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

搜索文档
上半年湖北经济增速“破6”,自评“中部显眼包”
搜狐财经· 2025-07-26 09:17
中部经济表现 - 湖北上半年GDP达2.96万亿元,同比增量1735.6亿元,实际增速6.2%,位列GDP二十强省份首位[4] - 河南GDP突破3万亿元,增速5.7%,继续坐稳中部龙头[4] - 湘赣皖三省GDP实际增速均为5.6%,其中湖南、江西新能源汽车、锂电、工程机械等新兴产业表现突出[5] - 中部六省经济总量约1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9.7%,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4] 产业亮点 - 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4%,电脑整机、锂电池分别增长62%、31.5%[7] - 湖南航空航天、轨交装备产业齐头并进,江西通用设备、汽车制造业分别增15.9%、18.7%[7] - 江西锂电外贸增长25%,创历史同期新高[5] - 河南机电产品出口强劲,新能源车增量明显,郑州外贸总额2746.8亿元,同比增长38.7%[15] 产业短板 - 湖北集成电路设计依赖沿海和海外协作,本土企业实力薄弱,三安光电市值仅636亿元,不足中芯国际十分之一[8] - 江西稀土产业以中低端为主,后端磁材、芯片加工不足,附加值不高[8] - 安徽名义增速4.4%垫底中部五省,反映价格指数或投资回报承压[5] - 湖南37个盈利行业中,部分行业利润率跑不赢原料和能源成本涨幅[8] 消费表现 - 中部六省社消零售总额增速均高于全国均值(5%),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分别增长7.2%、6.9%、6.2%、5.5%、5.3%、6.1%[11] - 河南、湖北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376元、13991元,名义增速分别为5%、2.4%,低于全国均值(14309元,5.2%)[11] - 江西、湖南"县域消费"回暖依赖"以旧换新"补贴,通讯器材、家电、汽车补贴增幅达30%~70%[11] 区域发展不均衡 - 武汉占湖北GDP四成以上,东湖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占全省近3成,而襄阳、黄冈等地仍依赖能源、化工等低技术产业[15] - 郑州外贸占河南主导地位,荥阳、巩义等县市多为代工企业,缺乏核心设计[15] - 长沙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支撑稳定,但邵阳、郴州等地产业园区对外依赖强,"链主"少[15] - 湘潭高校毕业生留潭率仅20%,反映高端人才流失问题[12]
《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出炉!长江中上游“第一港”锚定四大目标
长江日报· 2025-07-08 17:07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进展 -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关键落子,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肩负畅通长江经济带要素循环、赋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命 [1] - 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2024年达187.63万标箱,占全省总量76.7%,占长江中上游港口33.7%,成为长江中上游"第一港" [2] - 武汉港生产性泊位达150个,形成9大港区布局,年最大集装箱通过能力突破400万标箱,年吞吐能力达1.5亿吨 [2] 基础设施与航线网络 - 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完成,汉江33公里航道提升至二级 [2] - 花山、汉南港区获批临时开放口岸,武汉港开放口岸扩大至3个港区7个泊位 [2] - 首创长江中上游至近洋直航班轮运输,直达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印尼,并推动国际航线对接中欧(武汉)班列,形成海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 [2] 外贸与联运表现 - 2024年武汉阳逻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7万标箱,年出入境船舶总量突破100艘次,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2] - 打造内陆地区最大铁水联运枢纽,累计开辟多式联运通道超50条,2024年完成铁水联运量23.16万标箱,同比增长44%,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国内河首位 [2] 未来三年发展重点 -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港口布局,推动港区协同与疏港通道完善 [3] - 培育升级临港产业,拓展保税、跨境电商,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目标年均增幅超25%) [3] - 提升航运服务能级,高水平建设武汉航运交易所,发展精细化航运金融 [3] - 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完善中长期规划,争取政策支持 [3]
“跳出河南发展河南”(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48
区位优势与交通网络 - 河南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12345"高铁出行圈:1小时覆盖省辖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及京津冀、3小时通达长三角、4小时通达成渝地区、5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1] - 郑州机场高峰时段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架货机起降 中欧班列(郑州)业务网络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1] - 通过交通网络串联起朋友圈、产业圈、生活圈 实现从中原腹地到开放前沿的转变[1] 产业协同与科技创新 - 引进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设立研究院 从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引入科技领军人才[2] - 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生产基地1分钟下线一台新能源整车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8.1万辆(3年前仅6万辆) 整车产量突破140万辆[2] - 拥有近1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和1100多万户经营主体 为项目落地提供广阔市场空间[2] 制造业发展 - 工业经济总量稳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 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40个和207个中类的197个[3] - 洛轴研发轴承转速达每分钟12万转 应用于大兆瓦风电等"国之重器"[3] - 中铁装备研发国内首台可变径竖井扩孔掘进机"逐梦号" 开创国内竖井智能掘进先河[3] 对外开放与消费创新 - 蜜雪冰城门店拓展至东南亚和南美洲 胖东来成为"没有淡季的景区"[4] - 吉隆坡—郑州鲜食榴莲包机实现36小时运输 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使商品通关仅需2分钟[4] - "全球汇"平台实现进口商品快速通关 从河南保税物流中心2分钟发出[4] 综合发展 - 对内推动高铁成网畅通出海通道 对外"空陆数海"丝绸之路协同并进[5] - 通过持续开放塑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锚定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新坐标[5]
华中金融深一度丨华中四省12家城农商行2024年财报全景扫描: 分化加剧下的区域银行业生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6:49
华中四省银行业整体表现 - 12家样本银行(9家城商行+3家农商行)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城商行整体优于农商行 [1] - 9家城商行中8家营收正增长,7家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长沙银行以259.36亿元营收和79.09亿元净利润领跑 [1] - 3家农商行普遍面临经营压力,武汉农商行和长沙农商行净利润分别下滑50.46%和31.62% [2][9] 城商行经营数据 - 长沙银行总资产突破万亿元(11467.68亿元),营收259.36亿元,净利润79.09亿元,稳居第一梯队 [3][7] - 上饶银行和赣州银行营收增速显著,分别达33.69%和12.81%,展现中小银行成长潜力 [1][5] - 9家城商行非息收入占比提升,长沙银行/上饶银行/赣州银行实现利息与非息收入双增,非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5%/34.45%/17.44% [6] - 资产质量向好,5家城商行不良率下降,赣州银行不良率最低(1.55%),汉口银行最高(2.87%) [8] 农商行经营挑战 - 武汉农商行总资产4788.04亿元(+7.25%),但净利润下滑50.46%至6.58亿元,不良率升至2.96% [10][11][12] - 长沙农商行营收44.16亿元(-2.85%),净利润8.73亿元(-31.62%),逾期贷款增长35.64% [11][12] - 三家农商行利息收入占比仍达70%-90%,转型步伐缓慢 [13] 区域经济与金融联动 - 长沙银行深度绑定工程机械/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链,2024年新增信贷投放211.4亿元(+20.45%),服务4776户产业链客户 [14] - 赣州银行通过"数据资产质押"等创新业务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完成首笔2500万元数字资产融资 [15] - 农商行业务结构与区域发展战略错配,如武汉农商行53.42%贷款集中在传统行业,与政府重点发展未来产业方向不符 [15][16] 差异化发展路径 - 城商行应立足地域特色创新金融产品(如科技贷/绿色债),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18] - 农商行需强化在地性,通过扶持新兴产业/拓展非息收入/建立政企联动机制实现转型 [17]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倡议 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河南日报· 2025-05-19 07:37
中部地区交通协同发展 -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联合发布《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交通运输协同发展合作倡议》,旨在构建中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 [1] - 合作聚焦五大方向:战略协同、设施共建、服务提质、治理联动、开放协作,强化中部大通道格局 [1] - 中部地区具备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天然通道优势,战略地位显著 [1]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中部地区高铁运营里程占全国34.5%,公路网密度为全国平均2.5倍,民航机场密度为全国1.4倍,高等级内河航道占全国40%以上 [2] - 郑州、武汉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合肥、太原、长沙、南昌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2] 郑州的枢纽角色 - 郑州拥有"空陆数海"立体交通网络,是国家空港型和陆港型物流双枢纽 [3] - 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超80万吨,中欧班列(郑州)覆盖40多国140多城,开行量居全国前列 [3] - 建成高铁物流中心和多式联运项目,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全链条物流体系 [3] 协同发展具体措施 - 统筹推进"三纵四横"高铁网建设,推动郑州新郑机场与武汉天河机场形成"双枢纽" [4] - 开展综合运输服务"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整合长江航运资源,拓展低空经济应用 [4] - 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 [4]
研判2025!中国水利工程建筑行业市场政策、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4-29 09:42
文章核心观点 水利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水利事业日益壮大,行业受政策推动发展,产业链清晰,竞争格局呈现高门槛特征,未来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地域均衡及国际市场拓展 [1][10][24] 各部分总结 概述 - 广义水利工程是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工程,包含防洪、灌溉等项目涉水工程,主要建筑物有堤、坝等,如今码头、航道等归交通部门,污水处理归市政工程 [2] - 按工程项目分防洪、农田水利等工程,按建筑物功能分挡水、泄水等建筑物 [3] 市场政策 - 我国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法规,推动重大水利工程等项目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导 [5] - 2023 - 2024年多部门发布多项政策,涉及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水价机制改革、水产养殖模式推广等内容 [7] 产业链 - 行业上游包括建筑材料、水电设备、输水管道供应商,中游为水利工程建筑企业,下游包括政府部门、城投公司、港口企业等使用方和运营者 [8] - 政府部门主导水利工程建设,城投公司是重要投资者和运营者,港口企业是涉及港口水利工程的需求方和运营方 [8] 发展现状 - 2023年我国水利施工在建项目数达41014个,同比增长0.82%;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达54797亿元,同比增长26.81%;水利建筑工程投资额完成9089亿元,同比增长7.03% [1][10] 竞争格局 - 整体格局:我国水利工程建筑行业准入门槛较高,截至2025年3月,水利一级以上施工企业304家,特级资质企业36家,这些企业承接大量国家级和大型水利工程,发挥引领作用 [12] - 代表企业分析: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具备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能力的央企建筑集团,有多项施工资质,参与众多国内外水利、电力工程建设 [17][18] -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铁建旗舰企业,有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承建国内外水电工程260多项,多项工程获荣誉 [20] 发展趋势 - 未来水利工程建筑注重生态保护,确保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如河流治理考虑生态设施建设 [24] - 中西部地区水利工程投资力度加大,建设需求释放,成为市场增长新引擎,推动行业地域分布更均衡 [24] -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水利工程建筑企业将参与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24]
官宣!刘正斌接棒长江证券董事长
券商中国· 2025-04-03 19:08
新任董事长就任 - 长江证券党委书记、董事刘正斌于4月3日正式接任董事长职务 [2][3] - 刘正斌此前以党委书记、代董事长身份参与公司战略制定,此次履新有助于战略连贯性和治理效率提升 [2] - 刘正斌于2023年7月从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转任长江证券党委书记,9月任董事,2024年3月代行董事长职责 [4] 股东结构变化与国资强化 - 湖北国资旗下长江产投2023年3月受让湖北能源和三峡资本所持8.63亿股(占总股本15.6%),合计持股比例达17.41% [4] - 长江产投与武汉城建集团、湖北宏泰集团签署一致行动协议,湖北省国资直接和间接持股比例将增至28.22%,成为第一大股东 [4] - 证监会已于2024年3月受理公司变更主要股东的行政许可申请 [5] 新任董事长背景与战略方向 - 刘正斌为"70后"干部,曾任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等职,具备丰富政府工作经验 [6] - 其曾参与湖北省援疆工作,公司未来或重点服务长江经济带及湖北中部崛起战略 [7] - 行业预期公司将结合业务优势助力湖北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7]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97亿元,归母净利润18.39亿元(同比+18.81%),总资产1717.89亿元(较年初+0.62%),净资产392.04亿元(+13.1%) [8] - 研究业务表现突出,公募佣金分仓收入排名行业第三,稳居第一梯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