿,移动玩家占30亿,中国手游《Whiteout Survival》收入35亿美元[10] - 全球移动游戏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44.5亿美元增至2033年342.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0.05%,俄罗斯是重要手游出海市场,中国产品占其收入TOP30的13款[10] 服务机器人出海 - 中国服务机器人在韩国市场表现亮眼,石头科技在扫地机器人领域市场份额超过50%,其高端产品因清洁效率和便利性深受消费者青睐[11] - 配送、清洁和巡检机器人在酒店、餐厅及工业场景中应用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中国企业通过高性价比和创新技术从"技术学习者"转变为"创新引领者"[11] 东南亚市场洞察 - 东南亚人口年轻化、经济活跃,中国商品通过电商热销,低价策略受欢迎,政策支持推动电子钱包普及,电商增长迅速[12] - 中国家电企业在东南亚建厂规避风险,智能制造降低成本,线下零售主导但电商集中度高,智能化、健康家电需求上升[12] 体育IP出海 - 2025亚洲体育产业峰会在上海举行,探讨体育产业发展机遇,中国体育产业年均增速达16%但存在"单腿驱动"问题,潜力巨大[13] - 中国体育IP迎来出海契机,有望引领亚洲体育商业新范式,峰会启动亚洲体育生态共建行动及朱雀展翅计划2.0[13] 头部品牌动态 - 字节跳动海外版AI应用Cici在印尼、墨西哥等市场快速增长,采用免费策略吸引用户,依托TikTok生态推广但隐去字节背景[14][15] - 滴滴在墨西哥上线500辆纯电动汽车(广汽埃安、江汽集团),为拉美首个标准化纯电专车服务,计划到2030年在墨西哥推广10万辆电动车[16] - 美团一季度营收达866亿元同比增长18%,海外业务Keeta在香港、沙特迅速扩张并计划进军巴西,闪购和出海业务成为未来增长点[17] - 菜鸟与泰国万客隆合作推出iWMS拣选包装系统使效率提升140%,日配送能力从1.5万单增至10万单,菜鸟物流科技已落地27国[18][19] - 理想汽车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开设首个中亚授权零售中心,销售增程式电动车,海外布局采用授权经销商模式,优先拓展中亚和中东市场[20] - TCL智家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143.46亿元(+2.87%),净利润9.77亿元(+18.45%),海外自有品牌收入增66.18%,连续17个季度增长[21] - 新石器完成超6亿美元D轮融资,计划明年在阿联酋部署5000台无人车,无人车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商业价值显著增长[22] - 宇树科技推进IPO进程,全球消费级足式机器人市占率超60%,海外业务占比50%,产品覆盖52个国家,2025年工业巡检机器人订单同比增长220%[23]
中金 | 品类革新系列之精耕细作——割草机器人
中金点睛· 2025-11-21 07:56
点击小程序查看报告原文 Abstract 摘要 为何割草机器人迎来"奇点时刻"? 伴随园林工具能源体系的跃迁——从手工作业、燃油轰鸣到交流电驱动再到动力电池续航,自主穿梭的割草机器人应 势而来。"有边界"到"无边界"的技术跃迁,产品迭代和中国高效供应链支撑形成闭环,割草机器人进入快速渗透的技术红利期。2021年九号采用RTK技术 率先打开无边界机器人市场,2024年是无边界产品量产的元年,我们估计行业出货量30~40万台。无边界新品价格带下探到1000欧元以下并且继续下移, 无边界割草机器人正加速替代有边界割草机器人。IDC数据显示无边界占比从2024年的35%攀升至1H25的65%。目前看割草机器人并无统一技术方案,不 同应用环境、成本抉择下方案优劣各有权衡。欧美草坪面积及环境各有不同,"RTK+视觉"(频段决定)兼顾体验和成本成为现阶段主流导航方案,"3D激 光雷达+视觉"(人材储备高)降本空间较大或大规模应用,各厂商将围绕导航避障、应对复杂地形、边缘割草持续迭代。 如何展望割草机器人的市场空间? 全球2.5亿个私人花园构成了割草品类超百亿美元的需求基础,省时省力、长久期的经济性成为草坪养护"去人工化"的 ...
人才热度催生发展力度
新华日报· 2025-11-21 07:32
□ 吴组宣 雷霆 不仅如此,吴中区不断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对于引进的优秀人才,最高给予20万元 支持,项目落地即享30万元启动支持;对市场认可、有基金投资的项目和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 目,开通领军人才绿色通道……聚焦政策支持、评定职称、专业技术等级方面,给予企业自主评价权, 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高校是创新技术的前沿阵地,吴中区深化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合 作,聘任"机器人+人工智能"高校引才大使,联合区内重点企业走进校园开展"组团式"集约引才;吴中 区强化以才引才,积极构建"人才朋友圈"工作体系,通过组织吴中籍博士座谈会、承办"中国海外学子 报国行"等各类人才活动,将引才端口前移,努力为人才营造"未见其职、先爱其城"的独特体验。 机制优势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才集聚效能。7月,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吴长征团队 和启光德健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秦刚团队同时被授予苏州重大创新团队称号,实现历史性突 破。"校园苏州日"活动走进华中科技大学,提供超3000个岗位需求,吸引1600余名毕业生踊跃参与;成 功举办"名校优生吴中行"活动,来自9所重点高校的4 ...
资本热潮下机器人产业更要冷思考
证券日报· 2025-11-21 07:24
其一,深耕技术"护城河",避免"空心化"。当前部分企业过度追逐概念炒作,核心零部件却依赖进口。 企业应聚焦关键技术,如高精度减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通过产学研协同,实现突破,并以此构筑自 身核心竞争力。 ■ 贾 丽 近日,宇树科技完成IPO辅导,再次点燃机器人产业资本热潮。今年以来,具身智能企业密集冲刺资本 市场,折射出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一热潮的形成,得益于市场、政策等多重战略机遇的叠加。而谁 能率先拥抱资本市场,就能赢得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和市场开拓的先发优势。 然而,热潮之下更需冷静思考:拥抱资本市场,部分企业抢得先机,产业洗牌却也已悄悄酝酿。在笔者 看来,面对机遇与挑战,机器人企业必须要具有清晰的战略思路,以及坚定不移的执行力,才有可能脱 颖而出。 其二,加快实现商业化。机器人产业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而是必须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可聚焦 工业、医疗、养老等场景需求,打造"技术+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制造业痛点,开发机器人 柔性生产线;针对老龄化社会,研发陪护型服务机器人,以真实需求驱动产品迭代,实现从"样 品"到"商品"的跨越。 其三,构建"生态化"协作网络,避免单打独斗。机器人产业涉及硬件 ...
影响市场重大事件:广东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机器人+”行动,积极培育人工智能、Web3.0等技术创新型平台,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400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21 06:32
广东省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 到2027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首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6% [1] - 打造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400亿元,算力规模超过60EFLOPS [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突破6万家,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5% [1] 人工智能与终端产业应用拓展 -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和“机器人+”行动 [2] - 加快发展消费级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加速推动智能手机、智能电脑、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 [2] - 推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飞行汽车、通航飞行器、非载人无人机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 [2] 数字基础设施与平台经济生态 - 打造空天地海通信“一张网”,加快部署5G-A网络,支持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建设行动 [6] - 推进大湾区通导遥一体化低轨星座建设和运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北斗+5G”高精度时空服务网络 [6] - 挖掘细分行业平台企业潜力,积极培育人工智能、Web3.0等技术驱动的创新型平台 [4]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培育 - 高标准建设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强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 [4] - 推进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打造“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4] -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行业型和服务型服务商 [4] 制度创新与产业规范 - 以制度创新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发展,依法合理设置行业准入规定,积极扩大数字产品市场准入 [3] - 推动数字经济领域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数字领域标准制修订 [3] - 完善知识产权数字化服务资源供需对接,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3] 消费市场与智能设备前景 - 财政部、商务部公布50个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给予4亿元到2亿元的资金补助 [7][8] - IDC预计2026年智能眼镜市场迎来规模化拐点,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突破2368.7万台,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突破491.5万台 [9] - 在AI赋能下,智能眼镜市场正从通用型产品向场景化解决方案转变,有望成为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终端的关键信息输入端口 [9] 行业动态与技术前沿 - Meta首席科学家杨立昆宣布离职创业,新公司研发核心为高级机器智能(AMI),目标是让系统能够理解物理世界,拥有持久记忆,具备推理能力 [8] - 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起草《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征求意见稿)》,涵盖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8]
倒咖啡、叠衣服、拿快递、捡垃圾……“实干派”机器人:劳动最光荣
北京青年报· 2025-11-21 00:15
赛事概况与产业导向 - 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举行,99支团队参与决赛,机器人展示出从"花架子"到"实干派"的转变,在工业、商业、家庭等多场景中实现实用化应用[1] - 大赛设置六大实景赛区,包括工业赛区的零件装配与螺丝拧紧、商业赛区的商品拿取与快递投放,以及高度生活化的倒咖啡、捡垃圾等场景[4] - 大赛以"劳动最光荣"为核心导向,设置三大核心赛道:具身智能模型能力挑战赛、场景应用赛、学术前沿与产业生态赛,构建从底层技术到场景落地的完整闭环[6] - 大赛共有54支参赛团队获奖,灵御智能、灵心巧手、因时机器人等企业与高校获得各赛项任务第一名[14] 技术突破与应用案例 - 灵御智能展示TeleAvatar机器人,具备自主识别与高性能"遥操作"技术,操作人员可通过手势远程操控机器人,适用于矿山、隧道爆破、核电等危险场景[7][8] - 智身科技推出四足机器狗"钢镚",重量为15公斤,是全球首款专为特种行业设计的四足机器人,具备720度后空翻、40度爬坡能力,已量产应用于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10] - 灵心巧手展示Linker Hand灵巧手技术,机器人可弹奏钢琴曲《青花瓷》,其L20灵巧手能通过视觉系统识别零件位置,完成拿取、对齐孔位、配合电动螺丝刀拧紧等精细操作[11][12] - 灵心巧手的Linker Hand系列灵巧手在全球高自由度灵巧手市场份额超过80%,月订单突破1000台,成为全球唯一实现高自由度灵巧手千台量产的企业[14] 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北京市已培养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3] - 北京市计划到2027年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推动10000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3] - 海淀区已集聚人工智能学者12300人、上下游企业1900余家,其中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创新企业近30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24家,形成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全产业链[18] - 海淀区为具身大模型研发提供最高1000万元算力补贴,布局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等专业载体,并通过最高1亿元单体支持的孵化器政策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18] 资本与市场转化 - 灵心巧手在2025年7个月内完成种子轮、天使轮和A轮融资,其技术通过赛事曝光获得资本关注[14] - 中科慧灵在2024年大赛获奖后完成多轮融资,其夺冠机器人"灵宝"已投入矿业生产线,在井下能源矿业场景实现突破性应用[14] - 大赛加速技术、资本、市场与人才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10]
资本热潮下 机器人产业更要冷思考
证券日报· 2025-11-21 00:12
其二,加快实现商业化。机器人产业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而是必须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可聚焦 工业、医疗、养老等场景需求,打造"技术+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制造业痛点,开发机器人 柔性生产线;针对老龄化社会,研发陪护型服务机器人,以真实需求驱动产品迭代,实现从"样 品"到"商品"的跨越。 其三,构建"生态化"协作网络,避免单打独斗。机器人产业涉及硬件、软件、算法等多领域,企业需摒 弃"闭门造车"思维。一方面,可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享技术资源;另一方面,主动参与 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例如,通过开放平台吸引开发者,构建机器人应用生态,以开放 共赢降低研发成本、加速市场渗透。 ■贾丽 近日,宇树科技完成IPO辅导,再次点燃机器人产业资本热潮。今年以来,具身智能企业密集冲刺资本 市场,折射出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一热潮的形成,得益于市场、政策等多重战略机遇的叠加。而谁 能率先拥抱资本市场,就能赢得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和市场开拓的先发优势。 然而,热潮之下更需冷静思考:拥抱资本市场,部分企业抢得先机,产业洗牌却也已悄悄酝酿。在笔者 看来,面对机遇与挑战,机器人企业必须要具有清晰的战略思路, ...
林园年末最新“提醒”:AI迟早会走向竞争加剧,现在更看好食品、消费和沪深300
搜狐财经· 2025-11-21 00:07
最新金句: 1.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随着时间推移,迟早也会走到产能扩张、竞争加剧的那一步, 这是市场规律,只是早晚的问题。 这位一贯言辞犀利的基金经理每次发声,必然引来各路围观,他的投资表述总是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是 与"主流"背离。 尤其是"老登股"争论发酵之后,林园多次替传统企业"说话"。这一次,他不仅继续"站台",而是将自己 的思考掰开揉碎,从底层逻辑到未来趋势,把这份"执念"讲得更彻底。 整场发言看似平静,林园却句句带锋芒。 林园把一些看似朴素,却被市场忽略的基本常识重新摆到台面上,可以说是对"反对派"一次不动声色的 回击;也是对当下追逐新概念、新赛道情绪的一次冷静提醒。 作者 |崔峻阳 编辑 | 袁畅 11月20日下午,百亿私募大佬林园发声! 2.新行业,我承认它们的方向肯定没问题,但从投资角度,我更关注这些企业能否真正跑出确定性的盈 利和生存能力。 3.过去的繁荣期里,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当这种资产价格出现下行时,就会让人直观地感 觉"资产缩水了"。 4.传统行业过去几年确实低迷,但头部公司凭借规模、资金和管理优势仍然能撑住。而且,那些低迷在 股价中已经充分反映。 5.食品、 ...
14万,家务机器人带回家!斯坦福华人博士具身创业首款产品亮相
量子位· 2025-11-21 00:01
henry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斯坦福明星华人博士生的创业机器人,终于正式亮相! 卡通小脸蛋、头顶棒球帽,白橙配色,轮式驱动,可伸缩的小蛮腰。这颜值如何? 当然,光有颜值还不够。 这款号称能把"周末还给你"的机器人名叫 Memo ,售价与1X的家用机器人持平,2w美刀(14万元)就能带回家。 虽然之前卡帕西已经提前剧透,但实际颜值和轮廓大差不差~ 转过身来,它长这样: 有意思的是,就在发布前的几个小时,它可能还不叫Memo。 在 无剪辑、无后期、无遥操 的demo中,"帽子小哥"能把餐具稳稳放进洗碗机,把散乱的袜子叠得整整齐齐,还能亲手为你冲上一杯咖啡。 主创团队在线求网友支招起名,妥妥的年轻人创业,主打一个听劝~ Memo,助人为乐的机器人 宣布创业具身后, 赵子豪 与 迟宬 两位具身顶流博士的首款机器人产品—— Memo 也如期和大家见面。 与 1X 前段时间发布的 NEO 一样,Memo主打家务场景。 除了一开头视频中的收拾桌面,叠袜子,做咖啡,Memo还能帮你叠衣服,哪怕衣服被扔到头上也能继续。 看得出来,这抗扰确实很强了。 弯腰捡垃圾也是顺手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面曝 ...
聚焦具身智能 政企学共探产业新生态
中国新闻网· 2025-11-21 00:01
行业市场前景 - 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到52.95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约27% [1] - 人形机器人发展已进入商业化试水阶段,正从实验室成果走向真实市场应用 [1] - 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布局具身智能赛道 [1] 技术发展路径 - 具身智能技术路径包括由43个专家垂直模型智能体赋能专业服务 [2] - 机器人视觉深度测量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技术协同进步的关键一环 [2] - 实现机器人在不同地形地面平稳运行的策略是技术发展的重点 [2] 应用场景拓展 - 具身智能载体丰富多元,包括人形机器人以及高度适配特定场景的各类机器人 [1] - 机器人应用已深入工业、医疗、安防等垂直场景,精准解决实际问题 [1] - 具体落地应用涵盖医院业务接待、智慧工厂、环境监测、实验室配送与巡检盘点等多个场景 [2] 产业生态活动 - 行业活动汇聚机器人领域专家学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投资机构代表等50余人 [1] - 活动聚焦具身智能前沿趋势,探讨产业化路径与多场景融合应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