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醚

搜索文档
出口维持高增长,产品价格触底反弹
民生证券· 2025-08-14 17:44
行业投资评级 - 聚醚行业评级为"推荐" [6][7]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聚醚多元醇出口量达131.54万吨,同比增长19.43%,6月单月出口21.96万吨(+14.19%),1-6月月度增速最高达32.10% [1] - 软泡聚醚价格2025Q2触底(7366元/吨),Q3显著反弹,8月均价8306元/吨较Q2上涨12.75%;POP聚醚价格企稳,8月均价8547元/吨 [2] - 海外产能退出加速:陶氏化学关闭阿根廷5万吨/年产能,利安德巴塞尔与科思创终止荷兰PO/SM工厂,科思创德国装置发生不可抗力 [3] - 出口区域分化显著:2025H1对印度(13.5万吨,+59%)、越南(11.7万吨,+55.04%)增速突出,俄罗斯市场下滑16.87% [3] 重点公司分析 - **隆华新材**:2025-2027年EPS预测0.45/0.77/1.29元,对应PE 27/16/9倍,目标价12.13元 [5][7] - **万华化学**:2025-2027年EPS预测3.89/4.36/5.12元,对应PE 16/14/12倍,目标价62.51元 [7] 行业趋势与投资逻辑 - 海外需求支撑强劲,国内企业竞争优势凸显,行业景气度回升 [4] - 软泡聚醚价格反弹动能明确,POP聚醚企稳信号显现 [2] - 海外供应缺口扩大(欧洲/南美产能退出)驱动出口持续增长 [3]
中银晨会聚焦-20250812
中银国际· 2025-08-12 09:22
基础化工行业-隆华新材 - 隆华新材是国内聚醚多元醇专业生产企业,现有产能97万吨/年,另有33万吨/年聚醚项目在建,产能规模位居行业前列,POP产品获评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6] - 公司2019至2024年营业收入CAGR为22.65%,归母净利润CAGR为12.93%,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5.09亿元(同比+11.52%),归母净利润5712.47万元(同比+19.52%)[6] - 聚醚行业处于周期底部但集中度提升,公司采用连续化工艺路径,单吨投资额低于行业平均,ROE高于行业水平,未来景气度修复及新产能释放将驱动盈利增长[7] - 公司聚醚胺现有产能4万吨,通过技改将新增6万吨,远期目标达10万吨,同时布局尼龙66产业链(一期4万吨/年装置试生产),产品涵盖长碳链尼龙、透明尼龙等多品类[7] 机械设备行业-芯碁微装 - CoWoP封装技术推动PCB向mSAP工艺升级,芯碁微装2024年5月推出的MAS 6P系列设备搭载二次成像技术,已应用于高阶HDI和IC载板量产[9] - 2024年全球18层以上多层板和HDI板市场规模分别达24.21亿/125.18亿美元,同比增速40.2%/18.8%,AI服务器和高速网络设备是核心驱动力[10] - PCB厂商如胜宏科技、鹏鼎控股在高端产能加速扩产,公司有望受益于行业扩产浪潮[10] - 公司切入PCB激光钻孔设备领域,2024年5月发布MCD75T新品,具备实时校准/检测功能,全球激光钻孔设备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0亿美元增至2029年13.8亿美元(CAGR 5.9%)[11] 市场及行业表现 - 当日上证综指涨0.34%至3647.55,创业板指涨1.96%至2379.82,中小100指数涨1.56%[3] - 申万一级行业中电力设备(+2.04%)、通信(+1.95%)、计算机(+1.94%)涨幅居前,银行(-1.01%)、石油石化(-0.41%)表现较弱[4] 8月金股组合 - 组合包含顺丰控股、卫星化学、安集科技等10只个股,覆盖物流、化工、半导体、医疗等多个领域[5]
长华化学(301518) - 2025年5月1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3 18:04
经营情况 - 2024 年销量 32.50 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 18.61%;营业收入 30.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2.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815.51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49.90% [2] - 2025 年一季度营业收入 5.79 亿元,同比下降 12.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869.76 万元,同比下降 15.10% [2] 产能利用率 - 2024 年公司实现综合产能利用率 73.8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 净利润波动原因 - 2024 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下游需求缩量、价格敏感,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出口,行业产能扩张竞争激烈,导致利润空间压缩,总体净利润波动较大 [3] POP 产品情况 - 2024 年 POP 产品销量占比最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24.92%,但毛利率同比下降较大 [4] - 为提升盈利能力,持续推行各环节降本增效,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及开发新产品、新应用,优化产品及客户结构,提高议价能力及市场占有率 [4][5] 出口情况 - 2024 年出口销量同比增长较大,海外市场主要涉及东南亚、印度、欧洲、中东等国家地区及家居、鞋材、汽车座椅领域客户 [5] - 持续扩大海外市场营销团队规模及能力,加大营销渠道、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未来以绿色、高性能产品开拓更多国家和行业领域客户 [5] 研发项目 - 2024 年主要研发项目情况查阅 2025 年 4 月 21 日在巨潮资讯网披露的《2024 年年度报告》相关内容 [5] 新建项目 - “二氧化碳聚醚及高性能多元醇项目”采用低温低压聚合工艺,属国际领先,安全性高、分子量分布窄、无催化剂残留、环保性高,应用面广,市场前景好 [5] - 一期项目含 8 万吨/年二氧化碳聚醚、30 万吨/年聚醚多元醇,正在有序建设,预计 2025 年四季度建成投产 [5][6] 核心竞争力 - 2024 年将长华研究所组织架构调整升级为长华研究院,设立 6 个研究所,形成创新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6] - 核心技术包括离子液技术等,用于制备多种聚醚产品,具有竞争优势 [6] - 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10.74%,新增专利证书 6 个、专利申请 15 个 [6] 行业趋势与应对 - 遵循企业使命,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技术性能等,制造优质产品满足市场和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6][7] - 通过自主研发升级,提升高活性 POP、高回弹 PPG 产品优势,稳固及提升中高端市场份额;开发小品种高附加值及绿色低碳聚醚,拓展全球市场 [7] 可持续发展 - 2024 年深度践行社会责任理念,布局“绿色产业链升级”战略,打造全流程绿色产业链 [7] - 开拓新市场,加大人才培养与研发投入,推行降本提质增效经营策略 [7] 新能源汽车领域 - 高性能 Hiclaim®系列聚醚满足新能源汽车对材料要求,在汽车座椅、内饰件等方面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是重点开发客户领域 [8][9] 分红与计划 - 2024 年利润分配方案于 2025 年 5 月 12 日股东会审议通过,将在 2 个月内实施完毕 [9] - 根据市场和主营业务发展情况,考虑适时推出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9] 营收增长动力 - 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开发及产品应用,加大特种聚醚开发及应用,形成新增长动力 [9]
长华化学2024年报解读:营收增长下的利润滑坡与风险洞察
新浪财经· 2025-04-20 18:47
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增长12.47%至30.50亿元,但净利润下降49.90%至0.58亿元,核心业务盈利能力面临较大压力 [1][2] - POP产品收入增长21.54%至20.8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69.39%,但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利润空间 [2][7] - 研发投入大幅增长75.29%至0.20亿元,研发总投入1.14亿元占营收3.72%,新增6项专利和15项专利申请 [3][5] - 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49.25%至0.67亿元,主要因采购支出增加和收款周期变化 [4] 财务表现 收入与利润 - 营业收入30.50亿元同比增长12.47%,主营业务收入30.10亿元占比98.68% [2] - 净利润0.58亿元同比下降49.90%,扣非净利润0.52亿元同比下降53.90% [2] - 基本每股收益0.41元/股下降57.73%,扣非每股收益同步下滑 [2] 费用结构 - 销售费用0.37亿元同比增长1.00%,保持稳定 [3] - 管理费用0.35亿元同比增长9.28%,因业务规模扩大 [3] - 财务费用-0.05亿元降幅225.68%,主要来自汇兑收益和利息收入增加 [3] - 研发费用0.20亿元同比增长75.29%,研发总投入1.14亿元占营收3.72% [3][5] 现金流 - 经营活动现金流0.67亿元下降49.25%,现金流入增长12.33%但流出增长15.42% [4] - 投资活动现金流0.24亿元,上年为-6.90亿元,因理财产品申购赎回 [4] - 筹资活动现金流-0.80亿元,上年为8.13亿元,因2023年上市募集资金 [4] 研发与人才 - 研发人员从40人增至46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本科从15人增至23人,硕士从9人增至11人 [6] - 成立长华研究院下设6个研究所,新增7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 [5] - 研发内容覆盖生产工艺改进、行业前瞻技术和客户定制需求 [5] 行业与竞争 - POP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4.92%排名第二,但面临产能扩张和同行竞争压力 [7] - 主要原材料环氧丙烷价格下降6.34%,苯乙烯价格上涨8.38%,成本控制难度增加 [8] - 新建"二氧化碳聚醚及高性能多元醇项目"存在产能消化和市场拓展风险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