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干散货船
icon
搜索文档
GOGL - Update on the CMB.TECH Merger Process
GlobeNewswire News Room· 2025-08-11 14:30
合并交易结构 - 交易为股票换股票合并,Golden Ocean将与CMB TECH全资子公司CMB TECH Bermuda合并,后者为存续公司 [2] - 合并后Golden Ocean所有流通普通股将按0 95:1比例兑换为CMB TECH新发行普通股 [2] - 若兑换比例无调整,CMB TECH将发行约9595万股新股 [2] 股东会议安排 - Golden Ocean将于2025年8月19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合并协议等事项 [3] - 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7月16日,登记股东拥有投票权 [3] 合并时间表 - 若股东会议通过且满足合并条件,双方拟在会议后尽快完成合并 [4] - 预计2025年8月20日为合并完成日,当日CMB TECH新股将在NYSE、Euronext Brussels及Euronext Oslo Børs上市交易 [4] - 合并前一日为Golden Ocean股票在Nasdaq和Euronext Oslo Børs最后交易日 [4] 公司业务概况 - Golden Ocean为百慕大干散货航运公司,截至2025年6月拥有89艘船舶,总运力达1350万载重吨 [7] - CMB TECH为多元化海运集团,运营160余艘船舶包括油轮、散货船、集装箱船等,同时提供氢/氨燃料业务 [8] - CMB TECH在比利时安特卫普设立总部,业务覆盖欧美亚非多地 [8] 法律程序进展 - Golden Ocean收到关于注册声明补充披露要求的例行函件及部分股东行使异议股东权利的通知 [6] - 相关法律程序已启动,双方将评估并妥善处理这些诉求 [6] 监管文件 - CMB TECH于2025年7月1日向SEC提交F-4表格注册声明,并于7月16日获SEC批准生效 [5]
“两船”完成合并在即,总资产超40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07:47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核心要点 合并交易进展 - 中国船舶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交易已获证监会批复 两家公司股票自8月13日起停牌 复牌日期未定 [1] - 合并后中国船舶将向中国重工股东发行股份并收购其全部资产 中国重工将退市 [1] - 异议股东可行使现金选择权 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现金选择权价格分别为30 01元/股和4 03元/股 对应总价值5 56亿元和13 02亿元 [4] - 截至8月5日中国船舶股价35 01元/股 较现金选择权溢价16 6% 现金选择权执行概率较低 [4] 公司业务与资产 -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技术互补 中国船舶主力船型包括集运 LNG/VLEC等特种船 中国重工聚焦油轮 干散货船 军船和海工装备 [7] - 2024年末两家公司合并总资产超4000亿元 超过南北车合并的3000亿元规模 [7] - 2024年中国船舶营收785 84亿元 净利润36 14亿元 中国重工营收554 36亿元 净利润13 11亿元 合并后营收将超1000亿元 利润超50亿元 [7] - 截至2024年末 中国船舶在手订单322艘 2461万载重吨 价值2169 62亿元 中国重工订单216艘 3031万载重吨 价值2337 68亿元 合并后订单载重吨5492万 占全球15% 为全球第一 [7] 合并进程与行业影响 - 合并计划于2024年9月首次披露 2025年1月获国资委原则同意 7月4日上交所审核通过 7月18日证监会批复注册 从受理到批复仅71天 [8] - 合并将实现绿色船舶技术互通 军民融合经验借鉴 细分市场突破和议价能力提升 [7] - 全球造船行业处于新一轮景气周期 中国船厂接单能力强劲 合并将推动中国船舶集团成为全球领军者 [11] - 行业分析认为中国造船订单将长期满负荷 受益于二十年一遇的船周期 [11] 合并面临的挑战 - 合并推进期间受美国贸易摩擦影响 包括301调查和港口费用威胁 中国船舶股价曾跌至26 71元/股 较现金选择权折让11 7% [10] - 通过开辟新航线 强化区域合作等措施 中国船舶制造业信心恢复 股价回升 [10]
2025上半年中国船舶拍卖市场:司法拍卖回升,平台分化加剧
新浪财经· 2025-07-01 17:57
船舶拍卖市场总体表现 - 上半年全国公开拍卖船舶423艘次,成交181艘次,同比分别增长57.2%和69.2%,总成交价20亿元,同比增长62.3% [1] - 司法拍卖成交139艘次,金额4.38亿元,同比激增247.5%和140.2% [1] - 商业拍卖成交额14.6亿元,同比增长42.1%,但成交量下滑 [1] 市场分化特征 - 国际航线船型活跃,5万吨级以上干散货船询盘量上升 [2] - 沿海市场低迷,4万载重吨以上国内航线船舶交易冷清,1-2万吨级小船成亮点 [2] - 工程类船舶成交额8.19亿元,同比暴增532.2%,拍船网成交的铺管驳"SEVEN CHAMPION"以9534万美元创平台纪录 [2] 船舶类型表现 - 干散货类船舶拍卖110艘次,成交61艘次,同比分别增长66.7%和110.3% [3] - 渔业用船拍卖105艘次,成交60艘次,同比分别增长169.2%和185.7% [3] - 工程类船舶拍卖50艘次,成交22艘次,同比分别增长13.6%和83.3% [3] - 集装箱及多用途船舶拍卖14艘次,成交9艘次,拍卖量下降46.2%,成交量增长50% [3] 司法拍卖情况 - 司法拍卖占比达总成交额的27.3%,较去年同期提升14.1个百分点 [3] - 天津海事法院单笔成交1.27亿元,宁波海事法院成交36艘次,金额8842万元 [3][5] - 游船、客船相对价值较低,司法拍卖成交额增幅有限 [4] 商业拍卖平台表现 - 商业拍卖成交艘次占比23.8%,同比下降50个百分点,成交额占比72.7%,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 [5] - 拍船网成交额13亿元,同比增长188.3%,占商业拍卖总额89% [6] - 广州航运交易平台成交1.2亿元,港云拍仅成交0.13亿元 [6] 热点事件 - 拍船网创新"租赁竞价"模式,两艘散货船以月租9.5万元成交 [8] - "拍拍勘"在线勘验平台上线,破解船舶评估时效难题 [8] - "舶赛通"平台成为首个通过中国船级社测评的船舶安全体系管理平台 [11] - 13艘Bourbon系列海工船分批次挂牌竞拍,总起拍价1.12亿美元 [14]
苏美达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
上海证券报· 2025-06-12 04:30
核心观点 - 公司制定2025年"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旨在提升经营质效、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合规风险控制、提升投资者回报及加强投资者沟通 [1] 聚焦主责主业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1.74亿元,归母净利润11.48亿元同比增长11.69%,三年复合增长率14.4%,进出口总额129.3亿美元同比增长5% [2] - 2025年将坚持"产业链+供应链"双轮驱动,聚焦重点区域和核心竞争力,实施"优客户"战略 [3] - 加快海外新兴市场拓展,加强海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提升供应链效率与韧性 [4] 创新驱动发展 - 2024年船舶制造业务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发AI视觉导航四驱动力割草机器人 [5] - 2025年将加快数智化转型,按照《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2023-2025)》布局管理信息化和运营智能化 [7] - 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系,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8] 公司治理 - 2024年入选"2024年上市公司董事会最佳实践案例",获"最佳董事会奖" [9] - 2025年将推进公司章程修订,完善独立董事履职支撑,优化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权责边界 [10] - 强化董事会建设,开展"独立董事大讲堂"等活动 [11] - 践行ESG理念,建立健全ESG管理体系 [12] 投资者回报 - 自2016年以来累计分红23.05亿元,超过重组募集资金金额 [17] - 2025年承诺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归母净利润的40% [19] - 积极探索市值管理制度,丰富市值管理"工具箱" [18] 投资者沟通 - 2024年第四次获得上交所信息披露A级评价 [20] - 2025年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召开业绩说明会,采用可视化方式解读公告 [21] - 构建多元沟通平台,通过投资者开放日等活动增进投资者认同 [22]
心智观察所:14年的博弈,中国造船是如何取代韩国霸主地位的
观察者网· 2025-06-02 09:12
全球造船业格局演变 - 中国造船业2024年以74.7%的新船订单份额终结韩国20年霸主地位,改写全球造船版图 [1] - 造船业主导权更迭伴随技术、规模与国家意志碰撞,历史轨迹从英国、日本到韩国,最终转向中国 [1][3] - 2000年韩国以40%市场份额超越日本时,中国仅占4%订单量,2010年首次超过韩国进入顶级行列 [3] 中韩造船业竞争数据 -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全面领先:完工量55.1%、手持订单量61.4%、新接订单量74.7%,韩国分别为25.6%、24.1%和17% [4] - 中国新接订单量达8711万载重吨(同比+51.7%),手持订单2.0872亿载重吨,韩国新接订单仅1098万修正总吨(CGT) [4] - 2024年7月韩国短暂以40%订单反超,但9月中国以90%市场份额强势回归 [4][5] 中国造船业竞争优势 - 规模效应:2024年承接全球71%CGT订单,集装箱船占83%、干散货船78%、油轮及化学品船76% [6] - 产业集群:江苏靖江2022年完工量占全球9.3%,新接订单占全球10.2%,手持订单占全球10.7% [6] - 产业链整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CSSC)通过设计-采购-建造闭环体系提升效率,2024年吸收中国船舶重工进一步优化资源 [6] 技术突破与高端船型进展 - LNG运输船:中国订单占比从0%升至2024年48%(韩国50%),打破韩国2018-2019年94%的垄断 [8] - 大型邮轮:2024年交付首艘自主研发"爱达·魔都号",涉及2500万零部件,技术复杂度比肩航母 [8] - 绿色船舶:中国承接全球70%以上订单,覆盖LNG双燃料、甲醇双燃料、氨燃料船等,韩国仅集中在LNG双燃料船 [8][9] 标志性技术成果 - 全球首艘LNG动力超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远瑞洋"由大连船舶重工2022年交付 [9] - 最大双燃料动力汽车运输船"Höegh Aurora"由招商局重工江苏船厂2024年交付 [9] - 最大700标箱纯电动力集装箱船"绿华山"由江南造船2024年交付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