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搜索文档
长沙智能建造重塑城市“筋骨”
长沙晚报· 2025-11-07 13:00
行业发展框架与战略 - 长沙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创新构建了“智能建造·四梁八柱一底座”总体发展框架,从发展战略、建造模式、产业体系、保障机制四个维度系统推进 [3] - 试点期间,长沙有22项创新举措入选住建部可复制经验清单,并连续两年获评“优秀” [4] - 行业通过“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理念推动工业化转型,实践“(BIM+M)+EPC”新型建造管理模式,实现设计、生产、施工、运维一体化协同 [4] 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 - 行业深度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打造了以“BIM+装配式”为核心、逐级递进的五大应用场景,通过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到城市运营的“四级赋能”,实现“一模到底”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4] - 已涌现出设计环节的BIM正向设计协同平台、生产环节的柔性智能生产平台、施工环节的数字工地管理平台、采购环节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等一批成熟平台,推动全行业智能化升级 [5] - 示范项目应用BIM技术助力工期提前50余天,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参数保障构件质量,并依托激光定位与智能传感技术实现建筑机器人“毫米级”超高精度作业 [9] 产业规模与生态 - 2024年全市智能建造总产值达18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000亿元,较2023年实现翻番 [6] - 产业构成中,智能装备占比约33%、智能施工占比约40%、生产占比约17%、设计占比约4%,其余占比约6%,形成完整产业链闭环 [6] - 行业拥有1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上千家产业链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6] 市场拓展与国际合作 - 通过“联合舰队”抱团出海、“借船出海”等模式,企业已成功将业务拓展至印尼、沙特、韩国等“一带一路”市场 [7] - 湖南建投、三一重工、远大可建等企业实现了产业能力的国际化延伸 [7] 人才培养与体系构建 - 全市实施“211”数字人才培训工程,依托14家培育基地,每年面向BIM建模、平台运维、智能设备与建筑机器人操作等新兴职业培训超1000人 [8] - 组建了140余人的专家智囊团,并推动7所高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形成从产业工人到专业人才的多层次培养格局 [8] 未来规划与发展目标 - 《长沙市“十五五”智能建造产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计划通过培育龙头、拓展应用等路径,力争2030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 [11] - 未来将聚焦数智科技、绿建新材、智能装备等八大领域,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481”技术体系,并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打造一批数字通用平台 [12]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九部门部署
中国证券报· 2025-10-16 12:23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目标 - 到2027年底前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进展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1] 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 推动以智慧多功能杆为主要载体的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系统和城市云平台建设 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2] - 加强智能化物流配送设施改造建设和管理 提高住宅小区和楼宇等末端配送服务能力 [2] - 加快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加强城市应急物资中转设施建设 提升应急物资快速保障能力 [2] - 推进城市停车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建设 鼓励地方建设城市智慧停车服务管理平台 [2] 智慧住区与社区服务发展 - 支持有条件的住区实施公共设施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改造与管理 推动智慧物业建设 [3] - 指导纳入工程范围的城市以“一老一小”为重点 完善养老托育 社区助餐等社区服务 [3] - 推动步行街(商圈) 特色商业街区升级改造 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3]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 - 鼓励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基地 培育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 [4] - 推动建立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动产业链资源高效配置与综合成本优化 [4] - 推进BIM技术在建筑 市政 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中的研发和应用 推广BIM技术全过程应用 [4] - 推动BIM软件标准应用 加大BIM技术在数字报建 三维审图等环节的应用 [4]
重磅利好!9部门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10-16 12:04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总体要求 - 政策旨在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1] - 到2027年底前,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1][7] 投融资机制 - 推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2] - 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鼓励地方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强化政策引导[2] - 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2] -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投放信贷,但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2] 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 - 编制并实施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计划,推进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等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管理[8] - 建立设施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明确数字档案数据标准,推动新建和改建设施信息及时更新[8] - 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在燃气、供水、排水等设施上布设物联感知设备,搭建安全监测平台[9] - 提升重点领域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市道路塌陷隐患排查整治和供水水质监测[9] 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 - 推进车路协同设施建设,以智慧多功能杆为载体建设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系统和城市云平台[9] - 提高物流配送及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强智能化物流配送设施改造和应急物资中转设施建设[9] - 持续推进智慧停车,推进城市停车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城市智慧停车服务管理平台[9] 智慧住区建设 - 推进住区智慧化建设,实施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智慧物业建设和线上线下生活服务[9] - 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养老托育、社区助餐等服务[9] - 强化住区安全隐患防治,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对消防通道违规占堵等行为及时制止[9] - 支持城市商业智慧化转型,推动步行街升级改造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9][10] 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 - 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房屋安全日常巡查和安全体检[10] - 推动健全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数字档案和隐患消除机制,全面动态掌握安全隐患底数[10] - 统筹建设城市房屋建筑综合管理平台,建立房屋建筑信息动态更新机制[10] 数字家庭建设 - 加强住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建设,提升电力和信息网络连接能力[10] - 强化数字家庭工程设施建设,鼓励新建住宅设置基本智能产品,推动既有住宅数字化改造[10] - 推进数字家庭产品平台互联互通,加强数字家庭系统基础平台建设和数据接口标准编制[10]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 - 鼓励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培育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10] - 深化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建筑、市政、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中推广BIM全过程应用[11] - 推动建筑部品部件智能化生产与升级改造,研发智能化装备机具和自动化施工机械[11] - 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完善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提升安全监管效能[11] 城市信息模型平台 - 构建汇聚融合的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等领域信息开放共享[11] - 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作为城市治理数字底座的组成部分[11] - 深化"CIM+"多领域应用,在政务服务、防灾减灾等领域探索数字孪生场景落地[11]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 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加强实时监测、动态分析和指挥监督[11] - 推进国家、省、城市三级平台建设,推动系统平台迭代升级和现有平台有效衔接[11] - 完善城市运行管理工作机制,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12] - 开展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常态化综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管理和应用[12] 科技赋能与人才培养 - 推动设立新型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关键技术研究[12] - 结合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推动学科专业优化设置,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12] - 加强行业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养和专业能力[12] 平台数据共享与安全 - 推动信息平台共建共享,探索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利用[12] - 加强设施设备、智慧应用和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管控,推动安全可控技术应用[12] - 强化网络枢纽、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抗毁韧性,提高安全风险抵御能力[12]
非凡“十四五”| 从这四个关键词,看百姓“安居”成绩单!
新华社· 2025-10-11 19:30
城市人居环境改善 - 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 [2] - 在改造中加装电梯12.9万部,增设停车位340多万个,新增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 [2] - 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 [2] - 打造“口袋公园”1.8万多个,城市绿道2.5万公里 [2] 建筑业发展与成就 - 2024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2.7万亿元,实现增加值9万亿元 [5] - 完成深中通道、北京冬奥场馆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工程 [5] - 应用盾构机、架桥机、造楼机等一批大国重器 [5] - 建成雅万铁路、卢塞尔体育场等“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赢得世界瞩目 [5] 住房与房地产领域改革 - 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 [7] - 深化住房和房地产领域改革 [7] 城市建设与管理改革 - 健全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 [7] - 深化城市建设领域改革 [7] 建筑行业技术升级 - 推进自主可控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全领域、全过程应用 [7] - 大力发展现代化建筑产业 [7] - 深化建筑领域改革 [7]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 从这四个关键词,看百姓“安居”成绩单!
新华社· 2025-10-11 17:28
行业整体成就与方向 - 住建系统在"十四五"期间以改善、提升、加快、深化为关键词,着力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促转型 [1] - 建筑业2024年总产值达到32.7万亿元,实现增加值9万亿元 [4] - 行业深化住房和房地产、城市建设、建筑领域三大改革 [6] 城市更新与人居环境改善 - 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 [2] - 在改造中加装电梯12.9万部,增设停车位340多万个,新增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 [2] - 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 [2] - 打造"口袋公园"1.8万多个、城市绿道2.5万公里 [2] 重大工程与技术突破 - 建成深中通道、北京冬奥场馆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工程 [4] - 发展盾构机、架桥机、造楼机等一批大国重器 [4] - 完成雅万铁路、卢塞尔体育场等一批"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 [4] 行业改革与转型升级 - 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 [6] - 健全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 [6] - 推进自主可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全领域、全过程应用,大力发展现代化建筑产业 [6]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 | 从这四个关键词,看百姓“安居”成绩单!
新华社· 2025-10-11 17:09
城市人居环境改善 - 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 [2] - 在改造中加装电梯12.9万部,增设停车位340多万个,新增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 [2] - 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1.8万多个、城市绿道2.5万公里 [2] 建筑业发展成就 - 2024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2.7万亿元,实现增加值9万亿元 [5] - 建成深中通道、北京冬奥场馆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工程,并成功应用盾构机、架桥机、造楼机等大国重器 [5] - 打造了雅万铁路、卢塞尔体育场等一批“一带一路”标志性成果,赢得世界瞩目 [5] 住房与房地产领域改革 - 深化住房和房地产领域改革,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 [6] - 深化城市建设领域改革,健全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 [6] 建筑领域技术升级 - 深化建筑领域改革,推进自主可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全领域、全过程应用 [6] - 大力发展现代化建筑产业 [6]
中南空管局参展2025国际机场博览会暨第十届中国机场服务大会
中国民航网· 2025-09-17 16:15
展会参与 - 中南空管局设备工程公司参加2025国际机场博览会暨第十届中国机场服务大会 展示空管发展成就和创新技术 [1] 业务展示 - 公司聚焦通信导航工程 系统集成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等工程建设优势业务 [2] - 重点展示全国42个机场空管工程的先进施工经验 [2] - 全寿命期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实现数字孪生 提升工程品质与建设效率 [2] 技术创新 - 白云机场就近起降飞行程序设计为国内空管行业首个系统性解决方案 突破传统跑道分配逻辑 [3] - 点融合技术应用开创亚洲首例在区域管制扇区试验运行 [3] - 进离场代号简化及航图分幅研究降低人为选择错误风险 [3] - 中南综合监控系统具备海量异构设备接入与协议解析能力 可对接上百种不同型号设备 [3] 行业影响 - 公司实绩得到各方赞誉包括白云机场运控中心总经理等多位嘉宾参观 [2] - 为打造智慧安全绿色的新一代空管基础设施奠定坚实基础 [2] - 助力空中交通安全高效运行 [3]
智能建造提速,需迈几道坎?
科技日报· 2025-07-14 09:16
建筑业与数智技术融合 -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与建筑业融合,传统建筑业逐步实现提质增效 [1] - 2024年政策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出深化BIM技术应用、推动建筑机器人等设备集成创新、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等任务方向 [2] - 重庆东站项目采用"BIM+GIS"技术搭建智慧建造管控平台,总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成为管理团队的得力工具 [2][3] 数字平台应用案例 - 重庆东站智慧建造管控平台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优化建模算法,大幅降低建模成本 [3] - 平台实现与现场智能化装备联动,通过物联网监测风险点位,传输实时数据,实现分钟级监测 [3] - 平台在安全管理方面填补人眼盲区,在施工规划方面解决道路组织协调问题,提升效率 [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状 - 部分企业以DeepSeek大模型为底座搭建建筑行业大模型,应用于财务测算、知识问答等领域 [4] - 在图纸设计、方案分析等核心环节,大模型应用仍不乐观,主要受限于数据质量和算法信任度 [4] - 建筑行业数据分散、标准不统一,导致大模型训练数据不足,存在"AI幻觉"问题 [4][5] 人工智能落地挑战与潜力 - 本地化部署是保障数据隐私的关键,但当前算力成本高昂,小型模型部署需一二十万元 [6] - 随着技术升级,大模型算力成本持续下降,未来本地部署或成主流选择 [6] - 人工智能有望整合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优化施工管理,提升安全监测能力 [5][6] 行业协作与标准化 - 建筑行业需共建大模型,推动数据共享,解决多源异构数据难题 [6] - 建议通过行业协会等方式统一数据标准,为大模型提供高质量训练数据 [6] - 重庆东站项目为不同设备开发数据接口的经验可为行业大模型建设提供参考 [6]
整合重组加速!上半年超20家建筑央国企新公司揭牌成立
华夏时报· 2025-06-24 20:57
国资国企改革与建筑行业转型 - 国资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建筑领域央国企加速整合重组,上半年超20家新公司成立,覆盖设计咨询、智能建造、新能源工程等全产业链 [1] - 新公司成立旨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市场化改革与机制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填补行业空白并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 [1] - 5月成立6家建筑央国企,包括中建五局(浙江)投资建设公司、中城交(上海)科技等,华润新能源(巴马)注册资本达9亿元,聚焦发电、输电及新兴能源技术研发 [2][3] - 4月成立4家建筑央国企,如中建海峡轨道科技(福建)、中电建铁路建设投资集团北京数据工程公司等,聚焦区域与业务领域资源优化 [3] 建筑行业战略布局与市场需求 - 新公司成立有助于聚焦特定区域或业务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承接国内城市更新、新基建等市场机遇,同时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 [3] - 建筑央国企积极响应国资委部署,加大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适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3] - 2024年建筑上市公司整体营收同比下降3.8%,归母净利润下降14.1%,基建投资为稳增长关键,增量财政政策有望带动业绩边际改善 [4] - 2025年财政政策积极化债措施落地,政府投资在建项目进度提速,工程付款改善可期,"一带一路"沿线业务布局或加大 [4] 行业转型与技术革新 - 新公司释放建筑央国企改革与产业升级信号,灵活机制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聚焦技术研发创新,如智能化建筑技术与绿色建筑技术 [5]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定调建筑行业"稳中求进、绿色转型、创新驱动",培育绿色建筑新增长点,推动"双碳"目标下节能改造与新能源项目 [6] - 高质量转型需健全全流程质控体系,智能化转型引入BIM、物联网等技术,绿色化转型推广环保建材与节能工艺 [6] - 建筑行业面临可转债到期偿付高峰,并购政策松绑下打造第二主业成为中长期稳健经营选择,短期可助力估值提升 [6] 行业发展前景 - 下半年建筑行业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新兴业务拓展方面具发展机遇,但需应对市场竞争、技术创新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7] - 建筑央国企将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挥更重要作用,但具体趋势需观察全球市场环境与政策走向 [8]