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端医疗器械
icon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三创历史新高!进博之约让“世界好物”变“全球商机”
央视网· 2025-11-10 21:45
进博会规模与成交额 - 第八届进博会共有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展览面积和企业总数均创历史新高[1] - 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额达834.9亿美元,较上届增长4.4%,创历史新高[1] - 企业展展览面积超过36.7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较去年3496家新增600余家,290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5] 参展企业参与度与投资 - 180家企业和29家机构连续八届参与进博会,部分企业一次性连签5届参展合同[8] - 三星公司计划至2025年底累计在华投资超560亿美元,其中零部件尖端产业占比超90%[8] - 科德宝集团利用特种润滑油和密封件技术为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创新提供支持[12] 技术展示与产业融合 - 进博会展示智能设备、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等全球首发、亚洲首秀、中国首展产品[3] - 韩国企业紧扣AI创新浪潮,展示显示技术、AI智能家电、半导体等领域前沿成果[8] - 阿联酋企业将中国3D打印技术与产业链能力绑定,制造机器人双足、发动机等高难度模型[14] 国际参与与贸易增长 - 37个最不发达国家的163家企业参展,同比增长23.5%[14] - 非洲企业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展企业数量分别增长80%和23.1%[14] - 尼加拉瓜出口额从去年至今增长34%,约7200万美元,受益于进博会放大效应[16] 开放政策与全球影响 - 中国开放指数从1990年0.5891升至2024年0.7634,提升29.6%,升幅居全球前列[10] - 进博会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奔赴,体现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决心[18] - 通过钱凯港至上海港航线开通,秘鲁蓝莓跨越17000公里进入中国市场[18]
开放合作 互利共赢(进博会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08 06:00
进博会首日合作成果 - 葡萄牙软木塞品牌科雷亚与宁夏葡萄酒企业达成合作,小瓶塞迎来新市场 [1] - 上海市交易团一家发动机维修企业签下价值过亿美元的首单 [1] 展会现场与展品特点 - 展厅人头攒动,洽谈热烈,合作签约不断 [2] - 展品涵盖智能工业设备、日用消费品、高端医疗器械、农业创新方案,包含大量全球首发、亚洲首秀、中国首展 [2] 平台价值与行业影响 - 进博会为国内企业注入发展动能、打开空间,并将国际精品引入国内市场 [3] - 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激发国内企业在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3] - 中国企业采购需求直接转化为全球企业订单和收益 [3] 国际参与与区域合作 - 本届进博会来自最不发达国家企业达163家,同比增长23.5% [3] - 非洲产品专区扩容,非洲企业参展数量同比增长80% [3]
全国生物医药园区50强江苏占17席
新华日报· 2025-11-04 07:16
行业竞争力排名 - 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前50名中,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占据17席,较去年新增3席[1] -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保持全国第二,仅次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 - 在综合竞争力前10名中,江苏共占3席,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南京生物医药谷(第8名)和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10名)[1] 苏州工业园区表现 - 苏州工业园区在人才竞争力和合作竞争力两个单项上位居全国第一[1] - 园区自2006年布局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目前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2024年产值达1655亿元[1] - 园区重点发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三大重点领域[1] 评价体系权威性 - 竞争力排行榜从环境、产业、技术、人才、合作等多个维度对全国生物医药园区进行系统评价[1] - 该榜单被认为是衡量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最权威的评价之一[1]
长三角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推出生物医药(大健康)赛道路演与对接平台
新华财经· 2025-10-29 14:38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产业发生深刻变革 [1] - 未来的医药创新将是以AI为驱动、以患者为中心的智能健康体系 [1] - 行业涵盖基因技术、AI辅助诊疗、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药等多个前沿领域 [1] 区域产业动态 - 南通将生物医药作为五大重点攻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着力推动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1] - 南通是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拥有紫琅药谷等优质产业载体 [2] - 未来将进一步畅通“上海研发、南通转化”的通道,结合上海研发实力与南通空间、成本和转化优势 [1] 平台与协作机制 - 长三角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推出生物医药赛道决赛路演和产业对接平台,23个高价值专利项目亮相 [1] - 启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上海)国际服务平台南通中心,构建高效协同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 [1] - 上海交易集团将以该平台为支点,精准对接长三角优质生物医药专利项目与南通的产能、资本 [2] 未来战略方向 - 深化专利金融创新,为落地企业提供定制化质押融资服务 [2] - 依托沪通临床转化联盟,推动上海顶尖医院科研成果与南通药企协同攻关,加速技术产业化 [2] - 以高价值专利为纽带,深化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与区域创新合作,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
中金:“十五五”规划建议明晰资本市场中长期建设方向 重点关注数字科技、空间经济、高端制造等领域
智通财经网· 2025-10-29 08:29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晰资本市场中长期建设方向,中国资本市场有望呈现"长期"、"稳进"趋势 [1] - "十五五"期间可重点关注数字科技、空间经济、高端制造、内需消费、生物科技等领域 [1][26] 宏观环境与目标 - "十五五"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若2035年经济总量相较于2020年翻一番,2026-2035年GDP年均增速或需达到4.4%左右 [2] - 发展环境相比"十四五"发生重要变化,包括科技创新取得突破、金融周期下行调整、地缘冲突易发频发 [3] - 任务顺序及词频显示产业取代科创作为第一任务,同时开放、民生更靠前,科技、产业、现代化、国防、高质量等词频更多 [3] 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是提升产业链的效率和安全,首次明确传统产业发展方向,包括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等产业全球地位 [4][5] - 新兴产业方向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增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 [5] - 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6]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6] 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 - 供给侧促消费包括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加大消费领域配套建设、扩大优质供给 [7][8] - 需求侧促消费包括加强就业和收入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清理需求侧不合理限制 [9][10] - 明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政策可能通过贷款贴息、再贷款等工具支持养老、托育、健康等服务消费领域 [8][9] 高水平对外开放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任务排序明显靠前,新加"积极"二字,强调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 [11] - 中国GDP占全球份额约17%,但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货币中份额不到3%,金融开放态度更加积极,明确提出"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 [12] - 推进金融开放的三个方向包括推动国内资金安全高效走出去、将海外先进金融专业经验引进来、利用好香港市场 [13][14] 绿色转型与碳达峰 - "十五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时期,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其中成品油已于2023年出现峰值 [15] -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碳市场建设分两阶段,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16] - 在扩大内需背景下,通过财税政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应用,释放更多绿色消费需求空间 [16] 财税改革与资本市场 - 财税改革或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两方面发力,未来收入端改革或更聚焦税制结构优化 [17] - 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以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 [18] - 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22] 行业配置关注方向 - 现代化产业体系及高端制造方面关注具身智能、航空航天科技新质新域装备、固态电池、氢能和核聚变能等 [26] - 数字科技方面关注"人工智能+"、6G、量子科技等 [26] - 空间经济方面关注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深海科技等 [26] - 生物科技方面关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 [26] - 内需消费方面关注新消费、商品消费提质升级、服务消费扩容增量等 [26]
中金:宏观走势和投资机会——简评“十五五”规划建议
中金点睛· 2025-10-29 07:50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在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发展 2026-2035年GDP年均增速或需达到4.4%左右 因此"十五五"期间经济增长需保持在合理区间 [2][3] - 相比"十四五" "十五五"发展环境发生重要变化 包括科技创新取得突破 金融周期下行调整 地缘冲突易发频发 相应地在产业政策上更强调科技创新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的重要性提升 对外开放更加自信自主 [4] - 规划任务顺序和词频出现新变化 产业取代科创成为第一任务 现代化 国防 高质量等供给侧优化词频增多 民生 增长 消费 需求等内需相关词频也增加 反映扩大内需的紧迫性 [4] 新环境下的新要求 - "十五五"时期需保持合理经济增长区间 若2035年相较于2020年经济总量翻一番 测算显示2026-2035年GDP年均增速或需达到4.4%左右 [3] - 发展环境出现三大重要变化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进展 金融周期下行调整 地缘冲突易发频发导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 [4] - 政策应对出现三大转向 科技创新更强调规模化和产业化 扩内需重要性提升 对外开放更自信自主 [4] 科创要求更高 更重产业体系建设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重点 既要提升效率也要增强产业链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此概念并将其列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5] - 安全方面强调产业链完整性和三个发展方向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规划首次明确传统产业需巩固提升矿业 冶金 化工等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6] - 规划新增氢能和核聚变能 脑机接口作为未来产业方向 [7] - 效率方面从核心技术 产业 人才 数字经济四方面部署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攻关将采取超常规措施 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 [8] - 产业方面将布局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 人才方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 科学 人才中心 数字经济方面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抢占产业应用制高点 [8] 惠民生 促消费是扩内需重点 - 规划明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的目标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提振消费 [9] - 供给侧促消费包括三大政策 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如放宽服务消费准入 加大消费领域配套建设如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 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 [9][10] - 需求侧促消费也包括三大政策 加强就业和收入分配如完善工资制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如加大民生保障支出 清理需求侧不合理限制如汽车住房限购政策 [10][11] 开放更加积极自主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任务排序从"十四五"的第十二位提前至第七位 并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基础上新增积极二字 反映政策新诉求 [12] - 规划从自主开放 贸易创新发展 双向投资 一带一路四方面扩大开放 明确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 提出完善出口管制和安全审查机制 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12] - 金融开放作用突出 中国GDP占全球份额约17% 但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货币中份额不到3% 规划将人民币国际化表述从稳慎推进改为推进 并首次明确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 [13] - 金融开放面临有利条件 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处历史高位 人民币在低位 贬值预期不强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融资中份额已达7.3% [14] - 金融开放三大方向 推动国内资金安全高效走出去 引进海外先进金融专业经验 利用香港市场为跨境资金流动先行先试 [15] 碳达峰关键时期 绿色转型四大关注点 - "十五五"是碳达峰关键时期和实现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窗口期 [16] - 绿色转型出现四点关键变化 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 石油消费或已渐入达峰平台期 成品油于2023年出现峰值 [16] -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区别于十四五的能耗双控 碳排放强度降低将作为约束性指标 [16] - 全国碳市场扩容分为两阶段 2027年前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2030年前将碳市场打造为温室气体减排主渠道 [17] - 促进绿色消费 通过财税政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拓展绿色生产生活场景 [17] 财税改革或在两方面发力 - 财税改革聚焦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和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18] - 增强可持续性方面 将完善地方税 直接税体系 健全资本所得等税收政策 保持合理宏观税负水平 社保基金将健全长效筹集机制 继续划转国有资本充实 [18] -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方面 政府投资将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 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以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 激发消费潜力 [19] 策略视角下的资本市场建设方向 - 规划明确十五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地位 主要目标包括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等 [31] - 资本市场角度关注重点包括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突出做强国内大循环和扩内需 同时拓展国际循环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32][34] - 规划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顺序前移 细化传统产业要求 新增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未来产业 科技创新更重突破和实效 强调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核心技术攻关 [33] - 绿色转型举措更全面目标更刚性 从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到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 [33] -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结合新国九条 资本市场融资端 投资端 质量端改革有望深化 [35] - 行业配置可重点关注数字科技 空间经济 高端制造 内需消费 生物科技等领域 如人工智能+ 6G 量子科技 低空经济 创新药等 [38]
复星医药(02196.HK)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参与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搜狐财经· 2025-10-28 19:53
公司战略投资 - 公司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作为LP现金出资人民币1亿元参与设立目标基金 [1] - 目标基金主要投资于化学创新药、生物药(含疫苗)、高端医疗器械(含IVD)、中药滋补品类、合成生物学等战略新兴细分领域的企业 [1] 公司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10月28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于23.0港元,下跌2.79% [1] - 当日成交量为534.17万股,成交额为1.23亿港元 [1] - 公司港股市值为127.99亿港元 [1][2] 投行评级与目标 - 投行对公司的评级以买进(Buy)为主,近90天内有1家投行给出买进评级 [1] - 近90天目标均价为23.2港元 [1] - 群益证券(香港)有限公司于2025年8月12日给予公司买进(Buy)评级,目标价23.2港元 [1] 行业地位与规模 - 公司在生物制品Ⅱ行业中排名第13位 [1][2] - 公司港股流通市值为127.99亿港元,高于行业平均的211.96亿港元 [2] - 公司营业收入为399.52亿,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5.4亿,在行业中排名第1位 [2] 公司财务指标 - 公司ROE为6.89%,低于行业平均的10.46%,在行业中排名第15位 [2] - 公司净利率为10.81%,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81.46%,在行业中排名第14位 [2] - 公司毛利率为47.89%,低于行业平均的59.38%,在行业中排名第32位 [2] - 公司员债率为49.26%,低于行业平均的74.41%,在行业中排名第33位 [2]
复星医药(02196.HK)拟参与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投资化学创新药、生物药(含疫苗)等战略...
新浪财经· 2025-10-28 18:47
投资主体与结构 - 公司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设立目标基金 [1] - 除复星医药产业外,另有11方投资人共同签订《合伙协议》 [1] - 复星医药产业以现金方式出资人民币10,000万元 [1] 基金投资方向 - 目标基金主要投资领域为化学创新药 [1] - 目标基金主要投资领域包括生物药,其中涵盖疫苗 [1] - 目标基金主要投资领域涵盖高端医疗器械,其中包含IVD(体外诊断) [1] - 目标基金投资方向涉及中药滋补品类 [1] - 目标基金将布局合成生物学等战略新兴细分领域的企业 [1]
复星医药(02196.HK)拟参与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投资化学创新药、生物药(含疫苗)等战略新兴细分领域
格隆汇· 2025-10-28 18:40
投资事件概述 - 公司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于2025年10月28日与其他11方投资人共同签订《合伙协议》[1] - 公司拟作为有限合伙人现金出资人民币10,000万元参与设立目标基金[1] 基金投资方向 - 目标基金将主要投资于化学创新药领域的企业[1] - 目标基金将主要投资于生物药(含疫苗)领域的企业[1] - 目标基金将主要投资于高端医疗器械(含IVD)领域的企业[1] - 目标基金将主要投资于中药滋补品类领域的企业[1] - 目标基金将主要投资于合成生物学等战略新兴细分领域的企业[1] 参与方信息 - 此次投资由公司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主导进行[1] - 除公司外,另有11方投资人共同参与此次基金设立[1]
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参与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智通财经· 2025-10-28 18:36
投资概况 - 公司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与其他11方投资人共同签订《合伙协议》,拟作为LP现金出资人民币1亿元参与设立目标基金 [1] - 目标基金设立后将成为公司的联营企业 [1] 投资领域与策略 - 目标基金主要投资于化学创新药、生物药(含疫苗)、高端医疗器械(含IVD)、中药滋补品类、合成生物学等战略新兴细分领域的企业 [1] - 投资旨在结合本集团与华润医药在大健康领域优势及成都当地产业政策和区位优势 [1] 投资目标 - 积极拓展本集团在创新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及其他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布局渠道 [1] - 通过投资获取投资回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