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7 Pro
搜索文档
小米17Pro背屏新增对话翻译功能,明日10点推送
新浪科技· 2025-10-28 15:44
产品功能更新 - 小米17 Pro系列手机上线妙享背屏「对话翻译」新功能,支持正屏中文输入、背屏即刻显示外语译文 [1] - 新功能将于明天上午10点陆续开始推送更新 [1] - 明天还将更新背屏「大头贴模式」玩法,支持拍摄动态照片 [1]
招银国际:降小米集团-W(01810)目标价至61.3港元 料第三季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60%
智通财经网· 2025-10-28 11:43
核心观点 - 招银国际预期小米集团第三季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60%至100.1亿元人民币,符合市场预期 [1] - 尽管智能手机物料成本上涨,预计第三季毛利率为22.9%,高于市场预测的22.5% [1] - 重申公司"买入"评级,目标价由62.96港元下调至61.3港元 [1] 第三季度业绩预期 - 预计经调整净利润为10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 [1] - 预计毛利率为22.9%,高于市场预测的22.5% [1] 第四季度前景与业务展望 - 对小米第四季前景维持正面态度 [1] - 智能手机方面,小米17 Pro及Pro-max可带来更高的销售组合 [1] - 电动车交货强劲,盈利能力改善,并有潜在产能扩张 [1] - 互联网业务稳定增长,预计毛利率达75% [1] 未来财年预测调整 - 略降2025至27财年的经调整净利润预测3至4% [1] - 调整原因包括智能手机业务疲软、电动车业务在第三季达到收支平衡,以及物料成本上升 [1]
拍月亮变“P月亮”,当手机摄影被AI算法入侵
创业邦· 2025-10-27 11:28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下半年旗舰手机影像配置竞争激烈,但AI算法过度干预导致照片"算法味儿"过重,引发真实性与优化效果的争议 [5][14] - AI计算摄影已全面渗透手机影像系统,通过全链路优化降低用户拍摄门槛,但极端场景下算法会失真 [15][16][20] - 手机物理硬件发展受限,厂商转向软件算法挖掘潜力,未来需平衡传感器与AI的边界,实现真实自然的效果 [27][28][44] 旗舰手机影像配置 - 小米17 Pro搭载徕卡超高动态主摄,动态范围高达16.5EV,优化逆光抓拍 [5] - OPPO Find X9 Pro配备哈苏2亿超清长焦镜头,支持120倍数码变焦 [5] - 2025年下半年旗舰机主摄传感器尺寸回退至1/1.28英寸,一英寸大底因占用空间过大被弃用 [27][28] AI计算摄影的应用与争议 - vivo X300 Pro通过自研蓝图影像芯片与联发科AI引擎,实现长焦画质重建算法和端侧AI美颜,提升照片质感 [16][18] - 用户反馈vivo美颜效果比iPhone更讨喜,但算法在超远变焦或高饱和度场景下易失真,如误P月亮、胡须等 [12][20][22] - 数码评测编辑指出AI计算摄影利大于弊,可降低普通用户创作门槛,但需避免过度修饰 [25] 行业技术发展路径 - 谷歌Pixel早在2016年凭借计算摄影超越硬件更强的竞品,证明算力优势可弥补传感器不足 [30][32] - 荣耀首席影像工程师认为硬件发展速度慢,AI是摄影未来方向,需通过算法突破物理限制 [28] - OPPO和vivo提出"用计算消除计算痕迹",聚焦光学重建与真实光影还原,如Find X9系列仅保留少量AI算法 [44] 用户需求与市场反应 - 多数用户追求"傻瓜式"操作与出众观感,而非绝对真实,如华为P30系列虽陷"月亮门"但85天销量破千万台 [43] - 厂商竞争压力促使AI功能内卷,但需尊重摄影客观性,避免完全依赖"AI作画"取代真实记录 [43][45]
押注AI荣耀已投百亿元,拼生态战手机厂商激战正酣
华夏时报· 2025-10-25 17:12
公司AI战略与生态布局 - 公司系统展示AI生态布局,发布“1×3×N”生态战略,即一个HONOR AI Connect平台、三项赋能(生态、渠道、技术品牌)、覆盖教育办公、智能家居等N个产业集群 [2][3] - 公司累计投入超100亿元用于AI研发,并宣布未来五年将为此投入100亿美元,目标成为世界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 [2][4][5] - 公司已携手超过200家生态合作伙伴,推出“合作伙伴扶持计划”,并以IoT连接永久免费的方式实现AI行业最优定价 [5] - 公司发布覆盖智慧家居、智慧车联、潮玩陪伴等场景的8大AI场景化生态解决方案,其车联方案目前已覆盖超140个品牌、10000种车型 [3] 公司产品与市场定位 - 公司将旗舰机Magic8系列定位为AI原生手机(AI phone),而非对标iPhone,并从屏幕、性能、影像等五个维度与小米17 Pro系列进行对比 [6] - 公司迫切需要把手机业务立起来,以支撑AI生态,2024年Q1公司曾以17.1%的份额登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但Q3出货980万台,同比下降2.1%,以14.4%的份额与OPPO并列第五 [7] - 在全球智能机市场,Q3三星和苹果合计占据37%的份额,小米、OPPO和vivo占据三四五名,公司与其他厂商合计占据32%的份额 [7] 行业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 - 手机厂商大的战略方向相对一致,即手机难以带来足够回报,需在AI加持下向外延伸,从手机转向带屏幕的平板、电视等产品,再向汽车、眼镜等智能终端延伸 [8] - AI生态的竞争最终落实到终端硬件,对公司而言关键在于能否稳住手机这个最大终端,并建立清晰的用户群体和足够大的规模以支撑生态延伸 [8] - 多家手机厂商在10月发布最新版本操作系统并举行开发者大会,以手机为中心建立生态已成为行业共同选择 [7]
拍月亮变“P月亮”,当手机摄影被AI算法入侵
虎嗅· 2025-10-24 07:48
旗舰手机影像硬件配置 - 小米17 Pro搭载徕卡超高动态主摄,动态范围高达16.5EV [1] - OPPO Find X9 Pro搭载哈苏2亿超清长焦镜头,最高支持120倍数码变焦 [1] - 近年来旗舰手机主摄普遍配备一英寸大底传感器,以实现更宽动态范围和更自然景深 [19] 硬件发展瓶颈与转向 - 智能手机因内部空间限制,无法无止境堆砌摄像模组,一英寸大底因体积过大、投入产出比不理想已被厂商"打入冷宫" [20][21] - 2025年下半年问世的旗舰智能手机主摄传感器尺寸回退至1/1.28英寸,一英寸方案已绝迹 [22] - 因硬件发展速度缓慢,手机厂商纷纷寄希望于软件算法,荣耀首席影像工程师认为AI是摄影发展的方向 [22] AI计算摄影的渗透与价值 - AI计算已深度融入旗舰手机的影像成像、画面校正、后期优化等全链路拍摄流程 [8] - 厂商倾向于在后台集成默认开启的"AI算法",以降低用户创作门槛,实现"傻瓜式"操作 [7][10] - AI计算摄影的价值在于让用户无需繁琐操作即可获得高质量影像体验,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影像表达 [9][10][17] AI算法过度干预引发的问题 - 社交媒体存在影像旗舰拍摄照片"算法味儿"过重的争议,例如OPPO手机拍摄晚霞时饱和度过高,vivo手机在夜晚会主动P图月亮甚至误将路灯识别为月亮 [2][4][5] - 在超远距离变焦和高饱和度场景下,AI为保证清晰度会主动"作画",导致照片细节失真,如拍摄摄像头接口细节不一,或雕像人脸马脸线条扭曲 [11][13][16] - 极端案例包括vivo手机为4岁儿童的照片自作主张P上胡须,引发用户对AI过度干预的控诉 [6] 行业对计算摄影的反思与未来方向 - 部分厂商开始反思,致力于"用计算消除计算痕迹",目标是实现真实自然的拍摄效果,如OPPO和vivo强调光学重建与真实还原物理世界 [38] - OPPO Find X9系列对AI应用较为克制,仅支持少数算法,希望AI锦上添花而非无中生有 [38] - 未来方向是厘清物理传感器与AI计算摄影的能力边界,在尊重现实场景的基础上协同工作,更精准地还原光影细节 [41] - 谷歌初代Pixel手机早在2016年就展示了计算摄影潜力,仅凭单摄和算法在DXOMARK评分中超越硬件更强的旗舰 [24][25] 市场需求与商业成功的驱动 - 绝大多数用户更关注拍照简单和成像观感出众,而非记录真实光影,这驱动了"月亮模式"等AI功能的普及 [35] - 尽管卷入"月亮门"争议,华为P30系列上市85天全球销量突破一千万台,商业成功促使其他厂商加码类似技术 [36]
当人们谈起小米汽车,究竟在讨论什么?
36氪· 2025-10-23 07:26
事故概述 - 2025年10月13日,一辆小米SU7 Ultra发生交通事故,驾驶员遇难,事故后车辆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1] - 警方通报指出驾驶员涉嫌酒后驾驶,但“碰撞后车门锁死”的细节引发公众对安全性的广泛讨论[1][10] - 此次事故与2025年3月29日安徽铜陵的一起小米SU7事故(撞击护栏后3秒电池爆燃,车门锁死致3人遇难)存在“车门无法打开”的共性问题,间隔不到七个月[10][12] 公众质疑与产品安全隐患 - 公众质疑焦点集中在三点:小米SU7系列车门解锁机制是否存在设计缺陷;车辆碰撞后起火速度过快(侧翻到起火仅数秒),电池包防护是否达标;公司是否早已知晓安全隐患却未在首次事故后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12] - 专家分析指出,小米SU7门把手外表似机械但实为全电子控制,一旦断电即无法工作,唯一开门方式是内侧备用机械小把手,但需车内人员有行动能力[13] - 年内公司两次发起召回:近期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因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可能识别或处置不足[15];1月曾因“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探测异常”召回约30,900辆车型[15] 公司回应与舆论反应 - 事故发生后,公司及CEO雷军未对事件本身做出公开回应,转而将焦点对准“网络水军和黑公关”,呼吁行业共同抵制[3][4][5] - 此种回应策略引发媒体讨论,有评论指出企业需警惕将合理舆论质疑简单归咎于“黑公关”,从而回避真实问题,转移公众对生命安全的关切[7] - 在10月13日事故当天,雷军转发了新车宣传微博,未提及事故,此行为与公众期待产生严重错位[17] 品牌形象与市场影响 - 雷军个人口碑出现下滑,近30日其微博掉粉35万,日均掉粉超过1万[3];其年度演讲后公司股价一度下跌超8%,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16] - 车主反馈呈现分化:部分车主认为车辆品质与价位匹配,驾驶体验良好[21][22];亦有早期车主表示失望,指出产品实际性能与宣传存在差距,并遭遇二手车贬值问题(如YU7车型二手价从33万降至31万)[23][24][26] - 公司此前曾陷入宣传争议,如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与实际功能不符,以及新产品宣传中使用“大字宣传、小字标注”的文字游戏[19][20]
小米之“祸”
经济观察报· 2025-10-17 21:47
核心观点 - 公司正面临由“高级模仿+低价压制”的商业模式、重颜值轻本质的经营理念以及供应链压榨与创新抑制的生态策略所引发的信任危机,其跨界扩张之路遭遇严峻挑战 [2][4][11][18] - 公司需要重新思考战略路径,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技术驱动成长,实现深刻的自我批判与自我革命,这不仅是公司的警示,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的警示 [1][22][23][26][32] 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达1160亿元,连续三个季度超千亿,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2] - 智能手机出货量4240万台,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连续5年稳居全球前三 [2] 商业模式挑战:“高级模仿与低价压制” - 公司的性价比竞争策略由“高级模仿”和“低价压制”两大要素构成,通过模仿成熟品牌设计并推行低价快速切入市场 [4][5] - 小米SU7定价20万+,远低于同级别传统豪华品牌跑车,其成本控制可能通过牺牲研发投入、员工福利、供应链利润及产品质量来实现 [6][7] - “高级模仿”策略导致公司陷入专利纠纷,例如与格力的诉讼中,侵权产品被要求停止销售并支付185万元赔偿 [9] - 公司的创新多停留在“符号堆砌”和功能重组层面,而非触及用户核心痛点的底层技术突破 [9][10] 经营理念问题:“重颜值轻本质,过度营销” - 公司将“颜值即正义”作为产品定义核心准则,在汽车领域引发对安全性与可靠性质疑,例如成都车祸中“车门无法打开” [2][12] - 营销策略存在“大字吹牛、小字免责”和“参数碾压”现象,宣传话术与实际用户体验存在差异,如“逆光之王”的宣传标注为“产品设计目标” [13][14] - 选装价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发现空气动力学功能几乎为零,暴露出营销与实际产品之间的裂痕 [15] - 过度追求参数炫技,如小米SU7 Ultra的1500匹马力被指“马力过剩”,但与之匹配的制动、底盘等关键技术信息被淡化 [15][16] 生态系统影响:“供应链压榨与创新抑制” - 公司的生态链投资倾向于营销与生态控制,而非突破“卡脖子”技术,生态链企业可能陷入依赖,成为“啃米族” [18] - 生态链企业如九号机器人为小米代工的毛利率(2019年为15.11%)低于自有品牌,限制了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的自主性和动力 [19] - 为追求更高利润和品牌自主权,石头科技、九号机器人等生态链企业出现“去小米化”现象,石头科技自有品牌毛利率提升至超过45% [20] - 在汽车行业,公司被指通过挖角竞争对手(如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等方式引发生态冲突 [20] 转型努力与行业反思 - 公司计划在新五年规划中投入2000亿用于研发,并已累计投入约1020亿到1050亿元,旨在从“组装厂”印象转向技术驱动成长 [25][26] - 公司宣布研发3nm旗舰SoC芯片“玄戒O1”,并推进“人车家全生态”布局,但研发布局被指存在“应急式”特征,抗风险能力不足 [26] - 行业观点认为,汽车是严肃的耐用消费品,不能简单视为3C快消品,造车必须底子扎实,不能忽略安全性和耐用性 [23] - 公司发起涉及11.6万辆SU7的大规模召回,暴露出其品控体系与成熟制造业所需的长周期测试验证之间存在矛盾 [24] - 企业家的自我反思被视作企业重生的关键动力,案例包括TCL李东生、腾讯马化腾、华为任正非和吉利李书福 [26][27][28][29]
小米之“祸”
经济观察报· 2025-10-17 21:32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表现强劲,营收达1160亿元,连续三个季度超千亿,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智能手机出货量4240万台,连续8个季度同比增长并连续5年稳居全球前三 [1] - 公司在汽车等新业务领域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SU7车型投诉量超1610起,集体维权人数超300人,手机产品返修率三年间飙升12.8% [1] - 公司的“高级模仿+低价压制”商业模式在跨界扩张中遭遇产品质量、专利纠纷与供应链关系等多重挑战 [1] 商业模式与竞争策略 - 公司推行“高级模仿+低价压制”模式,通过模仿成熟品牌设计并结合低价策略快速切入市场,如SU7车型设计对标保时捷但售价远低于同级别豪华品牌跑车 [3] - 该模式被认为可能伴随三大牺牲:牺牲研发投入、牺牲员工福利和供应链利润、牺牲产品质量与服务,长期将抑制产业链创新动力 [6] - 在竞争激烈且利润不高的国内成熟行业,实现“总成本领先”非常困难,但公司汽车业务依然构建起了性价比优势 [4][5] 产品质量与安全争议 - 小米SU7上市后多次遭遇品质质疑,涉及大灯、制动系统、自动泊车等问题,10月13日成都车祸中“车门无法打开”引发对设计缺陷的广泛关注 [3][10] - 公司“颜值即正义”的造车理念被质疑与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所要求的核心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冲突 [9] - 2024年9月,公司发起涉及11.6万辆SU7的大规模召回,原因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识别或处置可能不足 [20] 营销策略与用户信任 - 公司擅长运用“大字吹牛、小字免责”、“参数碾压”等营销策略营造技术领先形象,但宣传话术与实际用户体验出现差异 [11][12] - SU7 Ultra车型上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发现空气动力学功能几乎为零,后续公司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 [12] - 过度追求“参数炫技”,如SU7 Ultra的1500匹马力被指在普遍限速环境下属“马力过剩”,且与之匹配的制动等关键技术宣传不足 [13]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公司宣布新五年规划计划投入2000亿用于研发,旨在改变“组装厂”的公众印象,过去五年累计研发投入约1020亿到1050亿元 [21] - 有观点认为公司研发投入存在“应急式布局”特征,“单点突破”的路径抗风险能力与苹果、华为的全产业链研发布局相比尚有不足 [21] - 公司的创新被指多停留在“符号堆砌”或功能重组层面,如“车规级纸巾盒”,而非通信、芯片等底层核心技术突破 [8] 供应链与行业生态 - 公司的低价策略被认为对整条供应链厂商的利润进行压降,可能导致供应商在用料成本上进一步节约 [4] - 生态链企业(如九号机器人)为小米集团销售产品的毛利率低于自有品牌,2017至2019年毛利率从22.46%降至15.11% [16] - 公司被指在汽车行业通过高薪挖角竞争对手人才(如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引发行业生态冲突的争议 [16][17] 专利纠纷与法律行动 - 公司已陷入多起专利纠纷,例如与格力的诉讼中,涉侵权的米家小米电风扇被要求停止制造销售并支付185万元 [8] - 今年以来,公司法务部完成对超过1.64万条舆情线索的法律评估,重点监测231个网络账号,并对92个恶意侵权账号提起民事诉讼 [1][25] 转型挑战与历史借鉴 - 公司面临从依靠“性价比+流量”的成功路径向“硬核科技+高端品牌”转型的艰难博弈 [21] - TCL、腾讯、华为、吉利等企业的历史经验表明,企业家敢于直面问题并进行深刻自我反思是企业渡过危机、实现重生的关键动力 [22][23][24]
i18推次屏幕可显示时间、讯息 鸿海、大立光等苹链眼睛亮了
经济日报· 2025-10-13 07:10
产品规划与设计 - 公司已开始规划明年iPhone 18初步蓝图,有意在高端款iPhone 18 Pro系列背面新增次屏幕,用于快速显示时间、信息及定制化图案 [1] - 智能手机搭载次屏幕已在非苹品牌有实机应用,例如小米17 Pro在手机背面配置次屏幕,支持动态通知、切歌、接听电话、远端控车及主相机自拍辅助等功能 [1] - iPhone 18 Pro工程机近期已完成打样,与以往iPhone相比最大不同点在于屏幕"出现新的形态",暗示可能带来新视觉或功能升级 [2] 供应链影响 - 公司产品设计变更旨在推升销售量,预计将助攻鸿海、大立光、玉晶光等供应链 [1] - 法人认为,若明年高端款iPhone 18 Pro系列背面新增次屏幕,有望成为继折叠iPhone之后公司明年的另一大卖点,有利于供应链后市 [1] 设计演进与关联 - 今年iPhone 17 Pro背面采用横向大矩阵设计,相关设计很可能是为iPhone 18 Pro背后增设次屏幕而预先铺路 [1] - iPhone 18 Pro工程机将延续iPhone 17 Pro的横向大矩阵设计,三镜头排列不变,但后盖拼接玻璃加入透明元素,并内置不锈钢VC均热板 [2] - Pro系列屏幕尺寸仍保持6.3英寸与6.9英寸,但屏幕形态预计将有新变化 [2]
华强北小米17Pro现货加价200元,AI眼镜价格腰斩至350元
36氪· 2025-10-08 14:14
iPhone 17系列市场行情 - iPhone 17系列热门机型存在30至450元人民币溢价,相比9月19日首发时全线溢价400至1300元人民币的局面已明显回落 [1] - 港版iPhone 17价格较国行版本高出几百元人民币,主要源于港版支持更多AI功能、特定通信频段以及eSIM卡功能 [1] 小米17 Pro市场行情 - 在整体价格下行的安卓市场中,小米17 Pro未出现降价,部分热门版本需加价200至300元人民币方可购得现货 [1] - 小米17 Pro供需缺口源于消费者对新机背屏设计的兴趣以及初期产能有限 [1] AI眼镜市场行情 - AI眼镜终端售价显著回落,以支持实时翻译、拍摄功能、眼镜片可变色的高配版本为例,商家报价从700至800元人民币降至350元人民币左右 [2] - 采购量大的订单单价可低至200元人民币区间,该价格对应的顶配机型可直接对标小米售价2000元人民币出头的AI眼镜 [2] - 近七成的智能穿戴商铺将AI眼镜作为主打产品陈列,部分商铺设有体验区供消费者试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