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
搜索文档
机械行业进击10万亿!聚焦三大方向!
证券时报· 2025-10-23 12:32
作为工业经济"压舱石",机械行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 9月发布的《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新要求,目标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 万亿元。同时,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 站在10万亿目标的新起点,如何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激发行业增长活力?深挖存量内需、培育壮大新需求、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三驾马车"齐驱,协同发 力共同为机械行业的稳定增长,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设备更新激活行业潜力 机械行业70%的需求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各行业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老旧设备更新成为撬动存量市场的核心抓手。在政策引导与企业内生 需求驱动下,设备更新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加速演进,催生万亿级市场空间。 盛屯矿业(维权)自2024年以来已经投资数千万元推进余热回收改造。盛屯矿业有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子公司盛屯锌锗前三个季度利用余热锅炉 产生蒸汽量为5.37万吨,折算减排二氧化碳超1.7万吨。盛屯矿业同时启动了大规模电机升级计划,每年把150台工频电机更 ...
离谱!某车企试行研发部门两班倒,程序员也要上夜班;闻泰安世半导体对抗升级:中国员工被断薪、系统全面中断,官方回应;王腾称考虑创业
雷峰网· 2025-10-20 08:39
汽车行业动态 - 某车企(疑为奇瑞)试行研发部门“两班倒”制度,计划将整车研发周期从传统的20个月以上压缩至12个月,以应对智驾软硬件匹配等核心瓶颈 [2][3] - 蔚来汽车CEO李斌内部强调四季度必须实现单季度盈利,并将目标拆解为三项具体行动:重点车型营销、供应链保供与降本、按时交付高质量软件版本 [11] - 中国新能源汽车9月均价降至15.8万元,较去年同期17.2万元下降超8%,2025年前9个月均价为16万元,价格下探得益于电池成本较2022年下降约15%及规模化生产 [12] -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表示,公司海外市场营收已接近总收入一半,未来海外贡献将远大于国内,前三季度集团累计销售汽车2,007,768辆,同比增长14.5%,其中出口936,428辆,同比增长12.9% [23] - 日产汽车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N6及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燃油车天籁,N6采用1.5升发动机搭配21.1千瓦时磷酸铁锂电池 [24] - 保时捷宣布迈克尔·莱特斯将于2026年接替奥利弗·布鲁姆出任CEO,布鲁姆将继续执掌大众集团,此次人事变动正值保时捷2025年预计营业利润率仅为2%的关键阶段 [35] 半导体与芯片产业 - 闻泰科技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内部管理对抗升级,部分中国员工称被断薪且系统权限中断,闻泰科技回应称中国区正采取独立自救行为以保障国内客户供应 [5][6] - 士兰微拟联合多方共同增资51亿元,推进总投资达200亿元的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达产后合计月产能为4.5万片 [15]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由于美国出口管制,英伟达已100%退出中国市场,市场份额从95%降至0%,相关政策导致公司承受约45亿美元库存损失及80亿美元潜在收入损失 [26] - 国产GPU厂商沐曦集成电路科创板IPO获受理,拟募资39.04亿元,其下一代旗舰产品C700号称性能接近英伟达H100,公司2024年营收为7.4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为3.2亿元 [19][20] - 黄仁勋计划出席韩国APEC峰会,并将与三星电子、SK海力士高层会面 [36] 科技与互联网公司要闻 - 小红书将员工期权授予价上调至25美元/股,此为年内第三次上调,较年初价格实现翻番,公司2024年营收预计在40-42亿美元之间,利润约10亿美元,月活跃用户数已突破3.5亿 [12] - 小米集团任命魏思琪为新任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魏思琪此前兼任小米手机市场部总经理和小米汽车市场部副总经理,原总经理王腾因泄密被辞退后表示在考虑创业项目 [8][9] -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指出,部分手机宣传边框宽度存在“测算猫腻”,未计算屏幕全部“有效黑边”,一加15手机报出的1.15mm为完整的“真视宽” [13] - 苹果CEO库克透露,Apple Intelligence正努力进入中国市场,预计年底前上线,库克此次访华核心为推动iPhone Air国内上市及国行AI入华 [27][28] - iPhone 17 Pro系列星宇橙色机型出现褪色问题,博主分析称因其采用的7系铝合金含锌量高导致氧化膜孔内染料易脱落 [28][30] - OpenAI官方否认了今年将推出GPT-6的传闻,表示将继续对GPT-5系列进行迭代,其默认版本GPT-5 Auto可在标准模型与推理模型间自动切换 [32][33]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 智元机器人高管称,其远征系列人形机器人已出货约1000台,公司目前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最大的企业,2024年营收规模相比去年增长可能十倍不止 [14] - 优必选Walker人形机器人中标1.26亿元项目,使得其全年订单总金额已超过6.3亿元,此次采购涵盖其最新款可自主换电的全自主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Walker S2 [23][24] 消费电子与营销 - 京东宣布将于11.11期间联合广汽、宁德时代推出一款“国民好车”,001号车辆以1元起拍价在京东拍卖频道开启预订,传闻该车定价在10万至12万之间 [16][17] - 车评人陈震就其劳斯莱斯闪灵辅助驾驶事故发表声明,称因过于信赖辅助驾驶功能及分心导致事故,其已依法承担全部责任,并表示事故车辆已售出,大概率不会再购买劳斯莱斯 [20][21]
人形机器人迈入量产 把握赛道投资机遇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10-17 08:57
行业阶段与核心驱动力 -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定型试错阶段转向规模化放量阶段,行业增长斜率处于最大发展阶段 [1] - 政策引导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成为两大核心驱动力,加速订单落地与产能筹备 [1] - 当前产业已清晰呈现“技术定型+订单落地+量产筹备”的递进逻辑,2026年行业需求有望实现五到十倍增长 [3] 技术路线与场景拓展 - 技术路线从探索试错转向基本定型,形成以旋转关节模组为主和特斯拉引领的线性关节模组主导的两大技术阵营 [1] - 软件、硬件、供应链全链条实现突破,特斯拉Optimus Gen3设计已基本定型,将于今年底正式落地,搭载纯视觉AI训练方案与类人精细操作能力 [2] - 场景从单一工厂拓展至餐厅服务、家庭等社会化领域,国内市场通过“政策订单+场景验证”模式推进,优必选Walker系列已斩获数亿元合同,覆盖工厂协作、公共服务等多元场景 [3] 供应链成熟与产能准备 - 国内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包括电机、行星滚柱丝杠、减速器、传感器、轻量化材料等核心零部件 [3] - 供应链自主可控,不同于2015年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启动时外资份额占比超90%的状况 [3] - 政策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关键零部件突破,上海等地区将核心零部件纳入重点扶持范围,宇树、智元、云深处等企业获得行业批量订单 [4]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 - 协同效应体现在三个维度:特斯拉积累的120亿公里路面数据赋能机器人环境感知;FSD自动驾驶系统与机器人AI大脑实现底层复用;汽车产业的大规模制造与成本控制经验迁移至机器人生产 [5] - 人形机器人板块表现突出的公司多来自新能源车产业链,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电驱动、精密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快速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供应 [5] 产业进度与投资策略 - 特斯拉Optimus Gen3的定型是关键节点,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是产业分水岭,2026年有望实现5万台量产,2030年冲刺年产百万台目标 [6] - 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将大规模进入工厂场景,五年内有望渗透至部分家庭与社会化服务领域 [6] - 投资配置三大核心逻辑:绑定特斯拉等海外头部企业的核心零部件环节(如灵巧手、关节总成、行星滚柱丝杠);国内龙头企业(如宇树、智元、华为、小米)的生态链;具备技术稀缺性的细分领域(如云深处的特种环境技术) [7]
开源证券孟鹏飞:人形机器人迈入量产 把握赛道投资机遇
中国证券报· 2025-10-17 08:55
行业阶段与核心驱动力 - 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定型试错阶段迈向量产破冰关键跃迁期 [1] - 行业共识从如何走出实验室转向如何快速放量 软件硬件供应链全链条实现突破 [2] - 政策引导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成为两大核心驱动力 加速订单落地与产能筹备 [1][4] - 2026年行业需求有望实现五到十倍增长 呈现技术定型+订单落地+量产筹备递进逻辑 [3] 技术路线与场景拓展 - 技术路线形成两大阵营 国内以旋转关节模组为主 特斯拉引领线性关节模组主导 [2] - 特斯拉Optimus Gen3设计基本定型 将于2024年底正式落地 搭载纯视觉AI训练方案与类人精细操作能力 [2] - 国内企业技术突破亮眼 云深处DR02人形机器人达到IP66防护等级 可在-20℃至55℃户外作业 [2] - 海外头部企业突破单一工厂场景 向餐厅服务家庭等社会化领域延伸 国内市场通过政策订单+场景验证模式推进 [3] - 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斩获数亿元合同 覆盖工厂协作公共服务等多元场景 [3] 供应链成熟与产能准备 - 国内形成全球最完整人形机器人供应链 包括电机行星滚柱丝杠减速器传感器轻量化材料等核心零部件 [3] - 供应链自主可控 区别于2015年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启动时外资份额占比超90%的情况 [3]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体现在数据技术供应链三个维度 特斯拉120亿公里路面数据可直接赋能机器人环境感知 [4][5] - 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电驱动精密加工制造等领域技术积累可快速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供应体系 [5] 产业进度与市场预期 - 特斯拉Optimus Gen3定型为关键节点 2024年底至2025年上半年是产业分水岭 [6] - 2026年有望实现5万台量产 2030年冲刺年产百万台目标 [6] - 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将大规模进入工厂场景 五年内有望渗透至部分家庭与社会化服务领域 [6] - 行业具备非线性增长特征 量产启动后订单带来的高速增长效应显著 [6] 投资策略与竞争格局 - 投资聚焦三大核心逻辑 绑定特斯拉等海外头部企业的核心零部件环节如灵巧手关节总成行星滚柱丝杠等价值量高部件 [7] - 关注国内龙头企业生态链 如宇树智元华为小米等企业的合作伙伴 [7] - 具备技术稀缺性的细分领域如云深处在特种环境应用等方面的特色技术可能孕育新增长点 [7] - 最终能留在赛道的将是头部企业和与其绑定的核心部件供应商 优先选择具备技术优势供应链优势场景验证经验的头部公司 [7]
开源证券孟鹏飞: 人形机器人迈入量产 把握赛道投资机遇
中国证券报· 2025-10-17 06:22
行业阶段与核心驱动力 -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定型试错阶段转向规模化放量阶段,迈入关键跃迁期 [1] - 政策引导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成为产业加速的两大核心驱动力 [1][4] - 行业已清晰呈现“技术定型+订单落地+量产筹备”的递进逻辑,2026年行业需求有望实现五到十倍增长 [3] 技术路线与场景拓展 - 技术路线形成两大阵营:国内以旋转关节模组为主与特斯拉引领的线性关节模组主导 [1] - 海外头部企业已突破单一工厂场景,向餐厅服务、家庭等社会化领域延伸 [3] - 国内市场通过“政策订单+场景验证”模式快速推进,订单覆盖工厂协作、公共服务等多元场景,例如优必选Walker系列已斩获数亿元合同 [3] - 特斯拉Optimus Gen3设计基本定型,将于今年底正式落地,其纯视觉AI方案标志着向“社会化场景泛化”迈出关键一步 [2] - 国内技术实现突破,例如云深处DR02人形机器人达到IP66防护等级,可在-20℃至55℃环境中户外作业 [2] 供应链成熟度与产能 - 国内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涵盖电机、行星滚柱丝杠、减速器、传感器、轻量化材料等核心零部件 [3] - 与2015年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启动时外资份额占比超90%相比,人形机器人从起步阶段就实现了供应链自主可控 [3] - 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和大规模制造降本能力为量产奠定了基础 [3] 政策支持与效应 - 中国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全球领先,支持体现在顶层设计和真金白银的投入上 [4] - 国家层面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关键零部件面向产业化的突破 [4] - 地方层面如上海出台实质性政策,在研发补贴、生产制造、应用推广等环节给予定向支持,并将核心零部件纳入重点扶持范围 [4] - 政策效能在订单与产能上体现,宇树、智元、云深处等企业凭借技术特色获得行业批量订单 [4]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 - 协同效应体现在三个维度:特斯拉积累的120亿公里路面数据赋能机器人感知;FSD自动驾驶系统与机器人AI大脑底层复用;汽车产业的大规模制造与成本控制经验迁移至机器人生产 [5] - 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电驱动、精密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帮助其快速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供应体系 [5] - 新能源车产业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托底者”与“降本推动者”,降低试错成本并缩短量产周期 [5] 产业节奏与市场展望 - 将特斯拉Optimus Gen3今年年底的定型视为关键节点,2026年有望实现5万台量产,至2030年冲刺年产百万台目标 [6] - 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将大规模进入工厂场景,五年内有望渗透至部分家庭与社会化服务领域 [6] - 行业具有非线性增长特征,一旦量产启动,订单带来的高速增长效应将快速消化估值 [6] 投资策略与竞争格局 - 投资配置三大核心逻辑:绑定特斯拉等海外头部企业的核心零部件环节;国内龙头企业的生态链伙伴;具备技术稀缺性的细分领域 [7] - 参考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最终能留在赛道的是头部企业和与其绑定的核心部件供应商 [7] - 在技术路线尚未完全固化阶段,优先选择具备技术优势、供应链优势、场景验证经验的头部公司 [7]
人形机器人迈入量产把握赛道投资机遇
中国证券报· 2025-10-17 04:12
行业阶段与核心驱动力 -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定型试错阶段转向规模化放量阶段,当前是行业增长斜率最大的发展阶段 [1] - 政策引导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成为产业加速的两大核心驱动力,加速订单落地与产能筹备 [1] - 产业已清晰呈现出“技术定型+订单落地+量产筹备”的递进逻辑,2026年行业需求有望实现五到十倍增长,是产业化启动的典型特征 [3] 技术路线与场景拓展 - 技术路线从探索试错走向定型,国内以旋转关节模组为主,特斯拉引领线性关节模组,形成两大技术阵营 [1] - 软件、硬件、供应链全链条实现突破,特斯拉Optimus Gen3设计基本定型,将于今年底正式落地,搭载纯视觉AI训练方案与类人精细操作能力 [2] - 场景从单一工厂拓展至社会化领域,海外头部企业向餐厅服务、家庭延伸,国内市场通过“政策订单+场景验证”模式覆盖工厂协作、公共服务等多元场景 [3] - 国内企业技术突破亮眼,例如云深处科技DR02人形机器人达到IP66防护等级,可在-20℃-55℃环境中实现户外作业 [2] 供应链成熟与订单表现 - 国内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包括电机、行星滚柱丝杠、减速器、传感器、轻量化材料等核心零部件 [3] - 供应链从起步阶段就实现自主可控,不同于2015年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启动时外资份额占比超90%的情况 [3] - 订单开始落地,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斩获数亿元合同,宇树、智元、云深处等企业也凭借技术特色获得行业批量订单 [3][4] 政策支持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 - 中国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全球领先,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关键零部件突破,要求技术面向产业化应用 [4] - 地方层面如上海出台实质性支持政策,在研发补贴、生产制造、应用推广等环节给予定向支持,并将核心零部件纳入重点扶持范围 [4]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数据、技术、供应链三个维度产生协同效应:特斯拉积累的120亿公里路面数据赋能机器人感知;FSD自动驾驶系统与机器人AI大脑底层复用;汽车产业的大规模制造与成本控制经验可迁移 [4] - 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电驱动、精密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帮助其快速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供应体系,降低试错成本并缩短量产周期 [5] 产业前景与投资策略 - 特斯拉Optimus Gen3的定型是关键节点,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是产业分水岭,2026年有望实现5万台量产,2030年目标年产百万台 [6] - 人形机器人将是未来二十年最大的科技产业赛道之一,未来三年将大规模进入工厂场景,五年内有望渗透至部分家庭与社会化服务领域 [6][7] - 投资配置有三大核心逻辑:绑定特斯拉等海外头部企业的核心零部件环节(如灵巧手、关节总成、行星滚柱丝杠);关注国内龙头企业(如宇树、智元、华为、小米)的生态链;布局具备技术稀缺性的细分领域(如云深处的特种环境技术) [7] - 参考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最终能留在赛道的是头部企业及其绑定的核心部件供应商,应优先选择具备技术优势、供应链优势、场景验证经验的头部公司 [7]
2025服贸会|机器人奔向“成人礼”
北京商报· 2025-09-10 20:37
2025年服贸会机器人展示 - 松延动力展出N2机器人 曾获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自由体操冠军和半程马拉松亚军 [1][10] - 美团展出室内外一体化具身智能配送机器人"小黄蜂" 配备柔性机械臂和灵巧手 实现自主按电梯和抓取外卖等功能 [5][12] - 乐聚机器人"夸父"表演太极和智能讲解引导 出现在多个展区和论坛 [9] 机器人性能与成就 - 星动纪元L7机器人获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跳高冠军 跳高成绩0.95米 拥有55个自由度 [9] - 天工Ultra机器人获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200米冠军、400米亚军和1500米亚军 [7] - 猎户星座机器人"大白"可制作咖啡 复位误差精确到0.1mm 已完成超3000小时AI学习和3万小时双臂调试 [13] 商业化进展与订单 - 星动纪元2025年累计交付超300台产品 另有上百个订单在量产交付中 50%以上订单来自海外客户 [15] - 优必选获得国内知名企业2.5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 Walker系列已获近4亿元订单 [16] - 松延动力N2机器人落地北京六所学校 担任迎宾大使并表演节目 [15] 服务贸易与行业数据 - 2025年1至7月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5781.6亿元 同比增长8.2% 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7756亿元 同比增长6.8% [14]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6.93万套 同比增长30.4% [16] - IDC预测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超4000亿美元 中国市场占近半份额 复合增长率近15% [16] 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 - 机器人通过动作展示验证技术突破 如跳高体现负载能力和行走速度 自由体操可简化为广播体操用于学校场景 [15] - 星动Q5机器人采用"小蛮腰"设计 与联想新视界合作打造智慧展厅解决方案 [9] - 本末科技"刑天"和"TITA"机器人采用轮足混合设计 应用于高校科研和工业巡检等领域 [12]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实验室样机向规模化交付转折 头部企业推动量产交付 [15] - IDC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出货量约5000台 2030年增至近6万台 年复合增长率超95% [16] - 服务机器人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核心终端 服务贸易形式边界和能力不断扩大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