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健康险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国寿寿险部署下半年七大重点工作:以更大力度推动销售渠道转型升级等
北京商报· 2025-07-23 20:05
公司战略部署 - 公司锚定集团"333战略"部署和寿险公司"三坚持""三提升""三突破"经营思路,强调统筹速度与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1] - 公司计划在关键领域实现新突破,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和2025年战略创新项目部署推进工作 [1] 重点工作部署 - 大力发展普惠、养老金融:加强普惠产品、健康险产品、商业保险年金产品供给,丰富普惠重点群体业务场景 [2] - 加强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推动产品业务多元化发展,提升投资能力,强化提质降本增效,增强资产负债管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2] - 推动销售渠道转型升级:重塑渠道战略定位,提升投产效率 [2] - 加快建设康养生态体系:突破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优化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健康服务管理体系 [2] - 强化数字化赋能与应用:加强科技基础支撑能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广,提升各领域数智化水平 [2] -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强化适当性管理,提升销售服务品质,综合治理客户投诉 [2] - 守住风险防控底线:治理关键领域风险,发挥综合监督机制作用,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2]
金融机构设计养老产品应着重考量产品稳健性
北京商报· 2025-05-20 00:18
个人养老金制度现状 - 个人养老金制度经过两年在36个城市试点后于去年12月15日推广至全国 [1] - 当前存在"开户热、缴存冷"现象,年轻群体缴存积极性不高 [1] 提升参与积极性的个人层面建议 - 需加强公众对养老积累重要性的认识,普及金融知识和投资工具 [1] - 国家层面和教育机构应推动财商教育和金融素养提升 [1] - 个人养老金具有长期滚雪球效应,需养成每年存钱习惯 [1] 金融机构产品设计方向 - 养老金融产品市场仍处发展初期,现有产品竞争力不足 [1] - 产品设计需以稳健性为核心,避免追求短期高回报 [2] - 可借鉴健康险模式,融入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以增强差异化优势 [2] 制度建设优化建议 - 业界讨论集中在提高税收优惠力度和增加领取灵活性 [3] - 可参考国际经验调整纳税时间点政策(缴费时或支取时纳税) [3] - 需扩大覆盖面,当前自由职业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因无社保被排除在外 [3]
2025五道口金融论坛|专访魏晨阳:个人养老金的滚雪球效果惊人,前提是养成每年存钱的习惯
北京商报· 2025-05-19 12:05
个人养老金参与积极性提升 - 当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存在"开户热、缴存冷"现象,年轻群体缴存积极性不高 [3] - 提升参与积极性需从个人、金融机构和制度建设三个层面入手 [3] - 个人层面需加强财商教育和金融素养普及,帮助公众树立养老积累意识 [3] - 金融机构应推出更多契合需求的投资产品,尽早进行财商教育 [1] - 制度建设方面可优化税优政策、支取环节,参考国际经验制定更灵活税收政策 [5] 养老金融产品设计原则 - 养老金融产品服务周期长达二三十年,需着眼于客户退休后长远需求 [3] - 产品设计应以安全、稳健为首要原则,确保资产长期稳定增值 [4] - 追求短期高额回报不现实,也背离养老金本质属性 [4] - 可借鉴健康险经验,将健康管理等服务融入产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4] - 产品稳健性是核心要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 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 - 业界讨论集中在提高税收优惠力度和增加领取灵活性两方面 [5] - 可依据不同时间点个人税率差异,制定更灵活税收政策 [5] - 目前第三支柱个人账户开设以拥有社保为前提,大量自由职业者未被纳入 [5] - 应扩大养老保障体系覆盖面,将更多群体纳入其中 [5] 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应用 - 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潜力巨大,可实时提示健康风险、快速检测突发问题 [6] - 可基于子女或宠物形象打造数字宠物/人物,缓解老年人孤独感 [6] - 可集成用药提醒等功能,与医疗数据系统打通实现动态健康监控 [6] - 需在数据安全前提下鼓励行业尽早试错、发现问题 [1] - 可采用监管沙盒方式,给予新事物足够试错空间 [6] 保险服务生态创新 - 保险行业正推动保险+科技融合发展,构筑新产品服务能力 [7] - 重要方向是打通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到保险支付的生态闭环 [7] - 医院与保险业正开展更多沟通协同,已有直接结算等创新尝试 [7] - 保险公司更愿意提高理赔效率,利用医疗数据开发更多产品 [7]
债市聚焦|低利率时代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策略怎么看?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15 09:11
寿险行业预定利率调整 - 2024年9月寿险负债端预定利率下调至2 5%,2025年开门红数据不及预期,预计2024年四季度将继续下调至2 0% [1] - 预定利率动态调节机制已于2025年1月实施,将预定利率与国债收益率等挂钩 [2] - "炒停"销售策略可能促使保费回归往年正常水平 [1][3] 保险资金配置现状 - 截至2024年Q4保险业资金运用总规模约33 26万亿元,债券占比50 26%,股票占比不超过10% [4] - 2022年后寿险投资收益率呈下行趋势,2024年虽回升但仍面临利差损风险 [4] - 相关部门发布政策要求2025年起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投入资本市场 [2] 海外低利率时期经验借鉴 - 美国在低利率时期保持固收类资产占比40%-50%,权益类资产占比20%-30% [5] - 日本减少国内债券配置至约40%,外国证券占比从24 47%提高至30 08% [5] - 美日均通过调整资产配置结构保障投资收益率高于预定利率 [5] 资产配置建议 - 增加权益类、另类资产与海外资产配置 [7] - 保持债券资产主体地位,配置长久期债券并适当信用下沉 [7] - 权益类资产方面建议增加低波动红利股配置 [7] 政策影响分析 - 预计新增保费30%投入A股政策短期影响有限,5年后股票占比或达20% [6] - 政策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有限,因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会制约权益配置比例 [6] - 当前头部险企股票配置比例均低于10%,政策实施后每年预计增加2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