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芯片

搜索文档
安徽,产业嬗变
AI研究所· 2025-07-11 17:19
安徽产业发展概况 - 安徽凭借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成为中国产业发展新高地,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机器人、光伏储能)展现强大竞争力[1] - 安徽从农业大省转型为新兴制造强省,各地优势产业差异化发展[3] 合肥产业集群 - **集成电路产业**:合肥为国家"十四五"集成电路重点发展地区,集聚500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一核一带"格局 2024年1-10月全省芯片产量近80亿块(同比+50%),长鑫存储实现DRAM芯片国产化量产[4] - **新型显示产业**:全球最大基地之一,京东方拥有全系列液晶面板生产线,维信诺投资550亿元建设全球首条8.6代AMOLED生产线[5] - **新能源汽车产业**:2024年10月产量超100万辆(2023年全年74.6万辆),比亚迪合肥基地前三季度产量62.9万辆(+83.4%),大众新能源研发中心落户[6] - **人工智能产业**:全国唯一双重点布局城市(国家AI产业重点+数据标注试点),集聚科大讯飞等超千家企业[8] 芜湖产业集群 - **汽车产业**:奇瑞汽车2024年入围世界500强,新能源/燃油车/出口/国内市场全面增长,贡献中国汽车出口量近1/4[9][10] - **智能装备产业**:埃夫特为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产品覆盖汽车/3C电子/光伏等行业[12] 马鞍山产业集群 - **钢铁产业转型**:马钢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高端汽车用钢/电工钢,延伸产业链至深加工和装备制造领域[13][14] 蚌埠产业集群 - **玻璃产业创新**:中建材蚌埠研究院研发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厚度为A4纸1/6),布局光伏玻璃等新材料[15][17] 滁州产业集群 - **家电与智能硬件**:集聚创维/康佳/扬子等品牌,覆盖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多品类,推动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发展[19] 政策支持 - 2023年发布《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AI生态体系[22] - 2024年推出12条措施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涵盖"智改数转"/绿色转型等方向[22]
合肥国资再封神:押中数个IPO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7-09 17:10
合肥政府投资模式 - 合肥政府被称为"最佳政府投行",近期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成功推动屹唐股份、极智嘉等企业上市 [1][4] - 合肥国资通过参股子基金如合肥华登基金、芯屏基金等投资半导体龙头企业屹唐股份,该公司上市首日市值达774亿元,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210% [1] - 2016年合肥政府承担长鑫存储一期项目180亿元投资中的75%,目前合肥产投控股成为长鑫科技第二大股东,持股12.42%,公司最新投前估值约1400亿元 [2][3] 典型案例 - 1999年合肥国资联合投资科大讯飞前身"硅谷天音",现已成为市值千亿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 [5][6] - 2008年合肥政府全额托底175亿元投资京东方第6代TFT-LCD生产线 [7] - 2013年合肥高新建投集团为困境中的华米科技前身提供担保 [8] - 2019年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促成江淮、大众、国轩、蔚来等企业集群式落地 [9] 投资策略与机制 - 采用"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政府既作为市场参与者主导产业政策,又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高效资源配置 [10] - 形成"以投代引"的合肥模式: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国资平台通过直投或组建投资基金服务地方招商 [12] - 升级为"创投城市计划2.0",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 [12][13] - 2024年设立中部首只国资S基金(规模28亿元),并链接300家创投生态合伙人,管理总规模达4000亿元的200多只基金 [14][15] 基金矩阵建设 - 2022年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市政府引导母基金,目标5年内形成超5000亿元股权投资体系 [16] - 筛选GP标准包括管理能力(专业领域研判力)、项目储备量及募资能力,对成长期基金出资比例不超20% [17] - 通过"双招双引"策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持续完善专业化基金矩阵 [18][19] 市场影响 - 合肥成为投资机构聚集地,被形容为"半个高铁车厢都是去合肥的VC" [16] - "创投城市计划"两年推动1400个项目融资对接,落地500个项目,撬动总投资超2100亿元 [15] - 成功吸引深向科技、导远电子、全芯智造等新质生产力项目落地 [15]
上峰水泥生态投资模式显效 国产DRAM龙头长鑫科技启动IPO辅导
证券时报网· 2025-07-08 16:20
长鑫科技IPO进程 - 长鑫科技在安徽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登记 由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证券联合护航其科创板IPO进程 [1] - 上峰水泥通过旗下君挚璞基金向长鑫科技投资人民币2亿元 间接持有约0.168%股份 [1] - 上峰水泥过去五年累计投入超17亿元 精准投资20余家半导体产业链企业 包括晶合集成、昂瑞微、上海超硅、芯耀辉、粤芯等 [1] 长鑫科技业务与技术 - 长鑫科技是国内唯一实现DRAM芯片大规模量产的企业 技术路线从19nm工艺量产DDR4/LPDDR4起步 持续向17nm DDR5/LPDDR5升级 [2] - 到2025年末 其DDR5产品占比有望从1%提升至7% 全球市场份额有望从6%增至8% [2] - 公司注册资本超过600亿元 当前整体估值约1500亿元 [2] - 核心技术源于对德国奇梦达Buried Wordline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在中国申请600余项专利 [2] - 市场策略从消费电子切入 逐步向服务器领域拓展 获得联想合肥基地等本土客户支持 [2] 战略意义与产业影响 - 长鑫科技IPO募资将加速DDR5量产 推动国产DRAM市占率向两位数突破 [3] - 千亿估值标杆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硬科技 [3] - 合肥"芯片之城"与上峰"产业生态投资"验证了传统企业转型的新路径 [3] - 上峰水泥"水泥+芯片"双轮驱动模式构筑护城河 深度嵌入国家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环节 [3] - 中国半导体产业正从"进口替代者"向"产业生态建设与规则参与者"转型 [3]
半导体材料ETF(562590)盘中冲高!国产存储巨头长鑫科技启动上市辅导,最新估值超千亿!
搜狐财经· 2025-07-08 10:02
半导体材料行业表现 - A股半导体材料板块开盘冲高 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上涨0 91% 成分股雅克科技上涨4 58% 晶瑞电材上涨2 59% 上海新阳上涨2 36% 安集科技上涨2 10% 中微公司上涨1 85% [1] - 半导体材料ETF(562590)上涨1 00% 最新价报1 11元 近1周规模与份额实现显著增长 新增规模、份额位居可比基金首位 [1] 长鑫科技IPO动态 - 国内DRAM龙头企业长鑫存储母公司长鑫科技启动上市辅导备案 正式开启IPO进程 [1] - 长鑫存储是国内最大国产一体化DRAM芯片制造商 专业从事DRAM芯片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公司最新一轮融资估值达1508亿元 已获国家大基金等多轮重磅投资 [2] - 若IPO顺利 长鑫科技有望成为A股"存储芯片第一股" 具备稀缺性投资标的属性 [2] 半导体材料ETF构成 - 半导体材料ETF(562590)跟踪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 精选40只半导体材料与设备领域上市公司证券 [2] - 指数成分股包括刻蚀设备技术突破企业北方华创、中微公司 以及硅片/电子化学品领域打破海外垄断的沪硅产业、南大光电等 [2] - 样本股筛选聚焦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升级核心赛道 反映行业整体表现 [2]
长鑫科技启动上市辅导,产业链人士称业内采用国产存储芯片比例在提升
第一财经· 2025-07-07 21:24
国内存储颗粒行业现状 - 国内模组厂商采用进口存储颗粒的比例为80%~90%,但国产颗粒使用比例正在提升 [1] - 国产DRAM厂商长鑫科技已启动上市辅导,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证券 [1][2] - 长鑫科技成立于2016年,主营业务为DRAM研发、设计和销售,第一大股东合肥清辉集电持股21 67% [2] DRAM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DRAM市场由SK海力士(36%)、三星(33 7%)和美光(24 3%)主导,三家合计市占率94% [3] - 长鑫科技按晶圆产能计算占全球DRAM产量约10%,实际市场份额低于10% [3] - 预计2024年国内存储芯片厂商总市场份额将达10%,同比翻倍 [3] 长鑫科技市场份额与技术进展 - 2024年Q1长鑫科技按比特计算的市场份额为6%,预计Q4将增至7 5% [4] - 在DDR4/LPDDR4市场份额分别为10%/20%,但DDR5/LPDDR5份额不足1% [4] - 预计Q4在DDR5/LPDDR5市场份额将提升至7%/9% [4] - 面临HKMG技术挑战,Counterpoint因此下调其产量预测 [7] 国产存储技术发展机遇 - 海外厂商减产DDR4转向DDR5和HBM,为国内厂商提供市场机会 [4] - 存储模组厂商反馈国产颗粒良率改善,新项目优先考虑国产方案 [7] - HBM等先进技术仍需突破,海外厂商也在攻克HBM3e量产难题 [7] 国内主要存储厂商估值 - 长江存储2025年估值为1600亿元,位列胡润独角兽榜第21名 [8] - 长鑫科技2024年3月投前估值为1400亿元,拟融资108亿元 [8]
晚报 | 7月3日主题前瞻
选股宝· 2025-07-02 23:46
物联网 - 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将推进物联网技术标准研制和推广应用,打造协同程度高、技术水平先进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1] - 物联网正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跃迁,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2.1万亿美元,中国贡献超35%份额,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1] - 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车联网三大场景占比超60%,中国凭借政策支持、产业链完整及场景创新,正从"规模领先"向"技术引领"转型 [1] DRAM - 2025年年初至今,NAND Flash市场综合价格指数上涨9.2%,DRAM市场综合价格指数上涨47.7%,6月DRAM市场综合价格指数上涨19.5% [2] - DDR4/LPDDR4X为代表的传统DRAM产品从2024年下半年供应过剩到2025年上半年供不应求,预计将推动2025年DRAM市场创下历史新高 [2] - 全球及中国市场2030年规模有望分别突破1.5万亿美元和4150亿元人民币,HBM、DDR5渗透、3D架构创新将成为技术主线 [2] 光伏 - 2025年前5个月光伏新增装机量约为198GW,5月单月装机量达93GW,接近今年前4个月的装机量 [3] - 2024年全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为278GW,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已处于历史低位,行业在出清进程中 [3] - 光伏政策正在从供给端、需求端双向发力,2025年行业有望迎来供需改善 [3] 算力 -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互联网平台企业推荐算法管理规范》团体标准立项,规定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推荐算法管理要求 [3] - 算力芯片、服务器、网络通信环节是算力产业链最大的子领域,2025年芯片、AI服务器相比2023年均有4倍以上业绩弹性 [4] - 光模块有2倍以上业绩弹性,国产化方面有望迎来芯片经济性拐点 [4] 创新药 - 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4] - 我国创新药已经得到海外大型制药企业的背书,研发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竞争 [4] - 创新药板块近期获得国内政策大力支持,医药真创新与真国际化时代有望迎来回报 [4] 核聚变 - 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与联邦聚变系统公司达成协议,将购买其弗吉尼亚州聚变发电项目的200兆瓦电力,首次实现核聚变能源商业化电力采购 [5] - 2025中国国际核聚变与核能源产业大会将于7月16至17日召开,展示核能源与核聚变相关内容 [5] - 核聚变被誉为"终极能源",2025-2030年全球进入实验堆建设高峰期,我国在超导材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突破显著 [5] 水泥 - 中国水泥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反内卷""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6] - 水泥行业利润进入磨底阶段,企业的努力目标从追求份额回到恢复盈利,2024年水泥行业全国单位净利已接近2015年历史底部 [6] - 价格带来的盈利弹性远大于销量增加的弹性,反内卷将充分受益 [6] 稀土 - 汽车制造商愿意为钕镨氧化物支付每公斤80美元,比中国的62美元价格高出近30% [7] - 稀土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iPhone和其他产品中,电动汽车企业是稀土材料的最大工业消费群体之一 [7] - 中国商务部宣布加快稀土出口审批流程,部分企业已陆续获得出口许可证 [7] 宏观、行业新闻 - 证监会表示将不断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体系,持续优化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机制安排 [8] - 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全部下达完毕 [8] - 广州拟出"商转公贷款"政策,个贷率低于75%可启动"商转公" [8] 其他行业动态 - 本周多晶硅市场均价呈现小幅回升的趋势 [13] - 世界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机组转轮研制成功 [13] - 特斯拉暂停人形机器人生产,修改设计 [13]
AI热潮助推下Q3业绩超预期 美光科技(MU.US)获分析师力挺
智通财经网· 2025-06-26 20:53
业绩表现 - 第三财季营收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37%至93亿美元 高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89亿美元 [1] - 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 91美元 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 60美元 [1] - DRAM芯片销售额达历史最高 HBM芯片营收环比增长近50% [1] - 第四财季营收指引约107亿美元 远超分析师平均预期的98 9亿美元 [1] - 第四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指引约2 50美元 高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2 03美元 [1] 分析师评价 - 摩根士丹利维持持股观望评级 目标价从98美元上调至135美元 [1] - 富国银行重申增持评级 目标价从150美元上调至170美元 [2] - 第四财季每股收益预期比市场共识高出超过20% 与公司指引基本一致 [1] - HBM业务表现强劲 数据中心市场持续走强 DRAM库存收紧 [2] 行业展望 - 2025年业绩将在强劲AI需求推动下继续改善 [2] - 传统DRAM业务持续改善 公司仍是AI受益赢家 [2] - 2025年内存需求未现变化迹象 HBM投资将持续强劲 [3] - NAND领域将加大对下一代薄膜沉积设备的投资 [3] 市场反应 - 业绩公布后股价盘前涨近2% [1] - 出货量加速增长 核心DRAM产品平均售价提高 [1] - 消费领域结构性不利因素逐步消退 AI需求支撑毛利率 [2]
涉半导体豁免,美国放风取消
环球时报· 2025-06-23 06:48
美国计划撤销半导体技术豁免 - 美国商务部计划撤销台积电、三星电子及SK海力士在中国大陆使用美国技术的豁免权,目前这些公司享有全面豁免 [1] - 此举是美国政府打击关键技术流向中国的举措之一,白宫官员辩称并非新的贸易争端升级 [1] - 新举措将使全球芯片制造商在中国大陆运营更加困难,可能引发中方认为美方违背伦敦磋商成果 [3] 受影响企业及产能布局 - 三星电子在中国西安和苏州设有存储芯片工厂,西安工厂承担其全球约40%的NAND闪存产能 [3] - 三星正推动西安工厂升级为286层堆叠结构的先进制程,计划年内建成新产线 [3] - SK海力士在无锡、重庆和大连运营DRAM与NAND芯片生产基地,这些设施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 [3] 潜在影响与行业反应 - 若美方进一步收紧管制,韩国企业或被迫评估采购日本、欧洲设备替代的可能性 [3] - 台湾舆论认为台积电受影响相对较小,但美国的做法将迫使企业改为逐案申请制度,可能严重影响全球芯片供应链 [4] - 韩国贸易谈判代表表示将在与美方磋商时就可能对芯片制造商施加的限制表示担忧 [4] 地缘政治与技术竞争 - 新举措可能使美国与台湾、韩国关系紧张,因两地企业近几年已承诺在美国推动多项巨额投资 [3] - 韩国业界担忧此举将对韩国半导体在华布局构成实质性冲击,呼吁政府积极参与协调 [3][4] - 台湾媒体认为美国的做法形同为大陆半导体设备业者"送上大礼" [4]
突发!美国拟撤销在华晶圆厂“豁免”!
是说芯语· 2025-06-21 09:09
美国计划取消半导体企业在华技术豁免权 - 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向三星电子、SK海力士、台积电等企业传达计划取消其在中国使用美国技术的豁免权 [1] - 2022年10月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出台后,这些企业曾获1年豁免期,2023年10月改为无限期豁免 [1] - 若豁免权撤销,企业在华工厂的产线运营、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将因美系设备及零部件供应受限而受阻 [1] 受影响企业及业务概况 - 三星电子西安工厂主要生产NAND闪存,SK海力士无锡工厂生产DRAM芯片、大连工厂生产NAND闪存,台积电为全球晶圆代工龙头 [2] - 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电脑、汽车电子等行业,对全球产业链稳定至关重要 [2] - 政策若实施将抬高企业在华运营门槛,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面临挑战 [2] 潜在运营与技术影响 - 技术升级进程可能严重受阻,因引入含美国技术的先进设备需面临复杂审批或被禁止 [3] - 运营成本或大幅增加,替代技术与设备可能技术不成熟且成本高昂,压缩利润空间 [3] - 美国政策动机存在矛盾:既试图通过技术限制施压中国,又担忧过度行动影响自身利益与贸易协议 [3] 资本市场反应 - 美国芯片设备制造商股价下跌:KLA跌2 4%至850 0美元,Lam Research跌1 9%,应用材料跌2% [4] - 股价下跌反映市场担忧三星、SK海力士、台积电等大客户减少设备采购 [4] - 美光科技股价逆势上涨1 5%,因政策可能削弱三星/SK海力士竞争力,利好其市场份额争夺 [4] 美国半导体政策变动历史 - 2022年10月禁令出台时企业获1年豁免,2023年9月美国将三星/SK海力士指定为"经验证最终用户"授予无限期豁免 [5] - 当前政策再度反转,行业走向不确定性加剧,全球产业链稳定性受挑战 [5]
2000亿美元!美国芯片制造再升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11:09
投资计划 - 公司计划在美国投资总计2000亿美元,其中1500亿美元用于国内内存制造,500亿美元用于研发 [1] - 新增300亿美元投资将用于在爱达荷州博伊西市建设第二座内存制造工厂,以及扩建和现代化弗吉尼亚州马纳萨斯市的现有工厂 [1] - 投资计划预计将创造约9万个就业岗位 [1] 产能扩张 - 扩张战略包括在爱达荷州建设两座高产量晶圆厂,在纽约州建设最多四座晶圆厂 [1] - 计划将先进的封装能力引入美国,以支持高带宽内存(HBM)的增长 [1] - 目标是在美国本土生产40%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 [1] 生产时间表 - 爱达荷州首家晶圆厂预计2027年开始生产DRAM芯片 [2] - 爱达荷州第二家晶圆厂将在纽约州工厂之前投入运营 [2] - 纽约州超级晶圆厂的场地准备工作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开始 [2] 战略意义 - 投资将巩固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创造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2] - 确保对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内半导体供应 [2] - 将使内存芯片生产重回美国,确保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关键行业的领先地位 [2] 政策支持 - 预计投资符合先进制造业投资抵免(AMIC)资格 [3] - 已获得2.75亿美元《芯片和信息安全法案》直接拨款 [3] - 预计将获得高达64亿美元的《芯片和信息安全法案》直接拨款 [3] 业务重组 - 2023年4月宣布业务部门战略重组,以适应人工智能驱动的增长机遇 [3] - 将于2025财年第四季度开始报告新架构下的财务业绩 [3] 人才培养 - 承诺投资3.25亿美元用于打造下一代劳动力 [3] - 投资包括支持半导体课程开发、大学合作、社区学院学徒合作等项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