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偏股型基金
搜索文档
A股“4000点关口”博弈!基金经理激辩科技股估值
财经网· 2025-11-03 19:00
市场整体态势与分歧 - 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后市场博弈加剧 呈现指数新高与结构调整并存的分化格局 [1][2] - 市场成交额在2万亿元上下徘徊 部分高位板块遭遇较大幅度调整 [2] - 超四成规模超50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在三季度行情上涨背景下选择下调股票仓位 [2] - 三季度末主动偏股型基金总份额环比减少1634亿份 单季度净赎回份额高达2162亿份 较上一季度扩大1099亿份 [2] 机构观点分歧 - 有观点认为市场可能迎来牛市的中场休息 对短期快速上涨积累的风险感到不安但长期看好牛市下半场 [3] - 有观点指出市场演进节奏与结构分化超出预期 高估了短期需求增长的强度与持续性 [3] - 有观点认为市场仍以存量资金博弈为主 投资者应淡化指数点位 聚焦行业与个股研究 [3] - 乐观观点认为经济复苏筑牢基本面 政策加码注入强心剂 中美关系缓和打开外部空间 支撑A股走出可持续慢牛行情 [3] 科技赛道投资策略 - 科技产业遵循螺旋式上升规律 常经历从概念导入到商业化应用的周期性波动 [4] - 有基金经理在三季度减持新能源 加大配置PCB、液冷等科技主题 [4] - 主动权益基金三季度大幅加仓半导体、消费电子和通信设备 电子行业持仓超过25%创历史新高 [4] - 主动权益基金在TMT方向的仓位接近40% 创下历史新高 [4] 科技板块估值与风险 - 有基金经理对科技板块估值与风险表示担忧 认为过高估值可能透支未来增长空间 [4] - AI板块整体估值已不再处于低位 部分热门概念股估值包含对未来多年高速成长的乐观预期 [5] - 高估值对业绩兑现要求更为苛刻 板块波动性会显著加大 [5] - 有基金经理强调需避免被叙事裹挟 牛市不可能脱离估值引力 需警惕泡沫破灭 [5] 基金经理业绩分化 - 近一年有40余只基金业绩翻倍 同时有200余只基金近一年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 [7] - 重仓科技行业的基金经理业绩蒸蒸日上 未能及时布局热门行业的基金经理面临市场质疑 [7] - 偏好成长投资、布局新兴产业的基金经理业绩较好 坚守价值投资、深耕传统行业的基金经理跑输市场 [7] 后市展望与布局方向 - 预计微观流动性延续充裕 但需关注两融等高风险偏好资金变化可能加剧市场波动 [8] - A股自6月23日行情启动以来积累较大涨幅 下一阶段或以时间换空间 放缓斜率并震荡整固 [8] - 科技板块被视为牵引市场上行的核心引擎 建议沿自主可控+产业趋势主线布局 如半导体设备与材料、AI算力与应用、工业母机、储能、锂电等 [8]
A股4000点关口博弈 基金经理激辩科技股估值
证券时报· 2025-11-03 02:05
市场整体态势与分歧 - 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整数关口后A股市场博弈加剧 市场呈现震荡格局 [1][2] - 市场成交额在2万亿元上下徘徊 部分高位板块遭遇较大幅度调整 呈现指数新高与结构调整并存的分化格局 [2] - 基金经理对市场未来走向的分歧日益凸显 多空观点激烈 [2]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情绪 - 规模超50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中 超四成产品在三季度选择下调股票仓位 [2] - 三季度末主动偏股型基金总份额环比减少1634亿份 单季度净赎回份额达2162亿份 较上一季度扩大1099亿份 [2] - 公募绩优产品频频限购 私募基金选择封盘 [1] 基金经理观点分歧 - 有观点认为市场可能迎来牛市的中场休息时间 对短期快速上涨积累的风险感到不安 但长期看好牛市还有下半场 [3] - 有观点指出市场演进节奏与结构分化程度超出预期 高估了短期需求增长的强度与持续性 估值因素短期内影响有限 [3] - 有观点认为市场仍以存量资金博弈为主 投资者应淡化指数点位 聚焦行业与个股研究 [3] - 乐观观点认为经济复苏筑牢基本面 政策加码注入强心剂 中美关系缓和打开外部空间 4000点突破具备扎实基础 长期看好科技产业突破与经济结构优化支撑慢牛行情 [3] 科技赛道投资策略与分歧 - 基金经理在科技赛道看法和投资策略大相径庭 存在明显分歧 [4] - 有基金经理强调科技产业发展遵循螺旋式上升规律 经历周期性波动 曲折与调整是常态 [4] - 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三季度大幅加仓半导体、消费电子和通信设备 电子行业成为历史上首个主动权益基金持仓超过25%的申万一级行业 [5] - 主动权益基金在TMT方向的仓位接近40% 创下历史新高 [5] - 有基金经理对科技板块估值与风险表示担忧 认为过高估值可能透支未来增长空间 [5] - 有基金经理指出AI板块整体估值已不再处于低位 部分热门概念股估值包含对未来多年高速成长的乐观预期 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 [5] 人工智能投资的具体分歧 - 有基金经理因未持有科技股导致产品业绩大幅落后 但认为这是底层价值观分歧 代价是踏空所有泡沫机会 [6] - 有基金经理坚守不参与立场 强调需避免被叙事裹挟 牛市不能脱离估值引力 放松基本面和估值要求往往成为泡沫破灭伏笔 [6] - 有基金经理认为面对技术浪潮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通过密切跟踪行业发展变化做出前瞻判断和合理估值定价 [6] 基金业绩表现分化 - 基金经理业绩表现冰火两重天 40余只基金近一年业绩翻倍 200余只基金近一年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 [7] - 重仓科技行业的基金经理坐享红利业绩蒸蒸日上 未能及时布局热门行业的基金经理面临市场质疑 [7] - 投资策略差异是重要因素 偏好成长投资和新兴产业的基金经理业绩不错 坚守价值投资和传统行业的基金经理跑输市场 [7] 后市展望与投资主线 - 有观点预计微观流动性延续充裕 但需关注两融等高风险偏好资金变化可能加剧市场波动 市场下一阶段或以时间换空间 放缓斜率并震荡整固 [8][9] - 有观点认为科技板块是牵引市场上行的核心引擎 建议沿自主可控+产业趋势主线布局 如半导体设备与材料 AI算力与应用 工业母机 储能 锂电等方向 [9]
沪指震荡上行,这类产品值得重点关注
Morningstar晨星· 2025-08-28 09:04
市场整体表现 - 上证指数盘中最高触及3888.60点,创2015年9月以来近十年新高,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同步走强 [1] - 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达2.68万亿元,总市值达103万亿元 [1] - 2025年以来成长风格显著占优,沪深300相对成长指数上涨21.26%,价值指数仅涨9.86% [1] - 中小盘股表现突出,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分别上涨23.28%和26.78%,沪深300指数上涨15.63% [1] 行业分化格局 - 科技创新与资源周期双主线领涨,通信、传媒、计算机、电子等行业涨幅均超30% [4] - 有色金属行业供需优化,申万行业指数大涨44.72% [4] - 高股息板块调整,煤炭行业指数下跌6.03%,石油石化和公用事业同步下跌 [4][5] - 消费端疲软,食品饮料行业指数下跌0.57%,连续五年负收益 [5] 主动偏股型基金表现 - 近十年中证主动偏股型基金指数年化收益率6.67%,跑赢沪深300指数的6.07% [6] - 最近三年超额收益减弱,该指数年化收益-0.04%,跑输沪深300指数的5.22% [6] - 2025年以来显著改善,该指数收益率达26.01%,大幅领先沪深300指数的15.63% [6] 偏股型基金策略与产品 - 成长风格基金通过行业和个股挖掘捕捉超额收益,GARP策略兼顾成长性与估值合理性 [10] - 富国天博创新混合基金聚焦医药生物、电子等成长行业,2025年收益22.18%,同类排名12% [11][14] - 景顺长城品质投资混合基金精选电子、汽车等行业个股,2025年收益12.17%,同类排名38% [15][16] - 兴全商业模式优选混合基金采用GARP策略,2019-2020年收益超60%,上行捕获比97.59% [17][19] 固收+基金配置逻辑 - 以债券资产为基础稳定收益,权益资产提升回报上限,适应利率下行环境 [21] - 易方达稳健收益债券基金股票占比10%-20%,偏好价值/平衡风格蓝筹股,上行捕获比50.75% [22][23]
从规模竞速到价值深耕:公募基金步入长跑时代
券商中国· 2025-08-22 07:33
市场表现与业绩回暖 - A股总市值历史性突破100万亿元 上证指数刷新10年高点[2] - 超96%权益类基金实现正收益 其中收益超30%产品逾千只 20余只产品年内收益翻倍[2][4] - 中证人工智能指数近一年涨幅超100% 创新药指数涨幅超50%[4] - 主动偏股型基金二季度配置科技成长板块比例达42.68%[4] 头部机构战略布局 - 易方达主动权益类基金TMT板块持仓比例从2019年11.4%跃升至2024年21.4% 工业板块从8.6%增至17.3%[5] - 截至2024年底易方达投向科技金融资产规模近1300亿元 占净资产比重44.5%[5] - 易方达投向科创板与创业板资产规模从113.5亿元跃升至374.8亿元 增幅230% 占净资产比例从7.5%提升至12.9%[5] 行业范式转型 - 行业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转向构建平台化投研体系[7][8] - 易方达建立"大平台+小团队"模式 覆盖九大组别近60名研究员 支持多元投资策略团队[8][9] - 中欧基金推行工业化投研体系 天弘基金发展智能化平台[9] 长期主义实践 - 年内收益超50%的基金中31只暂停申购 69只限制大额申购[10] - 137家公募机构自购总额超50亿元 权益类自购规模达27.3亿元 同比增长112%[10] - 南方基金以2.3亿元认购旗下ETF并锁定一年[10] - 实施3-5年中长期考核机制 资深基金经理重返投研一线[11] 行业价值回归 - 从追求规模转向专注投资能力与持有人利益[12] - 平台化能力建设成为行业共识 强调可持续回报与信任构建[8][12] - 科技成长与创新药领域成为核心战略聚焦点[4][6]
基金Q2加仓金融和科技成长
信达证券· 2025-07-25 20:14
核心观点 - 主动偏股型基金份额降但存量基金净赎回压力减,2025年二季度份额28063亿份环比减1080亿份,新成立基金1459亿份略升,存量基金净赎回率中位数降至3.57% [2][7][11] - 2025年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仓位回升,持股比例上升,对港股关注度提高、持仓市值升,高仓位公募基金数量占比提升 [2] - 2025年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重点加仓中证500,继续加仓大中市值股票,主板和创业板加仓大中市值、科创板加仓小市值股票 [2][45][57] - 2025年Q2公募基金重点加仓金融和科技成长,如通信、银行等,减仓食品饮料等,行业和个股持仓集中度下降 [2] 各部分总结 主动偏股型基金份额继续下降,存量基金净赎回压力减弱 - 2025年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份额合计28063亿份,较一季度环比减少1080亿份,各类型基金份额均有减少 [7] - 二季度新成立基金1459亿份略升,净赎回规模升但净赎回率下滑,存量主动偏股型基金净赎回率中位数降至3.57% [11] - 不同规模主动偏股型基金净赎回率二季度均不同程度下降 [11][13] 2025年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仓位回升 - 2025年Q2普通、偏股混合、灵活配置型基金持股比例中位数分别为91.13%、90.26%、86.25%,相比Q1上升 [17] - 2025年Q2主动偏股型基金港股持仓市值升至3260.8亿元,重点加仓创新药等方向 [18] - 2025年二季度高仓位公募基金数量占比提升,不同规模偏股基金持仓水平在90%以上比例均提升 [21][29] 2025年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加仓创业板 - 2025年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持仓超配科创板,低配主板、创业板,对创业板持仓占比上升 [35] - 以各板块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为参考,主动偏股型基金二季度重点加仓科创板,减仓主板、创业板 [35] 2025年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重点加仓中证500 - 2025年Q2小盘风格走强,主动偏股型基金重点加仓中证500,对其配置和超配比例上升 [45][48] - 2025年Q2主动偏股型基金继续加仓大中市值股票,对500亿 - 2000亿元市值股票配置和超低配比例上升 [53] - 主板主要加仓200 - 500亿元市值股票,创业板主要加仓500 - 2000亿元市值股票,科创板主要加仓100亿元以下小市值股票 [57][58][59] 行业配置:加仓金融和科技成长,减仓消费周期 - 2025年Q2市场风格略偏价值,主动偏股型基金重仓股加权市盈率从40.6倍升至53.7倍 [70] - 2025年Q2公募基金重点加仓金融和科技成长,如通信、银行等,减仓食品饮料等 [72][73] - 2025年Q2主动偏股型基金加仓下游,减仓上游、中游,持仓市值占比和超低配幅度有相应变化 [78] - 成长板块超配比例上升,金融板块持仓占比升但剔除股价波动仍低配 [85] - 分行业看,2025年Q2主动偏股型基金主要加仓通信等行业,减仓食品饮料等行业 [90] - 二级行业中,主动偏股型基金加仓通信设备等,减仓白酒Ⅱ等 [98] 行业和个股持仓集中度均下降 - 行业层面,2025年Q2持仓占比TOP3行业占比环比升,TOP5和TOP10行业占比降,行业偏离度下降 [113] - 个股层面,截至2025年二季度,重仓股数量占全部A股比例环比升,个股持仓集中度降 [114]
【理财锦囊】 基金为何下调持股集中度
证券时报· 2025-05-06 01:20
基金经理持仓调整趋势 - 主动偏股型基金经理普遍下调持股集中度 前十大重仓股占基金净值比例普遍下降10%-20% 例如10亿元规模基金的前十大持仓从6-8亿元降至4-6亿元 [1] - 持仓结构调整体现为行业覆盖更广泛 但基金规模未发生显著变化 调整性质属于主动行为还是短期应对仍需观察 [1] 调整动因分析 - 外部驱动因素包括贸易摩擦长期化 宏观政策与行业政策调整导致单一行业风险暴露增加 新能源 游戏 医药等板块波动加速配置均衡化 [2] - 内部动因在于降低单一股票对业绩的冲击 通过分散持仓提升组合抗风险能力 避免净值大幅波动引发赎回 [2] 市场环境影响 - 二季度宏观经济面临外部不确定性 总量增长受限背景下 降低持股集中度成为风险规避的常规操作 [3] - 基金经理在一季报中明确表示 降低集中度是应对市场波动加剧的防御性策略 反映对潜在风险的审慎态度 [3] 操作难度变化 - 10亿元规模基金的研究需求翻倍 需深度调研行业数量从4-5个增至8-10个 上市公司研究数量同步增加 [3] - 行业选择与个股选择需在覆盖范围扩大数倍前提下保持精细化操作 包括财务分析 商业模式评估等 [4] 策略价值体现 - 调整策略展示投资智慧 既优化持有人体验 又兼顾长期结构性机会把握 非简单追逐短期风口 [4] - 投资者已关注到策略变化 并根据自身风险偏好调整配置 市场更认可能降低持有期风险同时捕捉确定性机会的管理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