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

搜索文档
沪指新高!广发基金旗下131只产品近一年涨幅超30%
中国基金报· 2025-08-13 15:53
市场表现 - A股市场持续走强,上证指数连续刷新年内新高 [2] - 广发基金旗下131只产品近一年涨幅超30%,其中52只超50%,20只超70%,6只翻倍基 [2] - 绩优产品覆盖偏股混合、灵活配置、QDII股票、被动指数等多种类型,体现"主动+被动"双轮驱动和"境内+境外"多市场覆盖能力 [2] 主动管理能力 - 主动管理类产品占131只绩优基金的半壁江山,涵盖医药、北交所主题基金及全市场选股基金 [4] -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广发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广发成长启航A近一年收益率分别达147.19%、121.24%、112.73% [4] - 另有8只主动权益产品同期业绩超70%,包括广发价值领航一年持有A、广发量化多因子等 [4] -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和广发成长启航A在全市场1832只偏股型基金中分别排名第2、第7 [5] - 公司实行多元风格管理框架,覆盖深度价值、均衡成长等投资风格及制造、医药等行业主题 [5] 被动工具布局 - 被动工具定位为"高效捕捉市场Beta"的资产配置载体,覆盖宽基、行业、主题、跨境等细分类型 [7] - 指数产品线涵盖A股、港股、美股、债券、商品等多资产类别,布局业内领先 [7][8] - 广发北证50成份A近一年回报123.87%,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及联接A回报118.71%、104.58% [8] - 另有7只被动产品近一年回报超70%,包括广发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ETF(76.27%)、广发中证2000ETF(74.81%)等 [9] 战略发展 - 公司成立22年来构建多资产、多策略、多市场产品体系,近年强化产品品控与客户盈利体验 [9] - 主动管理业务深化平台型、团队制投研体系,工具型投资紧跟国家战略完善产品线 [9] - 未来将持续提升专业能力与产品竞争力,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 [10]
近一个月超百只基金限购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12 13:14
绩优基金限购现象 - 近期A股市场回暖,上证指数站稳3600点并创年内新高,绩优基金产品密集发布限购公告,超四成限购的主动权益基金近一年回报率超30% [2] - 近一个月至少有133只基金发布暂停大额申购公告,其中214只限购的主动权益基金中211只近一年斩获正收益 [3] - 中欧数字经济A以146.87%的同期回报领跑限购产品,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等产品近一年累计回报也实现翻倍 [4] - 限购额度差异较大,单日申购上限从100元至5000万元不等,部分产品近期收紧申购上限,如中信保诚多策略从1万元降至1000元 [4] 基金规模快速增长 - 中欧数字经济规模从去年二季度末的1238.46万元暴增至今年二季度末的15.27亿元,一年增长超过122倍 [4] - 限购基金中有36只产品规模实现翻倍增长,海富通量化前锋A等9只产品增幅超过10倍,去年底规模均不超过6000万元 [4] - 除主动权益类产品外,部分绩优债基及QDII基金也加入限购行列,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近一年累计上涨143.85% [5] 限购原因分析 - 基金公司表示限购是为保证投资策略有效性,让基金运作更加稳定,避免规模约束影响阿尔法收益获取能力 [5] - 限购机制可避免投资者受短期业绩驱动跟风买入,减少盲目追涨杀跌行为,建议投资者理性看待绩优基金 [5] A股市场走势 - 上证指数8月11日盘中冲高至3656.85点创年内新高,今年以来A股累计新开户数量达1456万户,同比增长36.9% [6] - 摩根士丹利基金认为A股估值仍处于低位,未来存在较大扩张空间,国内出口数据超预期和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是支撑因素 [6] - 长城基金汪立认为国内经济自然周期底部可能已出现,结构性机会将频繁出现,短期行情未必立即结束但可能进入中后段 [2][6] 行业投资机会 - 金鹰基金建议以科技成长为核心主线,搭配医药生物与周期制造的业绩弹性,保留金融红利的防御属性 [7] - 博时基金陈西铭认为创新药板块进入考验实际兑现的第二阶段,能达成BD合作和产品放量超预期的公司有望表现突出 [8] - 医疗设备、骨科、创新药上游等业绩表现突出或有望改善的板块值得关注,部分CXO公司2025年业绩有所改善 [8]
近一个月超百只基金限购
第一财经· 2025-08-12 13:04
绩优产品密集限购 - 知名基金经理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自8月11日起单日限购10万元,上一轮限购为2019年10月单日限购500万元 [5] - 近一个月至少有133只基金发布暂停大额申购公告,多数为年内业绩突出、规模快速扩张的产品 [5] - 目前处于限购状态的214只主动权益基金中,211只近一年正收益,超四成回报率超30%,中欧数字经济A以146.87%回报领跑 [5] - 限购额度差异大,单日申购上限从100元至5000万元不等,部分产品近期收紧上限,如中信保诚多策略从1万元降至1000元 [6] - 业绩推动资金涌入导致规模暴增,中欧数字经济一年规模从1238.46万元增至15.27亿元,增长超122倍 [6] - 36只限购基金年内规模翻倍,海富通量化前锋A等9只增幅超10倍,去年底规模均不超6000万元 [6] - 限购阵营还包括绩优债基及QDII基金,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近一年上涨143.85%后暂停申购 [6] 限购原因分析 - 基金公司主动限购是为保证投资策略有效性及运作稳定性,避免规模约束影响阿尔法收益获取能力 [7] - 限购机制可避免投资者受短期业绩驱动盲目追涨杀跌,建议理性规划及逆向投资 [7] A股市场走势 - 上证指数站稳3600点后持续攀升,8月11日创年内新高3656.85点 [9] - 今年以来A股新开户1456万户同比增36.9%,7月新开户196万户同比增71%,融资余额创2016年来新高 [9] - 国内出口数据超预期及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A股估值仍处低位存在扩张空间 [9] - 经济周期见底早期通常表现为总量平淡但结构活跃,结构性机会频繁出现 [9] 行业展望 - 短期流动性支撑仍在,但指数震荡调整可能性加大,成长与价值或轮动表现 [10] - 创新药板块进入业绩兑现第二阶段,能达成BD合作或产品放量超预期公司有望突出 [10] - 科技成长为核心主线,搭配医药生物与周期制造业绩弹性,保留金融红利防御属性 [10] - 创新药上游及CXO公司2025年业绩改善,骨科、医疗设备等板块值得关注 [11]
上半年涨幅最高的题材基金:创新药、北交所
搜狐财经· 2025-08-12 12:28
基金表现 - 今年上半年涨幅超61%的基金产品主要聚焦创新药领域 其中汇添富音港优势精选A以86 48%的收益率位居榜首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和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分别以83 15%和82 79%紧随其后 [1] - 涨幅前16的基金中有3只非创新药主题产品 包括北交所基金和主动管理型产品 [1] 创新药投资机会 - 创新药板块在大盘回调后仍具备追涨潜力 [2]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分析 - 该基金重仓股以新消费概念为主 包括泡泡玛特(持仓市值1530万元 占比12 57%)和老铺黄金(持仓市值1002万元 占比8 23%) [3] - 前十大重仓股合计占比达74 22% 显示集中度较高 [3] 基金经理表现 - 吴远怡管理的多只产品任职回报表现突出 如广发科技创新A(41 89%)和广发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65 76%) [4][5] - 其管理的广发创新升级(与刘格菘共同管理)任职回报为-34 05% 表现相对较弱 [5] - 广发科技创新历史最大回撤达-53% 显示较高波动性 [5] 产品特性 - 该类型基金具有高波动、大回撤特征 适合市场低位时逢跌买入 不适合低风险偏好投资者 [7]
近一个月超百只基金限购,业绩高增为何主动“踩刹车”?
第一财经· 2025-08-11 19:33
绩优基金限购现象 - 知名基金经理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基金自8月11日起单日限购10万元,2019年限购额度为500万元 [2] - 近一个月至少有133只基金发布暂停大额申购公告,其中214只主动权益基金处于限购状态,超四成近一年回报率超30% [2] - 中欧数字经济A以146.87%的近一年回报领跑限购产品,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等限购产品回报率翻倍 [2] 基金规模增长情况 - 中欧数字经济基金规模从2023年二季度末的1238.46万元暴增至今年二季度末的15.27亿元,增幅超122倍 [3] - 36只限购基金年内规模翻倍,海富通量化前锋A等9只产品规模增幅超10倍,去年底规模均不足6000万元 [3] - 绩优债基及QDII基金也加入限购行列,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近一年上涨143.85%,富国久利稳健配置A回报超65% [3] 限购原因分析 - 基金公司通过限购控制规模以保障投资策略有效性和运作稳定性,避免市场过热时策略失效 [4] - 限购机制可抑制投资者追涨杀跌行为,引导理性规划和长期投资 [5] A股市场表现与资金动向 - 上证指数8月11日盘中冲高至3656.85点创年内新高,年内新开户数达1456万户同比增长36.9%,7月新开户196万户同比增71% [6] - 融资余额创2016年以来新高,流动性驱动下A股估值仍处低位,存在扩张空间 [6] 行业与板块展望 - 创新药板块进入业绩兑现第二阶段,具备BD合作或产品放量超预期的公司有望表现突出 [7] - 科技成长为核心主线,医药生物与周期制造具备业绩弹性,金融板块保留防御属性 [7] - 创新药上游公司及CXO企业2025年业绩改善,骨科、医疗设备等板块值得关注 [8]
超20%收益基金曝光:富国25只霸榜,这一赛道竟成最大赢家
华夏时报· 2025-07-09 17:41
2025年公募基金中期业绩分析 头部基金公司表现 - 富国基金以25只收益率超20%的主动权益基金领跑全市场 其中富国医药创新A以55.84%涨幅居首 形成医药主题"三剑客"格局(富国医药创新A 55.84% 富国医药成长30 51.20% 富国全球健康生活人民币A 50.27%)[1][3][4] - 广发基金18只产品上榜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以68.29%涨幅成为全市场表现最佳单品 吴远怡、吴兴武管理的多只医药主题基金贡献显著[1][5][6] - 平安基金与鹏华基金各有13只产品入围 平安医药精选A(58.8%)、鹏华医药科技A(52.97%)等医药主题基金表现突出[1][5][8][9] 行业配置特征 - 医药生物板块成为最大赢家 头部公司前十大收益产品中医药主题占比超70% 富国、广发、平安等公司医药基金平均收益率达45%-55%[4][6][7][8] - 港股通主题基金展现跨市场配置能力 富国港股通策略精选A(33.15%)、广发港股通优质增长A(23.92%)等产品受益于港股价值重估[4][6][9] - 成长风格占据主导 创新药、医疗健康、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主题基金平均收益率超30% 显著跑赢传统行业基金[7][9][10] 创新药投资逻辑 - 行业迎来三重机遇:出海爆发(2025年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金额同比+120%)、国内放量(医保谈判通过率提升至85%)、集体盈利(头部企业ROE回升至15%+)[10][11] - 重点布局方向:双抗/ADC药物(临床阶段项目数量同比+65%)、肿瘤靶向治疗(市场份额占创新药研发管线42%)、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18%)[11][12] - 估值体系重构:A股医药板块PE从2024年25倍修复至35倍 仍低于历史中位数40倍 港股生物科技指数PB处于近五年10%分位[12]
好药,“熬”出来
点拾投资· 2025-07-07 15:47
创新药板块崛起 -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板块成为投资市场亮点,受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驱动,相关基金业绩突出,成为主动权益基金收益关键驱动力[1] - 万得创新药概念指数涨超21%,恒生创新药指数涨超66%,港股创新药个股如荣昌生物年内涨幅达370%,科伦博泰生物-B涨幅超120%[4][9] - 上半年基金回报TOP10中7只为重仓创新药的基金,创新药成为基金收益胜负手[6][8]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偏股基指数上涨7.86%,偏股混基金收益率中位数4.81%,75%偏股混合型基金实现正收益,主动权益基金重新跑赢宽基指数[3]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86.48%净值增长居上半年业绩榜首,其重仓股荣昌生物、科伦博泰生物-B等一季度涨幅均超50%[4][5][9] 创新药ETF结构性机会 -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以68.98%涨幅居ETF榜首,前10名ETF中创新药主题占主导,涨幅均超65%[12][13] - 创新药ETF重仓股如药明生物、百济神州等涨幅超50%,显示创新药对被动指数产品业绩的关键影响[12][13] 行业长期发展逻辑 - 创新药行业经历多年蛰伏后迎来爆发,国内药企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商业价值逐步凸显[14][15] - 汇添富基金自2010年起前瞻布局医药赛道,发行首只医药行业主题基金,形成长期投研能力护城河[18][21] 市场投资范式转变 - 2010年后A股从宏观驱动转向结构性机会主导,医药、消费、科技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向,与创新药崛起趋势吻合[19][20]
翻倍股轮番表现 部分公募基金精准“擒牛”
中国证券报· 2025-07-04 05:35
上半年A股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申万一级行业中 有色金属、银行、国防军工、传媒、通信涨幅居前 [1] - 截至6月30日 共有136家公司股价涨幅超过100% 其中联合化学、舒泰神上半年股价涨幅均超过400% [1] - 联合化学主营业务为偶氮类有机颜料、挤水基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主要产品应用于油墨领域 [1] - 舒泰神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临床需求未被满足疾病的治疗性药物 聚焦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 [1] 概念板块轮动表现 - 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创新药等概念板块轮番表现 路桥信息股价涨幅超过260% 公司从事交通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技术优势 [2] - 一品红聚焦儿童药、慢病药领域 在研痛风创新药AR882进入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上半年股价涨幅超过190% [2] - 胜宏科技上半年股价涨幅超过220% 公司从事高密度印制线路板研发生产 截至一季度末共有78家基金公司旗下产品持有该股 [2] 公募基金表现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上半年回报率超75% 前十大重仓股中有一品红、益方生物、热景生物等多只翻倍个股 [3] - 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等基金上半年回报率均超过65% 重仓股包括万通液压、常辅股份、民士达等翻倍股 [3] 下半年投资方向展望 - 民生加银基金预计7月A股继续震荡上行 关注AI、军工、工业金属、银行及保险等方向 [3] - 金鹰基金关注低位科技成长方向和产业链内部轮动 AI下游更具补涨空间 新消费方向在半年报业绩兑现预期下仍有配置价值 家电等传统内需消费领域有政策支持和业绩加持 [4] - 富国基金坚持均衡布局 重点关注科技成长(AI产业链)、景气线索(有色、化工、服务消费)、红利资产等方向 [4]
2025年公募基金“中考”九成正收益,“最牛”榜单出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22:01
公募基金上半年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87%的基金实现正收益,10949只基金正收益占比87.10%,1622只负收益或零收益占比12.90% [1][9] - 44只基金年内收益率超过50%,43只在40%-50%之间,115只在30%-40%之间,346只在20%-30%之间,1313只在10%-20%之间,9088只在0-10%之间 [9] - 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表现优异,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上涨7.86%,收益中位数4.81%,75%实现净值增长 [9][10] 主题基金业绩排名 - 上半年业绩前三名: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86.48%)、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82.45%)、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75.18%) [3] - 前十名中7只为创新药主题基金,2只为北交所主题基金,1只为均衡配置型基金 [4] - 第11名万家北交所慧选两年定开A涨幅60.36% [5] 创新药主题基金表现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前十大重仓股全部为港股创新药,年内回报86.48%排名第一 [5]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年内涨幅75.18%,一季度全部配置创新药并转向港股 [5] - 中银港股通医药A(70.08%)、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69.39%)、华安医药生物A(66.44%)等创新药基金进入前十 [3] 北交所主题基金表现 - 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一季度末十大重仓股中8只为北交所个股,年内净值增长82.45% [6] - 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十大重仓股全部为北交所个股,净值增长72.16% [6] - 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性强,多为细分领域龙头 [8] 市场风格与行业表现 - 市场呈现哑铃型特征:科技成长股(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创新药)与高股息红利股(银行)同步走强 [10] - 黄金ETF平均涨幅超过20%,主动投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为7.72%和5.87% [9] - 地产、食品饮料板块表现疲软,传统消费基金受消费复苏乏力拖累 [11]
基金半年考放榜:医药、北交所主题基金“霸榜”,前海开源人工智能半年亏20%垫底
搜狐财经· 2025-07-01 18:03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经历科技资产重估和消费医药轮动行情,上证指数重新站上3400点[2] - 全市场基金产品平均收益率4.28%,首尾差达106%,最高收益85.64%,最低亏损20.57%[2][10] 医药主题基金表现 - 医药主题基金包揽前五名中四席,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85.64%回报率成为半程冠军[4] - 医药基金核心驱动力来自港股创新药板块爆发,多只产品港股仓位超50%[4] - 股票型基金Top20中17只为医药主题,华安医药生物A以66.44%收益领跑[11][13] - 创新药板块呈现政策端、供给端、报表端三端共振,龙头企业大品种数据优秀[14] 北交所主题基金表现 - 北交所主题基金表现亮眼,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收益达82.45%[7] - 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和万家北交所慧选两年定开A收益率分别为72.16%和60.36%[7] - 北交所深化改革政策落地及"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性被挖掘推动相关基金表现[7] 其他突出基金 -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通过布局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个股斩获68.29%收益[2][16] - 被动型基金表现抢眼,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收益58.77%,与主动管理基金差距缩小[3][11] - 平安基金周思聪管理的三只产品和汇添富基金张韡管理的两只产品同时上榜[7] 表现不佳基金 - 金梓才管理的5只基金跌幅均超15%,财通多策略福鑫亏损17.69%[8][10] - 前海开源人工智能A亏损20.57%,排名倒数第一[10] 下半年市场展望 - 新兴成长类资产仍为重点关注方向,机会可能从新消费创新药泛化到科技和周期工业领域[18] - AI产业链、国产半导体设备、芯片等科技方向及高端制造新技术突破值得关注[18] - 市场机会或呈"哑铃型"结构,科技成长股与低估值高分红白马股两端表现突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